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如何讓學生做到心理健康

如何讓學生做到心理健康

發布時間:2022-08-03 02:21:06

⑴ 作為班主任,怎樣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馬紹斌提出的理想心理健康狀態具有以下特點:熱愛生活,善於享受生命;胸懷寬闊,不為小事煩惱;慾望適度,不為名利所累。

班主任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生理學、心理學知識: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正處在從未成熟的兒童期向逐漸成熟的青春期的過渡中,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客觀上,社會競爭的加劇,造成學生較重的心理壓力;學習生活節奏的緊張,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不斷向學生的應激水平挑戰。

家庭問題的復雜化,單親家庭日漸增多,使學生的健康成長受到嚴重的影響。主觀上,個人的適應能力、意志力、人格的健全等,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這就需要班主任教師了解學生這一特殊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耐心地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幫助他們順利安全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班主任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長期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長期性,不要等問題出現了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晨會、班會或恰當的時候,經常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時候,班級表現正常,似乎很難發現問題。這時,班主任教師可以利用心理學知識,結合典型的案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

又可以暗示他們進行自我評價,自我教育,消除隱含的不良心理,防微杜漸,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健康的心理。

正確人生態度的教育:

正確的人生態度來源於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因此要時常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使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分析、處理問題時比較客觀、穩妥。即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務本求實的精神,使學生心態始終保持健康水平。

良好個性、健全人格的教育:

良好的個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標志,教育學生要自信而不狂妄,熱情而不輕浮,堅韌而不固執,禮貌而不虛偽,靈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魯莽;培養善良的品質、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作風、謙虛開朗的性格。

滿意心境的教育:

滿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學習、對生活都比較滿意,沒有心理障礙。教育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既不自驕自傲,也不自輕自賤。

既不會被贊揚沖昏頭腦,又不會因批評、責備而煩惱;能從別人的議論中吸取教訓,揚長避短。教育學生要一分為二地論人論事,客觀的、全面的對待他人,不忽冷忽熱,不苛求他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教育學生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急功近利,正確對待升學和擇業。

和諧人際關系的教育:

教育學生正確對待老師的幫助、批評、教育,在和同學交往中要注意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友愛,與人為善,學會寬容,減少不必要的矛盾。人際關系和諧,心情就比較舒暢,心理自然處於健康狀態中。

班主任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

許多班主任教師有這樣一個共識:現在的學生「難管」,他們懂得未必比你少,但又不真正懂事,個性很強卻極易出問題。所以,有效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有針對性,切中學生的心理現狀。

例如:有的學生表現自信心不足,常感自卑,不願面對競爭和挫折,對自我的滿意程度下降。根據高中生最渴望被理解這一特點,班主任教師可以藉助平等的對話,讓學生自己尋找不足,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法,實際效果往往比其他任何方式的說教都要好。

班主任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高中學生更需要獨立自主地學習,能不能適時適地的調節自身狀態成了是否產生自我成就感、自我滿足感的關鍵,所以可以讓學生定期寫心理隨筆,隨時檢查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及時自覺的調整心理狀態。

總之,班主任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利用班主任優勢,及時捕捉學生的心理信息,准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⑵ 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

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裡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⑶ 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
對於大學生來說,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應學會一些具體的心理調節方法和藝術,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1、提高挫折適應能力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嘆自己為什麼那麼倒霉,總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敗,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得付出代價,而遇到挫折和失敗是所付出的代價的一部分。遇到失敗或是挫折並不可怕,關鍵的是你如何對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首先,正確認識挫折。挫折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挫折對人的影響與其說取決於挫折本身,不如說取決於對挫折的評價和態度。所以,面對同樣的挫折,有的人焦慮不安、怨天尤人、悲觀失望,有的人卻心平氣和、冷靜應付、樂觀進取。因此,要正確認識挫折,才能戰勝挫折。應視挫折為正常,有正確的挫折認知方式,不能以以偏概全、誇大後果,還要看到挫折的積極效應。

