1. 你認為日常生活中如何吃出健康呢
在日常飲食中,我沒有特別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我都悉數笑納,這正符合中醫飲食調養中「合五味」的原則,即食不可偏,雜合而食。
「合五味」並不是簡單地五味雜食。《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有「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意思是說,五臟之中,心需要苦味食物來滋養,肺需要辛味食物來滋養,肝需要酸味食物來滋養,脾需要甘味食物來滋養,腎需要鹹味食物來滋養,這是由於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別與心、肺、肝、脾、腎五臟彼此相宜的緣故。而要想做到五味與五臟相宜,還需要考慮五臟的虛實、五行生剋補瀉以及時令節氣的變化等諸多因素。
清,對應著油膩;淡,對應著咸和重,過食油膩或口味過咸過重,都會損傷脾胃——
宜清淡
我的口味素為清淡,老年後更不喜歡肥甘厚味之品,日常以粗茶淡飯為主。
此外,我非常注重情志的「清淡」。中醫重視七情致病這類內因,在情志上,清與淡分別代表著清心寡慾和淡泊名利,換句話說就是慾望不要太多,挫折不要看得過重,正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養心為重。
脾胃容易被寒氣、濕氣所傷,因此,常吃暖食可溫暖脾胃,增強其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
吃暖食
所謂暖食,即熱不灼唇、冷不冰齒。在日常飲食中,我從不吃生冷食物(不僅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冰淇淋、冰棍,還包括未煮熟的食物、涼拌的菜餚和寒涼食物)。
此外,我還喜歡喝熱茶,甚至夏季消暑解渴,也是以「熱」制「熱」。
養成飲食規律固然重要,但沒有食慾時,勉強進食,或過分強食,會使脾胃受傷——
餓才吃
我們要分清楚到底是哪裡餓,眼睛餓了看一看,舌頭餓了舔一舔,肚子餓了,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現實生活中,吃飯這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卻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內容。仔細想一想,我們現在有哪一頓飯是真正為了肚子而去吃的呢?不是眼睛餓了就是舌頭餓了,聚會、應酬、商務會談、工作餐等接連不斷。正確的做法是吃下一餐時,摸摸自己的肚子,問問它:你真的餓了嗎?
在工作忙、用腦過度時,兩餐之間有時會感覺到有些餓,這時可吃一兩塊豆腐乾或小點心,墊一墊。注意了,不是大吃一頓,而是墊一墊,強調的還是以三餐為主餐,加餐只是墊餐,既然胃發出了要進食的信號,就吃一點,不能對此不聞不問,不能因為規矩、場合,甚至某些精神因素(比如減肥)的影響而拒絕回應身體的要求,這正符合中醫飲食調節中的「食飲有節」的原則。
我們經常忽視自己吃飯時的心境,是專心於食物,還是忙亂於其他——
專心用餐
用心去體會,簡單的食物也會帶給你美味、營養和享受,也許這正是食物要告訴你的,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來傾聽,也需要你用心來搭配。在用餐過程中需要注意「食不言」,即吃飯專心、心平氣和,脾胃才能不受過怒、過喜、過思、過悲、過恐的負面情緒影響,而專心發揮它消化食物、運化精微、化生氣血的作用。
說到吃飯時生氣致病,不能不提到一次生氣事件。我一生治學嚴謹,對學術問題更是較真兒,非要爭出個子丑寅卯來,即使上了年紀,這個脾氣也始終沒改。記得大約5年前,一次在大學里舉行一個項目論證會,邀請我和幾位專家組成論證專家組,會上與另外一位資深專家在一個學術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各執一詞,爭執不下,到了午餐時間也不罷休。於是從會場一路爭執辯論到餐廳,誰知一進餐廳坐下吃飯,就一言不發了,大家覺得很奇怪,就問為什麼,我說道:「食物有食物的靈性,它們不喜歡我吃飯時不專心;我的脾胃也有靈性,它們也不喜歡吃下帶情緒的飯菜!哈哈!」一句話,逗樂了大家,也讓學術爭鳴不傷朋友和氣,也許這就是我堅持的「不生氣的大智慧」吧!
