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處理妊娠合並心律失常
妊娠期出現各種心律失常,一般是良性的,如無症狀性房性或不頻發的室性早搏不需要特殊治療,但存在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有時可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如不及時治療可能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或導致猝死。當心律失常引起明顯症狀或導致血流動力學異常時需使用葯物。因為抗心律失常葯物能通過胎盤影響胎兒,尤其是妊娠早期胚胎對外來葯物耐受性差,可導致流產。在妊娠頭三個月內使用苯妥英鈉或普萘洛爾時,可能致畸或延緩生長發育。因此,妊娠期應用抗心律失常葯物必須慎重考慮,以保證胎兒安全。如確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療,以使用最小有效劑量和選擇相對安全的葯物。奎尼丁無致畸作用,但有抑制心肌等副作用,劑量過大對胎兒聽神經有損害作用,對子宮有輕度收縮作用,有時可引起流產,與抗凝劑合用時加重出血。普魯卡因醯胺無致畸作用,但長期應用抗核抗體陽性率及狼瘡綜合征的發生率增加,故僅適用於奎尼丁無效或不能耐受的孕婦。維拉帕米對胎兒無不良反應,但靜注過快使血壓下降,因此需要緩慢靜脈推入。利多卡因、美托洛爾、普羅帕酮(心律平)及胺碘酮相對安全。當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葯物治療無效或出現血流動力學異常時,可採用電復律或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
⑵ 妊娠合並心臟病的患者,屬於其在妊娠期的護理措施是
正確答案:C
解析:妊娠合並心臟病的患者,在妊娠期的護理措施是加強孕期保健,定期進行產前檢查或家庭訪視;在分娩期的護理措施是嚴密觀察產程進展,防止心力衰竭的發生;在產褥期的護理措施是產後72小時內嚴密監測生命體征,保證休息,必要時鎮靜
。
⑶ 妊娠合並心臟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妊娠期心臟血管方面的變化 1.妊娠期隨妊娠進展,胎盤循環建立,母體代謝增高,內分泌系統發生許多變化,母體對氧和循環血液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血容量、血流動力學等方面均發生一系列變化:孕婦的總血容量較非妊娠期增加,一般自妊娠第6周開始,32~34周達高峰,較妊娠前增加30%~45%。此後維持在較高水...平,產後2~6周逐漸恢復正常,血容量增加引起心排出量增加和心率加快。妊娠早期即有心排出量加,妊娠4~6個月時增加最多,平均較妊娠前增力30%~50%。心排出量受孕婦體位影響極大,約5%孕婦可因體位改變使心排出量減少出現不適,如「仰卧位低血壓綜合征」。血容量一般包括血漿量及紅細胞量,妊娠期雖然紅細胞量不斷增加,至足月時增長18%以上,但血漿量卻增長50%左右,比紅細胞增加的量多,因此,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的濃度均因稀釋而相對減少,形成「生理性貧血」。妊娠中晚期需增加心率以適應血容量增多,分娩前l~2個月心率每分鍾平均約增加10次。血流限制性損害的心臟病,如二尖瓣狹窄及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能會出現明顯症狀甚至發生心力衰竭。妊娠晚期子宮增大、膈肌上升使心臟向左向上移位,心尖搏動向左移位 2.5~3cm。由於心排出量增加和心率加快,心臟工作量增大,導致心肌輕度肥大。心尖第一心音和肺動脈瓣第二心音增強,並可有輕度收縮期雜音,這種妊娠期心臟生理性改變有時與器質性心臟病難以區別,增加了妊娠期心臟病診斷的難度。2.分娩期分娩期為心臟負擔最重的時期,子宮收縮使孕婦動脈壓與子宮內壓間壓力差減小,且每次宮縮時有250~500ml液體被擠入體循環,因此,全身血容量增加;每次宮縮時心排血量約增加24%,同時有血壓增高、脈壓增寬及中心靜脈壓升高,第二產程時由於孕女屏氣,先天性心臟病孕婦有時可因肺循環壓力增加,使原來左向右分流轉為右向左分流而出現發紺。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突然縮小,胎盤循環停止,回心量增加,另外,腹腔內壓驟減,大量血液向內臟灌注,造成血流動力學急劇變化,此時,患心臟病孕婦極易發生心力衰竭。 3.產褥期產後3日內仍是心臟負擔較重的時期。除子宮收縮使一部分血液進入體循環外,妊娠期組織間瀦留的液體也開始回到體循環,妊娠期出現的一系列心血管變化,在產褥期尚不能立即恢復到妊娠前狀態。心臟病孕婦此時仍應警惕心力衰竭的發生。