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健康中國人物有哪些

健康中國人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3 18:28:36

① 中國健康特使誕生有哪些人 易烊千璽任世衛組織中國

吳牧野說:用音樂發聲,擁抱彼此,擁抱希望;易烊千璽說:我們要用科學真相剋服內心對疾病的恐懼;王嘉宣言:沒有人應被孤立,關愛彼此每時每刻;關曉彤最後呼籲:艾滋病不是人生的審判書,它不能定義人生,讓我們一起終結歧視。

② 有關健康的名人事例



導 讀:

2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張定宇當選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步履蹣跚與時間賽跑

只想為患者多贏一秒

身患絕症與新冠周旋

顧不上親人已經淪陷

這一戰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間

那一晚歌聲飄盪在城市上空

我們用血肉築成新的長城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張定宇

200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開辦以來,十餘位醫務工作者榮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稱號。

2003年——鍾南山

人物事跡

在非典襲來的時候,鍾南山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積極救治病人,還卓有成效地探索出防治非典的經驗,他是為人民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

頒獎辭

面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他冷靜、無畏,他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他說:「在我們這個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表現出他的人生准則和職業操守。他以令人敬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

2004年——桂希恩

人物事跡

1999年,桂希恩發現了艾滋病高發區,此後,他數十次深入其中,為艾滋病患者提供檢測和治療幫助,並開展家屬內傳播和母嬰傳播的研究。揭示了艾滋病在中國的一個重要傳播途徑———血液傳播,對中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頒獎辭

他清貧而充實,溫和而堅定。仁者的責任讓他知難而上。他讓溫暖傳遞,他讓愛心匯聚,直到更多人向弱者張開雙臂,直到角落裡的人們看到春天。他不懼怕死亡,因為他對生命有更博大的愛。

2005年——李春燕

人物事跡

李春燕自擔任鄉村衛生員以來,在沒有工資、醫療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在平凡的鄉村,十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免收、墊付葯費數以萬計,親手接生嬰兒、積極為鄉村建設爭取資金補助等,為所在鄉村的發展和村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卓越貢獻。

頒獎辭

她是大山裡最後的赤腳醫生,提著籃子在田壟里行醫,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的健康,她是遷徙的候鳥,她是照亮苗鄉的月亮。

2006年——華益慰

人物事跡

華益慰系北京軍區總醫院原外一科主任,他從醫數十年,始終忠誠實踐黨和軍隊的根本宗旨,自覺恪守人民軍醫的行為准則,以高超的醫術救治了眾多患者,以高尚的醫德溫暖了千萬人的心,書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篇章,為醫生這個神聖職業樹起了一座道德豐碑,為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稱號增添了光彩。

頒獎詞

一輩子作一件事:就是對得起病人。愛人,知人,醫乃仁術。

2007年——陳曉蘭

人物事跡

陳曉蘭本是上海一家地段醫院的理療科醫生,多年來,陳曉蘭一直從事醫療器械行業打假,揭露假劣醫療器械20多種,其中8種被查處。在她的推動下,國家專門多次下發文件,取締和查處了7種一度使用很廣的偽劣醫療器械和治療方法,曾受到國家食品葯品監管局的肯定和獎勵。

頒獎辭

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2010年——王萬青

人物事跡

王萬青生於上海,已年近七旬,卻仍然堅持工作在甘肅省瑪曲縣人民醫院,工作在西北大草原。1968年,王萬青從上海醫科大學一畢業,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條件非常艱苦的瑪曲草原參加工作。在那以後的43年裡,他始終堅守當初立下的誓言,把自己的親情、愛情和工作熱情全部融入到廣闊的草原,全心全意為牧民解除病痛。後來,王萬青的子女也留在了瑪曲,一家三代從醫,為瑪曲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頒獎辭

隻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

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春風今又綠草原,門巴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

2011年——吳孟超

人物事跡

在中國醫學界,肝臟醫學曾長期處於荒蕪。上世紀50年代,從同濟醫學院畢業的吳孟超投入了肝臟外科研究,與同事做出了中國第一個肝臟解剖標本,提出了「五葉四段」肝臟解剖理論。

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國首例肝癌切除手術。半個多世紀的嘔心瀝血,吳孟超推動了中國肝臟醫學的起步與發展。據統計,吳孟超做了1.4萬余例肝臟手術,完成的肝癌切除手術9300多例,成功率達到98.5%。從醫近70載,吳孟超始終認為醫德比醫術重要,「德」是他挑選弟子的首要標准。

頒獎辭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台,到今天也沒有離開。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2012年——周月華、艾起

人物事跡

周月華,女,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西河村鄉村醫生,8個月大時因小兒麻痹症致左腿殘疾。21歲衛校畢業後,她回到家鄉西河村開起了診所,在丈夫艾起的幫助下,為村民提供醫療衛生保健服務近20年。

艾起,男,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西河村鄉人,他是妻子的拐杖,背著妻子風雨行醫近20年。

