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身體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工作有效率。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具有抗病能力,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齲齒,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不出血。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有力。
Ⅱ 普通人的健康標準是什麼
1/9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生理缺陷, 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 力。具體說來健康的標准有以下幾點: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的緊 張疲勞。
2/9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 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情。
3/9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9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9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9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 肩、臀位置協調。
7/9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易發炎。
8/9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9
以上8點有一點不符合就說明你的身體正處於亞健康狀態或正在走向不健康的狀態上。
Ⅲ 你如何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
健康的行為習慣能夠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傳播,也是保護自己、保護他人的重要手段,大家都應該從自身做起,養成健康行為習慣,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說「不」,為疫情防控助力,為健康生活加油!
1.經常開窗通風,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鍾以上。
經常開窗通風,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使室內有害氣體或病菌得到稀釋,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發生。通風每日至少2次,每次 30 分鍾以上,以形成空氣對流為佳。冬季開窗通風時,應注意保暖。
2.及時正確洗手,保持手的清潔衛生。
洗手可以避免手上的病原體通過手碰觸粘膜或拿取食物而進入人體,是預防傳染病簡便有效的措施之一。養成勤洗手的習慣,特別是制備食物前、飯前便後、外出回家後,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按照科學洗手方法,對手心、手背、指尖、指縫、手腕等規范清洗。
3.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手絹、手肘等遮掩口鼻。
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可隨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的飛沫傳播給他人,所以咳嗽、打噴嚏時應盡量避開他人,用紙巾、手絹或彎曲的手肘捂住口鼻,紙巾、手絹或手肘盡量貼近臉防止飛沫四濺;使用後的紙巾應立即丟棄並洗手。
4.不隨地吐痰,將痰液用紙巾包裹後丟入垃圾桶。
肺結核、流行性感冒等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可隨患者隨地吐痰時產生的飛沫進入空氣,傳播給他人。所以不要隨地吐痰,將痰液用紙巾包裹後丟入垃圾桶。
5.感冒咳嗽時自覺佩戴口罩。
口罩可以防止患者噴射飛沫,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避免他人吸入飛沫後造成感染。因此,出現感冒咳嗽症狀時應自覺佩戴口罩。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建議合理佩戴口罩。口罩佩戴應區分內外,緊貼面部遮住口鼻。
6.無論是在飯店還是在家用餐,都請使用公筷公勺。
使用公筷公勺能有效減少由於筷勺上粘附唾液所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造成的疾病傳播。無論在飯店還是在家用餐,都請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人流量較大的飯店更應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倡導文明健康用餐。
7.保持環境衛生,不亂丟垃圾,及時清理積水。
自覺保持環境衛生,按要求實施垃圾分類。不亂丟垃圾,不堆放雜物,及時清除積水和積水容器,避免蚊蠅、蟑螂、老鼠的孳生,營造清潔、舒適、安靜、優美的環境。
8.文明飼養寵物,及時處理寵物糞便。
飼養寵物不能影響他人的生活和安全,應文明飼養寵物。外出遛狗時,牽好狗繩,及時清理寵物糞便,避免污染環境和造成疾病傳播。
9.不在室內和公共場所吸煙。
吸煙及二手煙暴露均嚴重危害健康,二手煙不存在所謂「安全暴露」水平。吸煙者應當尊重他人的健康權益,不在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內吸煙(包括電子煙)。不在室外吸游煙,吸煙請至指定室外吸煙點。越早戒煙,健康收益越大,戒煙請詢 12320 衛生熱線和戒煙門診。
10.遵守公共秩序,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
一般情況下,飛沫傳播只有與病患近距離接觸才可能實現。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可以有效降低因飛沫傳播而感染的風險。遵守公共秩序,避免擁擠,自覺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
資料來源: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掃描二維碼 | 關注我們
QQ瀏覽器熱搜榜
1
台媒: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部署東風17
457.0w人在搜
2
舅舅打死外甥潛逃20年後落網
415.5w人在搜
Ⅳ 健康的標準是指
什麼是健康
健康包含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身體健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而不感到緊張;
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
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⑥體重得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臀協調;
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⑧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⑨牙齒清潔,無齲洞,無痛感,無出血症狀,齒齦顏色正常;
