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雲:為什麼說大健康產業是未來五年財富商機
1、政策導向
在醫葯創新、醫療信息化、治療精準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政策
《健康中國2030》提出,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加強醫葯技術信息智慧化、精準化創新;
《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發展精準化、早期化醫療、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創新。
2、產業趨勢
技術創新,包括前沿生物技術、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
模式創新,醫療分級、醫葯改革推動下,互聯網+模式異彩紛呈;
業態創新,需求客群細分不斷催生醫療旅遊、醫葯供應鏈等新業態。
結合政策和產業趨勢的分析,大健康產業的熱點區域——精準醫療、「互聯網+」醫療、生物制葯、生物製造、創新型醫療器械、健康服務。
3、目前我國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處於過勞狀態的白領接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白領女性更容易受到婦科、心腦血管疾病的威脅,男性則面臨猝死、過勞、癌症等問題!中國社科院《人才發展報告》:七種職業有過勞死的危險,如果中國知識分子不注意調整亞健康狀態,不久的將來這些人中的2/3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2008年,慢性病患病率就已達20%,死亡數已佔總死亡數的83%。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心臟病和惡性腫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美國《保健事物》雜志報告,中國人的腰圍增長速度將成為世界之最。肥胖人口將達到3.25億,未來20年將會增長一倍,腰圍只要增長一英寸(2.54厘米),血管就會增長4英里,患癌風險高8倍!
2020年,我國進入老齡化嚴重階段!骨質疏鬆症已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七位。 6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為56%,女性發病率為60—70%。其中骨折率發生率接近三分之一,每年醫療費用按最保守的估計需要人民幣150億。全世界痴呆病人已達2400多萬,平均每7秒增加一個,中國老年痴呆患者約佔全世界病例總數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萬的新發病例。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2003年我國未富先老,人均GDP為1000美元。
目前我國,7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15%的人處於疾病狀態。未來10年,各種慢性病將以爆發式的速度迅速擴展到每一個家庭。世衛組織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健康支出不足美國的5%,距離全球人均健康支出差距更大,僅為1/5。因此,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B. 大數據告訴你,為什麼國人迫切需要養生保健,沒有健康身體,何談幸福生活
國家數據報道,中國高血壓人口1.6億到1.7億,咱們10億人,幾乎六個就有一個。高血脂1億,糖尿病已超重肥胖7000萬到2億,血脂異常的1.6億,脂肪肝患者1.2億。從2007年到2018年,每年慢性病病例增長是兩倍,心腦血管惡性腫瘤增長一倍,肥胖人口達到3.25億,咱們10億人,三個就有一個是肥胖。未來20年將會繼續增長一倍,腰圍增長一英寸,血管就會增長四英里,患癌風險高出八倍。
美國保健事務雜志報道,中國人腰圍的素質已經達到世界之最了。中國個人醫療大數據分析,現在1/3的病人死於葯物不良,普通病人誤診率高達27%,重大疾病誤診率高達40%。美國研究證實,高度發達的現代醫療體系與人的健康沒有太大關系。英國研究證實,85%的葯物無效,對病人最好的措施盡量減少醫療干預。教育部2013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指出,小學生近視率32.5%,初中59.4%,高中高達77.3%,大學生當然更高了,達到80%。
現在樓堂館所建的少了,酒店高消費少了,但是醫院越建越多,越建越大。
其實這些數據啊,咱們都不用去看,你只需要看看你身邊的人,他們的健康狀態,精神面貌,就一目瞭然了。如果你再有機會到醫院走走、看看、排排隊,醫院熱鬧的程度不亞於集市。其實集市已經遠遠比不上醫院熱鬧的程度了。
網上購物的興起,大家逛集市動手動腳的能力越來越差了,反而往醫院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醫院成為潛在的消費人群。總之,千言萬語一句話,中國人的健康出了嚴重的問題。
你們看一看?街上走的,大肚子的有多少?你們說說。還有上班的,尤其是30歲以上,你問他們不適症狀有多少?頭痛、渾身沒勁乏力、沒有精神、失眠健忘等等亞健康的狀態有多少?