頒獎辭

她背起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裡裝的全是她,而她的心裡還裝著整個村莊。一條路,兩個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華皎潔,愛正漫漫的升起。

2013年——胡佩蘭

人物事跡

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醫生。

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後,她一直堅持坐診。她不僅經常給病人墊付醫葯費,還曾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頒獎辭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葯,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葯。

2014年——肖卿福

人物事跡

肖卿福,男,66歲,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一位麻風病醫生。42年間,他獨立確診、治療麻風病新發、復發患者300多人,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從未出過醫療事故。經過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風病患病率從1966年的0.0235%下降到2009年的0.0005%。

頒獎辭

偏見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莊圍困。他來的時候,心裡裝著使命,衣襟上沾滿晨光。像一名戰士,在自己的陣地上頑強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溫暖驅趕絕望。醫者之大,不僅治人,更在醫心,他讓陽光重新照進村莊。他是江西贛州於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肖卿福。

2015年——屠呦呦

人物事跡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葯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這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

頒獎辭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2016年——梁益建

人物事跡

梁益建,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

梁益建多年前學成回國,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上千個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

為了讓患者盡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還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

為了給這些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團隊從2014年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頒獎辭

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峰,四處奔走募集善良,打開那些被折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2019年——顧方舟

人物事跡

中國著名病毒學專家,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2019年1月逝世。1957年,31歲的病毒學家顧方舟臨危受命研製脊髓灰質炎疫苗。為加快進度,他舉家搬到雲南大山深處的科研所,在疫苗問世後,顧方舟和同事們除在動物身上試驗,還自己以身試葯,為盡快確定安全性,顧方舟還偷偷隱瞞家裡人,喂自己孩子疫苗。1965年,脊髓灰質炎疫苗向全國推廣以來,「脊灰」的年平均發病率從1949年的十萬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萬分之0.046,使數十萬兒童免於致殘。2000年,世衛組織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

頒獎辭

舍己幼,為人之幼,這不是殘酷,是醫者大仁。為一大事來,成一大事去。功業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靈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載著新中國的孩子,渡過病毒的劫難。

2019年——朱麗華

人物事跡

43年前,浙江嘉興人朱麗華因傷失明,她自學成為當地唯一盲人中醫師,從事推拿工作30餘年,開創了自己的診所,為100多名殘疾人提供工作崗位。同時,她堅持做慈善,到目前為止,朱麗華已累計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為希望工程捐款累計達373萬元。

頒獎辭

不幸關上了你的門,但你幫別人打開了窗。看見過這世界的陰影,但還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雙手,推拿出燦爛人生。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你能感受到。

來源:好醫生

聲明: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眾號立場。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刪除。

③ 中國最權威的名中醫有那幾位

張仲景《傷寒論》中醫方中他的方最多,李時珍《本草綱目》世界聞名,
扁鵲
華佗
是史上最早的名醫

④ 在疫情期間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有哪些

1、鍾南山:

疫情爆發以來,鍾院士始終心繫祖國,心繫湖北人民。他呼籲大家不要出門,居家防護。然而他卻在當天逆行湖北,當時的湖北已經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他沒有恐懼,始終把祖國放在第一位。

2、李蘭娟:

疫情發生後,73 歲的李蘭娟在疫情發生後第二次來到武漢,帶來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從防治重症病人轉為危重症、預防繼發細菌感染、減少肺纖維化發生等幾方面入手,對患者進行治療。

3、王辰:

在武漢病毒疫情很嚴重之時,他提出建設方艙醫院,並指出方艙醫院重點收治確診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此舉能解決目前定點醫院收治容量有限的問題,同時能使確診輕症病人得到醫療照顧、與社會隔離,能減少大量輕症患者在家庭、社會中的傳染性。

4、陳薇:

2020年1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陳薇院士帶領專家組進駐武漢。他帶領的團隊緊急展開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確診速度,挽救了眾多病患者的生命。

5、張伯禮:

張伯禮天津中醫葯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疫情發生後,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指導中醫葯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顯著成效,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

⑤ 2021時代楷模人物有哪些

如下:

2021年9月16日時代楷模:王紅旭。

王紅旭,男,漢族,1986年12月生,重慶萬州人,生前系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教師。他傳承家風、擔當使命,賡續一家三代從事教師職業優良傳統,積極投身教書育人的光榮事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體現了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擔當。

他以德立身、潛心施教,在基層小學默默耕耘、無私奉獻,關心學生健康成長,關愛學生學習生活。他胸懷大愛、見義勇為,2021年6月1日,在重慶大渡口長江邊勇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犧牲,獻出了寶貴生命,用短暫一生詮釋了為人師表、行為世范的深刻意義。逝世後,追授「全國優秀教師」等稱號。

2021年9月16日時代楷模:吳蓉瑾。

吳蓉瑾,女,漢族,1974年8月生,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教師。她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紅色傳人,依託中共一大紀念館,十餘年來累計培養了近千名小學生黨史講解員,在學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種子,堅定了他們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她紮根基礎教育、潛心教書育人,矢志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不斷創新德育方法手段,真情守護學生身心健康,有力促進了學生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她推動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與郊區小學合作共建,為偏遠地區培訓教師,以實際行動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上作出了突出成績,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

