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3個月怎麼自測寶寶還健康
自測:身高、體重、頭圍、胸圍。 根據其測量數據與嬰兒保健手冊給出的數據作比較,就知道了。
⑵ 通過嬰兒肚臍狀態可以判斷身體健康狀況,對此你了解多少
臍帶是連接胎兒與母體胎盤的一條帶子,是胎兒從媽媽身體吸收營養和排泄廢物的重要通道,當胎兒離開母體後,臍帶也就失去了它的生理作用,寶寶娩出後,醫生會在離胎兒身體1-2cm處將臍帶剪斷並結扎打結。我感覺,孩子滿月前如果要給寶寶洗澡,還是不要輕易肚臍眼,最好給寶寶貼肚臍貼。因為醫生說平時都要給寶寶貼肚臍眼,防止寶寶肚臍上進臟東西,防止感染,也防止人為把肚臍上的東西弄掉了。
過去時代,以不清潔的水洗多了反而會造成肚臍發炎,所以養成不洗為妙的習慣。現在居家環境各方面都已很進步,自來水都是經過特殊處理消毒過,且目前洗澡用的肥皂品質也較好,對清洗皮膚、殺菌及除垢效果不錯。
⑶ 新生兒的哪些表現證明很健康,要注意哪些方面
穎兒的寶寶剛出生,每次婆婆抱起孩子,都會習慣性地把手指放在寶寶的嘴邊,然後寶寶就會做出動嘴吃的動作,每次只要寶寶的嘴巴一動,婆婆就會說孩子沒有吃飽,就會說媽媽沒有喂飽你是不是。聽到這些話坐月子的穎兒當然不高興,孩子明明能吃能睡,但是每次看到婆婆把手放到寶寶嘴邊,寶寶嘴巴就動起來,時間長了,穎兒都開始懷疑是不是孩子真的吃不飽。
出生28天的小寶寶被稱為新生兒,一個多月的寶寶也就是剛剛滿月,孩子本身很多原始的能力都還存在,不過這些原始的能力都會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而消失,由於對寶寶原始反射的認識不足,很多家長會對這些反射做出錯誤的判斷。我們一起來看看寶寶剛剛出生會有哪些原始的反應和能力。
新生兒寶寶身體的這些反應都是原始能力
覓食反射
嬰兒太小不會說話,如何來區別孩子的飢飽,很多老人的做法是把手放到孩子嘴邊,我們就能看到孩子想要吃手的動作,由此來判斷寶寶是否餓了。
記得我女兒月子里我媽媽也是這樣做的,一看到孩子嘴巴動,就覺得寶寶是沒有吃飽,如此一來,不管什麼時候把手放到寶寶的嘴邊她都會做出一副想要吃的樣子,媽媽們千萬不要被騙了,孩子之所以做出這些反應,這是寶寶的覓食反射。
孩子的你是但是可以幫助寶寶順利地找到母乳的乳頭或者在嘴邊的奶瓶,這種覓食反射會在寶寶3-4個月以後會哭聲來吸引大人之後逐漸消失。
抬頭反射
孩子滿月的時候去做兒保,醫生就會讓寶寶躺在床上,拉住寶寶的雙手朝向自己拉起寶寶,這個時候孩子的腰部和脖子能夠直立幾秒鍾,醫生通常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檢查寶寶的肌張力是否正常。
⑷ 嬰幼兒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一)兒童定期健康檢查 一、目的: 1、宣傳普及科學育兒知識,了解家長在護理喂養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 行指導。 2、對嬰兒進行生長發育監測,及時發現疾病和異常情況並進行預防和治療,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 二、管理對象: 本地段內1個月至6歲以下小兒(包括在本地段長期居住的臨時戶口的小兒)。 三、管理方法和要求: 1、開設兒童保健門診,為了方便家長,力爭與預防接種同時進行。 2、3歲以內嬰幼兒,按照0歲4次、1歲2次、2歲2次的體檢原則,可安排在 3、6、9(2、5、8)、12、18、24、30 36個月時進行。3~6歲兒童每年體檢一次,為了方便家長,可於每年5~8月兒童大體檢時一次完成。 3、體檢中發現的體弱兒(佝僂病、缺鐵性貧血、體重增長不良和肥胖兒)進行管理。 四、檢查內容及要求: 1、詢問小兒一般情況、喂養情況及患病情況。 