從妊娠、分娩及產縟期對心臟的影響看,妊娠32~34周後、分娩期(第一產程末、第二產程),產後3日內心臟負擔最重,是心臟病孕婦的危險時刻,極易發生心力衰竭。 (二)妊娠合並心臟病的種類和對妊娠的影響目前在妊娠合並心臟病患者中,先天性心臟病佔35%~50%,位居第一。其餘依次為風濕性心臟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心臟病、圍產期心肌病、貧血性心臟病及心肌炎等。不同類型心臟病的發病率,因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差異。1.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heartdefects) ( 1)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1)房間隔缺損(atrialse}1ialdefect)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佔20%左右。對妊娠的影響,取決於缺損的大小。缺損面積2cm2者,最好妊娠前手術矯治後再妊娠。 2)室間隔缺損(ventriculal-septaldefect)可單獨存在,或與其他心臟畸形合並存在。缺損大小及肺動脈壓力的改變,直接影響血流動力學變化。缺損面積40mm時,應勸其終止妊娠。患本病妊娠時應嚴格限制活動,控制血壓,必要時使用β受體阻滯劑以降低心肌收縮力。2.風濕性心臟病 (1)二尖瓣狹窄最多見,占風濕性心臟病的2/3~3/4。由於血流從左房流入左室受阻,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和心率加快,舒張期左室充盈時間縮短,可發生肺淤血和肺水腫。無明顯血流動力學改變的輕度二尖瓣狹窄者,可耐受妊娠:二尖瓣狹窄越嚴重,血流動力學改變越明顯,妊娠危險性越大,肺水腫和心力衰竭的發生率越高,孕婦與胎兒死亡率越高。尤其在分娩和產後死亡率更高。因此,病變較嚴重、伴有肺動脈高壓患者,應在妊娠前糾正二尖瓣狹窄,已妊娠者宜早期終止。(2)二尖瓣關閉不全由於妊娠期外周阻力下降,使二尖瓣反流程度減輕,故二尖瓣關閉不全一般情況下能較好耐受妊娠。(3)主動脈瓣狹窄及關閉不全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者,妊娠期外周阻力降低可使主動脈反流減輕,一般可耐受妊娠。主動脈瓣狹窄增加左心射血阻力,嚴重者應手術矯正後再考慮妊娠。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心臟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以往無心臟病病史及體征,突然發生以左心衰竭為主的全心衰竭,稱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心臟病,系因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周圍小動脈阻力增加、水鈉瀦留及血黏度增加等因素加
⑷ 求寫一個原創畢業論文《妊娠合並心臟病護理》,小弟感激不盡
患有心臟病同時懷孕是,臨床稱為「高危妊娠」,這主要是由於懷孕的一系列生理變化可加重循環系統,特別是心臟的負擔。再則分娩時,由於用力和腹壓增加,可使肺內壓增加,導致血液動力學改變,循環阻力增加。又因產後循環血量騾增,心臟容量負荷增加,常發生急性心力衰竭.因此,心臟病病人懷孕,無論對母親還是胎兒,都具有相當大的危險。心臟病病人究竟能不能懷孕呢一般來說,應根據心臟病的病種、病變程度、心功能情況、有無並發症等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和區別對待。但無論何種心臟病病人,都必須在懷孕後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只有在醫生允許下,才能在嚴密地監測下繼續妊娠。心臟病並妊娠期間如何護理?通常,心臟病比較輕,心功能在I一正級,以往無心力衰竭病史及合並症的婦女,在嚴密的觀察、護理下,是可以懷孕的。在孕期應避免過勞,保證充分的休息,進低鹽、低脂飲食,多吃富台維生素的飲食,預防感染,條件允許時,應在預產期前兩周入院。如果心臟病較重,年齡在35歲以上,患心臟病時間較長者,就不宜懷孕,如果避孕失敗了或不慎懷了孕,宜早期做人工流產術。
⑸ 妊娠合並心臟病患者心力衰竭怎麼預防
(1)定期產前檢查
⑹ 有心臟病,但是懷孕了怎麼辦
在當今社會,由於飲食結構,遺傳因素等原因,孕婦的身體狀況呈現復雜化,高齡化的趨勢。而其中,妊娠期合並心臟病的情況成為孕產婦非產科因素死亡的第一位!因此妊娠合並心臟病是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該如何做?
