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心理是否健康要用什麼水平來衡量

心理是否健康要用什麼水平來衡量

發布時間:2022-08-07 16:57:18

『壹』 心理健康的判別標準是什麼

首先,心理健康與心理異常之間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不像生理疾病經過各種檢查,如體溫、脈搏、血壓、肝功能等指標,綜合結果即可知道。心理健康與否的差別常常不確定的,顯示出的是程度不同,沒有明確的數值。其次,對心理健康與否的判別還受社會環境、主觀經驗、文化風俗、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如處於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或種族信仰下的人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可能會大不相同。再次,受個人的思想方式及看問題的不同角度的影響,判別者會對心理健康標准作不同的解釋,這點我們從對心理健康定義和人體心理健康理論的討論中已明顯看出。 在心理衛生工作的實踐中人們常綜合專家們的究成果,並綜合運用以下判別尺度,來評定心理健康與否。 1 、統計學方法 根據統計學的常態分布曲線,可以為處於總體平均標准范圍內者為心理正常,偏離這一范圍者就是異常。正常與不正常為一連續的曲線,其廣大的中間地帶是正常的,兩端則是偏離的。大部分人都集中在中間區域,具有一般的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人高於或低於一般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極少的人屬於極端健康或有精神病。各心理水平之間並不是截然斷開的,每種水平之間相互聯系。 這種統計學上的常模比較,也被直接用到心理測量上來叛定某一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明尼蘇達多項價格測驗、艾森克個性測驗,都是以心理健康的常態分布為統計依據,制定出某種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總體平均標准(常模)。然後根據不同個體的測定結果,對照體標準的差異,判斷某一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這種方法比較客觀,但必須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測驗人員來實施。另外,由於這種方法求的是平均值,就會把「卓絕」、「超常」者也列入異常之列。 2、適應判定法 (1)會適應判定 社會適應判定法是以個人的社會適應為出發點,以社會道德規范為准則,衡量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的要求。如果某個人的行為不為社會認可,他就會被視為異常。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對異常的鑒別,而且有比較明顯的社會文化特徵。

『貳』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有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熱愛生活和工作,能盡情適應和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角色.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能正視現實.接受現實隨遇而安,從不怨天尤人,從不覺得"生不逢時".
2.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情緒;充分了解和恰當估價自己,有自知之明.永遠不自責.不自怨.不自卑,從不給自己創造心理危機;能協調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對人不卑不亢,富有自信心和安全感.
3.善於學習,富於正義,有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習慣,永葆青春活力,能認清挫折帶來的有利效應,善於從失敗中尋得成功之道;在不違背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特長,體現個性,奮發工作和誠實勞動;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前提下,適當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基本要求,能經常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助人為樂.
4.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忠於信仰則心境平和,追求不止;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奉公守法.多作貢獻;對人同情.友善.信任.尊重.和解.從不製造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作為社會性的人生活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與各種各樣的人都要打交道.要互相產生良性影響.
5.保持完整和諧的人格.人格是個人心理品質的總和,包括理想.信念.性格.氣質.能力.動機.興趣.道德和人生觀等.和諧就是要全面平衡地發展.避免性格脆弱.不穩定.極端的內向或外向各種心理缺陷.

『叄』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叫心理健康呢?不是說沒有症狀,而是指你具備了哪些或是多少優秀品質,或是一些良好品質,到目前為止,關於有多少良好品質也是眾說紛紜的,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九種積極的品質。
第一位的品質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
第二種品質是和諧,是內心的和諧。所謂的內心和諧就是指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對事物的認識,對自己眼前的處境,對將來追求的目標,還有現在所能夠做的,這各個方面的事情之間能夠達到協、調。
第三種品質是自尊感。所謂的自尊感,簡單講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夠喜歡自己。
第三種品質是自尊感。所謂的自尊感,簡單講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夠喜歡自己。
第五種品質是個人的成熟,是指在處理自己的問題,人際關系,環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處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間的關系的時候能夠非常得體。
第六種品質是人格的完整。
第七種品質是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第八個種品質是有效地適應環境。
第九種品質是在環境中保持獨立。這兩個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一方面要適應環境的要求,同時還要保持獨立。這個獨立就是說要給自己一定的空間,一定的調整自己行為的空間。一方面順從了環境,同時又保持了獨立性,既服從又能夠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麼怎麼處理好這個度呢?我想這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地汲取經驗,不斷地觀察,不斷地學習。
http://reading.cersp.com/Cathedra/PkuClassroom/200602/890.html

