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風俗陋習
1、貞節牌坊
每一處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個活潑潑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個女子數十年的青春。最早的貞潔牌坊其實多以「節」字為主,多以古代士子為褒揚母親養育之恩為名建立;但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末期,理學之風興盛,貞潔牌坊就逐漸以「貞」字為主,成為了又一座壓迫女性的大山。
起初,女性在夫死後還多為自願守寡,間或有殉情而死之人,但後期大戶之家攀比貞節牌坊數量愈盛,甚至官員都以貞潔牌坊數量為自己政績明證,期間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餓死的女性不計其數。
2、纏足
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纏足時代女子多以「沒腳蟹」自比。腳小難行,動必扶牆摸壁,拄杖持桿,有條件則是婢女扶持,甚至『扶婢僅能到中庭』,而完全依仗他人抱持背負的也時有所聞,倘若孤立無助,那麼由此室移至相鄰的彼室也難以做到。至於出門行路, 即使持杖扶婢,也是行不了多遠便已氣喘吁吁。
時不時地靠扶婢肩,倚柱而息,摸捏蓮鉤解痛除乏。施君美《幽閨記》所謂「步遲遲,全沒些氣和力」;關漢卿《閨怨》所謂「行一步嘆息,兩行愁淚臉邊垂,一點雨問一行凄惶淚,一陣風對一聲長吁氣」,正是纏足者舉步維艱的真實寫照。
3、三妻四妾
多妻之原,起於男子的淫侈。生物界的事實,兩性的數目,常大略相等。婚姻而無禁例,或雖有禁例而不嚴密則已,若既限定對於法定的配偶以外,不許發生性的關系,而又有若幹人慾多佔異性為己有,則有多佔的人,即有無偶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有夫婦之制的社會,必皆以一夫一妻為原則。
但亦總有若干例外。古代貴族,妻以外發生性的關系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妻家帶來的,謂之媵。一種是自己家裡所固有的,謂之妾。後世媵之實消滅,故其名稱亦消滅,但以妾為配偶以外發生性的關系之人之總稱。媵之義為送,即妻家送女的人,並不限於女子,如伊尹為有莘氏媵臣是。
與婿家跟著新郎去迎接新娘的御相同。媵御的原始,實猶今日結婚時之男女儐相,本無可發生性的關系的理由。後來有特權的男子,不止娶於一家,正妻以外的旁妻,無以名之,亦名之曰媵,媵遂有正妻以外之配偶之義。
4、童養媳
又稱「待年媳」「養媳」,就是由婆家養育女嬰、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結婚。舊時,童養媳在我國甚為流行。之所以盛行童養媳,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非常貧窮落後,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低下,眾多的民眾因家境貧寒而娶不起兒媳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就跑到外地抱養一個女孩來做童養媳,待長到十四、五歲時,就讓她同兒子「圓房」。解放後,國家頒布了婚姻法,抱養童養女的問題在有的地區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
5、鬧洞房
2014年11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2115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9.2%的受訪者都曾經歷過「鬧洞房」,60.9%的受訪者直言並不喜歡「鬧洞房」婚俗。盡管「鬧洞房」在傳統社會的婚姻關系中具有積極作用,但在當下社會,這種作用已經不再明顯。
調查中,74.3%的受訪者認為「鬧洞房」無助於促進婚姻關系,17.0%的受訪者認為會有負面影響。現在一些地方的「鬧洞房」存在什麼問題?52.9%的受訪者認為是鬧的分寸掌握不好,造成不愉快,37.9%的受訪者覺得一些做法太低俗,是對新人的侮辱。