咱就說這個大肚子吧,我這個小區,我只要出去,不說女的,就說男的,有幾個不是大肚子?中國男人我感覺有一半成年人都有大肚子,剩下的也有一半都是小肚子。小肚子只是沒有大肚子大,也是有肚子。
還有這些人當中,有多少個喜笑顏開的,基本都是愁眉苦臉,若有所思,充滿憤恨,神情呆滯,我幾乎看不到有瀟灑自在的成年人。干體力活的還有,上班坐辦公室的,基本的沒有。還有就是跑業務的,嘻嘻哈哈的有,其他的都沒有。
人一旦愁眉不展,挺個大肚子。這都是得大病的先兆。現在無論從國人的身體素質,從國人的體型,從國人的神態來看,都出了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大城市,你看看有幾個步履矯健,足下生風,有幾個歡快跳躍呢?有幾個喜笑顏開的?有幾個身輕如燕?很少很少了。
尤其男人過了25歲步入社會之後,競爭壓力大,在辦公室一坐不動,他不動怎麼會身手敏捷?肚子一大,問題就都來了。
這個不是我說的,是很多很多健康專家、醫療大夫都這樣說,人不能大肚子。還有女性同志們,你看看現在很多女同志,臉色菜色、灰色死人白、青黑色,滿臉愁雲,枯槁之相,哪有點生機?
頭發如枯草,身體走路打晃,身形如枯枝,要麼就是身形不正,渾身僵硬,自己肚裡有多大火一樣,簡直像一頭困獸。一個個最後都變成怨婦,跟老公吵,跟孩子吵,跟領導吵,要不就哭哭啼啼,要不就是神經發作,要不就是精神緊張,神經功能症。
這太多太多了,都是普遍現象,要不怎麼說,現在女的20一朵花30豆腐渣,現在不是30豆腐渣,25就豆腐渣了。而且現在產後病越來越多。胎前產後,這女的一生孩子就把自己身體糟蹋得不要不要的。
還有現在男人女人大把大把的掉頭發,很快的頭發都掉光了,男人禿頂現象非常嚴重。雖然說聰明的腦袋不長毛,這個絕對是一句搪塞之話。 人身體氣血健旺充沛,人頭發就好。反之,被壓抑住了頂不到頭上,頭發就掉。
還有就是身體差了,心情也不好,心情跟著更差,導致抑鬱。焦慮緊張壓抑,茫然漠然,這些接二連三都來了。20歲你還說沒啥感覺,再過五年,社會壓力對你的折磨,家庭關系對你折磨,配偶對你的折磨,以後孩子對你的折磨和焦慮,無形當中這些東西一點一滴地就把你急死了。
表現在哪?就直接表現在你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上。你再看看寫字樓上那些白領,有幾個沒有眼袋,沒有黑眼圈,不露出疲憊之色?有幾個不焦慮、不失眠不健忘?尤其是搞
IT 的,三年足可以摧毀一個 IT
精英。人們羨慕高工資,這一流人才都是年輕人。工作到幾點?都工作到十點,每天都要轉。人不是機器,機器還得加油呢,這人沒黑夜沒白天在那轉,誰受得了?最後都會表現在你的身體狀況出現嚴重的問題。
還有現在小孩更是了,小孩出生就有病,胎里病又叫基因病,為啥?哪來的?
爹媽給的,爹媽種就不好,懷的孩子好不了。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由於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帶孩子,孩子又從小沒有正確的運動教育,良好的飲食經驗,這導致孩子長得要不像豆芽菜一樣,要不成肥胖兒,要不成多動症,要不成自閉症。現在導致學校不敢讓孩子跑。為什麼呀?一跑死了?這個知道吧?所以說以後不能讓孩子跑了,跑死了怎麼辦?
