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幼兒健康的生理表現有哪些

幼兒健康的生理表現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5 15:50:36

A. 身體健康的幼兒應該具備哪些主要特徵

幼兒健康發展的特點是要讓幼兒在身體上無疾病的,無阻礙的發展,同時還要在心理上加強對幼兒的培養和輔導。幼兒健康水平可以從幼兒的身體發育以及心理發育來評價,心理發育對幼兒來講就是觀察其在生活中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對平常父母的關心和交流等,這要看一個孩子的各個方面了!

B. 學前兒童生理健康的主要標志及評價標準是什麼簡答題

身體健康的主要標志:身高、體重、頭圍等達到當地兒童生長發育正常值;形態端正無異常;器官、系統生理功能正常;身體無疾病。
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注意力集中,求知慾強,智力發育正常;與同伴友好,有同情心,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正確對待自己,行為協調;情緒愉快,精神飽滿。

C. 衡量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是什麼

學前教育心理健康的標志,以及影響她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是環境因素,因為學前兒童的心理就是一張白紙,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受什麼樣的教育都會影響到他,這個階段的小孩子主要是一個模仿和玩耍心理,有時候不應該過嚴的管理,過嚴管理會影響他以後的性格。

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標准大致有如下幾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兒喜歡在入睡時由母親撫著、有的偏愛吃某類零食等。

這也屬於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並非心理疾玻良好的個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無怪癖、無惡俗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樂觀、謙讓、樂於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只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測定。

D. 幼兒的健康表現有哪些

.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02
2.求知慾較強。喜歡提問題並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於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託的事。
03
3.能合群,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願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04
4.誠實而不說謊。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05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對稱贊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本頁搜狗指南內容僅供參考,請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謹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項,請咨詢專業人士處理。

E. 幼兒的生理健康的主要內容

幼兒園衛生保健知識--眼的保健:上學的兒童視力保護,近年來,家長和老師普遍予以重視,但對嬰幼兒的視力卻依然留在遺忘的角落裡,致使孩子失去治療時機,形成疾病。為此,家長要注意,不能讓幼兒長時間看某樣物品,尤其是2周歲以內的嬰幼兒不能看電視。發現孩子眼睛有異常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切忌濫用眼葯水。嬰幼兒應有專用的毛巾和臉盆,流水洗臉更好,以防感染眼病。發現嬰幼兒有故意「對眼」的行為要立即阻止。平時注意不讓幼兒接觸尖銳有傷害的玩具,當心眼外傷。2至3歲的幼兒應開始學習做視力保健操。 幼兒園衛生保健知識--鼻的保健:厭食或偏食的幼兒應及時治療,多給其進食蔬菜或水果,以防止鼻出血。不能讓幼兒得到可以塞入鼻孔的小東西,避免物品意外損傷鼻臉或嵌入鼻內。切勿用手指挖小兒鼻孔,以防感染。幼兒學步學跑易跌傷鼻子,要及時治療。 幼兒園衛生保健知識--耳的保健:氣候變化的時節必須預防感冒,慎用耳毒性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鏈黴素等,以免引起葯物中毒耳聾。小兒睡覺側卧時,要當心不使耳廓扭卷受壓。洗澡時注意不要讓水流入耳道內,以免引起炎症。家長最好不要給嬰幼兒挖耳垢,少量耳垢可保護耳膜,如果發現幼兒耳垢過多,應去醫院取出為妥。 幼兒園衛生保健知識--喉的保健:多吸新鮮空氣,防止發燒,以預防咽炎、扁桃腺炎。嬰幼兒的聲帶等發音器官嬌嫩,保護不好極易發病。為此,幼兒吵鬧時要及時制止,家長不能引誘孩子狂呼亂叫,更要教育幼兒不任性哭鬧,以免聲帶充血腫脹、發炎,甚至聲帶肥厚或發生聲帶小結樣病變。女孩尤其更應多注意保護聲帶。 幼兒園衛生保健知識--口腔的保健:注意防止嬰幼兒摔倒跌傷口唇或牙齒。