其次,增強耐挫力。耐挫力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又稱容忍力、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對挫折可忍耐、可承受的程度。耐挫力較強者,對挫折的反應往往較小、感受挫折的時間較短、挫折對他造成的消極影響小;而耐挫力較弱者,則容易受挫折的不良影響,容易因挫折而一蹶不振。一個人耐挫力的大小,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生活經歷、思想基礎、個性特徵、認知方式、期望水平和心理防禦機制等。

再次,提高挫折調節力。耐挫力只是一種比較被動的挫折抵抗力,它主要起緩解壓力、等待時機、保持心理行為正常狀態的作用。而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式,則是對挫折直接進行調整、改變和排除,這種能力就是挫折調節力。其主要特徵在於對挫折情境積極主動地適應,對心理矛盾自覺有效地調節,不斷地協調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使其有利於個體的發展和提高。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方法,它決定著一個人能否很好的把握環境、轉危為安、反敗為勝、化解困境、奪取最後勝利。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個性成熟、人格健全與否的重要標志。永恆網www.yh31.com

2、建立科學的心理防禦機制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擺脫精神緊張狀態的心理適應機制,通過調整自身的價值系統,從而改變自己對挫折的認知和情緒反應,以減少精神痛苦,維護自尊心,求得內心平衡。心理防禦機制有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機制如升華、補償在緩沖心理挫折的同時,常常表現出一種自信、愉快、進取的傾向,可以使人暫時解除痛苦和不安,有助於個體積極戰勝挫折。消極機制(文飾、潛抑、否定、幻想、抵消等)只是一種自欺欺人,因為現實問題並未解決,只能使人逃避現實,或陷入更大的挫折或沖突情境中,過分使用還可能引起心理疾患。心理防禦機制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現象,它本身不是病態的,但若運用不當或過分,會影響個人對周圍社會環境的適應,成為變態的表現。而一個人對心理防禦機制的運用恰當與否,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和心理健康水平。(如阿Q「兒子打老子」的防禦機制。)對於大學生來說,學習和善於運用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來應付可能面臨的嚴重挫折情境,以求得心理平衡和自我完善,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從本質上講,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是被動的、暫時的,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它是在既定的挫折情境下,力圖緩解心理沖突,減少焦慮情緒,使人更好的接受挫折,而不是力圖去改變引起心理沖突與焦慮的情境,從而戰勝挫折,去奪取成功。因此,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充分認識挫折對人生的意義,同時增進心理健康。

3、養成快樂習慣,做個樂觀者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如果自己健康、有成就、大家都喜歡你,自己就會快樂,其實,只有你保持快樂,才會更成功、更健康、更受人喜愛。不快樂的人總在等待快樂的到來,然而這種快樂多半會落空。我們並不是在解決某個問題、獲得某種成功時才快樂,而應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如果你不快樂,並不是你沒有快樂的理由,而是你沒養成快樂的習慣。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快樂、感受快樂的心。

4、發掘自身潛能

【案例】最大的寶藏

沙特有一個位25歲的姑娘,長得很漂亮。可是,她不明原因地「啞」了20年。多方醫治無效。一天,媒人領來一個比她大25歲的丑老頭子,姑娘的父親逼她嫁給他,一急之下,姑娘講出了20年來第一句話:「我寧死也不嫁給他!」姑娘的啞症不治而愈。

中國《醫部全錄》記載:明朝年間,某地一姑娘得了一種怪病,打哈欠後兩上肢再也放不下來了,家人只好請來郎中診治。只見郎中看著病人說,治這病必須用艾葉炙肚臍下的丹田穴。說完,就動手去解姑娘的裙帶,姑娘羞得忙用雙手來護,不知不覺中兩個上肢都放下來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屬於醫學范疇的事。但這對人生不無啟迪。一個人只要處於一種特定的環境氛圍中,然後給人以一個刺激,往往會激起人體內潛在的一種神秘力量,使原先的症狀徹底解除。其實,許多研究人類潛力的科學家都曾指出,人的能力有百分之九十處於休眠狀態,未曾探測開發。有部分專家甚至表示,其實人的能力有百分之九十五都尚未被用於生活、工作中。

