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心理素質與教育水平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形成起著關鍵的影響。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如果父母是張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將來成就如何,射向哪裡,無疑將受父母這張「弓」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應重視對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孩子的親情 愛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應得到別人的愛與關注,同時也應學會愛父母、愛親人、愛朋友。為此,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愛父母和親人。全球首富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長可將每年的三月份定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為父母或親人的生日准備禮物,在外吃飯時點父母愛吃的菜,為父母夾菜等。 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樂意幫助別人的,但這種情感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引導與培養,使其能體驗別人的心情,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親人因病住院時領孩子去醫院探視,參加各種愛心捐助活動等。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但它不是生來就有的,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間與學慣用品,准備好自己出遊的食品,養好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等。 四、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也許有人會說,小孩子還未成年,有什麼義務呢?其實不然,孩子生活在集體中就有各種各樣的義務。在班級里有打掃教室衛生的義務,在家裡有參與家務勞動的義務。如何培養這種義務感呢?筆者認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務,給孩子制訂一個家務勞動的計劃,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務勞動,或者將某一特定任務交給孩子去干,只有在這種實踐操作中才能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五、培養孩子的挫折感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優越,一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現一點小麻煩或困難,往往不能很好地應對。為了避免孩子將來可能遇到難以應付的境況,家長在平時可不時地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讓他們不時地去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學會自己去應對。 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舉辦的兒童保健會上,有專家指出「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這是令人震驚的。」現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疼愛有加,可為什麼他們感覺不到幸福呢?因為幸福是一種感受,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領悟,啟發孩子去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是幸福,也可讓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生活的艱苦,從而讓孩子能夠學會珍惜現有的生活。 七、指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與人際關系,以此影響孩子。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成員互相尊重、相互幫助、相互關心、講究文明禮貌,家務勞動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兒園,為孩子交友提供空間。引導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進行交往,在交往中教會他與夥伴互幫互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學會寬容等。再次,家長與孩子平等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必須保持一點童心和童趣,使自己與孩子之間有共同的興趣和語言,走進他們的心靈,就他們關心的東西展開交流、探討,在這種親子互動中培養感情,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摘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
❷ 進行小學生心理教育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如何在學校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極其重要。
來自升學、就業、競爭等方面的壓力,引發了學生心理疾患的上升,學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學校因素,如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也包括家庭、社會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環境、社會風氣等。我們進行直觀教學,更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們總能在報紙或新聞中看到小學生自殺的事例,他們多為學習,為人際關系等等,且有增長的趨勢,這就說明現代學生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二、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
衡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1、智力正常,2、情緒健康,3、意志健全,4、行為協調,5、人際關系適應,6、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學生信任我們,依戀我們,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應該結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盡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我們不但要關心學生身體健康,也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三、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都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我們一方面要幫助學生認識和發現身上的閃光點,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教育的信心和自覺性;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自我教育的各種方法,與各種消極的意志品質和不健康的情緒做斗爭。
四、教師本身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
❸ 學生心理健康方面,老師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從育人的角度說,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當然也包括心理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不是義務,而是看作責任之一。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老師的一項艱巨的任務。那麼,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老師有哪些問題要注意的?
