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心理學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健康

心理學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健康

發布時間:2022-08-03 08:31:42

Ⅰ 怎麼樣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

怎樣判斷心理是否正常?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對人類的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應是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目前,盡管心理問題越來越得到全球的重視,但是在中國,對於這個問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臨床上都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只是在心理障礙發展到很嚴重的狀態時才到醫院去診治。所以,如何鑒別自己是否健康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麼,怎樣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正常呢?
一般說來,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在正常人群中,一些人有可能會出現反常的行為和言語。而對某個人來說,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超出常人的言語和行為。但是不管怎樣,一個正常的人應該能夠維持自身的完整統一,也但是不管怎樣,一個正常的人應該能夠維持自身的完整統一,也就是說能夠做到自知、自製,而且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在臨床上,我們一般根據以下標准來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正常:
1.以個人的經驗為標准。也就是以病人和檢查者的主觀體驗為標准。不如說,病人自身感到自己的情緒、情感、行為與自己認為正常的標准有了一定的距離,或者與以前的情況有了明顯的差異。例如有個病人,一到公共場合就會臉紅,不知所措。他自己感到這種情況和正常人有很大的距離,所以自動去求醫。另外是以檢查者即心理醫生的臨床經驗為標准。但是,不管是病人和檢查者,由於個體的差異很大,所以,個人的體驗往往只能作為參考。
2.
以社會群體為標准。就是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正常與否是以社會群體的大多數人的
狀態作為標准,偏離正常人群的距離越大,心理也就越不正常。在醫院的心理門診中所實施的許多心理測量就是採用這個原理。
3.
以社會適應為標准。因為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的,所以,在正常情況下,
一個人的行為准則、道德規范、價值觀念也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也就是與社會相協調。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往往被認為是病態。
4.
以醫學為標准。也就是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病理解剖或者病理生理的改變來證實心
理疾病的存在。比如,人體中中樞神經介質5-ht的減少可以證實人的抑鬱狀態的存在。
總之,大家可以綜合以上的標准及早發現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問題,從而及時求助於心理咨詢工作者或者心理醫生,保持心理健康。

Ⅱ 怎麼判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標准應該包括六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樂觀、人際關系和諧、行動自覺果斷、人際關系和諧、行動自覺果斷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正確的自我觀等。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在心理咨詢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訪者這一條都具備。通過說話、察言觀色便很容易確定來訪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進行心理測驗。 2.情緒穩定樂觀: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3.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單位,和本單位的同學、同事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很親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4.行動自覺果斷: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採取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決不是說是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5.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愛工作,不僅按時上下班,而且創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把分擔的工作看作是一種樂事。 6.正確的自我觀: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自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去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心理健康的標准和構成要素有哪些?以上六個方面介紹了心理健康的標准和十個構成要素,每個人可對照一下。當遭遇心理困惑時,應及時找心理醫生加以疏導。

Ⅲ 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

平時大家可能比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心理健康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因為只有心理健康,我們的心態才會是積極樂觀的,對於身體健康也會有非常大的好處,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心理健康的標准。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就是可以的,還要的就是心理健康,那您是否知道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麼呢?您知道如何保持心理健呢?

心理健康標准

健康特徵一:暗示

好的,我們的心理,多是受周圍的環境影響而影響的。所以,一個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的,就要看他受自身周圍的環境暗示影響大不大。

所謂波瀾不驚,就是指一個人受外界的環境影響不大,可以自如控制周圍發生的一切的能力。有些人的情緒易被引起例如恐慌,害怕,恐懼等症狀,也是自然的。但是,過分地表現強烈,就成為了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過分地表現強烈,就成為了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健康特徵二:控制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並且更易於下面的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的。因此,當你的心理活動非常的自然而自如的話,那證明你的心理是健康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表現得能表達出恰如其分的情感,能讓周圍的人也覺得如沐春風。

這個時候,你的外表也會隨你的心而陽光燦爛。所以,懂得控制情緒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健康特徵三:交往

