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過多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它們能夠深切領悟人生沖突的嚴峻性和不可迴避性,也能深刻體察人性的陰陽善惡。
它們是那些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地相處。他們善於不斷地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同時也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會去鑽牛角尖,而是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㈡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結合實際談談怎樣理解心理健康標准
親愛的,以下是心理健康的十個標准
之一:心理活動耐受力
這是指人的心理對於現實生活中長期反復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似一次性的那樣強大劇烈,但卻久久不易消失,幾乎每時每日都纏繞著人的心靈。
之二: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就是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系等等。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之三: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白天思維清晰,注意力集中、適於工作:晚上能正常進入睡眠,以便養精蓄銳,如果一個人到了晚上就睡不著覺,那表明其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處在紊亂狀態。
之四: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之五: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了。
之六: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影響,從而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精神活動有不太穩定的特點。
之七:心理康復能力
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之八:社交往
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變得十分冷漠時,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於一種躁狂狀態。
之九:心理活動強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
之十:自信心
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准。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將這十條標准綜合起來考察,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體驗標准、操作標准和發展標准。
㈢ 心理健康的八個標准
心理健康的八個標准具體如下:㈣ 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哪幾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如下內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態分布曲線之內者以及能對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應的智力超常者。
2.情緒良好: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一旦有了負性情緒,能夠及時調整,具有情緒的穩定性。
3.人際和諧: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4.適應環境:包括積極的處事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具有順應社會改革變化的能力,用於改造現實環境,達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個要素不存在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統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有相對完整的心理特徵等。
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別惡劣的環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為。
㈤ 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1、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表現在能力、氣質、性格和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和諧發展,而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大學生應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即胸懷坦盪,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2、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慾,並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解決問題,獲得成就。
3、能夠悅納自己正確的認識、了解、悅納自己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有自知之明,能對自己的能力和性格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悅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例如,身高、相貌等);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即不會跟自己過不去;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切合實際;同事,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正確接受。
4、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情緒狀態總是占優勢的,雖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產生悲、憂、愁、怒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不會長期處於消極情緒狀態中,善於適度地表達、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縮畏懼,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心境積極樂觀。
5、和諧的人際關系 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意與人交往,與人為善,對他人充滿理解、同情、尊重、關心和幫助,有良好而穩定的人際關系,並能在其中分享快樂,分擔痛苦,社會支持系統強而有力。
6、獨立、自主、有責任心 對周圍的人與事均有獨立自主的見解,不盲從,熱愛並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學習、事業,有強烈的責任心,並能在負責的工作中體驗生活的充實和自己存在的價值。
7、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能正確地認識環境和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系,能保持與環境的良好接觸,善於將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環境中,是自己的心理需要與社會協調統一,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8、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和角色相適應的心理行為特徵,即大學生的舉止言行符合其年齡特徵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㈥ 心理健康十要素及判斷標準是什麼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㈦ 人體心理健康的七條標準是什麼
第一,智能良好。我們一般理解的智能,多數指的是智力,並不是智能。智能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和運用知識、經驗、技能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智能良好綜合體現在兩個精神和四個能力。即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善於協調與控制自己的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內心體驗的外在反映。人的情感活動,要有傾向性,喜怒哀樂,要表現出來。一定要跟外界環境協調,心情要開朗,要樂觀。
第三,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意志就是為達到即定目標,主動克服困難的能力。一種良好的意志具備四個特點。一是目的性,目的要合理;二是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一些心態;三是要培養自己的堅強性和自覺性;四是要培養自己的果斷性和自製性。
第四,人際關系和諧。一是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相對廣泛的人際交流圈;二是人際交流要獨立思考,要保持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不要人雲亦雲,不要盲從;三是在人際交流當中要注意寬以待人;四是在人際交往中要積極主動,要坦誠。
第五,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適應社會是絕對的,改造社會是相對的,重點是適應。只有在適應的基礎上才能局部地改造。
第六,要保證人格的完整和健康。人格是人在社會生活當中的總體心理傾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構成要素要完整,不能有缺陷;二是人格的同一,不能混亂,生理上的我和心理上的我必須是一個人,不能分離;三是要有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第七,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要適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一般心理特點與所屬年齡階段的共同心理特徵是大致相符的。這可從三個方面加以判斷:一看心理活動與外界環境之間是否統一,他的言行有沒有過於離奇和出格的地方;二看心理活動過程之間是否完整和協調,他的認識過程、情感體驗、意志行為是否協調一致;三看心理活動本身是否統一,他的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生理發育超前,心理發育滯後或心理發育超前,生理發育滯後,那麼應對社會生活變化的能力就差,就需要調整自己。
㈧ 心理健康標準的十條標准
心理健康的十大標准:
1.心理活動強度
特指對突然的、強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擊時,不同的人對於同一類精神刺激,反應各不相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應特別強烈;抵抗力強的人,雖然有反應,但不會很強烈。這種抵抗力或者說心理活動的強度,主要和人的認識水平有關。一個人對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認識時,就可以相對的減輕刺激的強度。所以,心理活動強度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標准。
2.心理活動耐受性
是指在長期的精神精神刺激下,耐受力差的人會出現個性改變、精神不振、心理異常。但是耐受力好的人,雖然倍感痛苦,但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的問題。比如,長期家庭貧困,會被親友視為負擔,大人和孩子精神上都會有壓力,有的人會自暴自棄,有的人雖然心裡難受,但是卻能發憤圖強,力圖改善現狀。或者,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壓力,有的人無法承受,選擇放棄;有的人雖然也覺得痛苦,但依然能堅持完成任務。
3.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低,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這都是個人內在的節律性。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內在的節律經常處於紊亂的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
4.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質的好壞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或者是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也會被認為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左右,進而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想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容易被他人的言語左右,自己嚴重缺乏思考,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6.康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難免遭受精神創傷,在這之後情緒出現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出現軀體狀況,比如失眠,沒有食慾等都是正常的現象。但由於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和人生經驗不同,從創傷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也不同,此能力稱為康復能力。這個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標准。
7.心理自控力
一個人情緒的強度、表達,思維的方向、過程都是在自己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個人對情緒、思維和行為的自控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因為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緒表達會恰如其分、辭令通暢、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也不過分隨便。所以,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桿。
8.自信心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者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對能力。有的人對自己進行評估會高估,而有的人會低估自己;前者是盲目自信,後者是不自信,都是不好的。我們要正確、客觀的看待自己才是最好的效果。自信心就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標准。
9.社會交往
人類的精神生活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定會導致精神崩潰,出現種種異常心理。因此,一個人能否正常的與人交往,也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達標。
10.環境適應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人為了個體的保存和種族的延續,為了自我發展和完善,就必須適應環境。因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也不能離開其生存的環境,環境條件會不斷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採取措施,使自己與環境達到平衡,這就叫適應。一個人適應環境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