首先,重視備孕期間女性的基礎健康查體,尤其有心臟病史的備孕者必須定期前往心內科就診,並評估心功能分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雙分級(主觀及客觀分級)指出,只有三種情況可以繼續妊娠,同時需要嚴格產檢。
1.心臟病變較輕;
2.心功能I-II級;
3.既往無心力衰竭病史,亦無其他並發症者。
經檢查發現不宜妊娠者需要在妊娠早期(妊娠12周前)行治療性人工流產。如妊娠超過12周後,再行終止妊娠的人工流產手術其復雜性,危險性不低於繼續妊娠和分娩,同時大概率增加母兒病死率,需嚴防此種情況發生。
為什麼說妊娠期合並心臟病危險呢?
妊娠期女性血流動力學的變化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因此既往心功能受損,或心功能不全者,在妊娠期可加重病情出現心房顫動、心動過速、急性肺水腫、心力衰竭等,進而危及母兒安危。最易出現上述情況發生的時候是血容量高峰期,即妊娠32-34周、分娩期和產褥期(產後3日內)。
若心臟病患者原有心功能良好,多數可以度過妊娠期,但需嚴格的定期產檢。妊娠20周前每兩周需做一次孕檢,妊娠20周後需每周孕檢一次,有利於及早發現心力衰竭的早期徵象,如輕微活動後胸悶、氣短,休息時心率超過110次/分,呼吸超過20次/分,夜間需要端坐呼吸等,出現上述症狀需及時就醫。
妊娠合並心臟病孕期保健需如何做?
1.充分休息,睡眠時間至少10小時;
2.保持攝入高蛋白、高維生素、低鹽、低脂的食物;
3. 孕期體重增長控制在10kg以內;
4.增強抵抗力,避免上呼吸道感染、貧血等情況的發生。
妊娠時期和妊娠以後怎麼做?
孕期順利者需在妊娠36-38周提前住院待產,只有在心功能I-II級且胎兒不大、胎位正常、宮頸條件良好者,可考慮在嚴密監控下經陰道分娩,其餘狀態可充分考慮剖宮產終止妊娠。同時建議不宜再次妊娠者於術中進行絕育術。
產褥期在保證孕婦充分休息的同時繼續嚴密監護,繼續抗生素治療直至產後一周無感染徵象後方可停葯。哺乳期孕婦心功能在III級及以上者不宜哺乳。
參考文獻
王艷紅吳愛紅 魏曉存 杜德奇.妊娠合並心臟病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級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7(07)
⑺ 關於妊娠合並心臟病的處理,下列哪項錯誤
正確答案:C
解析:心功能Ⅰ~Ⅱ級,無心力衰竭病史,且無其他並發症者,在密切監護下可以妊娠
。心功能Ⅲ級或以上者不宜哺乳
。對頑固性心力衰竭孕婦應在嚴密監護下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
。人工瓣膜置換術後需長期應用抗凝劑,在妊娠及哺乳期最好選用肝素鈉而不用華法林,後者可通過胎盤,也可進入乳汁,有引起胎兒畸形及胎兒、新生兒出血的危險
。故選項C描述不正確
。【該題針對「心臟病」知識點進行考核】
⑻ 妊娠期心臟病宜採取哪些治療保健措施
妊娠期的心血管病是妊娠期的重要合並症,妊娠與分娩均可給心臟增加額外負擔,如心臟功能不全,極易造成嚴重後果,故妊娠合並心臟病仍為產婦四大死亡原因之一。妊娠合並心臟病(風心病,先心病多見),國內報道妊娠合並心臟病的發病率大約為1.09%,國外報道田20世紀40年代的2.5%~3.5%下降到70年代的0.5%~2%。風心病與先心病的比例由原來的20:1變為34:1,近年來由於風濕熱能得到及時與徹底治療,因而疾病發展累及心臟的情況亦逐漸減少。同時隨著心臟內科先進的診斷技術及心臟外科的手術進展,先心病患者多半能健康地成長至育齡時期,並能勝任妊娠的額外負擔,因此使發病率相應增高。
正常妊娠時,由於血液動力學改變約1/3孕婦膈肌上移,脊柱前凸,心臟向上向右移位,與真性心臟擴大不易鑒別,有個別孕婦出現心律不齊,大部分孕婦由於髂靜脈及盆腔靜脈受壓,而引起下肢浮腫,很難鑒別是真性或假性心臟病,根據臨床經驗,我們認為有心臟擴大,心尖區有粗糙響亮的收縮期雜音,舒張期雜音,嚴重心律不齊應考慮有真性心臟病的存在。
如發現心臟病,如何判斷妊娠的繼續,醫學上用心功能分級法來判斷是否能承受妊娠及妊娠的繼續,根據多年來臨床沿用的徵得心臟病協會之心功能分級,比較實用。心功能分級有4級:1級:普通體力話動不引起不適;Ⅱ級:普通體力活動引起不適並稍感不能勝任;Ⅲ級:一般體力活動不受限制,輕微運動即感不適,或不能勝任,休息後好轉,尚有代償功能:Ⅳ級:不能勝任任何體力活動。一般來說,Ⅰ、Ⅱ級心臟病合並妊娠往往預後較好。心臟病對母嬰後果與心功能密切相關,尤其心功能越差,預後越差。
關於心臟情況能否繼續妊娠,應在妊娠前或妊娠第三個月前以及繼續妊娠者至妊娠後8個月時作全面衡量。
我們認為有以下情況應終止妊娠:(1)心功能達Ⅱ~Ⅲ級,經治療後不見好轉,或一度好轉,隨妊娠月份增加,而心功能又升至皿級者。(2)有心衰病史,並伴有其他內科系統合並症。(3)妊娠期有高熱、咽痛、關節酸痛等風濕熱話動期。(4)有先天性心臟病,經心血管科檢查,有嚴重的右向左分流表現,同時要注意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胎兒受到缺氧與雙親遺傳的不利條件為正常人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的6倍,故視輕重考慮患者能否妊娠或繼續妊娠。