有句俗語說的好,「欲得小兒安,需得三分飢與寒」,其實成人也是一樣,太飽傷胃,太飢傷脾,吃飯以七分飽為宜,不僅為了體型的美,更為了健康——
七分飽
我在進餐時雖然對各種食物都不挑剔,但每類食物都適量而止,絕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分飽。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就按摩腹部,以促進運化。
小編提醒:簡而言之,豁達生活、認真吃飯。在生活上其實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難以達到。讓我們多多向養生大師學習吧。
2. 如何通過飲食來促進身體健康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在我們幾千年的傳統中,吃成為了我們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八大菜系,各個都讓人垂涎欲滴。那麼如何通過飲食來促進身體健康呢?
一日三餐不可缺隨著現在快節奏生活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飲食開始不規律起來。比如說;為了趕時間不吃早飯,中午用泡麵等方便食品代替,晚上加班熬夜不能按時吃晚餐,而到了午夜卻因為飢餓過度而大吃大喝等等。俗話說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所以呀,一日三餐是不可缺的!
喝水的小秘訣晨起喝杯溫開水有助血液稀釋,飯後半小時喝水促進消化,洗澡後喝水能排毒,晚上少喝一點水能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
其他注意事項1、吃飯切忌吃太快
2、少吃葷腥與油膩
3、食品一定要洗凈
飲食促進健康的學問無窮無盡,但一定要堅持才能看到效果哦!
3. 健康飲食十句口訣是什麼
健康飲食十句口訣是:
1、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2、豆腐配海帶,常吃除病害。
3、預防腸胃病,飲食要干凈。
4、口渴心煩躁,粥加獼猴桃。
5、精糧合口味,粗糧潤腸胃。
6、氣短體虛弱,煮粥加山葯。
7、吃米帶點糠,營養又健康。
8、有淚盡情流,疾病自然愈。
9、飲食習慣好,遠離醫和葯。
10、核桃山中寶,補腎又健腦。
良好合理的健康飲食習慣是保健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使身體健康地生長、發育;不良的飲食習慣則會導致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而感染疾病。相反,恰當的飲食對疾病會起到治療的作用,幫助人體恢復健康。在當今社會,已成為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飯前先飲少量湯,好似運動前做預備活動一樣,可使整個消化器官活動起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為進食做好准備,當然,在餐間也可適當喝一點,但不宜多。
4. 食物生吃熟吃之間的「健康秘訣」,你get了嗎
蔬菜是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富含水溶性維生素、一些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每天要吃500克以上,有些蔬菜可以生吃,如黃瓜、西紅柿、花椒、萵苣、蘿卜等;有些蔬菜要煮熟,如高澱粉蔬菜和要完全加熱去除壞部分的蔬菜。那些需要煮熟的,如扁豆、土豆、冬瓜、菠菜、油菜、土豆、水筍、菠菜等。
土豆、山葯、決明子等高澱粉土豆不宜生吃。因為你的澱粉不易消化,很容易引起腹部不適,如腹脹和腹瀉。重要的是,木薯塊莖還含有氰苷。如果不浸泡煮熟,攝入後容易發生氰醇酸中毒,豆類、芸豆、小扁豆等蔬菜中含有有毒物質凝集素紅細胞,可使人體血液中的紅色麵筋結塊。人吃後會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嚴重時會致命,但煮熟後,毒素被破壞。
5. 怎麼吃才能健康長壽
如何吃-用心咀嚼每一口食物,直到它變成液體
所有可消費食品按照它們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可分為兩類——酸性和鹼性。我們身體正常的PH值是輕微鹼性的,略高於中性值在7.2- 7.3左右。一個健康的身體——好的酸鹼性水平,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有健康的胃口,不肥胖,排便通暢,睡眠好,醒來感覺精神煥發。
體內體液和組織酸鹼失衡,酸性體質會導致炎症、潛在的心臟病、關節炎和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這是簡單的化學。我們的身體在酸性狀態下不能保持健康的平衡。為了獲得最佳的細胞功能,我們需要更多的鹼性食物,這些食物營養也很豐富。
二八鹼酸平衡是增強我們的免疫力的理想比例能清除身體毒素,補給身體的能量。然而,我們現在的飲食習慣攝入更多加工、高脂肪、高鹽和高糖食物的供應使我們正常健康的PH變得更偏酸性,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飲食的攝入比例實際上是相反的,即80%酸性和20%鹼性,這是非常不健康的。
作為一個簡單的經驗法則,所有水果和蔬菜都是鹼性的,其他的一切都是酸性的。
雖然我們是鹼性食品的理想比例是80%鹼性食物和20%酸性食物,但是我們現階段可能不太容易達成,那麼按照5:5的比例攝入酸鹼食品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其實很簡單多吃蔬果,少吃油膩不健康的垃圾食品,你會感覺一身輕松!
