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1.力爭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擁有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質和基本內容。
自我概念積極的人,對自己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以肯定的態度承認自己,既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2.提高社交水平.
增加社會支持只有正常的人際交往才能滿足個人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同時,人際交往也是建立個人自我價值觀的基本渠道。
所以,積極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建立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3.端正認識,樹立正確的壓力觀.
人生在世,要面對壓力、困難和挫折,這些都是無法迴避的。
因此,遇到壓力沒有必要發牢騷抱怨命運的不公。壓力既是對人的威脅,又是挑戰,對待壓力應該一分為二。
壓力其實也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激發個人的生命活力,增長人生經驗,懂得對自己負責,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4.承認情緒,適當地發泄情緒.
人在壓力的環境下會表現出各種消極的、激進的、痛苦的情緒反應,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心理。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處在壓力之下的人應該承認自己的情緒,並且通過適當地方式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而不是去掩飾它,這樣才有利於身心的健康成長。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5.積極自我暗示.
建立內在對話積極的自我暗示是一種良好的心理活動,它是一種自己說、自己聽的自我溝通過程。
當你受到他人的輕視和排擠時,這時你會懷疑自己的價值。
此時你要問問自己:「他這樣看正確嗎?對這件事是否還有其他解釋呢?」當自己面臨著多項任務而感到壓力重重時,你可以這樣暗示自己:「事情總會有解決的時候,我要一步一步地去完成。」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6.積極採取行動,逐步化解壓力
調查發現,那些情緒消極、經常感到痛苦的人,大多是一些只想而不付諸行動的人。
由於缺少行動,即便是一些日常生活中並不難處理的事情,也會堆積成大麻煩。
所以,要想改變不良的情緒,只有行動才是最好的良葯,經常與他人交往,從外界獲得積極的力量。
面對眾多的困難,可以有選擇地克服,比如從相對簡單的任務入手,從而部分地緩解壓力、增強自己的信心,進而為其他任務的完成創造良好的條件。
❷ 保持心理健康的11個方法
心理健康意味著擁有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得心應手,並且在面對挑戰時有自信心。與身體健康一樣,也有許多活動能幫助你改善心智健康。可以遵循以下步驟促進幸福感並保持心理健康。
1、人際交往
與周圍能支持和豐富你人生的人建立並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個人關系的質量對幸福感有很大影響。拿出時間並付出努力建立強大的人際關系能帶給你許多好處。
2、拿出時間享受生活
給活動,興趣愛好和喜歡的事情留出時間。玩填字游戲,到附近的公園散步,讀一本書,縫一床被子,給孩子畫一幅畫,與寵物玩耍,這些都能給你帶來想像力和創造力。
3、參與並分享興趣
參加一個能與你一起分享興趣的俱樂部或社團。與有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對你的心理健康有好處。如樂隊,晚間步行,跳舞班,以及讀書會等。
4、為社區做貢獻
拿出時間做志願者。幫助鄰居,為朋友做點好事等。有許多貢獻方式能帶給你良好感覺。在改善其他人的生活同時也能促進你的生活品質。
5、照顧好自己
適當運動並吃好,這能幫助你保持身體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緊密相關,身體好也會讓心理感覺好。不一定去健身房鍛煉,做園藝,打掃房間,跳舞和徒步都是很好的健身運動。身體鍛煉結合均衡飲食能滋養身心,讓你從里到外都保持良好感覺。
6、挑戰自我
學習新技能或挑戰一個目標。如制定健身目標或學習烹飪等。在實現目標,掌握新技能,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的同時,學會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7、應對壓力
了解誘發壓力的原因並掌握應對方法。可以避免一些誘發源,並學會控制其它因素。壓力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並會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只有在它讓你感覺不舒服或痛苦時才會成為問題。平衡的生活方式能幫助你更好的應對壓力。如果感覺難以平靜,嘗試深呼吸,瑜伽或冥想,這些活動或許對你有幫助。
8、休息與調整
確保充足睡眠。定時上床睡覺,並養成睡眠的好習慣。睡眠能修復心理和身體。然而,如果在醒來後總是匆匆忙忙,仍然會讓你有疲憊感。因此,在白天拿出一些時間放鬆和調整很重要。
9、注意此時此地
每天拿出時間留意自己的感覺。感覺臉上的陽光和微風,並注意呼吸的空氣。我們很容易陷入對過去或未來的思考,而不是體驗現在。專注於當下是做到這一點的好方法。有意識的內外聯合對身心健康很重要。
10、尋求幫助