其他還有「假鬧變成真為難,引發糾紛」(14.0%),「讓新人筋疲力盡,得不償失」(12.7%)。10.9%的受訪者指出「長輩參與『鬧洞房』,倫理秩序混亂」。
② 中國傳統節日中哪些食俗是不健康的
每到端午節,為了「驅邪」、「解毒」和健康長壽,南方人至今保持著在門前掛艾蒿、飲雄黃酒的習俗。當地人配製與勾兌雄黃酒的方法極為簡單,一般是將雄黃磨成粉末狀後倒入白酒或黃酒中。然而,喝雄黃酒不僅達不到驅邪、解毒的目的,反而會中毒。
③ 傳統民間禁忌有哪些
用餐禁忌
吃相禁忌有很多。舊時漢族忌吃飯時掉米粒或吃完飯後碗底有剩飯,否則要遭雷劈;如果小孩吃不完飯,將來就會娶麻臉妻子或嫁給麻臉丈夫。忌吃飯時說「捧飯」,因為只有在人死後「做七」祭靈請亡靈吃飯時才說「捧飯」。忌用一支筷子扒飯,也只有喪俗中出棺時,棺上放五碗或七碗白飯,中央插一根筷子。俗謂鬼用單筷吃飯,故忌。忌吃飯時照鏡子,認為會結巴。在別人家吃飯,忌把碗轉來轉去,因為「轉」與「賺"諧音,主人家忌由此而「賺他人飯碗"。吃飯忌筷子擺在碗上,忌翻扣碗、盤,忌反手添水、添飯。客人忌翻魚。青年忌喝瓶底酒。這些吃相禁忌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家人同桌吃飯時,大人們便會向兒女們傳播這些禁忌並督促他們執行。盡管這些禁忌表面被迷信化了,但通常說來都是出於衛生、節約、禮儀方面的考慮。
食物禁忌是因對動物的喜愛而引起的。譬如,漢族有些地區有禁食牛肉的習俗。對於農耕民族而言,牛是必不可少的勞動工具,因其有助於人,終年勞苦,又通人性,所以不忍殺食。漢族民間至今還有不吃馬肉的習俗,認為馬也與牛一樣,有功於人,所以不忍心殺食之。南昌、甌江一帶百姓忌食龜、鱉肉,認為龜是有功之物,是它在唐僧取經時幫助唐僧師徒渡過八百里通天河,又運回了經書。所以人們敬之若神,禁忌殺食。
使用餐具的方式禁忌也有很多:如忌諱用手掌平托碗底,又忌用手捏著碗邊,這是「丐幫"之相。不許倒扣碗於桌上,因為不吉利。因為生病的人服湯葯後才將碗扣於桌上,表示不再生病服葯。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一地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很不吉利的。一般我們稱為「三長兩短",意思是表示死亡。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之後是要裝進棺材的,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說這是極為不祥的事情。
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北京人眼裡稱「罵大街」。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都帶有責備的成分,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於指責別人,這與罵人是相同的,是不準許的。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同樣意思,即吃飯與別人交談時用筷子指人。
用餐時把筷子放在嘴裡嘬,並不時地發出噝噝聲音,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不禮貌。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更是令人討厭,所以一般出現這種做法都會被認為是缺少教養的體現,同樣不能夠允許。
用餐時要注意不要將筷子落到地上。所謂「落地驚神」,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因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擾,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敬,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但有種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應當趕忙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畫個十字。其方向為先東西後南北。意思是我不是東西,不應驚動祖先,然後再拿起筷子,嘴裡同時說自己該死。