6. 健康必須遵循的最佳飲食秘訣是什麼
每天早上喝一杯溫的蜂蜜水,有助於腸道的消化,並且可以排除人體中的有毒物質,起到美容養顏的作用,中午多吃蔬菜,晚上多吃水果,這樣可以補充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
7. 如何飲食能讓我變得更健康呢
飯每個人都天天吃,但是如何健康的飲食卻是很少的人能做到,並且人們的身體的一直是不一樣的,因此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的元素也是不一樣的,如何飲食能讓我們的身體變得健康也是很關鍵的是情,那麼如何飲食能讓自己變得更健康呢?
8. 健康吃喝的方法是什麼
(一)防止「病從口入」
1.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每次洗手次數不少於3分鍾,包括指甲縫里都要清洗。
2.生吃瓜果要認真清洗,並將腐爛部分摒棄。
3.遠離無證食品攤檔。在外就餐時盡量不要選擇無證無照的「路邊攤」,而要去看上去衛生條件好、管理嚴格的飯館。青少年學生由於活動量大,消耗多,再加上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常常會感覺到餓,需要不斷地補充營養,往往會利用放學和課間的時間到學校附近購買食品、飲料等。因此,許多小商小販、食品飲食店攤都把目光瞄準了中小學生。這中間有些經營者未經工商和食品衛生管理部門批准,沒有經過衛生知識培訓,沒有經過健康體檢,食品衛生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時這些攤主為了減少成本,多贏利,常會出售各種來路不明、沒有質量保證的食物和飲料等。為了我們的人身安全,我們應當遠離那些沒有食品衛生許可證和工商執照的攤擔,尤其是流動性的攤檔。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很難追查責任,維護權利。
4.就餐時如有異味要馬上停止,不能不當回事。在外就餐要吃經過長時間高溫蒸煮後的食物。在上學放學途中,盡可能地不食用路邊攤檔製作的食品。一次性餐具也存在消毒不幹凈的問題,要注意檢查。
5.一旦吃過東西後,如發現胃裡有不舒服的感覺,應馬上用手指或筷子等幫助催吐,並及時到醫院尋求救治。
6.購買包裝食品要仔細查看食品標簽。食品標簽是指食品包裝上的附簽、吊牌、文字、圖形、符號以及一切說明物。它是用來表明食品的質量特性、安全特性和食用、飲用的方法、要求等。仔細閱讀食品標簽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清晰地掌握該食品的基本狀況,以便作出選擇。
7.家庭製作食物時,注意要做到生熟分開,尤其是案板、刀具等直接接觸食物的用具;做好烹飪用具的消毒;食物要密閉存放,減少被外界污染的機會。
為了防止「病從口入」,我們在挑選購買食品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四防」:
一防「小」。購買食品時,不要到小作坊、小攤小販手中購買。80%以上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都是出自於不規范的小企業、小作坊,他們的食品生產加工門檻低、設備簡陋、生產條件差,特別是一些現制現做的,最好少購買。建議選購時,要選正規企業的知名品牌,防止非法經營的小攤小販出售的三無食品。
二防「怪」。生產加工者為了滿足消費者心理,往往追求顏色、形狀等外觀上的「賣相」好。曾經有一個故事,說賣肉的還開個餃子店,好肉就拿出來賣,差些的就包在餃子里煮給大家吃,一則餃子有皮,看不見裡面的情況;二則可以在餃子中添加各種作料,這樣大家也吃不出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挑選食物時,要十分警惕哦!異常紅的鴨蛋可能添加「蘇丹紅」;過分白的食品可能添加了漂白劑、「吊白塊」;特別瘦的肉可能添加瘦肉精;異樣黃的黃魚可能被硫黃熏染過;十分鮮艷的蜜餞等零食可能色素添加嚴重超標;體格超大的草莓可能是被催熟的;過分粗壯的無根豆芽可能被施加過化學葯水;牛奶中可能會有三聚氰胺……國內市場就多次檢測出甜味劑、防腐劑使用超標的蜜餞、果脯、山楂羹、易拉罐碳酸飲料等。多食這樣的食品有可能致癌。