⑼ 妊娠期心臟病怎麼辦
如果妊娠心臟病的程度不是十分嚴重,處於心功二級以下,患者可以不用擔心,但是必須要定期的做產檢,因為情況比較特殊,必須要每個星期做一次產檢。
除此之外,患者還應該杜絕體力活動,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飲食方面要做到清淡為主。
如果情況比較嚴重,需要接受葯物的治療,因為孕婦的特殊身份,很多葯物是不可以服用的,以免對胎兒造成影響,所以,患有妊娠心臟病的准媽媽,一定要在醫生的叮囑下服用葯物。
⑽ 有心臟病應注意什麼
建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心臟病已成為威脅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數心臟病最終導致心力衰竭。而它的基本病因就是各種心臟病本身。如: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等等,往往不容易消除。但心力衰竭的誘因多數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應防止以下幾種誘發心力衰竭的常見因素。 1 感染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均可直接或間接損害心肌。如: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另外,活動性風濕性心臟病也是誘發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但也往往與呼吸道感染有關。因此,應特別注意預防受涼,注意口腔衛生,一旦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應盡快給予有效抗菌葯物,並及時對症處理。 2 體力勞動 在機體活動時,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肌肉活動強度與機體耗氧量成正比,尤其在劇烈活動時,耗氧量比休息時高幾倍到十餘倍。因此,各種心臟病人,應根據病人心臟功能狀態,適當安排休息與活動,避免因體力活動過度而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 3 情緒激動 情緒激動時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使外周血管收縮,引起心律加快,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肌氧的消耗,加重心臟負擔。使心肌有氧代謝下降。故應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保持病人情緒穩定,心情愉快。 4 心律失常 嚴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撲動、陣發性心動過速、室上速等。由於心率過快,心臟工作量加大,心室舒張期縮短,排血量減少,血壓降低,心肌缺氧等,可促致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應密切觀察心律及心率. 5 妊娠與分娩 妊娠期血容量及耗氧量明顯增加。對原有心臟病的病人可帶來負擔。分娩期子宮收縮,回心血量增加,加上分娩時用力等,均可加重心臟負擔。因此,對於心臟病人應加強避孕教育,已妊娠者,尤其是懷孕後期應注意休息,分娩時為防止發生心力衰竭,可行剖宮產。 6 輸液過量或過快 靜脈輸血或輸液過快或過多,易造成血管容量急劇增加,心臟前負荷加重或血壓升高,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心臟病患者在進行輸液或輸血過程中,准確掌握輸液量及輸液速度,密切觀察脈搏、心律、心率、呼吸,注意有無不良反應。如胸悶、心慌、氣短、咳嗽、頭昏、無力、惡心等表現。 7 控制鈉鹽攝入量 鈉鹽攝入量過多,不但能引起體內水分瀦留,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臟負荷,且能提高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使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在飲食中應注意限鹽,進清淡飲食;另一方面,在治療時,應嚴格限制含鈉液體的輸入量. 8 注意飲食 不要暴飲暴食,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腹瀉。同時對脂肪等食物應當嚴格限制,應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 9.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如發生便秘不要用力大便,必要時可給予0.9%鹽水低壓灌腸。 10.保持足夠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