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存在,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煩心事。與可信的朋友或家人溝通,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也對保持你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❸ 如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要不斷增進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而且這種了解必須是客觀的,正確的。
二,要培養積極穩定的情緒,情緒積極穩定,樂觀開朗,心情愉快的人多數能夠健康長壽。
三,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人是有交際的需要的,和同事同學朋友正常友好的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獨感,從中獲得安全感,安慰感。
四,要注意維護大腦的健康。
五,要養成事前周密思考,事後不去懊悔的習慣。
六,要善於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使焦慮憂愁和敵意,挫折感長期存在。
七,要善於糾正自己的非理性和不合理的觀念。
八,要不斷的調節自己的慾望和報復,使其和自己的能力適應。
九,要善於獨處,必要的時候能獨自一個人而不甘寂寞與自憐。
十,養成自我稱贊與鼓勵的習慣,做到獎勵不求人的境地。
❹ 如何維護正常的心理健康
1、 樹立積極的健康觀
社會的發展迫使人們捲入一個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各種生活刺激增多、污染嚴重的境況之中。面對生活環境的變化,選擇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個體身心健康相統一的生活方式,是實現人們期望的根本途徑。為了長期保持正常的心理健康,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
2、培養健康的學習
心理學習是大家的首要任務。目前在學習生活方面存在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有:惰性心理、厭學心理、懼考心理、怯場心理、舞弊心理等等。有些人在生活環境中,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以及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弱。一旦受挫折,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針對產生的這些不健康心理,加強教育,幫助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顯得尤為重要。
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意對心理特點和心理規律的研究,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好地實現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4、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能力的培養教育大家要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要積極尋求解脫並找出教訓。使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豁達大度、遇事冷靜、放棄成見、身心放鬆,常能做到自我正確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總之,用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去調動周圍的積極因素,使你總可以在一種積極的環境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潛力。
5、有必要的進行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就是通過咨詢師和來訪者的交談接觸的過程,給來訪者以心理健康知識的指導和幫助,並進行心理衛生的宣傳教育,從而提高其適應能力,緩解心理緊張和沖突,解決心理上的困擾和精神上的苦惱。其主要內容是:宣洩、疏導被咨詢者的情感以緩解情緒壓力;協助來訪者改善認知結構,以正常經驗取代舊的不正常的經驗,樹立對人、對己、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正確觀念和態度,為來訪者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建立與人相處的和諧關系,培養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和行為習慣。
❺ 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5條
心理健康對健康長壽的保障,保持穩定樂觀的心態,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一旦心理出現問題,將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那麼怎樣維持心理健康呢?維護心理健康要做到以下8點。
1.保持心情愉快:情緒不佳,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容易誘發許多疾病。所以,要心胸開朗,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2.合理用腦:一個人要經常讀書看報,勤於思考,不但會減少煩惱,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的腦力活動保持旺盛,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和退化。
3.睡眠充足:一旦疲勞過度,生理功能就恢復較慢,所以,一個人要保持擁有旺盛的精力,就要保證擁有足夠的睡眠。
4.家庭和睦:家庭氣氛和諧,關系融洽,生活才會幸福美滿,從而保證一個人擁有心理健康。
