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2年兩會精神內容是否提到健康
提到了健康的。
醫療健康是歷年不變的兩會熱點領域。2022兩會提案,除了"地區醫療合作"、"醫保費用報銷"、"基層醫療建設"、"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等熱門話題,議題涉及醫療、葯械、保險和防疫等各個領域,且更加強調數字化、前沿技術、創新模式、大數據等在基層、養老、康復、防疫等各個細分領域的運用。
蓋睿科技作為專注基礎醫療賽道的數字化科技企業,對醫療健康領域「兩會」建議提案及新一年重點工作部署有著充分的先行探索和實踐基礎,並基於已經構建的一系列方案體系及經驗路徑,能為「兩會」新政策、新議案內容落地實施提供高效助力。
⑵ 政協委員建議明確中學性教育課時安排,該如何提高青少年行性健康水平
全國兩會期間,住寧全國政協委員馬秀珍提交了《關於加強我國中學生群體性健康教育》的提案,建議明確中學性教育課時安排及課程系統,我覺得提高青少年性健康水平是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多方合力的。
最後,是社會的風氣和輿論需要進行相關信息的宣傳倡導。青少年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都是通過網路傳播額。所以需要凈化網路的環境,將性心理教育融入日常的媒體輿論宣傳中,通過各種渠道去發送相關消息。
綜上,提高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水平,要通過家長、學校、社會三方合力,一起保護祖國的花朵。
⑶ 代表建議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具體如何實施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許昌開普檢測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萍建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學校引進專業的心理學教師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評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職稱系列和骨幹教師系列,建立各類激勵與牽引機制,不斷提升心理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
同時,她還建議定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做好課時保障。各中小學校應定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周至少1課時。
在各學科課程教學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全過程,滲透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家長的參與,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培訓。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家長也有很多的教育盲點和誤區,需要學校給予正確的知識輸出來引導家長正確、有效的教育孩子,做好家園共育。
(3)兩會如何加強健康教育擴展閱讀
延伸閱讀——全國政協委員翟美卿建議千人以上中小學須配備心理教師:
當前,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議題也越來越引發社會關注。中小學生群體正處於心理可塑性最強的年齡段,6-12對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多年來關注社會民生,致力於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配置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比例偏低。另外,不少中小學雖然有配置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但是這些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往往身兼『數職』,還要負責其他科目的教學工作。」翟美卿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因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翟美卿提出建議,應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建設,保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
同時,她建議政府牽頭撬動資源,引入慈善公益項目,推動廣大社會力量關愛兒童心理健康。在慈善公信力建設領域,建議進一步探索強化對慈善組織的社會監督體系建設,助推慈善事業公信力建設,提高慈善事業透明度。
⑷ 如何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健康教育
1、首先將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認真開展健康教育。
2、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每周或是每月更換一次。
(內容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易於被學生接受的健康知識)。
3、可以與當地衛生院或是社區門診聯系,就學生感興趣的、關心的問題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比如青春期心理咨詢、愛眼日、愛耳日等世界衛生日專題講座)
4、配合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做好學生視力、齲齒等學生常見病監測。
⑸ 哪位代表建議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許昌開普檢測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亞萍提出《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建議做好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學校引進專業的心理學教師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李亞萍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不夠成熟、生活閱歷較淺、抗挫折能力低,在壓力環境下更易出現心理障礙。這些暫時性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疏導,會導致厭學情緒嚴重、沉迷網路游戲、人際關系緊張等不良後果,心理障礙嚴重者會發展成為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甚至還有的會形成不健康人格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她建議說,提高重視程度,並形成強有力的統一機構保障。定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做好課時保障。各中小學校應定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周至少1課時。
同時,還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學校引進專業的心理學教師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評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職稱系列和骨幹教師系列,建立各類激勵與牽引機制,不斷提升心理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
(5)兩會如何加強健康教育擴展閱讀
中國人的心理健康現狀
據世衛組織,中國泛抑鬱人數超9500萬。很多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根源都在兒童時期。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統計:全球目前有2-4億人口正在為抑鬱症苦惱;大約20%到2%的女性會終生抑鬱。
據全國調查顯示,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心理障礙者占總人口的10%左右,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而城市25%的人存在顯性或隱性心理問題。其中,有各種精神和心理障礙的人多達100多萬,1.5億青少年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就有3000萬人。
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
⑹ 談談如何推進並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淺談如何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群體所具有的德、智、體各種特質的總和。就其本質而言,主要包括人口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三個方面。它們是構成人口素質的核心部分。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中國能否以富強、文明之邦屹立於全世界,主要取決於人口素質的高低。人口素質高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關繫到國家的盛衰成敗,是中國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
一、我國人口素質的現狀
