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健康新城有多少人口

健康新城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2022-08-03 17:53:49

❶ 想知道: 駐馬店市 平輿縣健康新城 在哪

平輿縣人民醫院那邊。

❷ 西安灞橋區經濟發展如何有多少人口

2019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89.19億元,同比增長8.3%。

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三個經濟」,聚焦產業轉型固支撐,聚焦項目帶動促發展,聚焦鄉村發展謀振興,聚焦民生改善增福祉,聚焦社會穩定強根基,主攻先進製造與軍民融合、生物醫葯、運動健康、文化旅遊、智慧經濟等產業,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穩步發展東三環和長樂東路經濟帶商貿業,系統規劃白鹿原片區旅遊,著力做好洪慶山保護開發,積極調整洪慶新城控制性規劃,加快推進滻河谷地、灞河左岸建設,鞏固提升紡織城核心區;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精準有序處置金融風險。

❸ 廣州市區域人口調查--高分懸賞!


公元前214年,秦設南海郡,廣州(當時稱番禺)為郡治。當時廣東人煙稀疏,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今廣東境內共約4.9萬戶,25.6萬人。此後幾個世紀中,北方戰爭紛繁,嶺南相對太平,遷入人口不斷增多。唐天寶元年(742)廣州都督府42235戶,22.15萬人。至宋淳熙元年(1174),廣州中都督府人口達25.6萬。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廣州路人口170216戶,1021296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人口上升到62.1萬。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廣州人口大損。順治七年(1650)廣州屠城,幾十萬人罹難。康熙五十年(1711),清政府推行「攤丁入畝」政策,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從而有效地促進了人口增長。清代前期,廣州府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306人。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使人口急劇減少,到宣統二年(1910),人口僅有51.8萬。民國中後期經濟始得復甦,加之日軍侵佔華南地區較晚,廣州人口自然增長雖不快,但遷入人口激增。民國14年(1925),廣州市人口76萬,民國19年85萬,民國37年增至132萬人,比23年前增加73.6%。民國38年人口為115萬。建國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廣州人口猛增,特別是195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38.4‰。,大大超過了各歷史時期人口增長速度,是年市區人口突破200萬。之後的30多年中,人口增速減慢,至1990年市區人口為358萬。
縱觀廣州人口發展的歷史,是受人口遷移和自然增殖二因素推動。然而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不同,有時還受戰爭的影響,人口增減幅度相差極為懸殊,出現了時快時慢、時多時少的現象。近30多年,由於經濟發展,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管理也日趨規范,因此廣州市人口的發展較為平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人口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在文化素質上,清至民國年間,人口文化教育覆蓋面小,文盲率高,至民國35年(1946),學齡兒童入學率僅有五成左右。近40年廣州人口的文化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觀。1990年與1950年比較,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增長了11.18倍,每10萬人有8339人;中學文化程度人口增長了20.66倍,每10萬人有51040人;小學教育基本得到了普及。人口文化結構平均比重也有明顯改變,1990年比1982年,大學上升了2.62個百分點,中學上升了35.5個百分點,這標志著人口文化水平跨上了新台階,也是各歷史時期所無法比擬的。
人口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也有很大提高。1949年人口總死亡率為15.3‰,1990年下降到5.7‰;嬰兒死亡率從民國37年的103.7‰,下降到1990年的11.22‰。人口平均期望壽命1990年為74.55歲,比宣統二年(1910)增壽37.89歲,比民國38年增壽26.26歲。此外,嬰幼兒和青少年的平均身高、體重以及生長發育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世紀60年代之前的各個歷史時期,人口生育處於無計劃、無管理放任自流的狀態。民國年間人口再生產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類型。建國初期,控制人口政策搖擺不定,前緊後松,50~60年代停留在一般號召,具體措施不落實。其間,1957年人口出生率高達44.9‰。60年代起,人口生育的傳統觀念開始改變,由早婚早育、繁生密育、盲目生育逐漸轉向有計劃生育。1979年以後,實行「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政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使人口再生產逐步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類型轉變,為人口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打下了初步基礎。


廣州的少數民族人口,經歷了長期生息繁衍,民族人數和成分有了很大的增長和變化。1990年廣州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總人口有23614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的13067人,增加了10547人,增長了80.71%,少數民族成分亦由1953年的12個增加到42個。

