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家發改委: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已消除大班額,大班額對教學有何影響
大班額是指班級人數在46人以上的班級。一個班學生人數太多。會影響老師的教學。可能會顧此失彼。也會增加老師批改作業的負擔。這就間接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另外,學生的座位也可能會很擁擠。
⑵ 大班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東北網2月11日電50平方米的教室,卻擠進70多學生,明明是一個校的同學,卻因為人多操場小不得不兩班倒著上間操……近年來,一些「名校」擴招出的「大班額」加劇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引發了教學質量下降、學生身心健康受到損害等一系列問題。對此,省人大代表張萬起提出了關於控制「超大型」中小學、控制「大班額」、推進素質教育的建議。【人大代表】擇校風催生「大班額」省人大代表張萬起從事過多年的教育工作,說起「超大型」中小學和「大班額」的問題,張萬起認為,由「擇校風」催生的「超大型」中小學和「大班額」,必將制約素質教育的發展,不利於教育公平的實現。據張萬起介紹,受辦學地點、學校歷史變革等因素影響,我省一些城市中小學在辦學條件、教育水平、師資隊伍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人們對教育有較高需求的情況下,出現了一些名校不顧自身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規模限制,跨學區招生的問題,由此催生了「大班額」現象。一些「大班額」班級,在教室里有限的空間內,出現了三人一張課桌或五人兩張課桌的現象,頭排桌椅擠在講台下,嚴重危害了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大量的近視眼學生。同時,「大班額」內學生大量來自學區以外,上學路途較遠,如此「長途跋涉」,不僅加重了家長和學生的負擔,還帶來了諸如交通安全等各種安全隱患。此外,「大班額」還加重了教師負擔,批改不完的作業、大量的家訪,使一些優秀教師的體力、精力嚴重透支。此舉不利於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張萬起關於「大班額」影響素質教育發展的建議在省人大代表中引起廣泛共鳴。省人大代表韓永嘉認為,超大型中小學和「大班額」導致整體教學質量下滑是必然的。一個老師教40個學生和教70個學生必然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中小學生都是未成年人,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差、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有限,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成績依賴於教師的引導和管理,而班額過大就會出現老師照顧不過來的問題,造成整體教學水平下降。【記者調查】名校擁擠師生怨言多我省教育部門規定,我省城市小學每班限定人數為56人,中學每班限定人數為58人。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省有一些「名校」的班級人數遠遠超過了這道「警戒線」,有的班級人數接近甚至超過70人。由於班額過大,產生了患近視的學生增多、課上回答問題機會少、老師作業批不過來等一系列問題。學生王某是哈市道里區一所「名校」的初三學生。據王某介紹,他們班有60多名學生,教室第一排課桌已經緊緊貼到老師的講台,學生離黑板的距離不足兩米。他上小學的時候眼睛挺好的,自從上了初中眼睛看東西就不清楚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差。現在他們班有40多學生都是近視眼。記者對位於哈市南崗區郵政街、霽虹橋附近的幾所「名校」學生的調查中發現,這些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班額的現象,還有一些學校操場不夠用,學生們很少有戶外活動的空間,甚至課間操都要不同學年輪著上,這也是造成現在孩子身體素質差的一個主要原因。「大班額」不但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也影響到學習效果。記者曾對哈市某重點中學初一年級某班的學生進行過隨機調查,這個班級有60名學生。在被采訪的學生中,有八成以上的學生表示,他們不是每堂課都有機會被老師提問到。有的學生甚至表示,他們有的時候,一個星期都沒有機會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大班額」在引起學生和家長不滿的同時,也讓任課老師叫苦連天。一「名校」語文老師告訴記者,現在整個社會都對教育的期望值特別高,由此造成了老師們的教學負擔和心理壓力都很大。每天除了備課、上課以外,還得批改大量的學生作業。自己每天批改60本作業就得花上近3個小時,相當於一天工作量的近1/3。有時,實在批改不過來了,就讓學生們互相批,雖然水平有差距,但也是無奈情況下想出的對策。【專家指出】政府應嚴控「大班額」針對一些名校的「大班額」現象,我省有關專家認為,產生「大班額」根源在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我省各級教育部門,應在建立公辦教師流動任教機制、加強薄弱學校改造等方面做文章,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義務教育應首先保證公平。讓每個人享受到公平受教育的權利關繫到國家民族的發展。而在現階段卻出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甚至呈現壟斷局面,讓一些家長不惜花高價為孩子買教育,由此也就出現了「名校」人滿為患、薄弱校門可羅雀的現象。長期發展下去,必然加劇教育的不均衡發展。
⑶ 大班班級教學存在的問題和解決
目前,許多地區中小學「大班」上課的現象已經演變成司空見慣的事情:第一排學生的課桌緊挨講台,最後一排學生背貼著牆;由於教室裡面穿行不便,坐在後排的孩子只能從後門出來,從走廊繞到教室前門,才能走到黑板前答題;一名教師每天要批改作業200多本;40分鍾一節課,教師用於維持課堂秩序的時間竟達五六分鍾……這個場面聽上去似乎有些荒誕,但它的確出現了。
