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學生自身因素有哪些影響心理健康

學生自身因素有哪些影響心理健康

發布時間:2022-08-02 17:48:55

㈠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競爭的壓力,隨著我國社會的變遷,各項改革的深入發展,競爭在人才培養和就業制度上的引進等,使高校大學生面臨著各種競爭的壓力。

2、學校環境因素

生活環境的壓力,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促使整個人心理發生變化的基礎。從中學到大學,令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換了一個環境,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

3、家庭環境因素

父母期望值的壓力,當今社會,家長的望子成龍心態普遍存在。為了子女的升學,諸如考大學、考研究生或出國留學等,許多家長都是煞費苦心,不惜一切代價。

(1)學生自身因素有哪些影響心理健康擴展閱讀:

有少數大學生因為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在長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為身體素質不好,患有疾病,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因為自身的個性缺陷,如性格內向、心胸狹窄、孤僻封閉、急躁沖動、固執多疑等。

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嚴重心理負荷,這樣惡性循環,其心理承受力將越來越差。

㈡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因素有哪些

我也是大學生,我覺得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體現在:環境變遷,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所處的環境的巨大變遷也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學業期望,大學生學習方法、學習內容與學習習慣的巨大轉變;人際關系,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更為廣泛與深刻,角色呈多元化等。如果要細說我查閱過有關知識點,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個人自身的主觀因素。

一、遺傳因素

遺傳是指集體的生理解剖結構和技能特性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一般來說,人的心理活動不是可以遺傳的, 但是一個作為身心兼備的整體,與遺傳因素的關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一個人的軀體、氣質、智力、神經等過程的活動特徵都是受遺傳因素的制約的。

遺傳因素也是產生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二、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身體和神經系統等方面的特點。研究發現生理方面的問題也是引發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首先,母親孕期的身體有病、營養不良、情緒不好,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和生理發育,並進而影響到其心裡功能的正常發展。其次,腦神經遞質的變化也會對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疾病產生重要的影響。第三,維持人的心理健康,有賴於腦和整個神經系統保持正常的生理機能。

有少數大學生因為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在長相、身材、高矮、胖瘦等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為身體素質不好,患有疾病,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因為自身的個性缺陷,如性格內向、心胸狹窄、孤僻封閉、急躁沖動、固執多疑等。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我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造成嚴重心理負荷,這樣惡性循環,其心理承受力將越來越差。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他們也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 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如社會制度、勞動條件、社會關系、人際交往等也會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 生活環境的壓力。

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促使整個人心理發生變化的基礎。從中學到大學,令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換了一個環境,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但由於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往往會因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過不慣集體生活、孤獨寂寞而感到壓抑和焦慮。生活環境的壓力。

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促使整個人心理發生變化的基礎。從中學到大學,令人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換了一個環境,開始過獨立的但又是集體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學生們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獻精神。但由於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不少人往往會因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過不慣集體生活、孤獨寂寞而感到壓抑和焦慮。

4、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

家庭教育包括了家庭的氣氛、家庭結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理念等等。 (1)父母期望值的壓力。

當今社會,家長的望子成龍心態普遍存在。為了子女的升學,諸如考大學、考研究生或出國留學等,許多家長都是煞費苦心,不惜一切代價。這樣一種來自父母的強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為大學生們勤奮學習的動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適得其反,成為大學生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 (2)經濟困難的壓力。 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由於城鄉差別以及社會分配不公而產生的收入懸殊問題在高校學生中也表現出來。就高校的貧困生而言,盡管誰也不願插上「貧困生」的標簽,但他們無法逃避的現實卻是:在生活條件方面,從吃穿乃至言行舉止都與大城市來的學生有很大的反差,他們除了參與學業競爭外,還得承受因高額的學費和生活開支而帶來的經濟方面的壓力,不少貧困學生在學習之餘不得不靠勤工儉學來維持學習和生活,因此,他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明顯地超過了其他同學,極易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學校教育包括了各個方面的內容:

