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
狀態
健康
外文名稱
mental health
影響
社交、生產、生活
相關性
遺傳基因
中文名稱
心理健康
名詞解釋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2. 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麼
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指的是一種積極的、能夠使人們不斷進步的心理狀態。
除了疾病而言,還應該具備一些特點,比如可以持續學習,持續進步,可以良好的適應社會關系,良好的發展和保持親密關系,能夠有比較好的自我認知,並且能夠在挫折中、困難中應對,使自己度過困難跟挫折,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接納自己的不足。
此外,還要具有靈活性和彈性,比如在一些壓力和極端環境下,能夠調適自己的身心情況,去適應極端情況,這些都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而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指一個人的身體、心靈統一、和諧,能夠適應好社會環境,並且使人發揮到最好的功能。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緒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
5、人際關系適應;
6、反應適度;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心理健康
3. 心理健康是指什麼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個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會配合能量的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心理健康的狀態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識正常情感拾到意識和你態度積極行為,嚇到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個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會配合能量的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心理健康的狀態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識正常情感拾到意識和你態度積極行為,嚇到適應良適應良好。
4. 什麼是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准,有適度的安全感。適度地自我批評。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
心理健康包括
要有靈活性,能夠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充分了解自己,合理評價自己,不過於自卑,不過分自負。生活要有目標,要有計劃,而且目標、理想與現實差距不要太大,不要脫離現實環境。
患者的人格,就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間要和諧共處,平衡發展。要善於學習,尤其是從困難和挫折中學習經驗。能夠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善於交友以及處理人際關系。能夠合理自發的調整自己的情緒,既能夠合理的發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又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能夠合理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以及矛盾和沖突。
5. 什麼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一、智力發育正常,即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
二、穩定的情緒。盡管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但不會持續長久;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理解他人,學習他人長處,友善、寬容地與人相處;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能對自己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心理健康標准;網路- 心理健康
6. 什麼是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簡單說就是人格相對完整、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等。
心理健康的標准主要為以下十點:
1.安全感高,自我價值感高。
2.適度地自我批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與自己友好地相處。
3.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樂觀向上。
4.不是活在虛擬世界中,能夠坦然接受現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
5.有自己的正常需要,並有能力為自己的需要付出努力。
6.清楚自己的動機和目的,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理性客觀地評估。
7.人格相對完整,個人的價值觀適應社會的標准,工作認真負責,精力集中。
8.有積極樂觀適當的生活目標。
9.有從經驗教訓中學習和成長的能力,能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
10.能相對良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不過分在意他人和社會的評價,自我獨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即為心理健康。
7. 心理健康是什麼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8.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呢?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我能正常的工作,能夠適應環境,能夠支配自己的身體,也能管控自己的情緒,能夠很好的與人交流,生活有幸福感。
那麼心理不健康又是指什麼呢?這個定義包含了很多方面,可以簡述為當心理活動變得失衡,而且對個體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起著負面的作用,影響較大,那麼就可能處於心理不健康的狀態。
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心理是否健康,有什麼評判標准呢?
1、心理活動強度
心理活動強度指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到精神打擊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抵抗力強的人,會有心理反應,但是能夠緩解過來,對其精神刺激不那麼強烈,不會致病。
抵抗力差的人,通常反應會很強烈,並且容易產生後遺症,可能會導致精神障礙。
2、心理活動耐受力
上面一個標準是指對突然的精神刺激,這個耐受力指的就是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
例如患上治療周期長的疾病,例如癌症,長期對於身心都折磨。
耐受力弱的人可能就會發生個性的改變,可能會變得異常暴躁或情緒特別低落,甚至會加重病情;而耐受力強的人也會感覺到痛苦,但是不會產生精神問題,而會把每次扛過的苦都當做強者的象徵。
3、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例如有的人白天一條蟲,晚上一條龍,白天無精打采,到晚上就靈感爆棚,而有的人則是正好相反的。
假如一個人習慣晚上的時候花一個小時冥想,那麼有一段時間因為某些原因,這個動作無法執行,節律被打破,那麼他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感,心理活動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4、自信心
自信心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在進行一項新任務的時候,有些人評估自我的時候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估計過高和估計過低。
估計過高的可以簡稱為自大,對於自我能力過於自信。如果在實際操作時掉以輕心導致失敗,那麼就容易產生失落感或者抑鬱情緒。
估計過低的可以堅持為自卑,覺得自己不行,做事情容易畏首畏尾,容易害怕失敗,而惴惴不安,容易產生焦慮。
所以是否能夠有恰如其分的自信,也是評判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准,自信心過低,並且在生活中不能提高,那麼可以說這個人的心理水平是不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