色素使用超標的往往是醬鹵、灌腸類製品、休閑類干製品、五彩糖等。長期食用這些食品,健康會受到影響,過量的污染物還會損害人體主要臟器,尤其對生長發育會有危害。所以,盡量不買不吃那些格外艷麗、口感異常(如甜得發苦、澀味明顯等)的食品。特別是發現食品包裝低劣,陳舊污損,有使用過的痕跡,食品標簽不全,沒有生產者名稱、地址,沒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的食品,應當堅決拒絕。在選購時,要注意防範異常的不自然的食品,不要過分追求顏色好看,個頭碩大。
三防「散」。散裝食品最容易有問題。加入甲醇的散裝假白酒致殘致死人命案歷年來是我國食品安全的最嚴重事件之一。據每年食品質量抽檢,其中高溫季節散裝熟食合格率最低。超市裡有些散裝食品因為不包裝,看不到生產日期、保質期和生產廠家等食品標識,更容易發生質量安全問題;有些食品是在顧客選好裝袋後才打日期標簽的,而該食品很可能早幾天前就已製作出來了。因此,盡可能不購買沒有食品標識的食物,盡可能不要購買容易腐爛變質的食物,如蛋糕麵包等就應盡可能地選擇當天生產的。
四防「低」。如果看到過分低於正常價格的食品,其中可能就有貓膩。比如:可能原料質量有問題,如用死家禽加工製作熟禽,用貓代替兔子,用頭發製作醬油等。一定要到正規超市去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名牌產品。
(二)正確的「吃」法
1.不要在打鬧嬉戲時吃東西。青少年活潑好動,放學或課余常在一起打鬧嬉戲。有的同學往往會在這時買來食物與朋友分享。但一邊玩鬧一邊吃東西容易發生意外。因為嬉鬧時注意力分散,而食物在口腔內咀嚼時,會因說話、突然的大笑、叫喊、追逐、跳躍等,意外滑入食道或氣管。輕者引起嗆咳、卡噎;重者甚至導致氣管異物堵塞,造成嚴重後果。
2.哭泣時不要吃東西。哭泣時,人的鼻咽喉部活動頻繁,如果此時吃東西,有可能引發意外。
3.看書時不要吃東西。邊看書邊吃東西,血液難以提供給大腦和胃部兩個部位的動力,一方面影響消化,因食物進入胃部需要分泌胃酸,增加胃部負擔;另一方面,看書需要大腦活動,沒有足夠的血液輸送氧氣,看書效果也不好。
4.走路尤其是橫過馬路時不要吃東西。邊走路邊吃東西,一是路上灰塵較大,影響身體健康;二是不安全。尤其是橫過馬路時吃東西,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應堅決擯棄這種做法。
5.要定時定量進食。青少年經常飲食不定,一旦進食時又常因食慾不佳而吃得較少,或因飢餓過度而狼吞虎咽,這些做法都容易引起胃病。因此,要保證早、中、晚三餐定時定量,此外還可在上午和下午課間操時適當進食以保證學習和體育鍛煉的需要。
6.防止偏食。青少年體內特別需要各種蛋白質和維生素,偏食往往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進而影響其正常發育,尤其缺少鐵質容易造成貧血。因此,多吃、全面地吃各種食物,將有助於身體健康和正常發育。
(三)各種食物的進餐順序
1.湯類。「飯前喝湯,勝似葯方」。吃飯前,先喝幾口湯,等於給消化道加點「潤滑劑」,並且提醒身體內的各種器官做好准備,使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從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飯前不喝湯,吃飯時也不進湯水,則飯後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這時才喝水,反而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吸收和消化。所以,有營養學家認為,養成飯前和吃飯時進點湯水的習慣,可以減少食道炎、胃炎等的發生。但吃飯時將干飯或硬饃泡湯吃卻不同了。由於湯泡飯飽含水分,松軟易吞,人們往往懶於咀嚼,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這就給胃的消化增加了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病。