許多同學考入大學後,會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這種心理失落首先是因為競爭對手變了,在「高手如林」的大學里,多數過去的「尖子」不再拔尖。此外,在大學里,競爭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學習成績,眼界學識、文體特長、社交能力、組織才乾等都成了比較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對自己進行整體否定。其次,表現為學習方式、方法的變化。中學時,大部分學生習慣於老師詳細講解和具體輔導,自學能力較差,依賴性強。而在大學,同學們獲取知識的手段,除了聽課,從老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外,自學佔了很重要的位置,它需要學生不僅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學習自覺性、自主性和自製能力,而且還要學會研究性學習,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加之大學的考試方法比較靈活等,這些變化往往使那些死記硬背、墨守成規、缺乏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大學生遇到較多的挫折而感到自卑。

五、個體的主觀因素

個體心理是否健康,除了同客觀環境的各種因素有關外,更同個人的主觀因素有關。個人的自我意識、人格特點、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對事物認知的態度等,都會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㈢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因素

基於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我於2011年4月對本校一至六年級共231名學生進行了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調查結果對我們了解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提供了依據。從問卷調查的總體結果上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佔73.0%,這說明大部分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存在心理健康偏離的小學生為27.0%,其中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佔5.0%,說明出現心理問題的小學生多數為輕度心理偏差,只要老師和家長及時發現並予以矯正就可以恢復健康。
1.家庭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把自己甚至家族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通過讀書脫離農村,光宗耀祖。他們對孩子愛得過分,照顧過度,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學業上又加大了砝碼,回家什麼活也不讓干,電視不讓看,不讓玩,只讓學習:教輔用書、過關練習一大堆,做完課內做課外。家長的溺愛、高期盼,這一矛盾使孩子產生了諸多的行為與心理問題。比如,六年級2班李某就是因為此原因而導致抑鬱症。
少數學生家庭不和,甚至父母離異,家庭破碎,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這是造成個別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比如,四年級一班馬某由於父母離異導致孩子長期得不到家庭溫暖,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致使孩子自閉、自卑。
所以,我們要在家庭和睦的基礎上,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我們要想到孩子的心理問題,這就必須要與孩子進行友善的溝通,了解他在想什麼,平時注意孩子的言行,多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他做錯事時不要武力解決,不要輕易對孩子做承諾,說過的就必須要實現,為孩子在心理上樹立一種「言行必果」的心態。同時也要進行必要的獨立能力和抗壓能力鍛煉,孩子有成績時要盡量表揚。在學習上,要有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心態,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健康成長。
2.教育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是心理教育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有些學校為了應付檢查課表上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上得很少甚至不上,更不用說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考試制度依舊左右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學業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期末、期中考、月考、周周考、課課練……分數越來越被看重。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負擔。學校教育是影響小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所以,一方面,教育機構應盡快完善心理教育制度開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我們學校、教師不要為了名次而讓考試成為老師的法寶,分數成為學生的命根,應積極響應號召為學生減負,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3.教師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有一些教師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有意無意產生許多不良影響。一些教師的種種不健康心理,在平時的工作和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就會通過言語、態度、行為等方面表現出來。例如:驅趕學生出課堂,並稱有你無我,有我無你;有的教師對學生諷刺挖苦、嘲笑貶低,各種過頭話或者錯誤的批評。這些都極易使學生產生反感、抵觸的心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有的老師在教育學生時,缺乏必要的熱情,更談不上激情。還有些教師經常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這些都會導致這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強烈不滿。不僅將不滿與怨恨對著老師,而且還可能將不滿和怨恨撒向其他學生。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小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應該具備下面的特點:友善的態度;尊重課堂內每一個人;耐心;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對個人的關注;寬容;有方法;興趣廣泛。
我們教師這一職業,擔負著教育的責任。師生之間,維系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教育永恆的主題。
4.社會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學生心理品質植入形成時期,若受社會不良風氣,像金錢至上、追求享受、「走後門」、吃喝送禮等的影響;加之鄰里之間經常問及孩子的學業,經常攀比孩子的成績。對學生健康向上的品質的塑造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良好社會風氣,健康的社會文化才是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營養品」。
這就要求我們家長清楚那些事該讓孩子知道,那些事不能讓孩子知道。另外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攀比孩子的成績等。
5.互聯網是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現在根本不用擔心小孩不會操作計算機,現在農村電腦越來越多,黑網吧多。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會玩電腦、上網是好事,但網路是把「雙刃劍」,它在帶來文明進步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網路交友是在虛擬情境下進行,這種人機方式的交往影響了學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極易產生人際關系的冷漠,從而阻礙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網路游戲對學生具有難以抗拒的誘惑力,很多學生無節制於網游中進而成癮。網路大量暴力游戲的存在,導致小學生幼小的心靈和行為受到極大影響,形成暴力崇拜,他們在生活中也會模仿,用暴力去解決一些問題。