F. 幼兒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遺傳正常。主要是沒有遺傳缺陷。
(2)發育正常。主要是指幼兒的發育符合規律,如形態(身高、體重、胸圍、體型等)發育、動作(走、跑、跳等)發育智力(觀察力、記憶力、 想像力、思維能力等)發育和心理(感知能力、個性、意志等)發育都符合年齡標准。
(3)生理功能。即生理功能正常,如血壓、脈搏、腦力勞動、呼吸、心率、消化、吸收、排泄、肌肉活動能力等都在正常范圍之內。
(4)飲食正常。食慾旺盛,不挑食、偏食。
(5)適應力強。對各種環境變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疾病的抵抗力以及病、傷後的康復能力均較強,不易生病。
(6)精神良好。白天精神愉快,愛蹦愛跳,夜晚睡得香甜。

G. 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如何理解兒童的心理?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什麼?這是家長必須了解的。下面就這些問題作一些闡述。
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兒有如下特點: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具體說來,他們在生活、學習、勞動以及與人相處等方面,應有如下表現: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慾較強。喜歡提問題並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於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託的事。
3.能合群,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願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誠實而不說謊。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對稱贊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幼兒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對兒童來說,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備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呢?歸納起來,主要是:充分的撫愛、充實的生活、平穩的環境、藝術的陶治、健康的軀體等幾方面。
充分的撫愛
充分的撫愛包含著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兒童滿足與溫暖,使兒童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光明,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並且會深切真摯地去愛別人。愛是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母愛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精神支柱。教師的愛對兒童一生的發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適當的母愛與師愛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負面的影響。母愛不適當主要表現在溺愛上,對兒童一味遷就,缺乏嚴格要求,結果造成孩子驕橫成性,散漫無羈,對父母及其他人漠不關心。教師對兒童愛得不夠,往往是由於責任心不強,為對兒童冷淡或表示討厭,或表現為偏愛資質聰明、容貌出眾的兒童,嫌棄冷淡資質愚笨、容貌不佳的兒童,常使受寵兒童張揚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教師不僅要充分地愛孩子,也應該正確地愛孩子,對每一個孩子都應一視同仁。
充實的生活
兒童生活的內容應該是豐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學習、勞動,有適當的游戲、娛樂。有的家長忙於工作,對兒童除了在吃穿上給予滿足外,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關心;有的家長望子成才心切,過多安排孩子學習,致使孩子精神緊張,興趣偏狹,生活能力差,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在部分幼兒園和小學里,教師只關心兒童讀書,不關心兒童個性發展,安排上缺乏游戲、娛樂,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無味,從而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平穩的環境
平衡的環境是指的家庭、順利學習的環境、必要的物質生活。比較平穩少曲折的環境,對兒童的心理沖擊比較小,兒童容易適應,而不致於產生心理不健康。反之,處於逆境中的兒童,往往會缺乏教育引導,而在心理上受不住沖擊,出現反常心理。美國霍爾姆等人曾對5000餘人進行社會生活對心理疾病的影響的調查研究,發現生活變動量大會出現較高心理發病率。例如,父母吵鬧、離婚,教師責罵、體罰,由於貧困而受飢餓或失學等,都會促使兒童發生心理變態,產生緊張、焦慮、悲傷、恐懼、消極、自卑等心理。不過,處在逆境中的兒童,如果能加以正確引導,給予精神或物質的支持,培養他們以比較強的意志、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挫折,那麼兒童還是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的,甚至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藝術的陶治
藝術的陶冶促使兒童的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音樂是形象化的具體刺激,兒童容易接受。創造和選擇適合兒童特點的音樂來陶治兒童,根據需要經常給兒童聽歡樂、明快或安靜、溫和或堅定、有力的音樂,使兒童形成活潑、愉快、穩定、勇敢的性格。美術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藝術。美術的具體形象性是最受兒童喜愛的,用以陶冶兒童情操、發展兒童智能有顯著的效果。兒童可以在看看畫畫玩玩中發展智力、想像力和創造力。色彩能影響人的情緒:紅色使人情緒亢奮,黃色使人喜悅,藍色使人心胸開闊,灰色使我沉悶、憂郁。在兒童常處的環境中應少用灰、黑色。兒童文學也是兒童十分喜愛的藝術形式。它那引人入勝的內容、優美動聽的語言,不僅使兒童增長知識、明辨是非、發展語言,還能培養他們對文學的興趣。經常向兒童講故事、念詩歌是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健康的軀體
健康的軀體是兒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礎。軀體的健康同先天的條件有關,然而後天的保護和鍛煉亦十分得要。要使兒童的人格獲得健全的發展,就必須同時使兒童有健康的身體。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條件外,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的條件還有很多我,如經常與同伴交往,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父母的直接影響等,這些都應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重視。