現在孩子課業負擔極重,各種培訓班輔導班導致孩子沒有運動的時間,再加上一些電子游戲,還有居住環境,孩子有像咱們小時候到處玩耍的機會嗎?說白了就是現在國人被關在一個非自然的社會環境當中,他們失去了活躍。健康被困在了一個椅子上,被困在了辦公室,被困在了狹長狹窄的地方,又由於競爭壓力過重,家庭壓力過重,環境更加惡劣,生活節奏更加快,導致違反了作為人自然生長的特點,於是,疾病就爆發了,井噴。所以,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健康、不正常。人被關在社會的大籠子里,不可能健康。這是國人的現狀。
C. 世衛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持續數十年,此說法靠譜嗎
靠譜。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由冠狀病毒引發的病症,此病毒傳播廣,影響范圍巨大。今年年初,就開始了極其快速的傳播。為什麼說這一說法靠譜呢?
第三,看眾人的自覺性。如果,每個國家的人都像我們一樣自覺,增長人數就不會呈上升趨勢。如果他們的街市能有我們過年的時候那麼空曠,如果他們都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他們都乖乖的戴上口罩,這一切似乎都不會那麼的麻煩。因為他們缺少了自覺性,他們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直至今日,全球的感染人數還在不停地增加。
世衛說的話都是有一定依據的,按照現在這個情況下去,就算是特效葯,疫苗出來了,疫情也不可能快速的解決清楚。十年,這並非沒有可能。現在的研究進度快速的不是一星半點兒,但是,你我都明白,那還是需要時間。想要全球都安定下來,沒有個十年,你信嗎?想想全球多少個國家多少人受到了此次疫情的影響。
D. 疫情之後,大健康行業會迎來爆發式發展嗎如何抓住風口,實現財富自由
疫情之後,大健康行業會迎來爆發式發展嗎?如何抓住風口,實現財富自由?
確實,去年開始,直銷,大健康面臨了災難性打擊;
健康是大趨勢,場景化是流量和剛需,社交化解決消費痛點,服務化解決產品高頻。
互聯網商業模式:核心是解決渠道推動,沒有資金怎麼辦,b端賦能,c端裂變;
自媒體解決服務和精準的觸達,自媒體是主戰場,不是輔助,搭建自媒體矩陣,實現精準的覆蓋;
社群實現轉化和裂變。流量的聚集,激活,沉澱,轉化和裂變。
E. 健康產業大爆發,有人說將康產業將成為生活必需品,你怎麼看呢
大健康產業是未來的黃金產業,現在的人生活品質越來越高,對健康注重,思想觀念變化越來越強,人只要有了身體健康才能享受生活。
因為市場容量足夠大,現在城市空氣污染嚴重,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越來越不健康,所以人們的健康問題狀況不斷,同時關注度也比較高。其次人們對於健康問題比較關注所以市場容量和人們的消費觀念都能跟得上自然就是黃金產業。而西帕思青錢柳這種能降三高的保健品就屬於大健康產業。
健康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提升到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投入葯品研發的錢越來越多,投入醫改的錢和物力也有目共睹。作為一個從事醫葯行業的業內人,有著更加真實地感受!有理由相信,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熠熠生輝!
