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家庭結構的影響家庭結構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關系結構。
對大學生心理的疏導建議,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來自家庭的壓力家庭因素對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健康影響。
家庭結構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關系結構,其包括了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無親家庭和正常家庭等。同時從學生的角度來說,獨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也屬於家庭結構。不同的家庭結構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結構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並不是其成為大學生才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結構形成的那一刻甚至是形成之前,就已經對大學生產生了影響。比如一個正常家庭,在學生初中階段母親去世成為了單親家庭,這時就已經對學生產生了心理方面的影響,並一直延續到大學。
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和學校教育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學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方面,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但是在獨孩政策實施的幾十年間,中國產生了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從小受到保護型、溺愛型的教育,使得孩子從小便心理脆弱,經不起挫折。到了大學之後,離開了家庭的保護,大學生在面臨困難挫折而無法解決的時候,心理上自然就會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繼而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㈡ 家庭環境是如何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長發展的。環境從載體而言分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家庭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和供養關系為紐帶的社會大系統中微小的細胞單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父母的言行舉止甚至脾氣秉性,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採取怎樣的養育方式直接關繫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面對今天小學生中出現的種種心理疾病,我們認識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對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環境因素對小學生心理的影響
1、家庭結構的影響。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有許多研究證實了家庭結構異常對學生行為問題的影響。王玉鳳等研究發現:在不同家庭類型中以單親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最高(19. 4 %) ,差異顯著。張玲玲發現家庭結構健全和諧的家庭,有利於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諧、經常爭吵、以及單親家庭,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明顯不利,使兒童產生軀體疾病、心理障礙比例較高。
從一些問題學生的家庭背景資料來看,父母的失職是造成孩子發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2、家長榜樣的影響。教育學、心理學中提出:模仿是小學生心理的一個顯著特點,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正是按照榜樣來檢驗和調整自我意識和行為傾向的。因此,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榜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與心理健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狀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3、教養方式的影響。在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繫上,國內外許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結論,認為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徵,是促發子女產生神經症的危險因素之一。劉坤等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在行為問題學生中教育方式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況均顯著低於無行為問題學生。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與孩子思想難以溝通,是一種不科學的教養方式。現在許多家長給孩子吃這吃那,光在物質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對待孩子。不少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動物」養,把動物當孩子養。同時,由於成年人整天忙於工作,對於新事物接受較慢、較少,而兒童正處於學習階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兩代人之間的思想溝通存在許多困難。
二、創設良好家庭環境的要點
1、樹立良好的家風,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優良的家風,是良好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形的教育手段,對孩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樹立良好的家風,要求家庭成員有良好的倫理道德觀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愛幼、謙讓有禮等好風尚。對於不文明的東西,家長要善於引導,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這樣更有利於創造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2、保持家庭關系和睦,鄰里之間和諧互助。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這樣的家庭環境可以使孩子生活得安全、幸福、溫暖,使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養成尊敬、理解、信任、關懷、自信、樂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與鄰里之間互相幫助、和諧共處,有助於孩子養成心地善良、開朗大方的個性,懂得謙讓別人、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善於理解和原諒別人,從而做到與同伴友好相處,學會處理與他人交往中的矛盾,在兒童的群體中健康成長。
3、自我嚴格要求,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學習如何行為的主要方式是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法師影響孩子的意志品質和個性品質。因此,家長要努力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當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師。
4、充分尊重孩子,實施民主寬容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的家長似乎一直沒有吧兒童當「人」看待,而是「只把兒童當兒童看」,這需要每一位家長認真思考。作為家長正確的態度是,把孩子當做獨立、平等、發展的個體,尊重孩子的一切權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個性發展,形成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
5、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正確對待孩子的問題。對於孩子,應該多誇獎,因為每一個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愛迪生小時候被老師列入「笨小孩」之列,但他的母親一直鼓勵他,說他會成功,終於把他誇成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可見,父母和老師的鼓勵和信任,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孩子身上總有閃光點,總有異於常人的地方,我們對於孩子的個性要充分寬容,用激勵是孩子處於積極的狀態,在不斷的表揚和肯定中歐陽孩子的自信心。
6、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父母應關注孩子在生活細節中表現出的反常,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和不良習慣,及時發現,及時引導。
7、主動配合學校,實施家校聯動。要培養孩子成才,學校和家庭都負有重大責任。只有家長重視和做好與學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從很多現象看來,家長與教師在學習、情緒、性格等方面對孩子的了解較為一致,但在對孩子細節性全面性的把握上還不夠。因此,家長要積極主動地與學校進行溝通,才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整體而客觀的評判,並給出合理的指導。