H. 少兒的身心發育特徵有哪些

學齡期兒童與學齡前相比有顯著的變化,尤其表現在心理的成熟,不僅有量的快速發育、發展,還有很多質的變化。在認知方面,兒童不僅僅注意客體的外部特徵,而且開始理解抽象的概念,快速增加運用策略的能力。大多數國家選擇6歲作為入學年齡,是因為這時候的兒童學習所需的神經生理功能基本成熟。入學後,學校成為兒童成長的主要場所,以學習為主的活動逐漸代替了以游戲為主的活動,兒童逐漸表現出熟練掌握技能和競爭的能力,情緒控制力和社交能力也有了十分顯著的發展,為青春期的到來提前做好了准備。




情感和道德發展

學齡期的兒童不僅會產生過更多的情緒體驗,情感內容也會不斷豐富,同時也會產生高級情感,如道德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等。這時候,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情緒趨於穩定,自我調節策略更加多樣和復雜。「對、錯、好、壞」的標準的內化聯系更加密切。兒童會意識到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7~8歲時兒童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情感和經歷與其他人是有區別的;8歲兒童描述情緒的術語明顯增加;8~10歲時一半的兒童可以通過他人的評價了解自己,會考慮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個性和社會化發展

父母、老師、夥伴是學齡期兒童最主要的交往對象。與父母和教師的關系從依賴向自主發展,從對成人權威的完全信服到開始表現出懷疑和思考。同時,能迅速和小夥伴建立親密的朋友關系,並極力渴望在共同玩耍、處理沖突和控制情緒中獲得樂趣。10左右的兒童以他們可能得到的收獲判斷友誼,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渴望被同伴接受及崇拜,並希望更加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年長兒尤其是女孩,懂得運用情感支持和互惠來評價和維系友誼。

閱讀全文

與幼兒健康的生理表現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是一個出車禍的故事英語怎麼說 瀏覽:73
王德順談健身吃什麼都不健康 瀏覽:153
創造故事的人有多少 瀏覽:459
可以維持愛情的東西有哪些 瀏覽:904
婚姻早晚一根香什麼意思 瀏覽:881
皮皮魯沒沒夠治病哪個故事 瀏覽:201
益陽市資陽區有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743
成人高考國際經濟與貿易考哪些課程 瀏覽:341
什麼叫事業編制職員 瀏覽:30
變成了大美女代表什麼生肖 瀏覽:126
編講故事能提升什麼能力 瀏覽:395
健康體檢要多久出結果 瀏覽:472
去祈福有什麼故事 瀏覽:904
什麼屬於生命健康權 瀏覽:768
荒野大鏢客2故事模式怎麼儲存 瀏覽:118
婚姻中什麼叫虛透 瀏覽:828
查84年男與92年婚姻如何 瀏覽:623
事業單位青島哪個崗位好 瀏覽:251
健康卡的行程軌跡怎麼寫 瀏覽:716
甲寅日出生的人婚姻如何 瀏覽: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