2.蔬菜。人體對蔬菜的消化時間遠遠短於對肉類的消化時間,如果我們先吃肉食,再吃蔬菜,那麼肉類正在消化還沒有完全消化之前,蔬菜就已經開始腐爛了,這對我們的腸胃而言是極不健康的。
3.米飯麵食。米飯、麵食等含澱粉及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則需要在胃裡停留一段時間。有些人光吃菜,不吃米飯,這是不對的。米飯中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常言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米飯和麵食補充了我們人體所需要的基本物質。
4.肉類。曾經有德國科學家做過試驗,肉類在人體腸胃中經過8個小時仍尚未完全分解為人體能夠吸收的營養成分,由此可見過多地食用肉類將大大增加我們消化系統的負擔,不利於身體健康。
5.水果。各種水果的共同特點是富含各種營養物質,食用後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無需通過胃來消化,而是直接進入小腸就被吸收。含鞣酸成分多的水果,如柿子、石榴、檸檬、葡萄、酸柚、楊梅等,不宜與魷魚、龍蝦、藻類等富含蛋白質及礦物質的海產品同吃。同吃後水果中的鞣酸不僅會降低海產品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容易和海產品中的鈣、鐵結合成一種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所以營養專家建議,食用了這些海產品後。應間隔2~3小時後享用水果。
6.飯後盡可能地吃甜點。甜點最大的害處是會中斷、阻礙體內的消化過程,胃內食物容易腐爛,被細菌分解成酒精及醋一類的東西,產生胃氣並導致各種腸胃疾病。
綜上所述,健康的進餐順序應為:湯→蔬菜→飯→肉→半小時後再食用水果。
(四)怎樣喝水更安全
青少年活動量大,所需的水分也比較多。在家裡,一般喝白開水或者桶裝礦泉水,在外出時,也有可能要選購一些飲用水。那麼,怎樣才能喝到健康潔凈的水呢?
1.把自來水煮沸後喝比較安全。把水煮沸後飲用,是我國人民普遍的生活習慣。煮沸後,水中的微生物可以被殺死,這是古人解決生物污染的良策。在煮沸過程中,還可以去除水中一些易揮發物質。因此,通常情況下,喝煮開了的水是比較安全的。但是,下列情況就要特別注意了:
(1)在被污染過的水源取水,煮開也不能保證安全。被污染水體中的重金屬、砷化物、氰化物、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特別是有機污染物(農葯、殺蟲劑、除草劑、合成洗滌劑)等,煮開水是奈何不了的,相反,還會由於煮沸後使水濃縮而使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增加。因此,一旦水受到污染,應立即停止取用。
(2)用鋁或鐵製成的容器煮水時,水中的亞硝酸氮(一種強烈致癌物質)會明顯增加。據資料報道,用鐵制容器煮沸水時,水中的亞硝酸氮增加2~3倍,但與煮沸的時間無明顯的關系。而用鋁制容器煮沸水時,水中的亞硝酸氮隨煮沸時間的延長而明增加,煮沸5分鍾後為原水的十餘倍,煮沸20分鍾後則增加到近百倍。
(3)水燒開後,水中含氧量急劇下降,不利於人體新陳代謝。眾所周知,氧是人體必需元素,生水中的含氧量比開水高出許多倍,故生水有利於人體健康。人們都知道,開水燒的時間不宜過長,蒸飯的水不能喝,不能用涼開水、蒸餾水養魚、澆花等,就是開水缺氧的緣故。因此,水煮開後三分鍾內必須停止加熱,以免成為「無氧水」。