一個有健康心理的人,在社會或者是人際交往上是不會有困難的,即使偶爾遇到令人厭煩的人也會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實際上,我們看一個人,就要看他與他人的交往程度上,這點能反映出他的精神狀態。

當一個人不願意和他人進行交往的時候,喜歡自閉的時候,就證明心理不健康了。而一個人過分地熱衷於某種社會交往活動,則證明他有躁狂狀態,也是不適易的。所以,正常的社會交往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健康特徵四:自信

自信心,是這個社會每一個都值得擁有的,對於我們在這個社會打拚來講,自信是相當重要的。所以,你只要給別人自信的感覺,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上進,陽光,有前途。

而且,自信也是自我認知,自我肯定的一種方式,更是你思維表達方式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因素。這種自信的能力,不是生下來就有的,而是後天要提高的,這是健康心理的一大最優勢表現。

健康特徵五:意識

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和影響著你的思想的高度和水平,例如,我們在工作,或者是情感上,有高度的注意力,而且專注,專心,那麼對於事情的解決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例如,易分散精力,或者是注意力易被其他所吸引的話,那麼證明這個人心理上一定存在問題的。只有高度的意識水平,才是心理健康的一種積極表現。

健康特徵六:抵抗

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壓力,我們的壓力越大,心理承受的擔子就越重,可是面對如此大的壓力的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的心理抵抗能力,用頑強的心理精神能力去面對這些本身不應該屬於我們的痛苦。

所以,高度的抵抗能力,會讓我們的精神和心理能力更加堅強,而且也會保護我們的身體和意識不受到傷害傷害,是心理健康的堅韌表現。

健康特徵七:適應與康復

任何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下,或者是突發事件下,都會有一定的心理疾病的產生,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有積極的適應能力,也得有完善的康復能力。

需要有積極的適應能力,也得有完善的康復能力

因為我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生活經驗,所以,適應與康復的周期和能力都不一樣。但,用最短的時間達到適應與康復,是心理健康的標準的又一個檢測方向和方面。

健康特徵八:周期

這個不得不說,任何一個人的心理活動都是有一個周期的。這個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形式還有效率上。

比如,我們在某一段時間內,可能精神和心理都很集中,而且做工作,處理事情的效率也很高,而又在另一個周期里,我們的心理卻變得脆弱,或者是處理事情不是很容易,這都沒有什麼。

就如,白天我們精神好,晚上我們精神壞是一樣的道理。若是,你的周期正好反過來了,那麼證明你至少在心理活動上是異常的。這點,需要加以重新調整,回到軌道。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樂觀的情緒

要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即便是幹些家務也不應視為負擔,而是帶著情趣去干,比如做飯,不斷嘗試新花樣,享受烹飪的歡娛。在工作上要不斷創造,在進取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

善於排除不良情緒

遇到不順心的事,別悶在心裡,要善於把心中的煩惱或困惑及時講出來,使消極情緒得以釋放,從而保持愉悅心情總伴你左右。

遇到不順心的事,別悶在心裡

經常幫助別人

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美德,其作用不僅使被幫助者感受人間真情,解決一時之難,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後的快慰。經常幫助別人,就是使自己常處在一種良好心境中。

善待別人,心胸大度

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度與人相處,會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尤其是被人誤解的時候,要亮出高姿態,待對方曉知真相後更會佩服你,這樣寬容,關心別人也有利於營造好心境。

要有廣泛的愛好

比如收藏、體育、旅遊、音樂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間的樂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廣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時,這種興趣活動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保持一顆童心

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後,隨年歲的增長,有人便產生了「看破紅塵「的感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這樣不利於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顆童心,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好奇,不論對知識更新,還是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培養生活中的幽默感

除了嚴肅、正式的場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說話時適當地採用幽默語言,對活躍氣氛、融洽關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陣會心的笑聲中,大家心情特別好。

Ⅳ 如何鑒定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第一、智力是否保持在正常水平

如果一個人心理是健康的,那麼他通常具有正常的智力,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條件,智力正常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