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
心理健康表現為:
①對現實具有敏銳的知覺;
②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熱愛大自然;
③能和少數人建立深厚的友誼,並有樂於助人的熱心;
④具有真正的民主態度、創造性觀念和幽默感;
⑤在所處的環境中能保持獨立和寧靜;
⑥對於最平常的事物如旭日朝陽,都能經常保持興趣;
⑦能承受歡樂與憂傷的考驗;
⑧注意基本的哲學和道德的理論。
聯合國給出的健康標准,還是比較高的
Ⅳ 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影響一生的健康公式
最簡單的健康公式是:健康與情感穩定性、運動鍛煉、適度的飲食成正比與懶惰、酒煙的嗜好成反比。
大多數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而死亡的人都與自身的不良習慣有關。心臟病、中風及高血壓、糖尿病都與缺乏運動有關,口腔癌、肺癌與吸煙有關,腸胃癌、乳癌及前列腺癌與食用過量富含脂肪的食品及缺乏渣滓的精製品有關,喝酒過量會造成肝硬化、胃腸炎等病。
人的生命活動,有它內在的節律性。人的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符合其節律性,人體就健康,生命力就旺盛,就能延緩衰老而踏上長壽之路。
身心健康10條標准
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的緊張。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體重合適,身材勻稱,站時頭、臂、臀位置協調。
眼睛明亮、不發炎,反應敏銳。
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感覺輕松。
健康自我監測10法
體重:基本穩定,一個月內體重增減不超過4公斤,超過者為不正常;
體溫:基本在37℃左右,每日的體溫變化不超過1℃,超過1℃為不正常;
脈搏:每分鍾在75次左右,一般不少於60次,不多於100次;
呼吸:正常成年人每分鍾呼吸16~20次,呼吸次數與心脈跳動的比例為1∶4,每分鍾呼吸少於10次或多於24次為不正常;
大便:基本定時,每日1~2次,若連續3天以上不大便,或一天4次以上為不正常;
進食:每日保持在1~1.5公斤左右,連續一周每日進食超過平常進食量的3倍,或少於正常進食量的1/3為不正常;
尿量:一晝夜的尿量在1500毫升左右,連續3天24小時內尿量多於2500毫升,或一天內尿量少於500毫升為不正常;
月經:成年女性月經周期在28天左右,超前推後15天以上為不正常;
孕育:正常成年男女結婚後,夫妻生活在一起未避孕,3年不育為不正常;
睡眠:每日能按時起居,睡眠6~8小時,不足4小時或每日超過15小時為不正常。
10項健康危機
1.在30~50歲光景,即大腹便便,鼓起將軍肚。此為引發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的溫床。
2.進行性脫發、早禿、斑禿。此為壓力過大和經久精神緊張的外在表現。
3.女子過早閉經,男人過早出現性功能障礙、性慾低下或喪失。
4.遇見熟人竟忘記姓名或稱呼。
5.心算能力降低,靠數手指幫忙。
6.經常悲觀、失落、發脾氣,動輒怨天怨地,常常拿家人或下屬當出氣筒。
7.中年時段即頻頻排尿、排便,表明腎氣不足或胃腸發生毛病。
8.經常眩暈、頭痛、耳鳴,體檢時醫生又查不出具體的器質性疾病。
9.睡眠不實,稍風吹草動即驚醒,醒後不易再入睡,反而更感周身疲軟。
10.干什麼事情精力都難以集中,效率也每況愈下。
膽固醇與人體健康
膽固醇在人體內含量過高,就可能引發冠心病、心絞痛、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但膽固醇在人體內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膽固醇是存在於人體的各種組織和體液中的重要脂類物質,特別是在腦、脊髓等神經組織中含量最豐富。膽固醇不但是構成生物膜(如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而且對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也有重要影響。
生活中不必因為食入了一定的膽固醇而恐慌,只要人體內的膽固醇代謝正常協調地進行,不斷地在轉化消耗,使體內每100毫升血漿中只保持150~250毫克的正常水平,便可趨利避害。
腰圍與壽命
腰與臀部的尺寸比例越大,因心臟病而猝死的危險性越大。50歲的男子中。體瘦而肚皮大者,在70歲以前29%有死亡的危險,而體胖腰細者,只有5%可能性。若一個男人其腰圍與臀部同樣大,屬於最危險的范疇。
腰與臀的比例測定健康情況的尺度,對婦女不一樣。因為女性骨盆尺寸不同。如腰部在67.6厘米以下,縱使身體過胖,危險性也較小。但若其腰部在77厘米以上,危險性就較大。
Ⅵ 健康行為八條標準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關於人體身心健康在行為上的八條標准。
(1)飲食:三餐飲食痛快,感覺津津有味。食慾與進餐時間基本相等。不挑食,不偏食,不過飽,不狼吞虎咽,沒有不飽的不滿足感。
(2)睡眠:睡眠舒暢,一覺到天亮,醒後頭腦清醒,精神飽滿,睡眠質量高,入睡快,入睡深,時間適當。如果睡眠時間太長,且睡後仍感乏力不爽,則是心理生理的病態表現。快眠說明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協調,且內臟無病理信息干擾。
(3)排便:排便正常、感覺輕松自如,便前後精神狀態感覺良好,心情舒暢,無疲勞感,說明胃腸功能良好。
(4)言語:說話流利,語言表達准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心肺功能正常。說話不覺吃力,無有話又不想說的疲倦之感,無頭腦遲鈍,詞不達意的表現。
(5)行動:行動自如、協調,邁步輕松、有力,轉體敏捷,反應迅速,動作流暢。證明軀體和四肢狀況良好,精力充沛。
(6)個性信念:性格開朗,能很好地適應不同環境,無經常性的壓抑感和沖動感;目標堅定,意志持衡,熱愛生活,樂觀豁達,胸襟坦盪。
(7)處世技巧:對事物的理解、處理,能以現象和自我情況為基礎,人際交往能被多數人接受。不管社會風雲如何變幻,都能保持穩定的、永久的適應性;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和身體內環境的平衡。
(8)人際關系:有熱情、合群交往的強烈願望,能善惡有別的結交朋友。珍視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寬大為懷,善待自己;自尊,自愛,自信;與人為善,助人為樂。
Ⅶ 什麼叫健康,健康行為的5個方面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
健康標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食得快:進食時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而不挑剔食物,這證明內臟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時,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覺輕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種良好的感覺,說明胃腸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表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動自如、轉變敏捷。證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盪胸懷與達觀心境。