此外,對於盛水的裝置,也要定期清潔。據專家對用過3個月的保溫瓶膽的水垢作過化學分析,發現水垢內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這些重金屬離子對人體的毒害可以在體內積蓄,並隨著積蓄量的增加而日益嚴重地危害人體。怎樣有效地清除這些水垢,辦法很簡單,把清洗干凈的雞蛋殼放人暖瓶中,倒上少量的食用醋,來回搖動暖瓶,直至水垢全部清除。
2.瓶裝、桶裝的純凈水、礦泉水並非都安全
當你渴得嗓子冒煙,快步走進商店,迅速伸手拿出冰冰涼涼的礦泉水、純凈水,購買後咕咚咕咚喝下,十分愜意時,你能確定你剛剛喝下的瓶裝飲用水是健康安全的嗎?其實,純凈水也並不一定都「純凈」。
曾有份報導說,德國科學家調查全球一百多個包裝飲用水品牌,發現這些水放得越久,瓶里的物質銻釋出越多,半年就會增加一倍,但其含量仍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值內。為了身體健康,應盡可能掌握選擇訣竅。喝瓶裝水必知5個訣竅:
第一,看外包裝。外包裝是否完整,標示是否清楚,瓶蓋處是否有破損,倒拎瓶裝水看是否有滴水現象。
第二,看內裝水。內裝水有無懸浮微粒,如有,切忌勿買勿喝。
第三,看放在哪兒出售。如非放在陰涼處勿買,因為瓶裝水瓶身都註明了在陰涼處保存,如果在太陽下暴曬的,就已經影響到水質。此外,買了也勿放置在車內。車廂內氣溫過高,不利於瓶裝水的保存。現在很多家庭都有汽車,而在車後備箱中放置整箱的瓶裝水也並不少見,這時我們就應該記住車廂內不要保存瓶裝水。
第四,看出廠日期。勿購買長期放置的瓶裝水,也不要長期儲存瓶裝水,盡可能購買出廠日期在一個月內的瓶裝水,以免變質。
第五,開封後,應趕快喝完,以免細菌數增加,影響水質。
3.飲料不能代替水
據報道,過度飲用可樂飲料可能導致心動過速、骨質疏鬆和肌肉癱瘓等健康問題。每天飲用2升以上的人,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包括齲齒、糖尿病、骨質疏鬆、低血鈣質和血鉀水平過低,而血鉀水平過低可能增加罹患肌肉癱瘓、心臟機能障礙等可能導致死亡的疾病的風險。因此,提醒正在長身體的年輕朋友們及其家長要正確對待飲料和水的關系,切不可以飲料代替水,失去生命的支撐。
(五)怎樣喝牛奶更健康
1.牛奶並不是越濃越好。有人認為,牛奶越濃,身體得到的營養就越多,這是不科學的。所謂過濃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濃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標准。也有人唯恐新鮮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實際上,按照說明書搭配的正常比例是完全可以滿足人體每天對奶製品的需要的。
2.牛奶中所加的糖分並非越多越好。加糖必須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並且最好是蔗糖。蔗糖進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後,變成葡萄糖被人體吸收。還有加糖的時間也應科學把握,即應先把煮開的牛奶晾到溫熱(40℃~50℃)時,再將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3.牛奶加巧克力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液體的牛奶加上巧克力會使牛奶中的鈣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產生化學反應,生成草酸鈣。於是,本來具有營養價值的鈣,變成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從而導致缺鈣、腹瀉、少年兒童發育推遲、毛發乾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結石的發病率等。