第二、是否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人們對於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體驗,而同一件事物,可能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情緒也是人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一種反映。心理健康的人擁有積極、樂觀的情緒,對自己充滿信心,進而更熱愛生活;此外,情緒健康的人還善於掌控自己的情緒,能使自己經常保持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

第三、在意志上是否能做好自我的管理

健全的意志包括意志堅定、有毅力、有耐心、心理素質良好、自控能力好。意志健全的人能對自己的行為、理想、動機進行自我管理,善於分析與判斷事物。

第四、是否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對現實生活有一個清晰和明確、以及客觀的認識,並能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能規范好自己的言行舉止,而且還富有責任心。當自己的願望不符合社會的要求時,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第五、在人格結構上是否能完整統一

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依據這個核心統一與調整自己的慾望、目標、理想與具體行為。

第六、在人際關繫上是否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以尊重、平等、關懷、照顧、諒解等積極的心態來與他人交往,並具有良好而豐富的人際關系。

第七、心理特點是否與年齡相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徵要符合他的年齡、角色、身份等,因為不同的年齡、角色與身份都會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徵。

總而言之,當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是心理能夠滿足以上的這些條件時,那麼這個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如果相反,那麼在心理上存在有一些不健康,必須要及時作出調整,如果情況嚴重,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進行治療。

Ⅳ 如何知道自己的心裡是否健康

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最大區別是,生理疾病都能找到生物學基礎,比如你感冒了肯定是有感冒病毒入侵了你的身體從而使得你的免疫系統出現各種反應。你可以找到證據證明你是感冒了,而心理疾病沒有確定的生理基礎,沒有明確的證據能證明一個人得了抑鬱而不是焦慮,這使得對心理疾病的各種診斷出現了困難,一個抑鬱的人有可能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甚至一個健康的人都有可能被診斷為精神分裂。而且一旦你進入了精神病院,即便你是一個健康的人,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當做是從病人的口中說出來的,你說你沒病,醫生告訴你,精神分裂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病;而如果你說你有病,醫生就告訴你那你就在這里好好獃著吧。所以,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是模糊的。
2
心理疾病的診斷標准不僅僅是模糊的,而且是經常變化的。前幾年還流行神經衰弱這個病症(現在依然流行),但是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准卻消除了這個稱謂,把它歸位了焦慮的一種。
3
正因為以上兩點,心理咨詢師可能並不在乎你的病到底是什麼名字。你到底可以歸為哪一類病人有時候不是那麼重要。

步驟/方法
1看自己和比人是否痛苦:如果你非常痛苦,那麼可以肯定你需要幫助,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身邊朋友都可以幫助你,但是痛苦並不代表你有病,而你去看心理咨詢師也不代表你有病。因為痛苦是人進化而來的一種「本領」,是痛苦讓你知道有危險存在,你必須採取措施消除危險。如果危險消除,那麼你的痛苦也就消除了。所以,痛苦是一種信號,告訴你你可能存在心理問題。
痛苦分為兩種:一是你自己的痛苦,你感覺非常難受;而是你感覺很好,但是你周圍的人因為你而感覺很痛苦,有人格障礙的人就會讓家人非常痛苦,也往往是他的家人找到咨詢師尋求幫助。
2看自己是不是和別人一樣:如果給每個人的抑鬱水平打一個分,你的分數非常高,超過了人群中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的分數,那麼這個數字就預示著你可能是一個抑鬱患者,但是這並不能肯定的說,你就是抑鬱症。有創造性的人很容易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因為有創造性的人追求與眾不同,他不想成為那百分之九十五,他想成為百分之五的那部分人。
還有一種情況讓偶們非常容易把自己當做病人,那就是「獨特的自我」效應,它指的是我們都會自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我們抑鬱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比一般抑鬱的人更抑鬱,我們高興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更高興。正因為如此,很多沒有心理問題的人都咬定自己肯定是有病了。
3看自己是否有適應能力:如果你發現自無法出門,無法工作,甚至有的人無法看電視,無法看書,這都是適應能力的缺乏,換句話說,你喪失了社會功能,不能做一些普通人都能做的事情。這個標准非常重要,如果你適應能力開始減退,基本上可以確定你需要幫助,但是我們仍然要結合其他的標准才能肯定你患有什麼疾病。
4看你是否遵守社會規則:罪犯不遵守社會規范是否能被定義為心理不健康?心理學家爭論已久,仍然沒有結論,在不遠的將來也看不到有結論的希望。這一標准突出的表現了心理診斷標準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不過,我們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不遵從社會規則就是沒有完全的社會化,也就是說沒有學會適應這個有規則的社會,因而一個不遵從社會規范的人及其容易成為一個心理發展滯後的人,心理不健康的可能性更高。不過這個標准仍然要和其他的標准一起考察才能下結論。5看你是否有自我控制能力:假如你今天晚上必須寫作業,但是你又想上網玩游戲,你是否能夠控制自己完成作業以後再玩呢?缺乏控制力的人並不等於是病人,但是病人往往伴隨有控制力的缺乏。比如抑鬱的人知道,為了康復他應該出去活動,多曬太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但是他卻無法控制自己,在該出去散步的時候他會說今天有風,不適合散步;在該做家務的時候他安慰自己明天再做也不晚。就這樣,他無法完成應該及時完成的任務,表現為控制能力差。