F. 十年後預防醫學有出路嗎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王帆
編輯丨王峰
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
新冠肺炎疫情將公共衛生事業再度帶入了大眾視野。
微信搜索指數顯示,1月19日開始,「公共衛生」的搜索指數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到1月25日,其搜索指數增長了約50倍。
今年的碩士研究生擴招,一直以來並不熱門的公共衛生專業,也被納入了四大重點擴招方向之一。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2月28日宣布,18.9萬碩士研究生的計劃增量,將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在諸多專業人士看來,此次疫情確實暴露出公共衛生人才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應急管理方面。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一篇《疫情之後,中國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的文章中提出,要盡快解決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不足的問題,最長遠有效的方法就是辦教育。
就在不久前,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教授陳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臨床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都有專業博士學位的授權點,只有公共衛生沒有專業博士(與學術博士相對應)。我們幾個學校已經申請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批下來。這一點也體現了教育、行政各方面的不重視。」
碩士研究生擴招,或許只是教育方面開始重視的開端。但如何使公共衛生不再只是一個「小眾」專業,不只需要教育界的努力。
醫學門類下的「小眾」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在醫學這個學科門類之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屬於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包括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衛生毒理學以及軍事預防醫學等。
按照學科定義,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不以臨床診治及相關研究為主要目的,而以研究及實施與人群健康相關、疾病預防相關的一切內容為主要對象,從而提升人或人群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發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素。
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34所,32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有54所參評,評估結果為A+的是南京醫科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取得A-結果的為北京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
相比之下,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52所,48所參評,加上部分具有碩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共86所參評,獲得A-及以上評估結果的共有10所。
在學生群體當中,與臨床醫學相比,公共衛生也更像是個「小眾」專業。
武漢大學一位預防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回憶,高考後被調劑到這個專業,對預防醫學完全沒有概念,當時班裡不少人討論的話題都是關於轉專業或者怎樣修個雙學位。
一所985高校公共衛生學院的在讀碩士研究生林瀟(化名)則表示,他倒是自己主動填的志願,但從身邊的情況來看,調劑過來的同學的確佔了的比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想臨床醫學專業不成而被調劑。
不小
報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系教授郝元濤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第一志願報考預防醫學專業的同學,就算在優秀的公共衛生學院里,所佔比例大概也就不超過30%-40%,有不少都是通過調劑過來的。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公共衛生機構的行業地位不高;二是大家對公共衛生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楚。
畢業生的就業出路
全社會層面的重視不夠以及認知不清,對於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們而言,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就業出路。
一般而言,疾控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一環,但從就業情況來看,一些公共衛生專業的畢業生更傾向於去醫院或者醫療企業工作,而非疾控中心。
郝元濤說,「相比醫院來說,疾控的待遇較差,而醫院的待遇好很多。這都值得我們深思,而且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將來大樓有了、機制建立起來了,但是沒有一支優秀的疾控人才隊伍,還是很難做好這件事情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了《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當年,全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數為1230萬,醫生佔737.5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僅佔18.8萬,這其中,衛生技術人員為14萬人。
並且,相比於非典爆發的2003年,疾控中心的人員數量出現下降。《2003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顯示,當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衛生人員20.8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5.9萬人。
此外,在其他各類醫療衛生人員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下,從2014年到2018年,我國每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從0.64降低到了0.63。
上海交通大學一位從事醫院管理研究的學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通過碩士擴招來增加公共衛生人才供給,這解決的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如果這一批學生畢業時,仍然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又可能造成進一步的人才流失。
即便是走上工作崗位後,同樣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2019年6月,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的一場研討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因為長期積累的各種問題,以及受近期政策性原因導致收入進一步下降的影響,疾控系統人心浮動、人才加速外流。近三年來,僅國家疾控中心流失的中青年骨幹計有百人之多,有些地方疾控機構人才流失可能更嚴重。
疫情帶來的契機
疫情正在成為改變的契機。在某應屆生招聘網站上,記者看到今年2月以來,多地發布了疾控系統的招聘啟事,大多都提及「為滿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的緊急需要」。
受疫情的影響,至少短期內,公共衛生的大眾關注度以及人才需求在大量增加,加上此次碩士研究生擴招將公共衛生專業納為其中一個重點方向,雙重契機之下,這個曾經的小眾專業是否會變得熱門?
林瀟向記者表示,最近一個多月,公共衛生這個詞在輿論場中的存在感明顯增強,官方也在強調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碩士研究生擴招,對於公共衛生專業學生人數的增加會有利好,但從長期來看,一定還是基於從業人員的工作價值感以及工作待遇提升,才可能使專業的境遇獲得真正改善。
事實上,無論是經濟學者,或是醫學界人士,不少人都在呼籲國家增加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尤其是加強一線公共衛生防疫隊伍建設。而大學承擔著培養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重任,公共衛生教育又有哪些可完善空間?