4.新鮮牛奶煮沸後難於保證營養。通常,牛奶消毒的溫度要求並不高,70℃時用3分鍾,60℃時用6分鍾即可。如果煮沸,溫度達到100℃,牛奶中的乳糖就會出現焦化現象,而焦糖可誘發癌症。其次,煮沸後牛奶中的鈣會出現磷酸沉澱現象,從而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
5.不要在牛奶中添加橘子汁、橙汁或檸檬汁。在牛奶中加點橘汁、橙汁或檸檬汁,表面上看味道鮮美,但實際上,橘汁、橙汁和檸檬汁均屬於高果酸果品,而果酸遇到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使蛋白質變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6.不要在牛奶中添加米湯、稀飯。牛奶中含有維生素A,而米湯和稀飯主要以澱粉為主,它們中含有脂肪氧化酶,會破壞維生素A。孩子如果攝取維生素A不足,會發育遲緩,體弱多病,所以,即便是為了補充營養,也要將兩者分開食用。
上述種種錯誤的做法,提醒我們要科學飲用牛奶。
(六)控制鹽的攝取量
我國有1.6億高血壓患者,食鹽過多正是導致高血壓多發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宜超過5克,包括通過各種途徑(醬油、鹹菜、味精等調味品)攝入鹽的量。
(七)預防農葯中毒
1.一般購買蔬菜水果後,在食用前應先將其清洗干凈,然後放入清水浸泡兩次,每次時間為15分鍾以上。
2.對於一些容易殘留農葯的蔬菜水果,在食用前務必用清水沖洗後再食用。如外表不平或多細毛的蔬果,就較易沾染農葯,因此應特別注意。此外,當發現蔬菜水果表面有葯斑,或有不正常、刺鼻的化學葯劑味道時,表示可能有殘留農葯,應避免選購。
3.連續性採收的農作物(可長期而連續多次採收),如菜豆、豌豆、韭菜、小黃瓜、芥藍等,須長期且連續地噴灑農葯。食用前應特別加大清洗次數及時間,以降低其農葯殘留量。
4.在市場上應挑選最新鮮的蔬菜水果。不應貪圖便宜而購買萎蔫蔬菜水果。新鮮蔬菜在冰箱內儲存期不應超過3天。凡是已經發黃、萎蔫、水漬化、開始腐爛的蔬菜都不要食用。
5.不吃形狀、顏色異常的蔬菜。顏色正常的蔬菜,一般是常規栽培,是未用激素等化學品處理的,可以放心地食用。而顏色「異常」的蔬菜可能用激素處理過。如韭菜,當它的葉子特別寬大肥厚,比一般寬葉韭菜還要寬1倍時,就可能在栽培過程中用過激素;未用過激素的韭菜葉較窄,吃時香味濃郁。有的蔬菜顏色不正常,也要注意,如草頭葉片失去平常的綠色而呈墨綠色,毛豆碧綠異常等,它們在採收前可能噴灑或浸泡過甲銨磷農葯,不宜選購。有些形狀、顏色異常的蔬菜,如經查實確系新品種,則另當別論。
6.不吃「多蟲」、「多葯」蔬菜。在眾多蔬菜中,有的蔬菜特別為害蟲所青睞,可以稱之為「多蟲蔬菜」;有的菜害蟲不大喜歡吃,可以叫它作「少蟲蔬菜」。出現這種情況是由蔬菜的不同成分和氣昧的特異性決定的。「多蟲蔬菜」中,「出名」的有青菜、大白菜、捲心菜、花菜等,「少蟲蔬菜」有茼蒿、生菜、芹菜、胡蘿卜、洋蔥、大蒜、韭菜、大蔥、香菜等。「多蟲蔬菜」由於害蟲多,不得不經常噴葯防治,勢必成為污染重的「多葯蔬菜」。平時應盡可能多選那些「少蟲蔬菜」。不過,在溫度較低的季節,由於害蟲休眠越冬,農葯的噴灑停止,這時少量食用「多蟲蔬菜」也無妨。
對上市蔬菜檢測後發現,各種蔬菜的硝酸鹽富集程度強弱不等,由強到弱的規律是:根菜類、薯芋類、綠葉菜類、白菜類、蔥蒜類、豆類、瓜類、茄果類、食用菌類,硝酸鹽含量高低相差可達數十倍。其規律是蔬菜的根、莖、葉的污染程度遠遠高於花、果、種子,這可能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保護性反應。這個規律很有用,它可以指導我們正確地消費蔬菜,盡可能多吃瓜果實和食用菌,如黃瓜、番茄、毛豆、香菇等。如果你很喜歡吃葉菜,也不要太為難自己,注意補充一些維生素即可,因為維生素C能阻斷亞硝酸胺的形成,可減輕葉菜潛在的危險。
「水汆」蔬菜可減低農葯殘留。除了把握好安全選購第一關外,加工製作也要注意方法。蔬菜清洗後,要浸泡半小時,然後在加工時用開水汆一下,可把部分殘留在蔬菜上的農葯在水中溶解,接著再澆點油或拌點油,既好吃,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