『肆』 心理健康的評估標准

一、 評估心理健康的三標准

許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標准(或從三個維度)去衡量,即體驗標准,操作標准,發展標准。他同時指出,不能獨立地只考慮某一類標准,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地加以考慮和衡量。

第一、 體驗標准,是指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的狀況,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等等。

第二、 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應,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和社會功能,如工作及學習效率高低人際關系和諧等等。

第三、 發展標准,即著重對人體心理發展狀況進行縱向考察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時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考察。

二、 心理健康的十標准

郭念鋒於1986年,《臨床心理學概論》一書中提出評估心理健康十標准:

(一)心理活動維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擊時,不同的人對於同一類精神刺激,反映各有不同。這表明,不同人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應激烈,並容易遺留下後患,可以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強烈,不會致病。這種抵抗力,或者說心理活動強度,主要是和人的認識水平有關。一個人對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認識時,就可以相對地減弱刺激的強度。另外,人的生活經驗、固有的生活特徵、當時所處的環境條件以及神經系統的類型,也會影響到這種抵抗力。

(二)心理活動耐受力

前面說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處在痛苦之中,在經歷一段時間後,便在這種慢性精神折磨下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出現嚴重身體疾病;但是,也有人雖然被這些不良的情緒纏繞,日常也體驗到某種身體的痛苦,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有的人,甚至把不斷克服這種苦惱當作強者的象徵,作為檢驗自身生存價值的指標。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輝成績。我們把長期經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稱它為心理活動的耐受力。

(三)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種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狀態,人的所有心理過程都有節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動的效率做指標去探查這種客觀節律的變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質的好壞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我們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了。因為注意水平的降低會影響到意識活動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後果,如記憶水平下降等等也越嚴重。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的無關因素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緒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當然,受暗示這種特點在每個人身上都多少存在著,但水平和程度差別是較大的,女性比男性容易受暗示。

(六)康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誰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極大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健康能力。康復水平高的人恢復得效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每當再次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表現得效為平靜,原有的情緒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所謂不隨意的情緒,情感和思緒,只是相對的。它們都是隨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難以察覺罷了。對情緒、思緒和行為的自控程度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怕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通暢,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這就是說,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時,可以從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進行判斷。為此,精神活動的自控能力不失為一個心理健康指標。

(八)自信心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人進行這種自我評估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估計過高,一種是估計過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後者是盲目的不自信。這種自信的偏差所導致的後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於過高的自我評估,在實際操作中因掉以輕心而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後者由於過低評價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敗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為此,一個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准。「自信心」實質上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個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傾向,對任何事情都顯得畏首畏尾,並且不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心,那麼,我們可以說,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會交往

人類的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然導致精神崩潰,出現種種異常心理。因此,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能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任何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也可能是一種躁狂狀態。在現實社會中,比較多見的是心情抑鬱,人處在抑鬱狀態下,社會交往受阻較為常見。

(十)環境適應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人為了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為了自我發展和完善,就必須適應環境。因為,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不能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動很大,這就需要採取主動採取主動性的被動性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就叫適應。主動適應其內涵是積極的改變環境;消極適應,其內涵是躲避環境的沖擊。有時環境的變化十分劇烈,人對它無能為力,面對它只能韜晦、忍耐,即進行所謂的「消極適應」。「消極適應」只是形式,其內在意義也含有積極的一面,起碼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上有現實意義。當生活環境條件突然變化時,一個人能否很快地採取各種辦法去適應,並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志著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健康水平。