5.經常與人交往: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要和人發生交往。要經常與親朋好友談心,交流感情。還要與人友善,經常助人為樂,積德行善。
6.注意飲食調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五穀雜糧和蔬菜、水果,少食油膩和食鹽。
7.開拓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個人如果整日無所事事,就會煩惱,就會苦悶。尤其是離退休人員,這個時候要自己找事做,可以從事繪畫、書法、音樂、下棋等活動。
8.正確對待疾病:一個人在平時要注意定期檢查身體,如果發現患有某種疾病,就應當及時治療。千萬不要緊張、疑慮,更不要恐懼和悲觀失望。
❻ 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心理學知識的普及,關注心理健康的人越來越多,心理自助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其一,人們面臨著來自學習、工作、人際、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心理調控,必然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其二,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對生命的的體驗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成長是個不可忽略的問題;其三,生活節奏加快,不確定的因素增多,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心理支持。
心理自助是指人們有意識的調節自身情緒、改善心理問題的行為和活動。心理自助與心理咨詢相對應,前者是由自我所主導,但可以有專業的支持與指導;而後者是由專業的咨詢師所主導。心理自助既可以用於治療抑鬱、焦慮等情緒和心理疾病,也可以幫助人們進行自我探索,通過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獲得成長和發展。
通過心理自助維護心理健康需要一定的條件和要素來支持。這些條件和要素包括自助意識、自助方法和自助活動等。
1、自助意識
自助意識是進行心理自助的前提。首先,人們必須了解自己,了解常見的心理問題的知識,及時察覺自己的心理狀態。其次,要對自助過程有所了解,要相信只有通過個體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解決心理問題。有了自助意識,個體才能積極主動地運用心理自助方法,參與自助活動,進行心理訓練,從而達到維護心理健康的效果。
京師博仁心理健康自助系統包含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庫和專業的心理量表庫,通過日常科普,幫助個體構建系統的心理學基礎知識體系,從根源處重視心理健康,提升整體人群的心理素質;通過心理測試,客觀評估個體的心理狀態,幫助個體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及時進行自我察覺和預防。
2、自助方法
自助方法是心理自助過程的技術指導,包括心理咨詢、支持性心理治療、信念治療、放鬆治療、行為治療等等。由於個體的心理各有其特點,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也錯綜復雜,因此,選擇心理自助方法必須結合個體自身的特點,並且應選擇有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支撐,經過大量實踐應用證明有效的自助方法,才能有效解決個體自身的心理問題。
認知行為療法是現在最有影響力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方法之一,它著眼於個體的不合理認知,通過改變個體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和態度來改善心理問題。認知行為療法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或解釋,而非來自事情本身。例如,同樣是在期中考試發揮失常的兩位同學,一位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一切都完了,未來毫無希望,於是情緒低落,學習沒有動力;另一位認為自己考前復習不夠充分,只要提高復習效率,就能在期末考試中取得更大進步,於是從考試失利中吸取了經驗,收獲了成長,依然積極樂觀。認知行為療法認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應分析個體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京師博仁心理健康自助系統以認知行為療法為核心理論支撐,輔以音樂放鬆治療,幫助人們更好的建立自我認知,並提供相關的建議和方法,幫助個體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調節和自我發展。
3、自助活動
自助活動是心理自助過程的載體,包括各種以心理教育為主題的心理訓練活動。自助活動突出個體的主體參與性,在活動中個體不僅能學到心理健康、心理品質和心理發展的有關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和技術,更重要的是個體在活動中能夠獲得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領悟、自我創造的愉快體驗,進而增強自省和自律意識,培養自我發展的能力。
京師博仁心理健康自助系統包含影音資料、心理游戲、放鬆減壓等多種富有趣味的自助活動,幫助用戶在享受視聽盛宴和游戲樂趣的同時,鍛煉心理應變能力,掌握科學減壓方法,從而學會自主調節身心狀態。