Ⅵ 如何判斷心理是否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疾病,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從中不難看出,心理健康是人們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哪么怎樣才是心理健康?
大多數人認為軀體疾病不僅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而且大多能被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能夠查出來;但心理健康不僅看不到,而且不能被儀器客觀地檢查出來,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長期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以及近期其行為思維、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的變化都能夠看到這個人心理健康與否,同時現代心理心理測量的發展也讓心理疾病的檢測成為事實。因此,可以說心理健康是看得見的,那麼心理健康又有那些標志可以供我們參照呢?
1、個人的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無論從種族發展,還是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它們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繫到個體的生存,因而較低層次的需要又被稱為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當較低的需要滿足後,較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出現。
換言之,只有當人們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包括睡眠和居住的場所)的需要得到保證後,才產生對生命財產、秩序、穩定以及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否則,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失學無業、每天生活在被別人追殺打罵的日子裡,人恐怕活得心裡很苦,談不上愉快健康。不過,到了另一個極端,整天錦衣玉食、香車寶馬、美女如雲、天天吃大餐,是否就幸福愉到了雲端呢?
不盡然,幾乎所有的幸福感調查都有一個結論:幸福感與財富的關系成倒的U字型,也就是說,很窮的人不幸福,因為基本生存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極其富有的人也不幸福,因為到那時維持現狀壓力極大,怕綁架,怕個人的隱私受侵害、諸多情人之間的爭風吃醋等等,最幸福的是中間那一部分,基本生活條件不錯,又沒有太大的壓力和苦惱。所以,保持在中間狀態是明智之舉,是在錢太多了就做慈善事業,這樣自己幸福,別人也能得到了溫暖,不過在中國做慈善事業苦惱並不少。
2、保持人格的相對完整和情緒的相對穩定性:由各種心理特徵構成的人格結構是比較穩定的,人格這個東西盡管我們不能直接看到它,但它卻用行為告訴了大家,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一貫的,是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
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是說他不會發生變化,實際上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和一個人的發育成熟以及人生閱歷的累積,人格特點也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人都有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否則不愉快的情緒釋放不出來,越積越多,時間一長,必然產生心理問題。
情緒的發泄要適當,可以大聲喊叫,可以哭泣,可以大醉一場,也可以去進行劇烈的體育運動,但前提是不能傷害到他人,否則問題沒有解決,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又會產生新的煩惱。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一個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性情溫順、熱心助人,又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如此反復,不僅自己痛苦,心情不爽,他人也會對其敬而遠之。
3、與外界環境保持適當接觸並保持一定的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變化迅速,如果你幾周或1個月不讀書、不看報、不上網,那麼你連存款的優劣、柴米油鹽的價格、房價的漲跌等信息等都不知道了、看不懂了,更不用說什麼「浮雲」「鳳凰男、孔雀女」「潘俊薄澳HOLD住她嗎?」