人口的文化素質是衡量人口素質的最主要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質是指人口群體所具有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水平、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等,包括人口的文化科學素質和文化技術素質兩部分。前者是指人口從各種途徑學到的種種知識,後者是指人口將掌握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我國是人口大國,如何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把教育大國發展成為教育強國,把人口大國建成人力資源強國,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教育事業的加快發展,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得到顯著提高,但也存在發展不均衡、地區差異較大等問題。
(一)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狀況有喜有憂
1、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喜的方面:
(1)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不斷提高,文盲率不斷降低。20世紀末,我國完成了大規模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覆蓋到了85%的人口地區,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以來,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數量減少1億人,成人識字率居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前列。
(2)國民受教育程度得到很大提高。2007年10月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8.5年,全國總人口中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已達7000多萬人,從業人員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2004年國民受各種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3)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我國政府一向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經過50餘年的努力,我國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式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得到切實鞏固和提高;農村教育發生了深刻變化;職業教育發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成為人力資源大國。
2、我國人口文化素質憂的方面:
(1)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明顯偏低。我國農村人口的勞動力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較大。在偏遠、貧困的農村地區,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不完善、不規范,師資力量的匱乏,都給該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帶來了巨大困難。據有關數字顯示:全國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共3060.5萬人,其中從事農林的技術人員僅80.4萬人,佔2.6%;全國每萬畝土地僅有0.8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每萬畝森林僅有0.53個林業專業技術人員。農村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占農業勞動力的0.71%,而其他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占本行業勞動力的比例為17.26%,比農業多出23倍。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任重道遠。
(2)從區域結構來看,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況,西部地區人口文化素質明顯低於中東部尤其是東部地區。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全國文盲、半文盲率占總人口的比率為6.72%,而西部地區有6個以上省(地區)高達20%以上。
(3)我國目前的教育結構尚存在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層次結構來看,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校擴招,高中階段教育顯得相對薄弱;從學科專業結構來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關的人才以及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相對滯後。
目前,我國人均受教育水平僅僅相當於低收入國家的水平。因此,加大農村及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全面提升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迫在眉睫。
(二)我國人口身體素質狀況不容樂觀
在構成人口素質的三個方面中,身體素質是最基本的,它是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礎。建國以來,中國人口身體素質總體提高明顯,但仍不容樂觀。
一是嬰兒死亡率與發達國家比仍然差距很大。我國的嬰兒死亡率1990年為38‰,2000年降低到32‰,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高。二是迫切需要推行優生知識,降低出生嬰兒缺陷率。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尤其是邊遠貧困地區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發生率還較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出生約1500萬新生兒,其中有缺陷嬰兒約20萬,占出生嬰兒的比例為1.3%。三是國民體質健康發展不平衡,肥胖率較高。2006年9月18日,國家公布了2005年國家體質監測報告:國民身體形態綜合指數降低了0.86%;國民身體機能綜合指數下降了9.65%。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全國學生在身高、體重、胸圍增長的同時,超重與肥胖也成為影響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的一大因素。
(三)我國人口道德素質有待提高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努力培養和提高民族素質是事關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大問題。在素質培養中,道德素質尤為重要,提高人口道德素質,無疑有利於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我國人口思想道德素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國民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目前還有一部分人以利己主義為中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泛濫;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屢屢發生……這些現象都從反面告訴我們,從我國的現實出發,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很多居民還缺乏市場經濟所應有的素質,其思想觀念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人口文化程度還不高。
提高我國人口道德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一以貫之地體現在每個具體的環節、每項具體的工作之中。只要我們在思想上重視,在投入上花力氣,在堅持不懈上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斷提高我國公民的道德素質,把社會建設得更加和諧。
二、如何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大力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加強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與人口系統走向開放相結合,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有效途徑,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重大措施。
(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發展現代科技的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國際經濟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20年前,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我國是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果教育發展滯後,低素質的人口就是沉重的負擔;如果優先發展教育,就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先加快發展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對社會和國傢具有重要意義。