㈣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關於這個問題的話,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有外的因素與內在因素,因為外在因素的話,大家都知道的事,外界的一些學習的壓力,還有人際關系等等。這些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他們這些因素其實有一些推動力,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說那麼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那麼一定要對學生的進入健康進行積極的疏導。因為它有內在因素,每個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內在因素我覺得很關鍵一些內在因素,如果好的話可以促進一個人的發展,他們內在因素的話就是個人的不斷提升。

㈤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一個就是外部環境,因為現在社會比較復雜,人和人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所以外部環境的影響比較大,第二個就是內心的環境。

㈥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軀體健康因素。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須有健康的軀體。如果從幼兒開始就體弱多病,那麼必定會影響他的心理發育。

二、外部環境因素。一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環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家庭氣氛,對孩子來說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父母和其他的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思想意識、作風情操對於孩子品德培養、個性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第二就是學校,兒童入學讀書,是人生走向社會的一個起跑線,教育的方針政策,學校的風氣環境,老師的態度和方法,學習成績的優劣,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都可以影響學生的一個心理發育。第三是社會。社會環境對兒童的發育也影響比較大,社會隔離可以影響兒童的社交能力。大城市高層建築單元設計的住房,減少孩子間的交往,剝奪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天地,鬧市區的噪音,交通擁擠緊張,空氣污染等均可以影響兒童的一個心理發育。

三、教育的影響因素。包括了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溺愛,還有一個就是對孩子的過分的嚴厲,對孩子的過分放鬆,對孩子忽冷忽熱等等,都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㈦ 影響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有哪些因素

影響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有哪些因素

青少年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多又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特別是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發展與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日趨復雜,身心健康發展受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致使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前更顯著和突出。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令人擔擾。需要說明的是,盡管這些調查和統計的數據還不夠客觀和標准,但是青少年學生日益顯露出來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已說明我們對此應有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會同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對上海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大規模調查,發現有27%的學生心理異常(包括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等),原國家教委對全國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礙。以此推算我國約二億的大中小在校學生有各類心理健康問題的就高達三、四千萬之多,這簡直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據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上升的趨勢。浙江省心理衛生工作者對全省城鄉不同類型學校2961名大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測查,發現占總數16。7%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初中生為13。67%,高中生為18。7%,而大學生高達25。39%。令人擔憂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導致了學生自身的身心疾病,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和學習活動,同時還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品德發展和正常的社會性適應,如因心理健康問題而休學、退學、離家出走、死亡,甚至犯罪等,這在客觀上給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造成了消極後果。如北京16所大學聯合調查表明,大學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分別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清華大學的統計表明,該校因心理疾病休學、死亡人數分別占總休學、死亡學生數的51%和50%。從最近一次對全國近3000名大中學生的調查發現,42。73%的學生「做事容易緊張」,55。92%的學生「對一些小事過分擔憂」,47。41%的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關系太冷漠」,67。26%的學生「在心情不暢時找不到朋友傾訴」,48。63%的學生「對考試分數緊張,感到有些吃不消」。上述材料充分顯示了我國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也足以說明,在大中小學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與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學校教育所面臨的無法迴避的現實課題。

由於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極為復雜的動態過程,因而制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極其復雜多樣的。從各種制約因素的性質不同類型來說,主要有生物遺傳因素、心理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從各種制約因素的功能不同類型來說,可以分為本體因素與誘發因素兩大類。