用餐時將筷子放在菜里不停地扒拉,想吃這個想吃那個,筷子攪來拌去,就像盜墓刨墳的一般,這種缺乏教養的行為,令人生厭。
用餐時筷子不能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扎盤子里的菜品,這同樣是不行的,被以為是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
出於好意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這種做法要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只有給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無疑是被等同於給死人上香一樣,因此說,把筷子插在碗里是絕不被接受的。
孕婦禁忌
在舊社會,民間對孕婦流產、難產及生殘缺兒和怪胎無法做出完全科學的解釋,就捏造附會出種種迷信說法以告誡一般婦人,不但要禁食、禁視,在行動舉止等方面也出現很多的清規戒律。
禁食
誰都希望自己生出的孩子健康、漂亮、聰明、活潑。要想生個好寶寶,做母親的就必須遵照這些飲食禁忌,不讓吃的堅決不吃,可吃的盡量多吃。雖然這些禁忌並沒有哪些科學依據,大多是建立在感覺聯想之上。
忌食兔肉。兔子三瓣嘴,吃了兔肉胎兒也會三瓣嘴。吃兔肉生子豁唇之說至少在東漢已經流傳,當時的著名學者王充在他的《論衡》中專門記載。這一俗信的影響巨大,以致有些地方發展到了孕婦連兔子都不能見到,否則後果一樣可怕。
忌吃狗肉。吃狗肉對胎兒不利的說法大約產生於唐朝。除了吃狗肉會化胎的危言聳聽外,也有較為直觀的聯想認識:狗愛咬人,孕婦吃了狗肉會把狗性傳染給胎兒,胎兒出世後也會愛咬人,至少在吃奶時愛咬乳頭。
忌吃驢肉。吃了驢肉,將來孩子「驢性」,不聽話。
忌吃公雞。吃了公雞,這樣生下的孩子夜裡啼哭。
忌吃螃蟹。吃螃蟹後,生下的孩子咂泡沫流口水,又說吃螃蟹使胎橫難產。台灣民俗則認為吃了蟹,生出來的孩子像蟹那樣抓扭別人的手腳。
忌食生薑。生薑外形「多指」,自然會讓人想到生子多指,這一俗信也至少在東漢就已盛行。
忌食老鱉。老鱉脖子短,吃了老鱉胎兒脖子也短。
除了從外部形狀上引起人們的聯想外,還有從姜辛辣、刺激性強的特徵出發,聯想到容易使小兒生瘡。無論如何,姜由此就被從孕婦的飲食清單中剔除。
行動禁忌
如果說,千奇百怪的飲食禁忌限制了孕婦的嘴,那麼,花樣繁多的行動禁忌就是限制了孕婦的腿。
例如建屋上樑,是極為講究的,要有相對的儀式,要講究吉日吉時,這就要嚴禁孕婦在場,因為在鄉間視上樑為神聖的事,關乎一家的興盛,沒有人敢小看,被孕婦沖撞了要倒霉,而且無法破解。所以很多地方把上樑的吉時選在清早。
打井,也不能被孕婦碰上,否則會破了龍脈打不出水,或者打出水來又苦又澀。
造酒,被孕婦撞上,酒就釀不出。
采葯,撞上孕婦,葯效就會失去。
做豆腐,撞上孕婦,豆腐會壞。
養蠶,撞上孕婦,蠶會死掉。發展到頂峰,誰清早出門碰上孕婦,誰這一天就要不順,事事不成,閉門家中坐,都保不準禍從天上來。
禁視
這些禁忌得以實施的原理是相同的,都建立在人與外界相互交感的原始思維之上。
孕婦不能看產婦生產,否則自己將來要難產。這條禁忌頗有點科學根據,因孕婦看到正在分娩的產婦的痛苦表情,聽到產婦的叫喊聲,容易產生一種精神壓力,到自己分娩時可能會精神緊張,以致引發難產。
忌見到蛇,否則生下的孩子就會吐舌頭。至於忌見到屬虎的人,自然是猛虎傷人說法的一種演繹。
忌看傀儡戲,不然將生無骨的孩子。浙江麗水一帶至今還有孕婦忌看電影、電視和看花臉戲的風俗。
忌看戲中花臉,是為將來生下的小孩不會臉花。
不能進入新房看新娘,因為她是「雙身人",「四眼相」,看了新房,新娘日後不是克夫守寡,就是斷子絕孫。這說的是「四眼人"不潔,會沖克人。可是在鄂西北,流行「四眼人」動動眼睛、動動手還能治些病症,不管靈不靈,街坊鄰居一定要登門邀請。尤其是那些同輩的男子漢或小夥子,眼裡掉進點灰塵,要請四眼人用嘴吹吹;胳膊擰傷,要請四眼人搖搖;頭痛感冒的要請四眼人摸摸等。這種習俗真可謂奇怪。
禁接觸