2021年8月20日時代楷模:李桓英

李桓英,女,漢族,1921年8月生於北京,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醫生,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她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工作7年,為了新中國的衛生健康事業,舍棄國外優厚條件,回國投身麻風病防治工作,長期面對面接觸麻風病人,嚴謹細致開展臨床試驗,科學穩妥進行治療研究。

她推廣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法救治了無數的麻風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為我國乃至世界麻風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2019年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2021年入選「3個100傑出人物」。

李桓英同志是黨領導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參與者。她對黨忠誠、熱愛祖國,始終心繫人民健康福祉,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衛生健康事業;她視病人如親人,精心醫治、破除歧視,為數以萬計的病患解除了疾苦。

她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科學認知、勇於探索創新,致力於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破解麻風病防治的世界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鮮明體現了心有大我、赤誠報國的愛國情懷,生命至上、護佑蒼生的醫者仁心,求真務實、勇於攀登的科學精神。

為宣傳褒揚她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時代楷模」稱號。

⑥ 2020年中國四大抗疫英雄簡介

鍾南山

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李蘭娟

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李蘭娟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

張文宏

男,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

1987年張文宏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華山醫院感染科,先後在香港大學;2010年被選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2017年獲得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獎。

張文宏長期從事感染病與肝病專業的臨床研究。2020年2月,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榮譽稱號。

 王辰

1962年8月出生,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德州人,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呼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1985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1991年於同校獲醫學博士學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辰長期在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醫院、中日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臨床、研究、教學與管理工作。

(6)健康中國人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才培養

截至2003年7月,鍾南山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和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鍾南山從教數十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銳意創新的教學名師。

2010年,為了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更多拔尖人才,鍾南山親自參與挑選和面試,從廣州醫學院2010級416名臨床醫學專業新生中選拔32名成立「南山班」,並親自擔任班主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南山

網路-李蘭娟

網路-張文宏

網路-王辰

⑦ 鍾南山為我國的醫學事業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鍾南山在今年的抗擊疫情、防控疫情中為我國醫學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鍾南山成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鍾南山在疫情發生期間,敢醫敢言,就像他辦公室的寫著“敢醫敢言”的牌匾一樣,他也做到了在疫情發生的時候站出來安排疫情防控事項。鍾南山和他的醫療科研團隊第一時間趕赴武漢現場,體察疫情的情況。並提出了“人傳人”的現象,馬上發起行動,強調加強防控,武漢也因此做了封城的決定,才避免了更多人感染新冠病毒。

鍾南山在疫情爆發期間,臨危不亂、處事泰然,他的淡定、他的自信、他的魄力,給予全國人民很大的信心,我們相信國家的決策,服從國家的相關舉措。當時全國產業停工,人們自覺自我隔離,現在過去已經半年了,但是仍然記得那份心情。全國人民群眾一條心,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到現在,我國在疫情防疫工作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世界各國也不斷借鑒我們的救治方案。

⑧ 疫情期間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1、張定宇

臨床醫學博士,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1997年11月,張定宇曾響應國家號召,隨中國醫療隊出征,援助阿爾及利亞。

武漢疫情爆發以來,張定宇隱瞞了身患漸凍症絕症的病情,顧不上被新冠肺炎感染的妻子,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堅守在抗擊疫情最前沿——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

武漢肺炎爆發之初,李蘭娟頂著全國的壓力,大膽建議:「武漢封城」,有效地防止了疫情大規模蔓延。之後李蘭娟院士主動請纓,以73歲高齡帶領團隊緊急馳援武漢。

在武漢,她不顧個人安危,每天只睡三個小時,親自診斷病患、查找病源。

與健康中國人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家庭事業父母如何正確排序 瀏覽:875
怎麼樣才能有健康科學的思想 瀏覽:217
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叫什麼 瀏覽:455
幸福滿足的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827
女羊配男雞婚姻怎麼樣 瀏覽:513
愛情為什麼會給人恐懼 瀏覽:403
梅州國企調到事業單位是什麼編制 瀏覽:220
小美女想找什麼 瀏覽:198
桐鄉幸福小區屬於哪個學區 瀏覽:494
蘄春事業編待遇如何 瀏覽:295
九三年生的男人的婚姻如何 瀏覽:614
愛情到來為什麼會突然結束 瀏覽:485
在哪裡建婚姻檔案 瀏覽:376
幸福樹與綠寶樹哪個好養 瀏覽:915
經濟倉升級頭等艙多少 瀏覽:980
有愛情的歌詞是什麼歌 瀏覽:34
怎麼還原健康 瀏覽:844
為什麼女生考事業單位 瀏覽:231
經歷了哪些與船有關故事 瀏覽:440
南岸區健康證什麼時候拿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