2、測量身高、體重,並進行評價。 3、全面進行體格檢查。 (1)3歲以下嬰幼兒必須進行佝僂病檢查。 (2)6個月一6歲兒童應測查血紅蛋白,採用光電比色儀,取血部位為左手無名指端。進行貧血診斷及分度。 (3)4歲以上兒童進行視力檢查(4歲以下兒童有條件也可以進行檢查)。 (4)2個月至6歲兒童應進行聽力篩查。 4、對小兒體格發育情況及家長在育兒中存在的問題,應給予指導及解決。 (二)小兒生長監測 一、 目的: 1、小兒生長監測是對個體兒童的體重進行連續的測量與評價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動態觀察嬰幼兒生長發育趨勢,利於兒保工作者和家長及時發現體重增長不良兒,並及時採取干預措施。 2、生長監測的關鍵在於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家長的自我保健能力。通過教會家長使用生長監測圖,由家長親自參與監測,及時發現異常,主動找兒保醫生咨詢,力求使家長早期獲得科學育兒的知識,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3、通過實施生長監測可把工作重點放在篩出的體弱兒身上,對他們實行重點管理。 二、監測對象: 本地段內1個月至3歲以下小兒(包括在本地段長期居住的臨時戶口小兒)。 三、監測方法與要求: 1、測量次數(應與計劃免疫結合): 6個月以內的小兒每月測量體重一次;7~12個月,每2個測量體重一次;13個月~3歲,每3個月測量體重一次。 2、測量日期: 根據各保健機構的具體情況及監測兒的多少進行安排,一般可按周或按月規定測量日,以便於評價和比較。 3、監測程序: (1) 稱重: (2) 評價:評價小兒生長曲線與參考曲線的關系。 (3)詢問:詢問小兒近日來的喂養和疾病情況及神經精神發育狀況,並記錄在 相應的欄目內。 (4)指導:向家長宣傳防病知識,交談小兒的健康情況和今後注意事項,如發現體重曲線偏離(不增或下降)時,尋找原因並給予指導。 不同月齡組每月增長的最低值(克) 月齡正常增長值 0月~ ≥600 6月~ ≥300 12~36月 ≥150 (三)五官保健 一、 聽力篩查及監測 1、目的和意義: 開展小兒聽力篩查工作,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兒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有言語障礙的兒童早期進行聽覺言語訓練,讓聽力障礙兒童經過治療、聽覺言語訓練,能進入普通幼兒園、小學與聽力正常的孩子一起生活學習,健康成長。 2、聽力保健對象: 0~6歲兒童,重點為0~3歲兒童,尤其是具有聽力高危因素的兒童。 聽力高危因素 (1)耳聾家族史。 (2)近親結婚史。 (3)母孕期感染史(如風疹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巨細胞病毒、弓形體病等)。 (4)母孕前有梅毒病史。 (5)新生兒頭頸部或其他身體部位的畸形。 (6)出生體重
⑸ 懷孕後,怎樣才能知道寶寶在肚子里是不是健康的
說到這件事,許多患有出生經驗的女性都是非常明智的,孕婦更深受了解。因為從懷孕的開始,母親的期望應該注意身體的各個方面,不僅需要飲食,還需要按時檢查,我擔心我不注意這個問題胎兒發展。懷孕後,懷孕的媽媽應該如何判斷腹部的胎兒是否健康?了解底部但許多預期母親幾乎是一樣的,也許他們不再需要更多地關注每張支票,寶寶可能是健康的,所以我一直躲在運氣中。有些嬰兒出生,有些嬰兒的身體有很多問題,但也讓母親感到遺憾。因此,在懷孕期間檢查眾多值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第三個三個月中要注意。懷孕的媽媽怎麼知道胎兒在腹部健康?