我國中小學教室設計班額一般是45人,可是現在班額五六十人的十分普遍,七八十人的也不稀罕,有的還超過了百人。是什麼原因催生了這些擁擠的「大班」?這樣龐大的班級規模與素質教育的教學特點嚴重不符,勢必將給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一系列困難,無疑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正確認識和分析當前大班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想方設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大班教學形成的原因
(一)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失衡
教育公平,歷來被看作社會和諧的「瞭望塔」。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教育的公平,也談不上社會的真正和諧。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整體教育規模和教育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是資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也逐步顯現出來;在「能上學」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上好學」又成為矛盾的焦點。教育資源配置「失衡」仍然是制約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瓶頸」。優質教育資源基本上集中在城鎮:縣城內好的學校校舍寬敞,有圖書館、閱覽室,還有多媒體教室等,而農村學校則顯得「寒酸」許多;即使同一層次的義務教育,也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距。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導致生源及質量、效益方面的差異在逐步增大;重點學校生源好,幾乎都是超大班,擁擠不堪,薄弱學校卻生源少而差。優質教學資源的不足,使「擇校」、「擇班」、「擇師」的風氣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二)家長層層擇校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改善,先富起來的一部分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視,對子女能夠受到良好教育的渴求比對財富的追求更迫切,因此現在不少農村家庭都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縣城裡的學校。從這種意義上說,大班額現象是社會城鎮化加速發展的伴生物。與此同時縣城裡的家庭努力把孩子送進市裡的學校;市裡的部分家長又在努力讓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市裡的熱點學校。這層層遞進的擇校,使一些教育資源豐富、升學率高的名校成為眾多學生家長瞄準的焦點。
(三)學校自身因素人為造成
由於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嚴厲制止亂收費,加之政府投入不足,有些學校為了降低辦學成本減少開班數,節約師資而私自發掘生源,極力擴招是形成大班額的內部助長劑。在此過程中,學校成了企業,校長成了老闆,孩子上學成為和學校的一場交易。「交錢上學,多交錢上好學校」的潛規則慢慢形成,成為「義務教育」口號底下真正的游戲規則。
三、大班教學帶來的弊端
同一個教學班內學生人數越多,他們在相同時間內接受的教學信息越少,得到的輔導和信息反饋也越少,教學質量就相對較差。具體分析如下:
(一)對學生的影響
首先嚴重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國中小學教室設計的班額一般為45人,但有些熱點學校的人數接近百人。這樣第一排學生的課桌緊挨著講台,最後一排的學生背靠著牆,教室後門都打不開。前後排的課桌間距僅有20多厘米,瘦一點的孩子剛能坐下,胖一些的孩子則幾乎動彈不得。由於人多空間狹小,室內空氣渾濁,二氧化碳濃度高,嚴重損害學生的身體健康,一旦遇到傳染病暴發,其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制約著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大班教學教師最重要的是維持秩序,因為人多,老師不鼓勵討論,不單怕吵,而且怕亂。老師上課時特別強調規矩,學生聽課時必須閉口、背手,發言要先舉手,若未經允許脫口而出,多半要挨批評。這樣嚴重製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老師只希望學生們乖,靜靜地聽書,這種單向灌輸知識的方法一切以老師為本,不論學生有沒有興趣,都要被動接納知識,極難發展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創新能力等。
(二)對教師的影響
首先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由於學生人數多,作業量大,一個大班有七八十個孩子,大事小事都要來找老師,每次課間休息都成了「法官斷案」時間,疲於應付。教師不堪重負,抽不出時間從事教學研究,也抽不出時間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學成績難以提高。
其次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很多學校為了讓學生上課聽得見,給老師配備了耳麥和音箱。但從音箱里發出來的聲音又太大,時間長了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聽力。所以從孩子的健康出發,老師們還是盡量提高聲音,很少用擴音設備。這樣就導致多數老師都查出身體有問題,尤其是咽炎。長期以往,必將損害教師的身心健康。
(三)加大了學生日常管理的難度。
大班教學人數過多,從而造成了學校資源緊缺,導致學校校舍、師資及相應的配套設施滿足不了教學要求。為了避免放學時擁擠傷人事件的發生,有些學校必須分時間段放學。更有甚者由於人多校園空間小,做早操時,不得不分兩撥進行。這就加大了學校的管理難度。
四、解決大班教學問題的策略
家長和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旺盛需求,導致了擇校風屢禁不止。一些名校即使班額一擴再擴,也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家長只認「名校」的心理背後還是教育不均衡問題。學校之間的差異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導向與偏差,因此要解決大班教學問題,政府要起主導作用。具體措施如下:
(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配置就是根據國家對教育發展要求,將存量資源重新調配,將增量資源按照一定規則分配。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差別還很大的情況下,基礎教育不均衡問題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學校應該是增加教育資源的重點,同時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縮小各學校之間的辦學差距。如何通過國家的相關政策、制度使資源分配更加合理,同時建立配套的操作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體現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的精神。
(二)加大教育投入
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強調把加強農村教育擺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並進一步明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教育發展的方針。要扭轉農村教育的落後面貌,首先在人員編制、師資配備上要優先向農村學校傾斜。其次必須要加大農村學校的布局調整力度。只有改變那種布點過多,規模太小,校舍破敗的局面,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才能真正解決生源不足、教師不足、資金不足的困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大班額問題。
(三)極力遏制擇校行為
安徽省銅陵市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在推行有效遏制「擇校風」方面創造了奇跡,這證明「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不可為,而是願不願為」。因此我們要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認真規范轉學准入制度,加大學生流動的宏觀調控力度,使城區轉學工作實現有序流入。同時要嚴格學籍變動手續,健全准入所必備的條件,在一定的居住地范圍內,實行劃片就近入學。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上解決大班教學、解決擇校問題,政府必須下定決心,像安徽銅陵一樣,切實做到「(學校)同級同類同管理,(教職工)同工同酬同待遇」,將教育經費、校長、老師等資源真正實現自由調配,達到基本均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教育的和諧發展。
⑷ 教育部長談大班額有什麼影響
近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⑸ 教育部如何回應耒陽"大班額"分流問題的
教育部回應耒陽"大班額"分流:應確保學生利益。
在教育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最近湖南耒陽由於消除大班額學生「分流」引發的情況,教育部高度重視,要求當地教育部門配合當地政府,採取有效措施,盡快解決問題。續梅表示,消除大班額方向是明確的,任務是剛性的,但在方式方法上應該是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希望各地統籌各方,加大工作力度,同時在制定方案時要廣泛徵求意見,在確保學生利益的前提條件下,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項工作。
續梅表示,目前,消除大班額的辦法就是要綜合施策,一方面是要新建、改擴建一批學校,這是根本的舉措,首先要緩解學位的緊張,提供足夠的學位。第二方面,是要加強管理,要均衡配置資源,尤其是教師的資源,避免學生過度集中在一些熱點學校,要大力提升薄弱學校的辦學質量。消除大班額還要列出時間表。國務院的要求,是今年年底之前基本消除超大班額。任務是剛性的,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新建學校、招聘教師都需要時間,各地必須提前謀劃,提前部署。教育部2016年下發了專門通知,要求各地制訂專門方案並報教育部備案,就是希望各地做到早規劃早部署早落實,各地制訂的化解大班額方案要充分論證,要廣泛徵求意見,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積極穩妥推進這項工作。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⑹ 班額最小值之和
班額最小值之和是:每個班級不能超過規定人數,比如小班不能超過25人。
班額現象弊端:
大班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還會帶來安全隱患,所以化解大班額是個重要的任務,也是教育部高度重視的一件事情。
消除大班額方向是明確的,任務是剛性的,但在方式方法上應該是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希望各地能夠繼續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統籌各方,加大工作力度,同時在制定方案時要廣泛徵求意見,在確保學生利益的前提條件下,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項工作。
班額現象原因:
城市學校出現「大班額」現象主要原因是因為「生多校少」,學校建設與城市發展不同步,同時教育發展不均衡和盲目擇校現象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有學生家長表示,之所以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到名氣較大的學校,甘心忍受「大班額」的擁擠,就是因為這些學校的升學率高。
於是不少家長通過找熟人、托關系,想方設法把孩子放在名校就讀,比如提前將孩子的戶口落在名校所在學區等。在邵陽市區甚至出現了一個戶主掛十多個甚至幾十個小孩的現象。
由於城鄉教育存在較大差距,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農民家長也千方百計地讓孩子擠進辦學條件好、升學率高的城區學校。湖南永州市某中學校長說,最頭疼的是每學年開學新生報到時,原本學校的招生計劃已定,但往往會有很多「計劃外」的學生要求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