總之,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人的品德與個性的培養是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逐漸形成與培養的,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必須精心營造。
㈢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對中小學兒童的身心健康來說,家庭的影響很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員變動,如父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關系緊張,如父母關系、婆媳關系、姑嫂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不和諧,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矛盾沖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制粗暴、強迫壓服,或溺愛嬌慣、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變遷,出現意外事件等。
(一)父母關系
在眾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間的不良關系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父母關系不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孩子生活在充滿矛盾、父母的要求總不一致的環境中,家庭中缺少寧靜、平和、幸福的氛圍,缺少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所必需的一切條件,發生神經——心理病態的危險很大。
(二)父母期望
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過高的期望會使孩子產生恐懼、挫折感、壓抑、敵視等不良心理,過低的期望則容易使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過低,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
(三)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而且還體現在對學校教育的效果起促進、干擾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不良的影響,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中小學生中,家長採取「態度不一致」、「以壓力為主」、「歧視」、「經常打罵」等不良教養方式與學生個性、智力以及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關系。
(四)家庭成員的榜樣作用
許多心理學工作者研究了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孩子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家長本身的不良思想道德素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嚴重危害,這種危害主要表現在:當孩子發現父母品行不良時,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心理上會蒙上消極的陰影,產生沮喪、怨恨、煩惱和自卑等心理。個性的消極使他們厭惡集體、厭惡家庭,一旦接觸了壞朋友或不良思想,特別容易走上歧途;父母自身不正的家庭,父母親在孩子心目中喪失了威信,無法合理地管理孩子,孩子不信任父母,容易產生虛偽、自私自利等不健康心理。
(五)家庭其他重大生活事件
對兒童青少年影響較大的家庭重大生活事件主要有:父母離婚、父母下崗、親人生病、去世等。
㈣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重要嗎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系。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希望有所幫助!俗話說「親朱者紅,親莫者黑」,從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環境對人的影響。由於環境因素具有普遍性、規律性、自然性和偶然性等特點,兒童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環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小覷。在家庭的影響下,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能更早地表現出自己的特殊能力。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啟蒙老師」。當孩子們問起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時,他們首先會和父母聯系。父母的言行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父母總是第一個被孩子無條件認同的人。雖然他們是無意識地,模仿的對象是這樣確定的。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在孩子心目中保持正直的形象。如今,大多數家長忙於賺錢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忽視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長可能會簡單地認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擁有最先進的學習工具,是對教育的一種投資。其實,家長對教育的重視,不僅僅是對一些材料的簡單投入,更多的是對孩子心理的關心和呵護。世界上,沒有一條鋪滿鮮花的路擺在孩子們面前,只有等著他收獲一個又一個果實,體會成功的喜悅,沒有人能避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敗和挫折。兒童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人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孩子的成長不僅有賴於學校制度和教師教學管理的約束,更有賴於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
㈤ 淺談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
2020年05月26日 15:51
社會、學校、家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環境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教育,也是其受用終生的教育,是其形成完整人格的重要保證。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小學生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包含以下方面。
1. 家庭教育可以樹立孩子的是非觀
孩子剛剛對世界開始有認知,是非觀念可以說完全沒有。這時候就需要父母來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是非觀念。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會太懂,但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有的。隨著孩子慢慢地成長,在社會生活中接觸東西的范圍的擴大,他的性格逐漸趨向社會性,受環境的影響也會加深。在孩子是非觀形成的過程中,作為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非分明,那麼你就要用你的行為和方式去施加影響。
2. 通過家庭教育可以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但是往往有些情況的發生,會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比如:答應給孩子買玩具結果卻忘了,孩子要玩具的時候大人會說,不就一個玩具嗎,非要今天要嗎?家裡有那麼多玩具,你怎麼還要?實際上孩子要的並不是玩具,而是你承諾的兌現。孩子是很簡單的生物,他們的思維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繞,但是也不是什麼都不懂,只不過他們會把情緒完全的寫在臉上。父母就需要學習去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來改善或者增進自己和孩子的關系。
3. 家庭教育教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位父親或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的,但是總有人率先進入了「成功者的殿堂」。難道他們是天才嗎?不,他們也是普通人,但是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差別在哪呢?這就要說生活習慣的問題了,成功者大都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絲一毫的壞習慣都會阻礙他們的成功。生活中總會聽到這種慨嘆「誰誰誰是我什麼什麼人,小時候還不如我家孩子呢,現在混得真好。」是啊,同等的起點,為什麼你的孩子混得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這就是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習慣特別重要,兒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既容易養成好習慣,也容易養成壞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再改變。
小學生的成長跟家庭教育是有很大關系的,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視,希望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㈥ 家庭環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來源。許多事實證明,青少年的許多心理問題是由家庭影響造成的。那麼,什麼樣的家庭和父母會培養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呢?