1、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重要意義
(1)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當今的國際經濟競爭、科技競爭就是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努力提高我國勞動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勞動者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2)教育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建立健全各種創新體系,關鍵環節是人才培養。創新就要靠人才,而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得靠教育。
(3)教育是知識創新和應用的主要基地。知識創新是學校的社會責任,高等教育只有積極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研究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才能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4)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質,形成全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教育可以引導青年人樹立遠大理想,鍛煉優秀品質,不斷開闊視野,勇於進取創新,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
總之,「國運興衰,系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要把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正化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全社會的實際行動,在全社會形成和保持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
2、如何實施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
教育優先發展,即堅持教育在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中處於重要地位,在促進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教育優先發展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只有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和科學水平,才能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在國家的發展戰略中,教育優先發展政策是社會各個方面改革和發展政策的重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即堅持把教育放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先行位置並適度超前發展,要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必須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改革和培訓體制。深化教育和培訓體制改革,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尤其是培養緊缺人才,使人才層次結構符合經濟、科技發展的需要,把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二是必須把重點放在農村。三是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扶持,強化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邊疆貧困縣尤其是農業化的職中,爭取實行免費教育;加大對貧困縣或農業化職業學校的硬體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貧困縣的職業學校,應從初中辦起,強化教師的配備;適當提高職業學校老師的待遇,鼓勵人才向職業學校傾斜;增加職業學校的平均公用經費,增加專業培訓經費。
(二)全面推進全民健康工程
「全民健康工程」是1998年我國政府提出的又一個基本政策,旨在增強全民族的健康意識,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是關繫到我國3.6億家庭和13億人口的重大民生問題,是關繫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1、全面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推進全民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意識,自覺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提高全民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的保證,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義:
(1)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國人口眾多,衛生資源相對不足,醫療衛生水平和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還不夠高,全國各地的發展又不平衡。因此,健康教育作為醫學科學與全民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科教興國的重要內容,是解決當前普及衛生科普知識的首選措施。
(2)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現實性。健康教育是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做好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對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節約衛生資源和醫療費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推進全民健康教育的可行性。首先利用信息網路技術傳播健康科普知識的條件已經成熟;其次,我國擁有大量的國內外知名醫學專家和健康教育專家;再次,我國擁有大量網民,在家中就可獲得衛生保健、醫學科普知識。
2、如何全面推進全民健康工程的實施
(1)加大衛生投入,扎實推進全民健康工程。現階段,我國衛生事業發展迅猛,規模空間擴大,服務能力空前提高,但仍然有一些問題存在,如:醫療資源總體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醫療費用上漲過快;政府投入衛生經費不足。由於這些情況,政府應該加大衛生經費投入,特別是對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財政投入,保證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正常運行,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扎實推進全民健康工程。
(2)構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1998年啟動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享有衛生保健服務,讓更多的人獲得基本醫療保障,從整體上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因此,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基礎上構建覆蓋社會全體成員的健康保障制度,是確保全民健康工程實施的先決條件。
(3)強化政府責任,擴大覆蓋范圍。保障全民的基本醫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各級政府要針對社會成員的城鄉分布、就業狀況、收入特點以及風險程度進行分類,有步驟、分階段、先易後難地逐步擴大覆蓋范圍,直至全面建立覆蓋全國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總之,構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需要,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要求,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循序漸進地推進,就必將會有更多的人的健康
⑺ 如何加強健康教育提高病人滿意度
滿意度,
病人
護理工作是一項精細而有耐心的工作,提高病人滿意度是護理工作的核心。在醫患關系緊張的情形下,如何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病人到醫院,一個基本的期望
就是得到良好的治療,但是,影響病人的滿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卻是「是否真正得到關心」
。他們期望在醫院接受治療時,更多地是一種情感上關心體貼,而不是一種商業關系。
通過多年護理臨床實踐與觀察總結如下:
1.面帶微笑的自我介紹首先讓患者感受到了一個溫馨的界面,人的首次效應得到了很好的印象,讓患者心裡有了更多的信任和理解。病人將會記住為他服務的是一位友善的微笑的護士。
2.在給病人做治療、護理時,護士的目光與病人的目光處於同一水平線,避免一腳在門內,一腳在門外,手握門把手給病人一種隨時准備離開的感覺。?