人是極容易安於現狀的,我們的惰性是阻礙進步的最大障礙,一旦走入這個死巷,就很少能夠出來。有的人終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假如我們多給自己一次嶄新的嘗試,多一點勇氣,多一些勇往直前的干勁,或許,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你不但能做,而且能做得很好。

5、學會人際交往和寬容

人是社會的人,交往是人生發展的內在需要。當一個人的交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情緒低落,甚至會產生孤獨、空虛、抑鬱、自卑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嚴重的會在行動上表現出自我封閉、逃避現實、自暴自棄,或與外界沖突、對抗,甚至喪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這種交往的需要更加強烈。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體會,與朋友在一起共同從事一項有意義或有趣味的活動,可以放鬆緊張的情緒,可以集思廣益、獲得啟迪,可使人變得輕松、愉快、效率倍增,可使生活豐富多彩。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只要能夠創造真誠相處、互相理解和彼此尊重的氣氛,就會出現奇跡。人人都可以由僵化變為靈活.由靜態變為動態,由依賴變為自主,逐步實現自己的全部潛能。」培根則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善於交往的人,常常是健康、快樂和成功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的自信心往往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而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又往往與自信心的不足有關。因此,在交往中保持自信心,學會不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人的自信心只能通過他人對自我的肯定來建立,那他不僅沒有真正的自信心,而且在遇到困難時也很容易動搖。一些大學生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往往並非真正缺乏能力,而是因為對他人的評價太敏感、太在意。而是因為對他人的評價太敏感、太在意。他們常常被別人的評價所束縛,以至於不能清晰地思考、自如地表達,在人際交往中縮手縮腳。因此大學生應學會對自我和他人的評價作全面、客觀的分析。培養起真正的自信。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交往成功的重要保證和心理健康的表現。寬容既表現為對他人的寬厚容忍、不斤斤計較,也表現為對自己的悅納包涵,不過分苛求。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則。

6、適當的自我定位

自卑、自負、爭強好勝、相互攀比、盲目競爭都是不恰當的自我定位。大學生要盡力避免。這樣既有利於自身發展,又有利於心理健康。此外,不少大學新生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同一時間想做很多事情,彷彿同一時刻有許多事情壓到自己頭上,等著去處理、去完成。這是造成心理緊張、焦慮、煩惱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新生常常感到自己有許多東西要學,有許多事情要做,但又不知從何入手,內心焦慮不安。這是一種有害於心理健康的不良習慣。當我們面對一大堆的事情會感到緊張、憂慮和焦急,這種感覺不是因為學習、工作引起的,而是因為我們的心理狀態造成的,其原因在於「我應當一下子把事情幹完」的想法。事實上,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如果我們不貪多求快,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手頭正在乾的事情上,踏踏實實地一件一件地去干,就會感到輕松、充實,不再會有倉促和焦慮,而且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幹得更好。(角色放棄)

7、善於疏泄情緒

從心理衛生的角度講,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尤其是不良情緒,只會使情緒困擾加重,不利於心理健康。而適度的疏泄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緒釋放出來,從而使緊張的心理得到放鬆。但要注意適度,否則既影響了自己,又損害了別人。

【案例】清點生活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為生,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落在野馬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課堂提問】野馬的死亡對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請2-3個學生回答)

【案例評析】野馬面對小小的挫折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一味地暴怒、狂奔,結果導致了自己的死亡。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要學會理性、樂觀的看待,要學會適度宣洩,不要放縱自己的不良情緒,否則,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8、多一點幽默感

一個能以風趣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世的人,往往可以變不快樂為快樂,並且還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幽默是對緊張空氣的調劑。在遇到挫折、處境困難或難堪時,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困境、維護自己的心理平衡,這是聰明的作法,也是心理修養較高的表現。大學生應努力實踐。多聽聽相聲。「你看很多人,年紀輕輕頭發就白了,那就是不愛聽相聲的緣故。」——侯寶林。