『伍』 常用鑒別心理健康問題的標准包括什麼

個人經驗標准,社會文化標准,症狀檢查標准,數理統計標准。

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准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尚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5)心理是否健康要用什麼水平來衡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志。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份,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自我概念重點是與周圍人相互關懷,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建立親密感,進而自我確認,尋找與自我概念一致的外部評價性信息。如果個體能確立自我價值就能准確地找到自我概念的相關信息。而對於否定性信息,傾向於排斥。

『陸』 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哪幾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如下內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態分布曲線之內者以及能對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應的智力超常者。
2.情緒良好: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一旦有了負性情緒,能夠及時調整,具有情緒的穩定性。
3.人際和諧: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4.適應環境:包括積極的處事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具有順應社會改革變化的能力,用於改造現實環境,達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個要素不存在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統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有相對完整的心理特徵等。

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別惡劣的環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為。

『柒』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前面提到: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的標准,應該說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標准都有了新的定義,以前是軀體健康,現在要求既要軀體健康,又要心理健康,還要社會適應良好,還有道德健康,這四個方面都健全,才能叫一個健康的人。對於中學生來講,還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但是有一些特徵,比如說整個學生時代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應該是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的,而且應該是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綜合各家之言,一個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智力包括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注意力、記憶力等五種因素。智力發育正常的人,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學習效率。

2.情緒穩定,有安全感。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可以自覺地加以控制和調節,可以接納自己的一切方面,可以承受挫折、恐懼和不幸,努力適應環境。

3.意志健全。有決心、信心、恆心,意志堅強,有一定耐受力,對生活中出現的刺激和打擊,能夠正確對待,能把困難變成奮斗的動力,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取得優異成績。

4.自我意識強,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做出恰當評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自傲,不自卑。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自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取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5.適應能力強,能夠面對現實,正視現實,不怕到新環境去學習、工作、生活,能主動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6.人際關系和諧。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心理健康的人,善於與人相處,樂於助人,關心人,也得到別人的幫助、關心。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學校,和本校、本班的同學、老師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親近;其自身心胸開闊,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和睦相處。

7.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適應紀律約束和行為規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8.人格完整和諧,心情愉快,有幸福感。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符合社會進步潮流。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郁的行為。

9.睡眠正常,生活習慣好。

10.行動自覺果斷。這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做出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絕不是說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11.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學習看做是一種樂事。

上述標準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你覺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專家分析,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學界認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標準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卻永遠是人們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通過這個標准來衡量自己的言行,那你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捌』 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思維力的綜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則社會化的過程難以進展,心理發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礙,難以獨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慾,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獲取成就。

(二)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

對自我有適當的了解和恰當的評價,並且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的現狀,知己所長所短,願意揚長避短,開發潛能,不苛求自己,自信樂觀,而不是過於自卑或過分自負。

(三)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愛和友誼,有穩定的人際關系,擁有可信賴的朋友,社會支持系統強而有力。

(四)善於調節與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能適當發泄、主動調節和控制情緒,不為情緒所控,不因為情緒影響正常的生活,我們常說的情商(EQ)便體現了這一能力。

(五)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的能力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關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環境的良好適應者,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始終使自己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生活有理想但不脫離現實,能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需要與慾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統一。