良好的處世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變遷能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與機體內環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際關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適量運動:運動能改變血液中化學成分,有利於防止動脈血管硬化。保護血液、維護心血管系統的健康。要經常參加以耐力性為主的運動項目,如跑步、球類、登山等.。心理健康重要性
Ⅷ 促進學生健康行為的標准有哪些
1、有正確的自我觀念,能了解自我,悅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不僅能現實的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而且還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性格中的優缺點,能做到客觀、恰當的自我評價,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視現實,生活、學習目標符合實際,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尋苦惱。對自己的不足或某些無法補救的缺陷,能正確對待,安然接受。
2、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應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出來,取得成就,獲得滿足感。能夠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自覺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而不以此為負擔。在遇到困難時,能努力去克服,爭取新的成就。
3、善於與同學、老師和親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尊重友誼。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表現出樂群性,有人際關系交往的慾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團結互助,對人善良、誠懇、寬容、公正、謙虛有愛心。能尊重他人的權益和意見,正確對待他人的短處和缺點,善於與各種類型的人相處。
4、情緒穩定、樂觀,能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狀態。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主導心境始終處於輕松、活潑、快樂的狀態。雖然因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失敗或不幸,也會有悲、憂、愁、怒、煩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不會長期處於消極、悲觀不可自拔的體驗中,更不會因此而輕生。善於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能隨時排解各種煩惱,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
,謙而不卑,自尊自重。決不因一時沖動而違反道德行為規范,能在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學生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處於協調統一之中,有正確的人生觀,能以此為中心,把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樂於生活、學習,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胸懷坦盪,辦事機智果斷,表裡如一,行為上表現出一貫性與統一性。
6、面對挫折和失敗具有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禦機制。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時,能夠表現出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響或改變自己的目標和正常的學習生活。能駕馭自己的情緒,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自覺運用自我防禦機制,隨時可排泄影響學習和健康的情緒困擾,消除各種焦慮、緊張、恐懼、煩惱等情緒現象,使其心理保
持良好的平衡狀態。
7、熱愛生活、熱愛集體。
有現實的人生目標和社會責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熱愛自己的學習生活,積極投入有樂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對社會和對國家有意義、有價值。能堅持不懈的努力,從事有意義的事業,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勇於承擔社會義務,善於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服務。
8、心理特點、行為方式符合年齡特徵。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其認知活動、情緒反應、性格特徵等心理特點以及行為表現應與其年齡階段相符合,與其充當的社會角色相適應,保持一定年齡階段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9、能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能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能夠根據客觀的需要,主動調整自己的言行,在暫時無法改變客觀環境的情況下,能主動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態,並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過強的逆反狀態。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能保持相對穩定而常態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變故和學習環境、學習任務的改變而產生過度的焦慮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負擔。能坦然處事,保持安寧的心理狀態。善於合理的提出和表達自己的意願及要求,不盲目沖動,不表現與成人的反抗對立的情緒。能有效的控制和改變消極的逆反心理與
行為,使之健康地成長。
中學生心理健康六大標准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准,結合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標准可以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的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指當有了喜事會感到非常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會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的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程度心理健康的中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能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的適應性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范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6)良好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中學生心理健康標准