⑷ 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第一個是人們對自己的評價。

人們常說,做人要有自知之明,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自知之明就是對自己的能力、容貌、資源等各方各面都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在這個基礎上,不要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當人們把目標定的過高、完全脫離自己實際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

第二個原則,我們要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隸。

當你發現自己焦慮了,有時候這種情緒也是正常的,人不可能永遠沒有焦慮,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們更努力工作。但是,當這種焦慮過度了,就需要我們進行情緒管理了。抑鬱也是一樣,當人們感覺到痛苦的時候,就需要適當調整,調整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運動、休閑活動、度假、和朋友聊天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做自己的情緒的主人,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一點對於防治抑鬱症非常重要。

第三個原則,一個人一定要有事情做。

一個人的生活需要正常進行工作,通過工作來體現一個人的價值。有一些老人在退休以後患上了抑鬱症,這是因為退休以後很多人突然沒事做了,閑下來以後就加大了抑鬱症發生的概率。在做事情的同時人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這對預防抑鬱症的產生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原則是社會支持,尋求社會幫助。

在日常生活當中,當人們感到痛苦和不幸福的時候,並且持續的時間較長,這時候就需要尋求幫助了,可以和家人、朋友、同事、領導聊一聊,從外界尋找幫助,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緩解抑鬱症的困擾。如果這些方面都不方便,也可以去專業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機構進行治療,以保持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平時生活中要保持規律,適當運動,進行積極的自我調試,如果遭遇情緒或睡眠問題,應該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樣可以預防抑鬱症的產生和復發。總而言之,發現越早,治療越早,效果會越好。

(4)如何讓學生做到心理健康擴展閱讀: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

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但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⑸ 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但有客觀的外在因素,也有主觀的內在因素,它們兩者都是存在的。因此,要維護和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我們要學會調節、控制以及改變客觀的外在因素,同時家庭、學校、社會也要為大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同時也是無比重要的,大學生應該成為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主人。

⑹ 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通過比較來培養自我認識,但不要把它作為唯一的衡量標准。

(2)拓展生活領域,接觸更多的人和事,積累經驗,展示自己的素質和才能。

(3)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錯誤。

(4)隨時調整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5)保持自我的社會功能良好,對社會適應自如。

(6)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真誠地鼓勵和贊美,不阿諛奉承;尊重別人人格,不強加意見於人。

(7)通過勞動實現理想。勞動消除不必要的憂慮,擺脫自我注意,生活豐富而充實。

⑺ 高中生如何做到身心健康

1、加強自我調控,提高適應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准之一。一個適應能力強的人,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周圍環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觀的認識,能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心理環境,樂於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不幸。
為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和社會適應能力,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接受環境、順應環境,針對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環境。同時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自己,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與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學習方面,知識密度大、知識難度加深,課程進度快。要想盡快適應高中生活,就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適應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學由於住宿要開始新的集體生活,和同學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遠離父母,還要學會獨立處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學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學習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師的得力助手。現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謂人才濟濟。所有這些都要求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調適自我,給自己定位。
所以,我們要從高一新生入學開始,就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心理保健的重點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教會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加強對學習心理和學習規律的科學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考試分數和名次的變化,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指導學生擺脫由於不適應而造成的學習上的困境,順利完成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
隨著高中生心理生理的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獨立性、自主性逐漸提高,心理閉鎖性特徵更明顯,這就需要家長、老師給予及時正確地引導。所以在高一階段我們教師要重點針對這一階段學生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教育。在繼續加強學習心理調節指導的同時,側重良好人際關系的引導,加強心理訓練,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問題,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種困難與挫折。這樣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才會漸漸地被調動起來,學習主動性才會提高,同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
2、開展心理咨詢,注重個別輔導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正如《學會生存》一書中所說:「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需要心理的關愛和情感的交融。通過探索與實踐,使我深深認識到,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和學生接觸的最多,時間最長,最有利於做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學生最好的心理醫生。班主任要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來指導學生科學地學習和調整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的樂觀穩定的情緒和開朗堅強的性格,以及廣泛的學習興趣,探究和創新精神,不怕挫折敢於競爭的優良品質,為他們將來的成才與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班主任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理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雙方達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學生的精神壓力,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
我們就應幫助孩子們克服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生活,處理好人際關系,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3、加強集體訓練和集體心理輔導
素質教育要求促使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集體心理輔導和班級講座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措施。
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能力的增長,都會受到積極、健康環境的熏陶和影響。因此精心創設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班級文化環境,營造育人氛圍,使優美的班級環境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結合班主任工作,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心理訓練,包括學習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調控能力、應試能力、理想教育等。這種以班級為單位的心理訓練活動,很好地彌補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把教育工作心理化,使每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都能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特長,樹立自信,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動機的「內驅力」,提高了心理素質。
同時,還要採取多種方式和手段激勵學生進取。通過座談,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要求和問題;通過調查測試,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後講心理知識、並與學生共同對心理問題進行剖析交流,以聯系實際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奮發向上,接受挑戰,培養心理耐挫能力。