廣州市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滿、壯、瑤、黎等,其中回、滿族人口佔多數,居住地相對集中,早期實行族內婚,後已基本打破。建國後,貫徹實施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的各項權益和政治平等的權利,對於少數民族人口的文化教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幫助他們進步和提高。就業人口越來越多,1982年各少數民族人口就業人數為6803人,到1990年上升為13973人,九年間增長了1.05倍,對廣州的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作出了貢獻,民族團結不斷增強,廣州市已成為多民族和睦共居的大都市。


廣州市人口分布,多集中於市內珠江以北的老城區,這種狀況在近百年間並無大的改變,只是近十幾年來逐步有所調整。清宣統年間七成人口都在西關(今荔灣區)和老新城(今越秀區)。直至1953年,北區、中區、西區(相當於今荔灣、越秀二區)仍占總人口的61.71%。1964年新區擴大,人口呈南遷東移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東山、天河二區新建了大量的商業、住宅小區,吸引了部分老區居民。1990年除芳村、黃埔二區外,其他各區人口分布逐漸均勻。但人口密度,各區相差還比較大,其基本特點仍然是市內老區人口密度高於新區。1990年越秀區每平方公里為53829人,白雲區僅672人。由此看來,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一般是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商業繁榮,生活設施配套較好的地區。
廣州市人口遷移歷來比較頻繁,遷移量時大時小。古時由於區域變動或戰亂等原因,有過集團性遷移,數量大,高達數十萬人。由戰亂引起的遷移數量多少不等,但較為頻繁。民國年間人口遷移也是如此,不同的是還有部分破產的城鄉居民被迫移去國外。建國初期,人口遷徙自由,五六年後加以控制,所以形成了50年代大進大出,進多出少。60年代少進多出。70年代前期和中期,人口出入大體相當。但在70年代後期,即1978年及1979年,由於下鄉知識青年陸續回城,遷入人口大增。1980年改革開放後,廣州經濟發展較快,省內貧困地區、山區人口向廣州遷移,此後遷入廣州市人口大於遷出人口。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流動人口一年多於一年,1990年已達100萬人。
戶籍管理始於夏朝,之後歷代均設有專門機構。清道光年問(1821~1850)公布了《戶口調查章程》;宣統三年(1911)二月頒布了《戶籍法》;民國年間沿襲了20年,才重新頒布《戶籍法》。新中國建立,實行戶籍登記制度,195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至今。

❹ 成都國際醫學城的發展理念

2008年6月5日,成都市規劃委員會第四次主任會議通過了「成都國際醫學城」規劃結構方案,6月2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我區永寧鎮建設「成都國際醫學城」。「成都國際醫學城」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一流、環境優美,適宜醫療、康復養生、產業發展」的原則,構建以醫療服務區、康復養生區、商務配套園區等三個區域共同支撐醫學城項目發展產業集群。
著眼將來,未雨綢繆,「成都國際醫學城」以前瞻性眼光定位於國際健康新城。「國際」是指,從國際視野出發進行定位及規劃,順應國際發展趨勢進行產品配置,按國際化水平進行後期運營和管理服務;「健康」是指,以「健康、快樂」為核心元素,著眼於可持續發展,打造中國一流的健康產業集群,是健康產業化的完美呈現。「新城」則是,通過低密度散點布局、生態化運動生活方式、區域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打造一個生態健康型的康復療養基地
按照計劃,到2012年,醫學城初步建成中西部醫療及健康服務核心基地;至2016年,建成為國家健康管理產業示範區;至2020年,醫學城初步建設為國際醫療旅遊目的地。

❺ 為什麼在2004-2020年的城市規劃中北京的郊區要建立「東部發展帶 西部生態帶」的發展格局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錢 勇.現代廢水處理新技術.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2] 井文涌.採取有力措施,推進中國水環境保護:水工業與可持續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解振華.完成跨世紀的環保任務.科技日報,1999 09 28(1).

[4] 周春暉主編.過程式控制制工程手冊[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編.工業酸度計[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❻ 商丘市有幾個縣

截止2017年,商丘市下轄2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6個縣。

2個市轄區:睢陽區、梁園區

1個縣級市:永城市

6個縣:民權縣、睢縣、寧陵縣、柘城縣、虞城縣、夏邑縣

(6)健康新城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商丘,簡稱「商」或「宋」,河南省地級市。位於豫魯蘇皖四省輻湊之地,素有"豫東門戶"之稱。商丘自古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隋唐大運河橫貫全境,隴海鐵路與京九鐵路的普鐵高鐵、連霍高速與濟廣高速均在此交會,是國務院規劃建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商丘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中國重要古都。燧人氏、炎帝朱襄氏、顓頊、帝嚳等三皇五帝以及夏朝、商朝、周朝宋國、漢晉梁國等均在此建都。 商丘享有「三商之源·華商之都」、「漢興之地」、「兩宋龍潛之地」之稱。

