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不健康該怎麼處理 心理不健康有哪幾種分類
一、心理不健康的分類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基本符合標準的,即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尚有為數不少的心理缺陷人群。這類人群有這樣或那樣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但卻不屬於心理疾病范疇。對這類心理過渡狀態,我們稱之為「心理缺陷」。
【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及危害
所謂心理缺陷,是指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備的心理調節和適應等平衡能力,心理特點明顯偏離心理健康標准,但尚未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後果是社會適應不良。在現實生活和心理衛生實際工作中最常見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性格缺陷
常見的性格缺陷有下列幾種:
無力性格:這種人精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乏,常述說軀體不適,有疑病傾向。情緒常處於不愉快狀態,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種人對精神壓力和身心矛盾易產生心理過敏反應,由此可誘發心理疾病。
不適應性格:主要表現為社會適應不良。這種人的人際關系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判斷和辨別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之下,容易發生不良行為。
偏執性格:性格固執,敏感多疑,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考慮問題常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有責備他人的傾向。這種心理缺陷如不注意糾正,可以發展為偏執性精神病。
分裂性格:性格內向,孤獨怕羞,情感冷漠。社會適應和人際關系很差。喜歡獨自活動。此種心理缺陷易發展為精神分裂症。
爆發性格:平時性格黏滯,不靈活,遇到微小的刺激即引起爆發性憤怒或激動。
強迫性格:強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軀體健康。可有程度不同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性格的人易發展為強迫症。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各位家長朋友們,要給孩子從小抓起給孩子樹立好良好的健康心理,一般來說出現了心理不健康就很容易會給,孩子影響到一生,而且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有很多種。
❷ 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哪些
1、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我們的祖先對抗天敵、自然災害、敵人侵略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特質,他為物種的延續增加了優勢,有安全感是一種強大的象徵,這種心理需要已經印刻到了我們的基因中了,因為他與生存有關。
2、不能合理的評價自己
一個人能否合理的自我評價尤為重要,合理評價是一個人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個不能合理地自我評價的人,要麼他就會陷入自卑而不能自拔,要麼他就會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他人和敬畏,而這些對於一個社會人來說,無疑都是一種巨大的阻力。
3、抗挫能力低
抗挫能力有個流行的叫法叫「逆商」,被稱為繼情商、智商之後的第三大商數。社會是一個無情的原始森林,荊棘叢生是一個常態,失敗之事十之八九。
這時候考驗一個人心理品質的就是他的抗挫能力,一個沒有抗挫能力的人,就會是一個紙老虎,經受不住任何考驗,在變化的潮流中,這樣的人就是第一個被淘汰的人。
4、與現實沒有良好的接觸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現實就是社會的場地,一個與現實有良好接觸的人,不會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於是他能夠更好的投身於社會生產,用現實來檢驗自己的想法、做法。
6、不能很好的建立自己的關繫世界
沒有關系的世界,會只剩下干癟人性。對我們個人來說,關系大體分為兩方面:親密關系和人際關系,親密關系指向一個人的內部,讓我們挑戰孤獨,豐富人性,獲得繁衍,人際關系指向外部,讓我們獲得協作,產生價值。
❸ 心理不健康分哪幾種
不健康心理類型: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❹ 什麼是心理不健康
心理失衡和心理亞健康都稱為「心理不健康」。
1、心理失衡
心理問題不同於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內在精神因素准確的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的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
2、心理亞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四位一體(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體)的全新定義,心理亞健康是指在環境影響下由遺傳和先天條件所決定的心理特徵(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問題,是介於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
(4)不健康的心理和什麼是擴展閱讀:
出現心理問題時的調治原則:
1、面對現實、接受現實。
能正確的認識現實、分析現實,並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而去改造現實,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現實。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2、調整心態、控制情緒。
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保持開朗、樂觀。
3、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並切合實際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努力發展自身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4、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從實際出發去認識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做到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
5、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學習。
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樂趣。在工作和學習中盡自己努力發揮自己的個性及聰明才智,並從成果中獲得滿足和喜悅,把工作學習當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理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理亞健康
❺ 不健康的心理類型有哪幾種
不健康的心理類型非常復雜,而且無法讓人把握,比如逆反心理其實是不健康的心理類型,但很多人卻認為,逆反是因為有自己的注意,反而大加贊賞,這就是極其不對。不健康的心理類型主要有:
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猜疑心理、逆反心理、排他心理、作戲心理、貪財心理、冷漠心理,等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都是如何產生的呢?時效波在《需求斗爭獎賞與精神疾病》一文中,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科學地論述了正常心理轉向異常心理的原因,摘錄如下: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生命與環境長期進行矛盾斗爭的產物,人類進化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斗爭,形成了「需求—斗爭—獎賞」這一人類特有的心理、行為活動規律;作為個體的人,其一切為滿足需求的斗爭活動和相應情緒,都是在腦的指揮、控制和感受下產生的,都遵循著需求斗爭獎賞規律。
1.需求斗爭獎賞規律
需求斗爭獎賞規律是:人為了滿足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斗爭。
「需求—斗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斗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如果迷失斗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斗爭熱情,不願再進行斗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斗爭對象,斗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悅獎賞,就必然要產生負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2.需求斗爭獎賞與人類精神疾病
(1)有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斗爭(正常人);
(2)無主導需求,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斗爭(抑鬱症)。