大會是胎兒存活的重要環境,直接影響你的寶寶的健康和生活。羊水的量也對嬰兒產生了影響。如果羊水量適中,嬰兒可以健康地。但如果羊水量過多,甚至超過2,000毫升,代表懷孕的母親可能有羊水,需要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但如果羊水量太小,它仍然會導致寶寶正常發展。正常羊水保持在300和2,000ml之間,嬰兒可以在這種間隔中在羊水中更快地發展,並且還代表嬰兒的身體非常健康。
懷孕的母親常常在懷孕期間患有腿部痙攣,甚至可能白天疼痛。這實際上是胎兒發育的良好表達,證明預期母親通常添加鈣,他們被嬰兒吸收,所以它們導致他們的腿部痙攣的症狀在自己的鈣缺乏症。但預期的母親不能在腿部痙攣上發揮現象,因為腿部痙攣代表了母親自己的身體的缺鈣。通常,您可以通過食物補充鈣,或者您可以在別人的適量中脫離陽光,例如曬太陽,您可以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吃食物也可以吃更多的蛋白質和鈣含量,你的身體可以更健康,胎兒可以更好地發展。
預期母親懷孕期間會有各種症狀,這些症狀會讓他們感到非常困難,我迫不及待地想讓我的寶寶出生。有些期望對這些症狀非常麻煩,擔心是嬰兒發展中的問題。但如果你有一些症狀,你的母親們別擔心。因為這代表了胎兒在母親的肚子里再次發展,所以預期的母親將更多地關注均衡的飲食,他們會很好地工作。但是,如果預期母親發現自己的情況,它是非常嚴重的,或者出現了一些意外的症狀,它會去醫院檢查,以免胎兒和自己的健康問題。最後,所有的嬰兒都會順利。我的父母周圍。
⑹ 自己的孩子生下來是否健康,看哪些方面就知道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之後,面對小小軟軟的新生兒,第一次當爸媽的你既驚喜又擔心,害怕自己照顧不好小寶寶,這種手足無措感需要幾天才能緩解。
而當寶寶降生之後,他們人生的“第一次”都是由爸媽見證的,在這些“第一次”中也透露出了寶貝是否健康的信息。
想要寶寶生下來健康無憂,孕前檢查、備孕過程就十分必要,且在懷孕後也應遵從醫生的建議,每月定期對胎兒情況進行觀測。在胎兒順利出生之後,也應從以上幾個方面觀察新生兒的健康問題,發現問題後需及時進行治療。
⑺ 嬰兒身體健康的標志是什麼
嬰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
下面談到的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是「理想」的標志,每個兒童都可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之所以提出心理健康的標志,可以把它看成是培養兒童應努力達到的目標。
(一)智力發展正常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兒童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和協調的基本心理條件。
為大家所公認的是,把智力看做是以思維力為核心,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各種認識能力的總和。
智力的高低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情緒穩定,情緒反應適度
情緒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內心體驗。它既是一種心理過程,又是心理活動賴以進行的背景。
良好的情緒,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協調性,表示人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平衡狀態。
心理健康的兒童「身在福中知福」,愉快、樂觀。當心裡有了委屈、痛苦、挫折時,能合理地宣洩不良的情緒。
(三)樂於與人交往,人際關系融洽
兒童的人際關系雖然比較簡單,人際交往的技能也比較差,但是,心理健康的兒童樂於與人交往,也希望通過交往而獲得別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
(四)行為統一和協調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思維變得有了條理,主動注意時間逐漸延長,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表達情感的方式日趨合理和成熟。
(五)性格特徵良好
性格是個性的最核心、最本質的表現,它反映在對客觀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之中。
心理健康的兒童,一般具有熱情、勇敢、自信、主動、誠實等性格特徵。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應該表現出:有充沛的精力;心情開朗、愉快,樂觀;態度積極主動;能與小朋友和睦相處,在集體中受到歡迎和信任;能較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沒有不良行為、不良習慣;注意力能集中;睡眠好。
⑻ 如何才能從幼兒的肢體動作中來判斷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