本體因素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發生變化的內在原因,而誘發因素則是產生變化的外在原因。誘發因素通過本體因素而發生作用,它決定著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變化的現實性。例如,緊張的學習生活,對於心理功能狀況良好的學生來說,會激發更高的學習熱情,投入更多的學習精力;而對於心理功能狀況較差的學生來說,有可能引起過度焦慮,導致產生心理障礙。下面簡要闡述本體因素和誘發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本體因素

本體因素是個體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主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的生物遺傳因素和心理活動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的影響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腦外傷或化學中毒,以及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等。

第一,遺傳因素。一般講,人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遺傳的。但是,一個人作為身心兼備的整體,與遺傳因素的關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別是一個人的`軀體、氣質、智力、神經過程的活動特點等,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更為明顯。根據調查和臨床觀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發育不全、抽瘋發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鬱等神經精神病或異常心理行為表現的人占相當比例。例如,對躁狂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親屬的患病率的調查數據顯示,精神疾病發病的原因確實具有明顯的血緣關系,血緣關系越親近,患病率越高,而這正是遺傳因素的影響。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臨床研究證明,中樞神經系統的傳染病,如斑疹傷寒、流行性腦炎等,由於病菌、病毒損害神經組織結構而導致器質性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發展,造成智力遲滯或痴呆。

第三,腦外傷或化學中毒。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腦震盪、腦挫傷等都可以導致意識障礙、遺忘症、言語障礙、人格改變等心理障礙;由於有害化學物質侵入人體,毒害中樞神經系統,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氣中毒、葯物中毒等,亦導致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

第四,嚴重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這方面的影響也是造成心理障礙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內分泌機能障礙中,最突出的如甲狀腺機能混亂、機能亢進時,往往出現敏感、暴躁、易怒、情緒沖動、自製力減弱等心理異常表現;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會引起躁狂症,而腎上腺素分泌不足則可能導致抑鬱症等。

2。心理活動因素

心理活動即心理狀態。個體的心理狀態一旦形成,就會影響以後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心理活動因素主要包括認知因素、情緒因素和個性因素等。

第一,認知因素。認知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並揭露客觀事物對人的意義和作用的心理活動。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得、貯存、轉換、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人類個體的認知因素涉及的范圍極廣,主要有感知、注意、記憶、想像、思維、言語等。

每一個體都具有各種認知因素。這些認知因素自身的發展和各認知因素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協調的,也可能是不協調的。一旦某一認知因素發展不正常或某幾種認知因素之間的關系失調,就會產生認知的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會使人感到緊張、煩躁和焦慮,於是想極力減輕或消除。

認知因素之間的失調程度越嚴重,則人們期望減輕或消除失調,維持平衡的動機也就越強烈。如果這種需要和動機長時間得不到滿足,不能實現,則可能產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認知的嚴重失調,還會損壞人格的完整性和協調性,甚至導致人格變態。

第二,情緒因素。人的情緒體驗是多維度、多成分、多層次的。它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講,穩定而積極的正性情緒狀態,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適度,身體舒適、有力;相反,經常波動而消極的負性情緒狀態,則往往使人心境壓抑、焦慮,精力渙散、失控,身體衰弱、無力。因此,培養良好的正性情緒,排除不良的負性情緒,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第三,個性因素。個性因素亦可稱人格因素。個性因素包括性格、氣質、能力和個性傾向性等因素。個性因素是心理活動因素的核心,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例如,同樣一種生活挫折,對不同個性的人,其影響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無法承受或消極應付,從此自暴自棄;有的人則可能接受現實,正視挫折,加倍努力,奮發圖強。

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徵往往是導致相應精神疾病,特別是神經官能症的發病基礎。例如,謹小慎微、求全求美、優柔寡斷、墨守成規、敏感多疑、心胸狹窄、事事後悔、苛求自己等強迫性人格特徵,很容易導致強迫性神經症;再如,易受暗示、耽於幻想、情緒多變、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現等特殊人格特徵,很容易導致癔病症。因此,培養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誘發因素

誘發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問題的外在的、客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1。家庭因素