『玖』 都說到 心理健康,這個的 標准 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標准:
1. 適應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條重要標准。能力強的人通常具有成熟的個性。對變動的環境(還包括工作、人際關系)的適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因為當人沒有預料、沒有經歷過、無法控制時,就無法適應,出現焦躁不安、血壓變化、心悸失眠,各種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易失眠、怕見生人、不能出差等。
2. 耐受力--對精神刺激或壓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人的先天素質、神經系統強弱類型及活動特點、氣質類型對個體的耐力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但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徵,特別是先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認識和評價水平、生活經歷中鍛煉出來的堅強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則更重要,它具有決定性意義。
3. 控制力—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是可以自覺地能動地加以控制和調節的。人的情感表達、情緒反應的強度、動機的趨向與取捨、思維的方向和過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識控制和調節,即在大腦皮層的控制和調節下實現的。心理控制和調節的水平,與自我控制能力有關,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標准。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受大腦皮層制約,意識是最高層次的心理活動,人的意識制約著整個心理活動過程。如果大腦皮層功能下降(如腦動脈硬化等疾病),對情緒的健康能力就會下降,變得反應遲鈍或容易激動。當一個人心身十分健康時,心理就穩定正常,思維敏捷流暢,邏輯嚴謹,情感表達恰如其分,儀態雍容大度,舉止得體,詞令通暢,應對如流,隨遇而安,需要易獲得滿足。
4. 意識水平。一般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某種嚴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專注於某項工作,不能專注地思考問題,注意力渙散等。程度嚴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進而明顯地影響了觀察力和記憶力,因為觀察水平、記憶水平與注意力成正比。但注意力過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於一件無關的事情,則往往是強迫症的表現。
5. 社交能力—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人類心理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有賴於社會交往的發展。社會交往被剝奪,往往出現心理障礙,甚至精神崩潰。社交能力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往來,把自己隔離起來並變得冷漠無情時,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徵偏離正常或心境欠佳,考慮他是否出現心理障礙;或過分和無選擇的泛交,十分熱情和興奮,要考慮他是否屬於狂躁狀態。
6. 康復力---在蒙受精神打擊和刺激後心理創傷的復原能力。如一個性格活潑的人受到打擊後變得呆板麻木;一個不拘小節的人變得謹小慎微;一個有獨立性的人變得唯唯諾諾。這就是如軀體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後遺症;有人雖能治好但容易復發;因而康復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項重要標准。
7. 道德愉快勝於道德痛苦。道德是人類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滿足的最高層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個人在利他活動中自我體驗到的愉快。也許利他行為會造成行為者肉體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一個人與社會矛盾的統一的實現,是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統一的實現,道德愉快有減輕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樂觀進取、堅忍不拔等許多優良心理品質的堅固基礎。道德痛苦反映了個人與社會的對抗性。道德痛苦比任何其他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劇烈,當一個人陷於自責、自罪的痛苦之中時,他就體驗不到真正的快感,它可以破壞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可以是人陷於不能自拔的困境,直到輕生自殺。一個人的道德愉快超過了他的道德痛苦,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怎樣做到心理健康
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心理不堪重負。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挑戰,那麼怎麼才能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要求內外兼顧,對外,要人際關系良好,行為符合規范。對內,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心理機能正常。行為符合外界的規范,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徵。
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事物。這種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我價值感。這種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但他又沒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載其自身能力的念頭。所以,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標,但目標不要太完美,既要積極進取,又要正視客觀現實,有一定程序彈性的道德准則。而缺乏道德觀念與堅持「超道德」觀念正是人格異常者與神經症患者常見的特徵。
另外,心理健康並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並非平衡與適應狀態,而是處於兩極的中間位置。通常人們把適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沖突,但這並不是心理健康,那麼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心就很平衡,因為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沖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麼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計好,這種人算不算健康?其實,上述兩種人也未必快樂,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一般把清除過度的緊張不安而達到內部平衡狀態稱作「消極的」或「低層次」的心理健康,而應該提倡的是「積極的」或「高層次」的心理健康。這種狀態意味著總有高尚的目標追求,能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從事具有社會價值的創造,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尋求生活的充實。它的實質就是老有追求,始終是一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為心理健康不是說沒有遭受挫折,沒有沖突,沒有痛苦,而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調整,並在這種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拾』 鑒定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區分標准有哪些