從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可以看出,中學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穩定程度、自我價值體系的建立水平、人際關系是決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對學習的適應性也同樣是左右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依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可將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歸納為:
1、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等認知能力的綜合。中學生的年齡正處於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與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是中學生就學階段的重要心理條件,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衡量中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關鍵在於看其能否正常發揮出效能。主要標准為: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對新問題,新事物有興趣和探索精神,表現出能動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動中能夠有機結合,積極協調,正常地發揮作用。
2、情緒穩定,樂觀,心情愉快。
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中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有: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使自身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情緒反應適度,有適當的引發原因,反應強度與引發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質,量,度,使其能在適當時間、場合恰如其分地表達,既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洩,不過分壓抑。
3、意志健全,有較強的行 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
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現為行動的知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即:在活動中有自覺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定,一意孤行;執行決定中能及時決斷,並根據變化的外界環境隨時調整決定;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實現既定的目標;同時能有效地控制,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使之符合實現目標的要求。
4、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
個性是指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的總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其中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在個性發展上,應表現出良好的態勢,即作為心理動力系統的個性傾向性個成分之間關系和諧,個性心理特徵上的一些成分則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如情緒控制能力強、善良、自律等。自我觀念是人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個人總是在與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相關系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認識自己的。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觀點,才能形成健全統一的個性。其一致的標准為: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接近現實,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現狀和未來有一定程度的滿足感和發展感;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個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5、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直接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識傾向調節,並且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廣泛的一般朋友,又有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取人之長,補已之短;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有必要的心理准備,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展自己。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一般與同學、老師、父母、朋友等的關系處理的比較融洽,較少發生沖突,或者有較好的解決沖突的能力。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熱情、寬容、真誠,而不是膽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態。
6、較強的適應能力