⑻ 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過: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等等。

一是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

二是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三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

四是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8)如何讓學生做到心理健康擴展閱讀:

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健康的因素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漸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唯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

二、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裡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

三、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願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

⑼ 作為大學生如何培養健康心理

大學生培養健康心理需要做到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保持健康的情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學會自娛。

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咱們在念大學是時候,已經開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識已基本建立,這時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因此,所有的大學生都應增強心理衛生意識。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在念大學的時候,我們也許是頭一次離家獨自生活,一時間似乎得到了許多的「自由」。不過,如果濫用這種「自由」,或隨心所欲,或負擔過重,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節奏,都會導致精神損傷。所以,盡快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當務之急。1.學習負擔適量,2生活節奏合理,有張有弛,3.學會科學用腦。

咱們大學生不能總是學習,在課余時間,積極開展娛樂活動,可以消除煩悶憂慮,排遣孤獨寂寞,緩解緊張和壓力等,從而使自己得到放鬆和休整。要學會鬆弛有度。這樣對個體的身心保健是極有好處的。

⑽ 中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自我意識良好。其核心就是自知和自愛。自知是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量力而行」。自愛就是愛惜自己、保護自己、重視自己。要能做到:

(1)通過比較來培養自知,但絕不作為衡量的唯一尺度。

(2)擴大生活領域,多接觸人和事,積累經驗,展現自己的品質與才能。

(3)認真對待自己的功與過。

(4)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隨時調整。

(5)保持自我的社會功能良好,對社會適應自如。

(6)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真誠地鼓勵和贊美,不阿諛奉承;尊重別人人格,不強加意見於人。

(7)通過勞動實現理想。勞動消除不必要的憂慮,擺脫自我注意,生活豐富而充實。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學生做到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配對猴子和什麼合適 瀏覽:803
什麼樣的情況是健康 瀏覽:539
婚姻中吵架該怎麼做 瀏覽:463
兩性之間的婚姻該怎麼選 瀏覽:42
事業編從考試到錄用要多久 瀏覽:255
天使之約婚姻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
國家為什麼推薦大健康產業 瀏覽:165
上饒的事業編考哪些 瀏覽:426
浴火危城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679
萬科幸福里在哪個位置 瀏覽:540
幸福娃娃有什麼用處 瀏覽:533
禁摩和經濟發展哪個好 瀏覽:465
婚姻網怎麼發聯系號碼 瀏覽:708
如何讓女生越來越幸福 瀏覽:382
雪花酥在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422
什麼叫牙齒健康知識 瀏覽:261
單字的故事哪個歌 瀏覽:925
婚姻中受了傷怎麼發說說 瀏覽:149
中級經濟法看多久能過 瀏覽:417
有人問有故事嗎怎麼回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