「賣萌」等新鮮語句你都聽不懂了,也就不會跟年輕人交流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來說,醫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如果你自認為經驗讓你吃完下半生就不學習了,那麼你就就大錯特錯了,年輕醫生通過網路、雜志、購新書等學習方式,沒准幾年後就超過了你,到時你會悔之晚矣的!但惰性一但形成,即使如此,你也不想改變自己了。
4、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得關系。在中國只要睜開眼,碰頭碰面的全是人,想躲都躲不開。當今社會,想做一件事情,僅憑一己之力往往力不從心,必須通過朋友的幫助才能完成,因此在某一群體之中,搞好人際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否則只怕一天好日子也沒法過。
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往往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許多人說起人際關系就很頭痛,好像高深莫測學不會。其實世上不少事情遵循簡單的原則即可處理得很順利。沒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不會產生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一經建立,一定會被人們直接體驗到,要想持久地保持這種關系就必須經常的接觸。
首先是相互性原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相互性就是喜歡的前提。有的時候,人際交往則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的過程中的得大於失,至少等於失,也就是說這種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其三自我保護原則: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並反投以肯定和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遠。
總之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得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5、人要有自知之明:所謂的自知之明,就是一個人充分了解自己的各種優劣特點、能力和社會地位等並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且有與之相適應的言語和行為。自知之明,在精神病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等同於自製力或內省力或病識。
大家都知道,有精神疾病的人,如果沒有自製力或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疾病,對病中的異常言行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批判能力,而又拒絕治療者都歸屬於重型精神病,簡單地說:這部分人沒有自知之明(同時自製力的恢復又是醫生判斷精神疾病康復的重要指標之一),反之則被診斷為輕型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各種神經官能症和絕大多數的抑鬱症即歸於此)。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出自知之明對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了?
充分了解自己並不容易做到。連蘇格拉底都把「了解自己」作為非常重要的事情說。不過,只要從心裡承認人都有缺點、都有優點、都不完美,我們也不能免俗,恐怕就能客觀、真實得多。可以這樣想,我肯定有缺點,但我肯定還有相當多的長處。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會不會揚長避短,出了問題後不是一味地找別人的茬,重要的是先從自身找起,可怕的是我們在找原因時習慣於把自己的問題無限地縮小或忽略掉,把別人的缺點無限地放大或問題就是對方造成的,自己問心無愧。隨便把世上的任何一個人放到我們的面前,哪怕是一個乞丐,我們都能找出不如他的地方,哪怕是一點點。乞丐真正看的開、放的下,把看似復雜的生活作了最大程度的簡化,除了每天填飽肚子,落的無事一身輕,而我們則為工作、學習、交友、職稱/職務的晉升、父母、子女等忙忙碌碌,這也就是大約1/4的人還得時不時的用點安眠葯才能睡眠的原因吧。
當然了,心理健康的標志不僅僅於此,生活目標切合實際、適時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遵守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以及適當地把過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刪除掉等也很重要。