商丘自古為長壽之鄉,是國家森林城市,有5處國家濕地公園。商丘位居全國18個百億斤產糧大市,被譽為「豫東糧倉」。地下煤炭資源儲量居全省之最。

參考資料:網路-商丘

❼ 大運新城的發展優勢

優勢一:基礎設施完備城市形象優美
大運新城的道路、綠化、街具、公交、公園、運動場館、醫療衛生和大中小學教育機構等基礎性設施比較完備且品質很高,與其它幾個在建新城和新區完全不同,也與傳統意義上關外地區相對較為低檔的城市形象完全不同,這里已經形成了完善、優美的城市形象,為新城的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對吸引投資開發商很有幫助。相信凡是到過大運新城的人均會贊賞其城市品質。因此,大運新城應當加大對新城的營銷宣傳力度重視對新城形象的整體營銷充分展示和利用本項優勢。
優勢二:生態條件卓越,健康元素眾多
這是大運新城最突出的資源優勢,也是新城未來
發展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之一。大運新城緊鄰兩個巨大的、自然生態條件保存完好的城市公園
——龍城公園和大運體育公園,新城內有大運場館、網球場、公眾高爾夫球場、市體校等運
動設施和機構,有龍崗中醫院等醫療保健機構,具備了綠色、運動、保健等完整的健康城市
和健康生活的要素,非常有利於打造健康新城的形象。這一形象也與到訪過新城的公眾的切
身感受相環境好空一致,、氣好幾乎是普通到訪者眾口一詞的感受。
隨著大家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大眾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
高,這意味著本項優勢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高。而且,大運新城內具備大量綠色生態空間,這
種優勢,是其它一些新城、新區很難彌補、追趕的,具有獨特性。大運新城的健康形象值得
大力營銷、不斷強化和充分利用。
優勢三:信息產業突出,智慧之城初顯
大運新城內現有信息技術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龍崗天安數碼城等,尤其是天安數碼城已經積聚了較多的IT企業,這為大運新城發展IT產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IT產業的發展則可以支撐智慧城市的發展,營造智慧城市的形象此外,大運新城內及緊鄰的周邊地區分布有龍崗中專、市第三中學、龍城高中、龍崗高中、龍崗電大等教育和培訓機構,這些也能實質性支撐智慧新城的形象。因此,大運新城的智慧形象也值得大力營銷不斷強化和充分利用,以此作為吸引投資開發商吸引企業、吸引人才、吸引居民的有利抓手。天安數碼城的成功開發運營以及港中大的較大規模入住均對樹立投資開發商信心有極大幫助,對打造智慧新城形象非常有利,值得大力營銷和充分利用
優勢四:公交服務便捷,軌交潛力很大
一些重要的跨區聯系公交線路速度很快,頻率較高,大大方便了人們出行。例如:
􀁺 機場巴士303B:機場到大運新城行程40-45分鍾頻率30分鍾
公交線路329路:坂田-大運新城行程20-25分鍾頻率5-10分鍾

閱讀全文

與健康新城有多少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如何開故事直播 瀏覽:977
如何維持女孩愛情 瀏覽:391
怎麼樣進入愛情樹 瀏覽:306
貴陽和太原哪個經濟好 瀏覽:371
美女在廈門做什麼工作 瀏覽:41
長江經濟帶不搞大開發怎麼發展 瀏覽:581
為什麼喜歡伏羲的誕生這篇故事 瀏覽:812
母子健康手冊跟坐月子有什麼關系 瀏覽:559
事業單位增編多久一次 瀏覽:467
這是一個出車禍的故事英語怎麼說 瀏覽:74
王德順談健身吃什麼都不健康 瀏覽:154
創造故事的人有多少 瀏覽:460
可以維持愛情的東西有哪些 瀏覽:904
婚姻早晚一根香什麼意思 瀏覽:882
皮皮魯沒沒夠治病哪個故事 瀏覽:202
益陽市資陽區有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744
成人高考國際經濟與貿易考哪些課程 瀏覽:342
什麼叫事業編制職員 瀏覽:32
變成了大美女代表什麼生肖 瀏覽:129
編講故事能提升什麼能力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