鑒於國內心理咨詢師匱乏的現狀,很多人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都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疏導,心理問題成為當今影響生活質量、降低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於心理自助知識和方法的普及顯得尤為重要。京師博仁心理健康自助系統集專業性、普及性、趣味性、交互性於一體,可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的心理服務場所,全面提升單位內全體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心理服務中心提升工作效率,展現工作價值
❼ 怎樣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怎麼維護自己心理健康
首先,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
我們要主動了解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根據自身心理發展特點和需要,主動查閱相關書籍、瀏覽心理健康視頻資料(如經常看心理訪談、聽聽心理健康講座等等),掌握心理學知識,提高對自我的認識,培養情商和應對挫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及時解決心理困惑或者預防相應心理問題的發生。
其次,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獻愛心活動、先進人物報告會等多種途徑來陶冶情操,構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廣泛的人際交往過程中,主動關心幫助他人,體驗合作與競爭,更好地發展個性和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培養健全人格,更好地發展自己。
第三,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
健康積極的心態有助於正確看待困難,從積極的角度面對並解決問題。當心情不好時,可以通過聽音樂、運動等釋放自己,從而調整心情,從多角度去看待問題,用積極的心態、正確的方式,找到不利因素中的積極因素,善用可利用的資源,合理地解決問題。保持美麗心情,可以讓我們開心幸福每一天。
第四,懂得良好的自我心理調適。
我們的心理問題復雜多樣,也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解鈴還須系鈴人」,良好的自我調適和助人自助才是解決心理困惑的最有效手段。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好地正確認識自己、積極悅納自己、有效調控自己以及努力追求自我實現,掌握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如合理認知、情緒轉移、換位思考等等。
第五,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有時自我的想法畢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當自己無法解決的心理困惑,就可以通過求助專業的心理機構,如醫院中的心理咨詢科、學校中的心理咨詢室以及一些私營的心理診所等等,通過專業的途徑,有針對性地對個人完善、人際關系、婚戀心理、職業規劃等進行心理輔導,促使我們形成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有效預防、緩解或解決心理困惑,更好地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
❽ 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1、保持積極樂觀心態
具有樂觀心態的人往往將人生的感受與人的生存狀態區別開來,人生是一種積極體驗,是一種愉快心理感受,可以通過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調節自己的心理感受,使其處於最佳狀態。自信、投入、自覺,是擁有樂觀心態的人重要的特質。一個人有了自覺,就可能少受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在面對壓力時找到生活的突破口。
2、保持平靜淡定心態
面對壓力時,一個人如果能平靜地反復思考、明察原因,就能很快穩定情緒。科學研究表明,「入靜狀態」能使那些由於過度緊張、興奮引起的腦細胞機能紊亂恢復正常。如果面對壓力時處於心煩意亂狀態,就別指望能理性思考問題,而只會使歪曲的事實和虛構的想像乘虛而入。
3、保持知足隱忍心態
我國傳統文化強調的隱忍克制,其外在表現是一種被動的知足,實質是對生存環境的一種主動適應。盲目知足以逃避壓力並不可取,但慾望滔天、自加壓力更不可取。
克服孤獨抑鬱心態,需要積極調節情緒和心理
1、善於運用理智的力量。決定情緒的是人的認知。有一句名言說得好:「人受困擾,不是由於發生的事實,而是由於對事實的觀念。」
2、適度宣洩情緒。壓抑不是處理負面情緒的好辦法,面對壓力要讓情緒有適當的宣洩機會,適度的宣洩可以把心中的不快釋放出來,並且還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心理換位,增強同理心。有些情緒是由於自己抱怨別人引發的。其實這是缺乏換位思考能力,心理學上稱之為缺乏同理心。遇事應該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仔細考慮對方的想法、理由、處境和難處,這樣就會給予對方諒解和同情,也能為自己減輕壓力。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面對壓力要積極維護心理健康
❾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都能做到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的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在與摯友團聚之時共享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畏懼、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存貯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