正常的家庭結構有利於中學生保持平穩和諧的心理狀態,而不正常的家庭結構容易讓學生感到失落。例如,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成員對彼此充滿敵意,這很容易給中學生帶來幻滅感。父母對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的教育是縱容、粗暴還是民主、和諧,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當,都對保持中學生正常健康的心理狀態起著重要作用。
被寵壞的保護性教育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念,導致意志力薄弱,不適合社會發展和學校生活。粗魯的教育使年輕學生容易有攻擊性行為或畏縮自卑的心理。然而,民主教育的方法是嚴格和紀律嚴明的,既不自由放任,也不尊重學生的選擇。通過說服和推理來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最合適的方法。
就家庭氛圍而言,由於激烈的社會競爭和不穩定的職業,父母在工作中正經歷著巨大的壓力、困惑和挫折。家庭往往成為他們發泄抑鬱的場所,這導致家庭氣氛的和諧度下降,家庭沖突增加。與此同時,許多父母把他們的孩子交給老人照顧,因為他們整天忙於工作,經常外出。這樣,與孩子進行必要的精神交流的機會大大減少,引發了一系列關於「留守」中學生的社會問題。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預防家庭教育引起的青少年心理問題?
1、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和家長座談會讓家長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組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教育學生的方法,讓家長了解青少年處於特殊的年齡階段,可能會有反復的情緒和多變的行為。他們應該對此有心理准備,不應該被不尊重或誤解。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批評和鼓勵,但方法的使用必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規律,對孩子的期望不能太高。期待孩子成長是人之常情,但是太多的壓力會適得其反。
2、全面耐心地了解你的孩子。父母應充分關注孩子的成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感、情感、思想等心理世界狀況,給孩子充分傾訴和發泄心理感受的條件和機會,建立真誠的情感基礎。
3、建立和諧的家庭環境。在民主、放鬆和溫暖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活潑開朗,受到朋友的尊重,也知道如何尊重他人,好奇且有創造力。相反,家長的暴力專制和溺愛會影響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簡而言之,作為父母,他們有責任和義務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預防心理問題。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甚至社會的共同幫助。
太原兒童心理咨詢,太原權威的心理咨詢,太原科大心理咨詢,太原心理咨詢,太原心理,太原兒童心理
㈦ 家庭不同的氛圍,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有什麼影響
家庭不同的氛圍,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
身邊也想必有許許多多如此的例子,家庭和諧氛圍良好,孩子也蓯蓉樂觀,寵辱不驚。但家庭生活環境一團爛的孩子,往往有著自卑、怯懦、偏激且負面的情緒,讓他們成長過程中難以充滿陽光和自信,甚至在成年以後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這一思想。所以,家庭氛圍直接對孩子充滿了諸多影響,會決定孩子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成長方式和身心健康。以此來看,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太過情緒化和不和諧,這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㈧ 家庭對學生影響的研究
家庭教育對學生成長的作用
在與一些學生家長的交往中,他們常常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
我對他們講,學生的教育來自多方面,學校的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綜合教育和影響。
我和他們講了很多,自己也綜合了下面的很多內容。
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綜合教育和影響的結果。
僅僅單方面地依靠學校教育,是很難有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健康發展的。
我們進行小學生道德啟蒙教育,就必須正確認識家庭、社區在小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動態地分析、研究和把握家庭教育、社區教育與小學生道德啟蒙教育的關系,探尋其內在的運作規律。
人的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不能離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可以說,它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和產物,教育者總是根據特定社會關系的要求,去培養新生一代的道德品質的。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把只有生物屬性的嬰兒(自然人)培養成為具有社會屬性的社會人,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促進人的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就是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個體通過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逐漸形成適應於社會生活的思想道德品質,學會遵守社會生活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成為能為社會所需要所容納的身心健康的社會人。
小學生道德啟蒙教育正是人的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