除了以上建立在相似基礎上的禁忌外,還有些禁忌是建立在接觸感測的基礎之上,比如坐在葡萄架下,俗認為會生邪氣,生下葡萄胎。摸了戥秤,則會延長孕期,因為過去的秤是十六進位,孕婦碰到戥秤,就意味著要懷胎十六個月,這對大人孩子都是很大的煎熬,而且會造成難產。相同的禁忌還有不能跨越繩索,認為繩索像胎兒臍帶,跨後要纏身難產;不能滿屁股坐板凳,否則胎位後墜易成難產;不能抱別家的孩子,說是抱過的孩子要生病,俗稱「替胎」;不能到廟宇去,俗以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潔白無私,福佑人民,理應虔誠尊敬。而受胎是褻瀆的產物,倘到神靈之前,是大不敬的行為;不能橫跨過扁擔,說是會造成橫生、難產;不能纏繞繩、線,會造成胎兒臍帶繞頸;不能在門口探頭縮腦,這將導致胎兒不能順利生出產門。最令人感到莫名奇妙的是不能抬高手臂,俗信以為胎兒是靠咬著母親的奶筋吸食營養而存活的。孕婦抬高胳膊,會使胎兒咬不到奶筋而餓死。不可放刀於灶上,因孩子投胎時,須經灶君菩薩的准許,懷孕後,置刀於灶,那就是對灶君不滿,灶神會將原答允送子的主意取消,因此生下的孩子多死嬰或造成流產;孕婦不能進入鄰村,不得已要進時,先備祭品祭掃該村之土地神,不然,該村的厲鬼妖魔會附上身,將會造成難產。
數字禁忌
數字中,最吉利的要算六和八,所謂「六六大順」,「要得發,不離八」,就講出了其中緣由。當今社會,花幾十萬元買下一個含六和八最多的電話號碼或車牌號,已不是新鮮事。忌諱的數字很多,從總體來講,忌單數,因為好事成雙;「二」是雙數,但這樣的日子忌出殯,因為人們不希望壞事成雙;「三」諧音「散」,做壽和結婚忌這個日子,祝壽、賀喜送禮也忌「三」這個數字;「四」諧音「死」,因此門牌號、汽車牌號、電話號碼、手機號碼等都不宜用這個數字;「五」諧音「無」,因此談判、收賬款等都不宜使用這個數字,免得一事無成;離家出行忌「七」,有「七不出,八不歸,初九一十往家飛」之說;老人易忌諱九,因意外或死亡事件比率較普遍年齡高;忌「十三」本是西方的風俗,因為背叛耶穌的猶大排位十三,但中國開放之後,一些高級賓館為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諱這個數字,不設十三號;年齡上忌「七十三」和「八十四」,因為孔子卒年七十三歲,孟子卒年八十四歲,民間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忌諱「二百五」這個數,習慣上把「二百五」當做傻子、白痴的代名詞;還有號碼「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類的數字也忌諱,因為他與「七零八落"、「吾散吾死」同音。
日常行為禁忌
禁遠行前洗腳。台灣人以為夏天遠行前洗腳,會越走越熱,冬天會越走越冷。
忌拔去白頭發,俗說「拔一根,生三根」,通常以為白頭發會越拔越多。
百歲老人忌說實際年齡,總說九十九歲。老年人去世忌說「死」,應說「老了」。中年人報年齡忌說四十一歲。
太陽落山後禁止掃地,因為此時家中的福氣神、運氣神都回家了,把它們掃出去就會家道中落。打掃忌由內掃到外,因恐將財運福氣掃出門。反之,若想驅霉運,則要由內掃到外了。打掃時也不能將椅子椅腳朝上堆疊,因喪事中亦有將椅子翻疊的習俗,會使人聯想到喪事,自然盡力避免。
忌在屋中打傘,俗信在屋內打傘會成禿子。
不要半夜到陽台晾衣服或收衣服,如果平常真的沒時間晾衣服,最好等隔日正午曬過太陽後再收。
看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別家葯壺煎葯,用後忌還。死於外者屍體忌進門,須停於門外。
已婚婦女忌在娘家過春節,忌看娘家的家譜,忌在娘家過元宵節,忌在娘家生孩子。孕婦忌看死屍,忌探望產婦。
七月夜間禁止外出。俗言「七月孤魂野鬼四處游盪」,人們害怕遇夜鬼,晚上除非有急事,要不然沒人會冒險外出。再如:不幸遇到鬼,只要咳嗽幾聲,鬼就離開了,或是夜行的人常邊走邊唱歌,鬼就不敢出來。新中國成立後,帶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多被廢除。
生肖婚配禁忌
一些民間歷書中所列「男女配婚吉凶表」中,屬虎的倒不忌配屬牛、羊、犬的,而獨忌配屬猴、蛇。而屬牛、羊、犬的竟也無一忌配屬虎的,堪稱怪事。看來後來的生肖相剋已經不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延續,而成了各種民俗文化的「合成事實」。歌謠有:
自古白馬不配牛,羊鼠相配一旦休,金雞不與狗相見,青龍見兔淚交流,豬猴見面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頭。蛇配虎,男克女;豬配猴,不到頭;兔見蛇,如刀割。白馬怕青牛。烏豬怕猿猴,蛇怕猛虎如刀斷,羊鼠相逢一旦休,黑狗不能進羊圈,庚雞見犬淚交流。辰子申忌蛇雞牛,巳酉丑忌虎馬狗,寅午戌忌豬兔羊,亥卯未忌龍鼠猴。
這些民諺和歌謠大多是在中原一帶搜集起來的,與台灣民歷中的生肖婚配禁忌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這是風俗的必然特點,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過,這一比較也暴露出了這種生肖婚配禁忌的不可信性。一對男女在此地合婚不成,受到生肖方面的禁忌,如果換了地方,還是他們兩人,便可能絲毫不受什麼制約了。這不是很有戲劇性的事情嗎?可見生肖婚配禁忌是不可信的,沒有一點科學依據。
節日禁忌
春節是新年的初始,正月初一又是新年的第一天,故禁忌很多。如忌打碎物品,打碎了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越打越發」之類的吉利話;吃年飯時忌無魚,有魚忌全部吃凈,是為了討個「年年有餘(魚)」
的吉利。這一天忌動刀、斧、剪之類的器物,忌挑水,忌下地幹活,忌借火種,忌討債,忌購物,忌針線活,忌殺生,忌啼哭,戴重孝者忌拜年,忌說一切不吉利的話。春節餃子煮破皮,忌說「破了、碎了」,要說「掙了";饅頭蒸裂了,忌說「裂了」,要說「笑了」。另外還忌掃地,掃了地也不能把垃圾倒掉,認為會把財氣掃走。又忌條凳倒地,因為人死是停柩在兩條長凳上的,出殯時抬走棺材,踢倒條凳才起步。此外,許多地方還忌吃豆腐,因為按習俗辦喪事時吃豆腐,老人壽終正寢的叫做「倒了豆腐山"。總之,正月尤其是初一禁一切認為不吉利的事情。
其他節日也多有禁忌,如二月初二古稱「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忌動剪刀針線,忌推磨取水總碰井沿,都是怕傷了龍。清明節前一二天為「寒食節」,禁忌煙火。七月「鬼節」忌夜間外出,免得驚動鬼神而遭難。八月中秋節忌陰雨,否則來年收成不好。九月重陽節有的地方忌諱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有所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此外,一些節令也有忌諱,如立秋忌無雨,認為該日雷鳴下雨則預示豐收,有所謂「雷動秋,狗兒貓兒不吃粥」的俗諺。立冬也有忌雷鳴的,俗言:「雷打不動,十個牛欄九個空。」大概是說牲畜會死亡。
婚姻禁忌
婚姻禁忌也很多,表現了人們對婚姻大事的謹慎態度。在擇偶方面,我國許多地方禁忌同姓通婚,歷來如此,如古人就說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另外,按算命術的觀點,八字五行相剋的男女禁忌結婚;在結親日期上,忌諱在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結婚,忌諱五、六、七月結婚,忌諱單日結婚;在吉日選擇術中,忌月破、平日、收日、閉日、劫煞、災煞、月煞、月刑、月害、亥日等時間內結婚;結婚當日,新娘出門時,姑嫂都要迴避,不能相送。因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掃」
同音,都不吉利;婚禮中,新娘忌穿黑色禮服,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免得帶走娘家運勢,忌打破器物,忌有小孩哭,忌戴孝的人、寡婦、四眼人(孕婦)進新房,忌諱別人坐在新床上;結婚第三天,新婚夫婦攜帶禮品回至女方家,即所謂的回門,但牢記在當天日落之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過夜。萬一有特殊情況以致無法回家,夫妻就要分房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沖撞了娘家人。
關於性生活的禁忌,古人有詳細敘述,摘錄如下:
男女交媾之際,更有避忌,切須慎之,若使犯之,天地奪其壽,鬼神殃其身,又恐生子不肖不壽之類,謹守戒條,可以長生。所忌之要備述於後:天地震動、稗風暴雨、雷電交作、晦朔弦望、月煞日破、大寒大暑、日月薄蝕、神佛生辰、庚申甲子、本命之日、三元八節、五月五日、名山大川、神桐社廟、僧宇道觀、聖賢像前、井灶前後、火光鬧烘,以上時地禁忌須慎之,不可交合,犯之者令人大則折壽,小則生病。或若生男,使其丑貌怪相,形體不全,災疾夭折。諸所禁忌敷奏於前,復有五月十八日是天地牧年之日'陰陽交合。世人須避,慎不可同房,犯之重則奪命,輕則減壽,如果此時受孕,子母難保。
④ 家鄉有許多風俗習慣,健康的的有什麼,不健康的有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
端午
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 ( 臘月 ) 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 ( 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 ) ,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⑤ 不健康的風俗有哪些
可以從幾個方面講,生活習慣不健康、精神狀態不健康。生活習慣不健康包括作息不正常、飲食不正常(酗酒、吸煙、暴飲暴食、吃快餐);日常娛樂活動不健康(泡吧,通宵上網等);精神狀態不健康包括過於焦慮、容易煩躁、不理智、不冷靜等。
⑥ 春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是不好的
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面子社會,很多習俗在時代背景發生變化後產生走樣和畸變。當然有些人簡單的把一些春節期間的不良習俗歸咎於春節本身,這是不公正也是很片面的,根源還在於人情世故。我個人比較反感的春節習俗有這幾個方面:
互相攀比失去年味的壓歲錢
壓歲錢的本意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寵溺,在物質不發達的時代壓歲錢甚至都不是錢,給孩子一些糖果就能讓小孩堆滿笑容。壓歲即「壓祟」,用這種方式辟邪驅祟,祝福孩子在新年裡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至少是豐衣足食,過年暴飲暴食應該盡量避免,但酗酒的風氣絲毫不減甚至愈演愈烈。有飯局必有酒,有酒必有勸酒,有勸酒必有不省人事者。有的人甚至每餐必醉,喝到躺在醫院治療也不悔改,實在無法理解。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人們辛勞一年放鬆休息,家庭團聚,聯系情感的時刻。但這些不好的風俗沖淡了親情友情,讓年味走了樣。然而身處人情社會,哪怕大多數人不舒服,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改變,這些陋習還不知道要延續多久。
⑦ 湖南有許多風俗習慣,健康的有哪些不健康的有哪些
健康: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清明掃墓等
不健康:結婚大要彩禮,算命,請神拜佛等
⑧ 家鄉有許多風俗習慣不健康的有.
抽煙喝酒
⑨ 你們當地還保留著哪些你認為不合理的傳統習俗
嬰兒睡扁頭,這個習俗不合理,不符合現代審美,幸好現在年輕一代父母很少這樣做了。至於其他的好像還真沒有,生活習慣的話,飲食不夠健康不講究營養,鍛煉身體的少,不過這好像是中國目前的普遍現象。
⑩ 你們當地有哪些你認為不好的風俗習慣
結婚當天,大家使勁的鬧伴娘,我覺得這個風俗習慣特別的不好。
結婚是一件特別喜慶的事,不僅新娘打扮的漂亮,伴娘也打扮的貌美如花。
開開心心的把新娘送到男方家裡,還沒有吃酒席,伴郎就開始鬧伴娘,把頭上搞得亂糟糟的,有時候臉上也會抹的花里胡哨。
這很影響人的心情,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得很多人處境很尷尬,因為這個原因,導致越來越多的女孩不願意當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