Ⅶ 怎樣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

我們怎樣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下列幾個指標:

第一,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人在逆境中能夠坦然地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同時,還會主動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給自己創造逆流而上的機會。對於周圍的事物和環境,他們能迅速做出客觀的評價,並時時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和溝通。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前進的動力,這個理想雖然高於現實,但卻不會讓自己沉湎於不可實現的幻想和奢望中。

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他們總是信心滿懷,激情澎湃,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他們無所畏懼,從容自若。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卻與之相反,他們喜歡用幻想來麻痹自己,會用抱怨來代替現實的考驗和挑戰,會痛斥人性的負責和競爭的殘酷,因而,他們總是無法適應現實的環境。

第二,能協調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理健康的人總是能保持一種愉快、樂觀、開朗的心境,雖然他們也會面對悲傷和憂愁,但這種不良的情緒是不會長留心間的。他們對自己的情緒,總是控制在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的范圍之內。

他們不會妄自尊大,也不隨意退縮畏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他們不去苛求,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只在允許的范圍之內得到滿足。

第三,接受他人,善於與人相處。心理健康的人能接受自我、悅納他人,能在社會交往中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看到他人的存在對自己的重要性。

同時,因為你的接受和接納,你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得到他人的接受,他人也樂於和你保持交往。在生活中,你就能跟大家融為一體,能和大家在一起分享所有的喜怒哀樂。

由於集體生活的融洽,你就不會讓自己感到孤獨和孤單。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生活在集體之外,和周圍的人爭鋒相對,格格不入。

第四,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心理健康的人會積極地投身於生活中,並會在生活中盡情地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很熱愛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他們能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從工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

第五,了解自我,悅納自我。一個人的心理只要是健康的,他就有自知之明,能透徹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一般情況下,他不會好高騖遠,對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總是定在可以實現的范圍之內,不會給自己提出過分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同時,他也會努力地去發展自身的潛能,面對自己無法彌補的不足,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坦然處之。

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他們的行為和處世態度就截然相反。他們的理想和目標總是定得太大,是天才也很難實現的那種,因此很不切合實際。

在生活中,只要他們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自責、自怨乃至不爭取就直接放棄。由於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十全十美,可在事實上他們永遠也無法達到這個完美無缺的境地。於是,他們就跟自己過不去,結果讓自己的心理永遠無法得到平衡,自己的心靈也就在這種不平衡中開始扭曲,出現危機。

第六,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平衡發展的人格。他們不想讓自己的人格要素存在明顯的缺陷和偏差。這也就是說他們要求自己有清醒的自我意識,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有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Ⅷ 判斷心理健康的原則

心理健康的三條原則分別是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1、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正確的反映外部世界,有無明顯差異。
2、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即一個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內容是否完整協調。

3、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即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徵是否相對穩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一貫性。

所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其要義在於強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從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出發,進行單純的心理知識的教育和心理概念的學習。恰恰相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學生的心理邏輯和生活邏輯為依據,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出發,從特定年齡階段學生所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和人生發展課題入手,在具體生活化的活動情景中,選擇典型情景、典型事件、典型活動與典型問題作為教育的主題和素材,通過學生自主的認知、體驗、反省與思考來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Ⅸ 請根據心理健康知識分析你是一個什麼的人,心裡是否健康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 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9)心理學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健康擴展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

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Ⅹ 怎麼測試自己心理健康狀況

一、如果你看到幾個同學在一起說說笑笑,你是否想參與?如想,是不是有勇氣加入?想參與,就是不太內向,不敢參與,就是內向;
二、是不是常常做白日夢?不敢在現實中做的事,都在想像中完成,並幻想自己成功而受人關注。
三、是否遇困難就退縮?很容易產生失敗感?
四、是不是遇到傷害就落淚?自怨自艾,顧影自憐?
以上如果都是,那你就是很內向的人,倒不是說你心理有問題,這是兩回事。內向不等於病。但是,如果長期這樣郁悶,那就容易得病。所以,盡量放開心,和外界接觸。即使沒多的朋友,有時一個人也要活得精彩。你看看受白領小資們推崇的安妮寶貝,也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我行我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沒啥不好,是不是?
祝你開心

閱讀全文

與心理學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健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配對猴子和什麼合適 瀏覽:803
什麼樣的情況是健康 瀏覽:539
婚姻中吵架該怎麼做 瀏覽:463
兩性之間的婚姻該怎麼選 瀏覽:42
事業編從考試到錄用要多久 瀏覽:255
天使之約婚姻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
國家為什麼推薦大健康產業 瀏覽:165
上饒的事業編考哪些 瀏覽:426
浴火危城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679
萬科幸福里在哪個位置 瀏覽:540
幸福娃娃有什麼用處 瀏覽:533
禁摩和經濟發展哪個好 瀏覽:465
婚姻網怎麼發聯系號碼 瀏覽:708
如何讓女生越來越幸福 瀏覽:382
雪花酥在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422
什麼叫牙齒健康知識 瀏覽:261
單字的故事哪個歌 瀏覽:925
婚姻中受了傷怎麼發說說 瀏覽:149
中級經濟法看多久能過 瀏覽:417
有人問有故事嗎怎麼回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