對中小學兒童的身心健康來說,家庭的影響很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員不全,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關系緊張,如父母關系、婆媳關系、姑嫂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不和諧,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矛盾沖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制粗暴、強迫壓服,或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變遷,出現意外事件等。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3。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其中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地毒害著學生的心靈。特別在當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事件增多,矛盾、沖突、競爭加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㈧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為保障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質量,小教頭對部分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測試,根據大學生所言,了解大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也明白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來源。每個大學生都有忙碌的學習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在這匆忙的求學路上,多少會出現心情不好、糾結郁悶的時候,總體來說,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要從多方面來講。
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1、大學學習忙碌,害怕考試不過,會掛科;
2、不僅要學習,還要參加各種社團,忙碌的學習中還要抽時間開會;
3、擔心自己畢業之後的工作不好找;
4、大學生的感情生活。
雖然總體說起來,大學生的生活歸納於這幾項,但是,每一條都將深深的困擾著大學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質量。
解決大學生心理上問題的方法
1、學習上,要合理利用時間,不要出現慌亂忙的現象,考試之前做足准備,預防出現考試掛科;
2、大學生若參加了社團,可將社團開會和學習時間分開,這樣就不會造成時間不夠用的情況;
3、畢業後找工作,分兩種情況:一是順其自然,畢業之後自然就有工作了。二是在畢業之前,先將工作找好,朝著自己嚮往的方向發展;
4、大學的感情生活需要大學生准確掌握,不要感情用事,更不要因為感情就耽誤學習,大學不阻止談戀愛,但是也不能只有感情生活從而忽略學習。
很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每天都會出現各種莫名其妙的想法,使自己變得很煩躁。但其實,大學生大可不用這樣,大學生活還是很好的,只要大學生能夠保持好的學習狀態,合理分配個人的學習和私人時間,再針對個人學習做計劃,認真規劃個人未來的生活,就會發現,其實,大學生活還是很精彩的。另外,一部分學生因為心理健康上的問題導致睡眠質量低下,這樣的情況,小教頭建議,大學生們要隨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要在生活中給自己一些快樂和鼓勵。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說的差不多了,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大學生們給自己太多的壓力,將自己變成了一個煩躁且忙碌的人,放下心來想想,其實很多事情都能夠順其自然,不需要我們多想,有時候,事情越想越復雜。

㈨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會因素。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壓力,尤其是高校擴招後,大學生的二次就業率逐年下降。他們重學歷輕能力,對社會需求有很高的期待。隨著就業壓力的逐漸增大,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大學生往往不能放輕松,無法承受冒險島的現狀。

2、家庭環境。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會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如家庭教育不當、單親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的攀比、對差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緊等。此外,家長的過度放縱也會導致學生人際交往困難。

3、學校教育。在我國長期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學校嚴重忽視了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為高等教育埋下了許多隱患。

此外,開放的校園讓性和愛成為大學生活中的重要話題,一些學生發現很難把握自己,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往往會走極端。

注意事項: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更多是要關注這些弱勢群體,對待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我們要愛護,合理的給他們提供幫助,父母發現問題並且及時引導,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

閱讀全文

與學生自身因素有哪些影響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樣的情況是健康 瀏覽:539
婚姻中吵架該怎麼做 瀏覽:463
兩性之間的婚姻該怎麼選 瀏覽:42
事業編從考試到錄用要多久 瀏覽:255
天使之約婚姻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
國家為什麼推薦大健康產業 瀏覽:165
上饒的事業編考哪些 瀏覽:426
浴火危城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679
萬科幸福里在哪個位置 瀏覽:540
幸福娃娃有什麼用處 瀏覽:533
禁摩和經濟發展哪個好 瀏覽:465
婚姻網怎麼發聯系號碼 瀏覽:708
如何讓女生越來越幸福 瀏覽:382
雪花酥在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422
什麼叫牙齒健康知識 瀏覽:261
單字的故事哪個歌 瀏覽:925
婚姻中受了傷怎麼發說說 瀏覽:149
中級經濟法看多久能過 瀏覽:417
有人問有故事嗎怎麼回 瀏覽:17
跟美女聊天玩什麼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