健康特徵一:暗示
好的,我們的心理,多是受周圍的環境影響而影響的。所以,一個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的,就要看他受自身周圍的環境暗示影響大不大。所謂波瀾不驚,就是指一個人受外界的環境影響不大,可以自如控制周圍發生的一切的能力。有些人的情緒易被引起例如恐慌,害怕,恐懼等症狀,也是自然的。但是,過分地表現強烈,就成為了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健康特徵二:控制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並且更易於下面的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的。因此,當你的心理活動非常的自然而自如的話,那證明你的心理是健康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表現得能表達出恰如其分的情感,能讓周圍的人也覺得如沐春風。這個時候,你的外表也會隨你的心而陽光燦爛。所以,懂得控制情緒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健康特徵三:交往

一個有健康心理的人,在社會或者是人際交往上是不會有困難的,即使偶爾遇到令人厭煩的人也會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實際上,我們看一個人,就要看他與他人的交往程度上,這點能反映出他的精神狀態。當一個人不願意和他人進行交往的時候,喜歡自閉的時候,就證明心理不健康了。而一個人過分地熱衷於某種社會交往活動,則證明他有躁狂狀態,也是不適易的。所以,正常的社會交往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健康特徵四:自信
自信心,是這個社會每一個都值得擁有的,對於我們在這個社會打拚來講,自信是相當重要的。所以,你只要給別人自信的感覺,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上進,陽光,有前途。而且,自信也是自我認知,自我肯定的一種方式,更是你思維表達方式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因素。這種自信的能力,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後天要提高的,這是健康心理的一大最優勢表現。
健康特徵五:意識
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你的思想的高度和水平,例如,我們在工作,或者是情感上,有高度的注意力,而且專注,專心,那麼對於事情的解決是很有幫助的。如果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例如,易分散精力,或者是注意力易被其他所吸引的話,那麼證明這個人心理上一定存在問題的。只有高度的意識水平,才是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表現。
健康特徵六:抵抗

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壓力,我們的壓力越大,心理承受的擔子就越重,可是面對如此大的壓力的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的心理抵抗能力,用頑強的心理精神能力去面對這些本身不應該屬於我們的痛苦。所以,高度的抵抗能力,會讓我們的精神和心理能力更加堅強,而且也會保護我們的身體和意識不受到傷害傷害,是心理健康的堅韌表現。
健康特徵七:適應與康復

任何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下,或者是突發事件下,都會有一定的心理疾病的產生,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有積極的適應能力,也得有完善的康復能力。因為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生活經驗,所以,適應與康復的周期和能力都不一樣。但,用最短的時間達到適應與康復,是心理健康的標準的又一個檢測方向和方面。
健康特徵八:周期

這個不得不說,任何一個人的心理活動都是有一個周期的。這個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形式還有效率上。比如,我們在某一段時間內,可能精神和心理都很集中,而且做工作,處理事情的效率也很高,而又在另一個周期里,我們的心理卻變得脆弱,或者是處理事情不是很容易,這都沒有什麼。就如,白天我們精神好,晚上我們精神壞是一樣的道理。若是,你的周期正好反過來了,那麼證明你至少在心理活動上是異常的。這點,需要加以重新調整,回到軌道。

閱讀全文

與心理是否健康要用什麼水平來衡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開始階段是怎麼樣的 瀏覽:66
默克爾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79
美女和醜女哪個吸引男人 瀏覽:442
沒有房子怎麼看待愛情 瀏覽:752
怎麼委婉的誇別人是美女 瀏覽:532
圈裡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284
紅色故事指的是什麼呢 瀏覽:186
如何預防頭號健康殺手 瀏覽:870
事業編考過後多久上班 瀏覽:165
美女熱舞軟體視頻有哪些 瀏覽:285
97年農歷八月初八出生婚姻如何 瀏覽:561
有哪些事業心強的女性人物 瀏覽:552
油罐和鐵罐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瀏覽:555
九九年女兒婚姻怎麼樣 瀏覽:968
vivo安卓手機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852
縣科局級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627
二戰中反應愛情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2
追隨故事用英語怎麼寫 瀏覽:333
阿信的故事養女最後怎麼樣了 瀏覽:403
堅定愛情的誓言怎麼寫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