❹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評價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對學前兒童進行心理保健需要注意: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創造良好的托幼機構環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彼此和睦相處,父母教養態度端正。
2、創造良好的托幼機構環境,物理環境要安全、豐富、科學。精神環境應是親切、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相互支持和友好的同伴關系;和諧的員工關系;開發適合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活動。
3、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充分滲透學齡前兒童的日常生活,促進學齡前兒童的發展。擴大和豐富各種活動,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家要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
確保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有效性。開展心理衛生服務,建立各領域專家合作的心理衛生服務體系和學前兒童心理衛生服務社會網路。
❺ 幼兒心理教育要注意遵循的原則
幼兒心理教育要注意遵循的原則:全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保密性原則。
1、全體性原則
全體性原則就是要面向所有幼兒,全體幼兒都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
綜合考慮金體幼兒共同發展的規律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組織和開展教育活動。
對所有幼兒都要一視同仁,盡可能地創造機會和條件,讓所有幼兒參與所有的活動。
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在面向全體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個別幼兒的需要,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發揮最大的價值。
2、發展性原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兼有矯治、預防和發展三種功能。發展性原則既要求我們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幼兒,又要求我們以發展為重點,極大限度地發展幼兒的潛能。
要明確發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將防治與發展結合起來。
正確對待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不要苛求幼兒,要尊重幼兒,鼓勵幼兒戰勝困難,變消極的矯治為積極的發展,努力使每名幼兒得到健康的成長。
3、保密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指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及相關的成人對幼兒的心理問題等情況予以保密,幼兒的隱私權應受到道德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護。有些人將對幼兒的心理干預的全過程公開在電視上播放,這是極不道德的表現。
尊重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的合理要求。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積極鼓勵幼兒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礎,使之大膽講出自己的心裡話。
成人切忌在幼兒面前議論其心理問題以及一些明顯的缺陷,同時有責任、有義務對所有涉及幼兒心理健康的信息保密。公開議論幼兒的問題,是教育者的失職,也是對幼兒人格的極大不尊重,這不僅要受到道德的譴責,也要負法律責任。
❻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哪些家長該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最普遍,最明顯的便是憂鬱症,針對少年兒童和青年而言,學習是唯一的每日任務,可是因為有一些小孩成績不太好,一直跟不上,因而精力不集中,導致成績下降。而見到其他小孩,尤其是一些優秀生,成績好,學習培訓快,從而一比照,導致學習培訓跟不上的學員更為消極,沒法承擔精神壓力。因而導致一些學員自甘墮落,乃至消沉悲觀厭世。
有一些小孩不愛說話,不當和人言談舉止,當她們剛邁入學校大門,邁進新領域,沒法與他人開展有效的溝通。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住校生,在集體宿舍遭遇著與他人開展彼此融洽,融入生活方式等領域的問題。此外,再加上測試的經常,學業的壓力,導致她們不可以有效的解決這種問題,常常處在焦慮的心態,因而造成的焦慮抑鬱症。
❼ 心理健康很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確實的,心理狀態的身體健康比生理學的身體健康更關鍵。心理健康會危害身體健康,很多生理學的病症全是有情緒的要素造成的。若大家的心理紊亂,還會繼續造成社會日常生活適應力的毀壞。給本人,家庭產生煩惱,給社會也產生傷害。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留意生理健康,不但是自身的事兒,並且影響到每一個家庭,危害到全部社會。在當代社會日常生活,因為人際交往的繁雜,社會生活的節奏的加速,精神實質主題活動的焦慮不安,威協心理健康的要素增加。因此 孩子的心理健康難題日益造成青少年兒童自己,父母,院校和社會的很大的關注。
❽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一、不要過分的關心孩子 如今的家庭中孩子越來越少,所以不少家長對於孩子很是嬌慣,生怕孩子受委屈,同時也怕孩子吃苦,所以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高度的滿足孩子的需求,的確讓孩子產生了更多的愉悅的心境,但是專家提示這樣的關心久而久之會釀成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且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冷漠、兇殘不良性格也就隨之形成了,這樣的性格不利於和同齡人相融合,所以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不要用金錢刺激孩子 如今的很多的家長實行的是金錢刺激行為,考試考好了按成就或是按名次給與不等金錢的刺激,同時如果做家務替父母分憂了給與不等的金錢獎勵,這樣久而久之心理形成做了就有回報,會滋長孩子的金錢慾望,同時失去了權利和義務的認識,應該正確的教育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用金錢來污染孩子的幼小心靈,應該給予的是正確的引導。 三、家長不要強加給孩子行為 如今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的成長要求很嚴格,同時家長的心裡作用,有時候鄰里、親戚、同事總愛進行孩子對比,要求自己的孩子比他們要強,這樣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孩子表現好了極力的表揚,孩子表現不好了就是批評一頓,殊不知在父母的強迫下孩子的自卑心理就這樣慢慢的產生了,孩子自主行為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弱了。 四、不要過於苛求孩子 如今的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對於孩子過於嚴厲的要求,甚至不容孩子犯錯,家長都經常犯錯又怎能讓孩子不犯錯呢?有些家長的粗暴蠻橫讓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所以他們的心裡開始不健康發展,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對於幼兒的教育家長不應該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不要在小夥伴面當眾嘲笑孩子、不要過分誇獎孩子、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讓孩子健康成長。
❾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哪些問題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為父母應十分重視用正常的心理原則來訓練兒童。那麼,年輕的父母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不過分地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打罵會使孩子養成、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當眾批評孩子: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