無主導需求,並不是沒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患者沒有了更高層次的能提起斗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迷失了斗爭的方向;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斗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斗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缺乏斗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主導需求,他們長期進行著一種無動機、無興趣的斗爭,即便有時也有進展或成果,但患者卻沒有渴望進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體驗不到應有的愉悅獎賞,形成不了「需求—斗爭—獎賞」的良性循環。這種消極麻木、渾渾噩噩的斗爭方式同樣違背了需求斗爭獎賞規律,因此,這種沒有主導需求、沒有動機興趣的斗爭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斗爭。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斗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斗爭方向,選錯了斗爭的對象,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斗爭。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神經質症的症狀。如初次在眾人面前演講,會感到緊張;經過辛苦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會感到自卑;聽說別人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後總覺得自家煤氣閥口沒關好,不反復檢查就放心不下等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事過之後就會消失。但是,對於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則會主觀上把那些正常的反應和感受視為逆端,會威脅到自我個體的成長發展,因此,總想拚命消除之,否則就會心理不安,就會有危機感;而這種無能為力、無進展獎賞的斗爭,只能進一步產生焦慮和自卑,使人更加註意不適情感,更加過敏,從而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惡性循環(惡智),使這種不安感被病態地固定下來,從而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經質症。因此,神經質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其結果卻是不斷地創造著神經質症狀,並使其遷延不愈。
4.雖有主導需求,卻逃避斗爭,獎賞自然也無從談起(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斗爭的方式,轟然倒地,聽天由命。試想,在遠古,這種人要是遇到了虎、狼之類的猛獸,自然要一命嗚呼,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
5.無法正常斗爭(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患者的大腦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斗爭。
❻ 心理不健康會有哪些表現
導語: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體現於心理缺陷、變態心理及心理疾病。
心理缺陷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基本符合標準的,即謂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尚有為數不少的心理缺陷人群。這類人群有這樣或那樣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但卻不屬於心理疾病范疇。對這類心理過渡狀態,我們稱之為「心理缺陷」。
所謂心理缺陷,是指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備的心理調節和適應等平衡能力,心理特點明顯偏離心理健康標准,但尚未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後果是社會適應不良。在現實生活和心理衛生實際工作中最常見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性格缺陷
常見的性格缺陷有下列幾種:
無力性格:這種人精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乏,常述說軀體不適,有疑病傾向。情緒常處於不愉快狀態,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這種人對精神壓力和身心矛盾易產生心理過敏反應,由此可誘發心理疾病;不適應性格:主要表現為社會適應不良。這種人的人際關系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判斷和辨別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之下,容易發生不良行為;偏執性格:性格固執,敏感多疑,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考慮問題常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有責備他人的傾向。這種心理缺陷如不注意糾正,可以發展為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性格:性格內向,孤獨怕羞,情感冷漠。社會適應和人際關系很差。喜歡獨自活動。此種心理缺陷易發展為精神分裂症;爆發性格:平時性格黏滯,不靈活,遇到微小的刺激即引起爆發性憤怒或激動;強迫性格:強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軀體健康。可有程度不同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性格的人易發展為強迫症;癔症性格:心理發展不成熟,常以自我為中心。感情豐富而不深刻。熱情有餘,穩定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現自己。這種性格的人,容易發展為癔病;攻擊性格:性格外向、好鬥。情緒高度不穩定,容易興奮、沖動。往往對人、對社會表現出敵意和攻擊行為。
情感缺陷
常見的情感缺陷有下列幾種:
焦慮狀態:對客觀事物和人際關系,表現出不必要的焦慮、緊張,經常憂心忡忡,疑慮不快。雖然具有強烈的生存慾望,但對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存有憂慮;抑鬱狀態:情緒經常處於憂郁、沮喪、悲哀、苦悶狀態。常有長吁短嘆和哭泣表現。這種人缺乏生活的動力和情趣,生存慾望低下;疑病狀態:常有疑病情緒反應,有疑病性不適症狀。自我暗示性強,求醫心切;躁狂狀態:情緒高漲、興奮,活躍好動,動作增多,交際頻繁,聲音高亢,有強烈的欣快感。這種狀態易發展為躁狂症;激情狀態:經常呈現出激情狀態,應視為心理缺陷;淡漠狀態:對外界客觀事物和自身狀況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在人際關系方面表現為孤獨、不合群;幼稚狀態:心理年齡明顯落後於實際年齡。情緒幼稚化,表現出「老小孩」式情感;反常狀態:情感反常,不協調,甚至出現矛盾的情感狀態。
變態心理
變態心理是指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異常,亦稱病態心理。心理是指感知、記憶、思維、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各種心理現象的總體而言。行為則指人的各種活動,不僅包括那些能夠被人觀察或測量的外顯活動,也包括那些間接推知的內隱活動。變態心理表現為個體心理變態的主要標志是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是各種不同的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總稱。變態心理不只限於精神病人的心理變態,而且也指個體心理現象的異常。根據心理障礙的表現,變態心理可分為:
智力落後:智力水平與思維活動明顯低於正常人,表現出學習和社會適應能力缺陷;人格障礙:人格明顯偏離正常軌道,並表現出適應不良的行為障礙。例如酒癮、反社會行為等;精神疾病:是一種嚴重的心理變態,已失去對客觀現實的理解或對外界的接觸能力。例如精神分裂症;缺陷心理障礙:指大腦或軀體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障礙。例如,大腦發育不全所導致的心理障礙,聾啞盲人的心理障礙等;心身障礙:由社會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軀體障礙。例如,高血壓病等;特殊條件下的心理障礙:在催眠、暗示、氣功、某些葯物作用下而出現的心理障礙。
❼ 心裡不健康有什麼表現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❽ 什麼是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相對的一對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主觀反應的內容和現實刺激一致、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 這種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通過自身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然而,無論是自身狀態,還是生存環境都處在變化之中。當自身或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的時候,這種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動也就有可能會發生偏離,使心理活動處於一種相對失衡的狀態。當心理活動變得相對失衡,而且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質量起負面影響的時候,心理活動便處於「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不健康狀態也是一個動態失衡的過程,只要及時進行調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復。通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這兩個概念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心理健康狀態,還是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功能都沒有遭到破壞,沒有出現「精神障礙」的症狀,因此下載領68元