這里的適應能力包括社會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種積極的適應機制,積極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個人就要作出行為上的變化,以調整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這種適應能力的標準是:能和集體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同步關系,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要求、集體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能迅速自我調節,謀求與社會協調一致,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學會調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掌握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能夠優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能夠調控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開發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適應。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通常有較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學習目的明確,目標具體並且切合實際。在執行學習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意志力強、學習信心足的特點。在對待考試問題上,能夠沉重冷靜、應付自如。
Ⅸ 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第一,具備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於消級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愛、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別的歡迎和信任。
第三,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地、不斷地進取,有理想和事業的追求。[1]
社會適應
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當時復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1]
道德健康
最主要的是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范的准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的幸福作貢獻。[1]
健康定義
我國學者穆俊武提出的健康定義:"在時間、空間、身體、精神、行為方面都盡可能達到良好狀態。"他對此的解釋如下:[1]
時間概念
是指個人或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對健康不能用同一標准來衡量。不能把健康看作是靜止不變的東西,應理解為不斷變化著的概念。他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定義對個人或社會來說,過去是否有過或將來是否有'身體、精神、社會都處於完好的'短暫狀態是值得懷疑的。那恰恰不是也不可能是生活方式。"新的健康概念強調時間的重要性,即健康概念的相對性。[1]
空間概念
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有著各不相同的健康概念和健康標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一個可供人們遵循的健康概念。應分為區、國家的不同,盡可能達到各自的良好狀態。人們對保健的需要在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不同。作為健康教育者,應根據空間來制定保健行為。 健康不是由主觀或客觀的東西來決定。有些結核病人,沒有自覺症狀,而胸部X線片發現有結核病變;一些精神病患者,本人沒有意識到患病,而是周圍人發現他有病;有許多就診患者認為自己不健康,而多方面檢查並未發現異常。對這些沒有一個標准來區分。我們不妨從身體、精神、行為等角度,把主觀表現,客觀徵象結合起來去探求健康概念。 身體、精神概念較易理解。 行為,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賦予的責任和義務所採取的動態和動機。行為表現為社會性,每個人的行為必然受到他人的影響。 健康是個體概念。
我們在考慮健康時必須區分是群體的健康還是個人的健康。群體的健康是採用統計學上的平均值,即在一定范圍內某一個時期的健康應為正常值,偏離了就不正常;但是,偏離了正常值對於個人來說就不一定不健康,作為個人,健康的標準是一個人特有的。個體健康是現實的,群體的健康是理想的。 此外,我們必須結合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和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要求,從國際社會的高度來認識,享受最高標準的健康被認為是一種基本人權;健康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健康是對人類的義務,人人都享有健康平等的權利。[1]
健康標准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它屬於個人和社會。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健康觀告訴我們,健康已不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或虛弱,除身體本身健康外,還需要精神上有一個完好的狀態。 人的精神、心理狀態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更深層次的健康觀還應包括人的心理、行為的正常和社會道德規范,以及環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說,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相當廣泛的。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1]
Ⅹ 什麼是健康標准
健康標准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它屬於個人和社會。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健康觀告訴我們,健康已不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或虛弱,除身體本身健康外,還需要精神上有一個完好的狀態。
人的精神、心理狀態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更深層次的健康觀還應包括人的心理、行為的正常和社會道德規范,以及環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說,健康的含義是
多元的、相當廣泛的。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玉泉醫院楊華清發表)
一、
健康的定義
(一)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有人對這幾方面的健康作了如下解釋。
軀體健康:一般指人體生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有三個方面的標志:
第一,具備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於消級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愛、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別的歡迎和信息。
第三,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地、不斷地進取,有理想和事業的追求。
社會適應良好: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當時復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