黃奇帆在前述文章中建議,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擴大規模、提高質量,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建設一所國家重點的公共衛生與防疫大學,比如叫做「中國公共衛生大學」,教學與科研並重,為國家培養高端的公共衛生與防疫人才,同時集中力量建立公共衛生與防疫的研究體系、實驗室體系,匯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承擔中國乃至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前沿研究工作。
3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刊》官方微信公眾平台發布了一篇《我國公共衛生卓越人才培養的「痛點」思考與展望》論文,其中也提出建議,要加強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投入建設,應統籌安排國家和社會資源,加大公共衛生整合型的軟硬體投入,包括基建、設備、師資等;並且,制定公共衛生相關專業的招生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和更大規模的優秀生源。
G. 為什麼說未來最有前景的行業將是健康產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 作為中國經濟的新亮點,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鼓勵擴大供給、刺激消費需
求兩個維度提出了放寬市場准入、加強規劃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財稅價格政策等7條具體措施,勾畫了健康服務業未來幾年的發展藍圖。到2020年,基本建立
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並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
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將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不僅健康服務業將因此受益,相關服務行業也都將因此具有一定的投資機會。
這意味著健康服務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從美國的情況看,健康服務是美國第一大產業,2009年就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7.6%。我國的健康服務業剛剛起步,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加速,未來大健康領域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政府政策導向逐漸清晰,在加快醫療、葯品、器械、中醫葯等重點產業發展的同時,通過對質量的嚴控、對創新的鼓勵扶持,將加速相關企業的優勝劣汰,促進行業的分化整合,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配套逐步完善
盡管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在眾多的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我國健康產業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主要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
包括: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無法可依,無章可循;行政主體不到位,部門監管存在真空;傳統觀念作祟,影響群眾科學地接受現代醫療保健產品和服務,市場理性意識有待強化;技術基礎薄弱,個性化服務不足。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目前涉及中國健康產業的企業,很少具備創新和服務能力,很多僅僅是停留在出售產品甚至概念的層面。因為起步太晚,目前中國的大健康產業發展還很低端,沒有形成產業鏈、沒有服務標准與體系、沒有專業培訓體系、沒有專業管理公司。
應出台並完善健康產業政策法規,完善社會組織建設,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制訂和推行行規行約、技術標准、從業培訓等,指導和規范產業發展,並明確產業扶持政策以及財稅、金融、土地、環保等方面的配套支持。
業內普遍認為,政策帶來的利好將在未來幾年凸顯,而隨著大健康產業的爆發,構建科學的健康產業體系和產業結構布局迫在眉睫。在新一輪大健康產業浪潮中,如何提供符合社會消費發展趨勢、滿足人群健康需求的產品或服務,是制葯企業拓展大健康板塊、尋找新增長點亟待思考的問題。
H. 為什麼現代人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
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給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結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傳播疾病和艾滋病、精神性疾病、自殺等均與行為和生活方式有關。
(1)行為因素(behavior factor) 行為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幾乎所有影響健康因素的作用都與行為有關。例如吸煙與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酗酒、吸毒、婚外性行為等不良行為也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2)生活方式(life style) 由於生活方式和不良行為導致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佔總死亡原因的61%。 據美國調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為危險因素:不合理飲食、缺乏體育鍛煉、吸煙、酗酒和濫用葯物等,就能減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殘疾,2/3的慢性殘疾。
環境因素
強調人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強調健康、環境與人類發展問題不可分割。
(1)自然環境
保持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和諧,對維護、促進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若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2)社會環境
包括社會制度、法律、經濟、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職業等,社會制度確定了與健康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等。
生物學因素
遺傳—— 據調查,目前全國出生嬰兒缺陷總發生率為13.7%,其中嚴重智力低下者每年有200萬人。遺傳還與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疾病的發生有關。
衛生醫療服務
指社會衛生醫療設施和制度的完善狀況。 影響健康的四個因素中,環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遺傳因素雖影響較小,但一旦出現遺傳病,則不可逆轉。這四個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關系。預約掛號可以通過掛號網,在家就可能預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