該問題下回答為網友貢獻,僅供參考。
網路知道十分鍾內有問必答立即下載
什麼叫心理不健康?
我來答
5條回答
滄海浩波
LV.20 2013-02-13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相對的一對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主觀反應的內容和現實刺激一致、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 這種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通過自身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然而,無論是自身狀態,還是生存環境都處在變化之中。當自身或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的時候,這種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動也就有可能會發生偏離,使心理活動處於一種相對失衡的狀態。當心理活動變得相對失衡,而且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質量起負面影響的時候,心理活動便處於「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不健康狀態也是一個動態失衡的過程,只要及時進行調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復。通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這兩個概念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心理健康狀態,還是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功能都沒有遭到破壞,沒有出現「精神障礙」的症狀,因此都屬於「正常心理」的范疇,只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即使是心理不健康,也不是心理不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於一般人群。
❾ 什麼叫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相對的一對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主觀反應的內容和現實刺激一致、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 這種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通過自身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然而,無論是自身狀態,還是生存環境都處在變化之中。當自身或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的時候,這種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動也就有可能會發生偏離,使心理活動處於一種相對失衡的狀態。當心理活動變得相對失衡,而且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質量起負面影響的時候,心理活動便處於「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不健康狀態也是一個動態失衡的過程,只要及時進行調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復。通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這兩個概念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心理健康狀態,還是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功能都沒有遭到破壞,沒有出現「精神障礙」的症狀,因此都屬於「正常心理」的范疇,只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即使是心理不健康,也不是心理不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於一般人群。
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鋒教授提出了判定心理健康水平的10個標准,這些標准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1.心理活動的強度。在遭遇精神打擊時,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應強烈,並容易遺留下後患;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強烈,不會致病。
2.心理活動耐受力。生活工作中長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處在痛苦之中,在經歷一段時間後,便會出現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產生嚴重軀體疾病;而對耐受力強的人來說,他們雖然也體驗到某種程度的痛苦,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甚至還會在逆境中做出更大成績。
3.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識水平。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則要警惕心理健康問題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因為一些無關因素而引起情緒波動和思維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不易受暗示的人則相反。
6.康復能力。即指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常態水平的能力。因為在生活工作中,誰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極大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各自的認識能力、經驗不同,從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康復水平高的人恢復得較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而康復水平低的人則需要很長時間。當再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的情緒表現也不同。
7.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暢通,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這就是說,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判斷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8.自信心。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人可能估計過高,有些人可能估計過低。過高的自我評估,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輕心而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過低的自我評價,常會畏首畏尾,因害怕失敗而焦慮不安。一個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評定其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准。
9.社會交往。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能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任何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也可能是一種躁狂狀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多見的是心情抑鬱,人處在抑鬱狀態下,社會交往受阻較為常見。
10.環境適應能力。一個人為了生存和自我發展,就必須適應環境。而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動很大,這就需要採取主動或被動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就是適應。有的人面對急劇變化的生活環境時,感到無能為力,只是忍耐、韜晦,而不做出改變;而有的人當生活環境突然變化時,很快地採取各種辦法去適應,並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能否積極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❿ 不健康心理有怎樣的表現
不健康心理與健康心理大相徑庭,是指人們不能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對某些事物不能正確地分析、認識和對待,當遇到與自己意願相悖或挫折困難時,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消極情緒,表現為苦悶、憂傷、怨恨,或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