4.給病人提供病區的電話:病人剛進入病區,可能處於焦慮狀態,可能忘記了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用品,為病人提供電話會使病人有安心和信任感,有助於你同病人建立好的護患關系。?
5.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應該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只有心與心的交流才能喚起病人的理解。護士要主動地巡視病房,不要總是等病人和病人家屬來找你,不要僅僅在要換液體或拔針時才到病房。相反,每隔半小時主動巡視一次病房,這讓患者真正體會到你的愛心和關心,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病人的滿意度。
6.提高護士的「三基」理論知識和一針准技術,一個博學多廣的護士是提高患者滿意度的關鍵。
總之,提高病人的滿意度並不是靠幾次突擊培訓和幾次測評來解決問題的,而在於規范護理工作的一個細節問題,將這些小的細節問題處理得當,工作中的錯誤和病人的抱怨就會減少,護理工作和病人的滿意度也就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
⑻ 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是公共衛生工作中一個重要項目,其意義在於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提高群眾健康保健知識知曉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人體健康的危險因素,減少疾病發生或不發生,從而達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目的。衛生局對全縣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充分認識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健康教育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強健康教育機構的建設,不斷提高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的素質。三是切實發揮健康教育講師專業優勢,努力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並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發揮健康教育工作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為了搞好我鎮健康教育工作,我建議村村成立健康教育協會,協會會長請村主要領導擔任,也可以請德高望重、有領導能力、有號召力、支持健康教育事業的人擔任。衛生所所長定性為健教員,聯絡員。成員組成:居民組組長、居民、老年協會會員、書法協會會員、學校校長、老師、退休教師、幹部、工人、紅白理事會骨幹、熱衷健康教育的積極分子。
這樣的組織形式體現了政府行為,體現了村民自治,符合老年人注重健康保養的心態,符合退休幹部、教師、工人發揮余熱、造福家鄉的心態。這是一種好的心態,我們應積極鼓勵引導,可以把黨員活動室、村委會辦公室、老年協會所在地、書法協會所在地、學校會議室、教室、紅白喜事場所變成健康教育活動的陣地。這些場所面積較大,空間充足,舒適寬敞,桌椅基本齊全,電視機、VCD大多已經配置,便於我們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協會成員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口才較好,空閑時間較多,在社會上影響力較大,他們既是學習健康知識受益者,又是健康教育工作的義務宣傳員和傳播健康知識的中堅力量,可以減少我們宣傳發動組織階段的工作量,便於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衛生院可以定期專門召開健康教育講座,也可以在其他會議前後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形式可以有講座加有獎答題、VCD播放健康講座、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發放健康教育印刷品、協會會員人人講健康教育等。我們要及時進行階段性工作總結,頒發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獎狀、證書,組織獎等,以提高協會會員的積極性和協會的凝聚力。
關於活動經費,可以從公共衛生健康教育經費中支出,也可以向村委會申請一部分。通過這樣的組織、這樣的形式,我想一定會把健康教育工作搞得紅紅火火,把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實處,把居民的預防保健意識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真正發揮健康教育工作在促進經濟發展中強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