很多寶媽覺得剛出生的寶寶什麼都不懂,只要吃飽睡好就可以了。其實,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寶寶會哭、笑、鬧脾氣,他在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中的想法。
有研究表明:一場完整的交流,肢體語言佔70%的作用,語言佔30%。寶寶的每個動作都是家長需要解讀的重要「語言」。
一般寶寶出現突然間的動作,都是因為寶寶受到了外在突然間的刺激。比如寶寶突然接觸到強光或者噪音時,寶寶會下意識的抖動雙臂,這個動作表示現在極度的恐慌。
⑼ 剛出生的寶寶如何判斷是否健康
皮膚:寶寶出生時可能會有一些的白色胎脂、子宮內液體以及母血披覆,在給寶寶洗澡後可以清潔干凈。新生兒皮膚是粉紅,有時在手部足末端會有點偏藍,這是正常的;有些皮膚經過產道的擠壓,或許有少許淤紫、紅斑,或者頭皮「長包」,這些均不用特殊處理,會逐漸消退;有些會發現有胎記;
頭部:出生時是頭身比例最大的時候,經過產道擠壓有些會出現頭部顯得很尖,但隨著頭部慢慢發育會逐漸恢復至正常形狀;
面部:剛出生時面部可能會顯得有點浮腫,但很快會恢復正常;
頸部:頸部皮膚應該是光滑而且沒有包塊,有些因為宮內位置導致斜頸包塊則需要醫學治療;
胸部及腹部:你可能會發現寶寶胸部有點隆起,有時會有乳汁分泌,這是因為母體激素影響的,在脫離母體1-2周後,這些都會恢復正常。
四肢:寶寶的四肢均為屈曲狀態,就像在母體內的時候一樣。
產後六小時
這里還需要提到的就是寶寶從母體內到母體外的過渡期,大約是產後六小時。在這六小時內,寶寶的肺得以打開得更充分,更多的血流通過肺部與寶寶呼吸的空氣進行氧氣交換,肺泡的液體逐漸清除,然後動脈導管(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一根管道,為母體內胎兒循環的重要通路,寶寶出生後不再需要此通路)逐漸功能上關閉了。在這過渡期,需要每30-60分鍾監測一下寶寶的生命體征,包括——
體溫:正常范圍是36.5到37.5℃。開始的體溫偏高可能是母體內的溫度影響,體溫偏低需注意代謝紊亂或者低血糖可能;如果出現體溫持續過高或過低需要注意感染可能。
呼吸頻率:正常范圍是40到60次/分鍾。呼吸過快需要考慮呼吸或者心臟疾病可能;呼吸暫停需注意母親近期麻醉用葯、寶寶自身神經病變損傷或者感染可能。
心率:正常范圍是120到160次/分鍾,但在睡眠時可能會短暫下降至85-90次/分鍾。心率過快或者過慢可能提示心臟病變。
膚色:需注意唇、舌、軀乾的皮膚顏色,如果出現發紫、淡紫(醫學上所稱的發紺)是提示呼吸系統或者心臟系統的病變。
肌張力:不能是軟塌塌的,在換尿布的時候可以發現,寶寶的雙下肢呈自然分開(青蛙的姿勢),如果肌張力異常提示感染、神經或者遺傳疾病等。
六小時後
當寶寶安全渡過這六小時後,我們會在出院前除了繼續監測生命體征外,還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護理和評估,這些措施包括——
眼部觀察:有無異常眼部分泌物增多,防治感染
肌肉注射維生素K1:預防新生兒出血症(缺乏維生素K1寶寶容易出現出血)
乙肝及卡介苗疫苗注射
臍部護理:護理人員會每日清潔臍部,保持潔凈乾燥
監測膽紅素:因為過高的血清膽紅素血症可能會引起膽紅素腦病,因此在寶寶出生後到出院前,都需要通過皮測黃疸儀監測黃疸出現的速度及變化情況,一般間隔8-12小時監測一次,必要時可能需要靜脈抽血檢測膽紅素(想進一步了解新生兒黃疸,可以參考科普文章)。
監測血糖:健康無症狀寶寶一般不會常規監測血糖,但在早產兒(胎齡小於37周)、大於或小於胎齡兒、媽媽有孕期糖尿病、過期兒(胎齡大於42周),需要監測血糖防止出現低血糖引起的腦損傷;
新生兒篩查:採取足跟末梢血,國內新生兒篩查主要包括三大遺傳代謝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征、苯丙酮尿症和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病,紅細胞細胞膜酶G6PD基因突變,導致若接觸特定食物、葯物或化學品時容易引起溶血性貧血)。
聽力篩查:聽力障礙提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聽力障礙對語言發育的影響。什麼寶寶容易出現聽力障礙呢?包括有聽力障礙家族史、存在感染、病理性黃疸、外耳畸形及早產兒等。
喂養:新生兒應該出生後盡早喂養以防出現低血糖,喂養的頻次、持續時間以及喂養量需要根據寶寶是母乳喂養還是配方奶喂養。每次母乳喂養需要記錄,而且配方奶需要記錄每次喂養量。若無醫學禁忌症,強烈推薦母乳喂養,關於母乳喂養的知識可以參考之前科普文章;
體重下降:足月兒在出生後會出現體重下降,下降值約為出生體重的10%內,但會在生後10到14天內恢復到出生體重值。
寶寶可以安全出院的標准
當寶寶達到以下表現後:
生命體征正常而且穩定(呼吸<60次/分鍾,心率100-160次/分鍾,體溫36.5-37.4℃);
寶寶已經解尿及解大便;
寶寶已經成功喂養過兩次以上;
若出院前黃疸無超標,仍然需要注意後續黃疸的變化;
家長已得到詳細的家庭教育:包括寶寶睡眠時需要保持仰卧的姿勢、車上需要有嬰兒安全座椅及平時家庭照護人員手衛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