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體健康和心裡健康意義
1.身體健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揭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身體健康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之一,有了健全的身體,才能談得上有健全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身體狀況對於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影響最為明顯的是大腦的急性和慢性病症,會引起某些心理疾病。近幾十年的一些研究證實,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確屬於大腦疾病。例如,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主因是酒精中毒引起的腦疾;老年精神病的主因是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腦疾。臨床上還發現,當人腦由於外傷或疾病而遭受破壞時,他的心理活動就會全部或部分地失調。
除了神經系統之外,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激素量雖然極微,但它對心理功能也有著極大的影響。例如,甲狀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個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當甲狀腺分泌過多時,代謝作用將加速,並伴隨著個體肢體顫抖、情緒激動、焦慮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緊張反應,甚至思認知活動也受到影響。反之,當甲狀腺分泌不足時,代謝作用就會降低,整個心智活動都趨向遲鈍、反應緩慢、記憶減退、思維遲滯,且常有郁的傾向。
2.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上面所舉事例說的是身體狀況對於心理方面的影響,當然我們也可以學出許多事實來說明心理狀態對於身體情況的影響。古今中外研究得最多、日常生活中也最易見到的就是情緒對身體情況的影響。
人在生氣、恐懼或焦慮時,食慾常會減退,但胃的蠕動、胃壁充血、胃液分泌量和酸度增高。這一反應如連續出現,會使胃壁部分受胃酸的侵蝕,而形成潰瘍。又如人在憤怒的情緒下,血壓升高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倘能使憤怒發作出來,那麼緊張的情緒就得以鬆弛,升高的血壓也就下降到正常的水平。如此種憤怒長期受到抑制,不能發作出來,緊張的情緒長期不能平息下來,那麼就有可能引起血壓調節機制的障礙,而形成功能性的高血壓症。
長期的不良情緒的作用,可以導致器官功能的失常或組織的損傷,現代醫學上把這種疾病稱之為「心身疾病」。這類疾病主要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經性厭食症、支氣管哮喘、偏頭痛、神經性皮炎、其他過敏性皮膚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月經失調等。
2. 你對健康是怎樣理解的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關鍵是:人體的消耗和補充常常平衡!
避免失眠:失眠者可適當服用催眠葯以利健康,避免失眠對生命健康的嚴重危害。還可同時採取其他方法解決失眠問題。
性格塑造疾病: 我們的健康於外部環境有關,與生活習慣又關,但鮮為人知的是性格也是造成疾病的一個因素,能夠影響人的大腦的一切東西都可以影響到人的身體.不滿.委屈.氣憤.自責.有過錯感----這些負面情感會把我們帶到病床上.要想避免這些,必須立刻終止那些讓我們痛苦和不安的東西.人體的每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與我們的意識和心理有存在著嚴格的特定聯系.
當我們心理失調時,特定的器官也會不正常,從而導致某種疾病.要想痊癒,除了遵醫囑治療外,還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健康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1.心臟疾病:大多數是因為缺少愛和安全感的結果,以及感情的自我封閉.認為自己不值得愛,不相信愛情的可能性,或者不讓自己表現對他人的愛情的人一定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學會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傾聽自己的真正聲音,可以再很打程度上減輕心臟疾病.
2.關節炎:學會經常光顧那些不會說"不"和指責別人利用他們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重要的是學會說"不",如果這是必須的.
3.肥胖:是身體保護某種東西的意圖.內心的空虛容易刺激人的食慾,爾堇菜的舉動能給很多人"充實"的感受,但是心靈的匱乏不是飲食能夠填的蠻的.
4.腎病問題:是因為指責.傷心.生活種的不幸.挑剔的生活態度.這些人經常覺得,人們欺騙和欺負他們.類似的感情和情緒會導致人體內不正常的化學過程,免疫系統失調.我們常見的感冒是身體給我們的警告:"停一下吧!主人!喘口氣兒,沒什麼大不了!"
5.氣喘病:通常因為不會或不想獨立生活.
6.胃部問題:潰瘍性結腸炎.便秘,再心理專家看來,是因為眷念過去,不詳打破舊觀念,為現在負起責.胃會對困擾我們的問題作出敏感的反應,如果你壓抑這些感覺,不願意承認,試圖用理性,意識忽視和"忘記"它們,各種胃功能失調就找上門來.長期的氣憤.緊張會誘發胃炎,胃痛(燒心),胃液過多意味著你長期被壓抑的性格挑釁
7.便秘:時因為人們積累太多的情感.觀念和體驗,不能或不願意割捨,長期不能釋懷,感受不到新的情感和體驗.
8.眼睛疾病:是不想看到什麼,不接受周圍世界的表現.近視的人想要恢復被毀的視力,需要有自信心並且完善自己的個人和職業素質,提高個人威信.遠視的人的潛意識里會覺得周圍充滿了困難和不快,讓人無處躲藏.問題還是在於不自信,不能解決累積的問題,也可能是習慣性的小題大作.建議你訓練下自我的控制力,再顯示生活種一定會找到好的方面,或許應該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9.耳朵疾病:耳背,耳聾與我們試圖忽略那些聽覺信息,希望把周圍的人,外部世界抽象化有關.他們不想聽到他人的不滿,指責,謾罵,只希望留給自己安寧.考慮一下是什麼讓你有這種願望.如果是與親人的關系,試圖找出她話力讓你厭惡的實質.要知道無風不起浪---或許是你自己的問題.
10.失眠:人們要重視失眠.適當服用安眠葯有利於健康,但也可同時採取多種手段解決失眠問題.
11.高血壓:常出現再這樣的人身上:他們充滿豪情的把自己力所能及的負擔全攬上身,馬不停蹄地勞作,害怕辜負周圍人的希望,希望自己再別人眼裡是重要和被尊重的,因此排擠自己內心的情感和需求。
3. 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主要表現是什麼
主要表現為:
1.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健全,沒有疾病。
2.體質狀況好,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能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重的任務,能經受多種自然環境的考驗。
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全神貫注,思想集中,對工作、學習都有較高的效率。
4.意志堅強,情緒正常,精神愉快。
4. 如何理解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
2、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大多與遺傳(基因)相關。既能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經受各種事件的發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
3、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5. 你是如何理解健康的呢
我覺得健康分為身體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若是其中一項不達標那麼就稱不上健康,我曾有幸去過精神病院做義工,裡面的患者身體大多都無恙,但是確是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因為精神心理問題,他們的行為都很反常,真正健康的人呢不管是身體還是心裡都是健康的,此為真正的健康。
6. 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主要表現是什麼
身體健康還有16種具體表現:
1)眼睛有神。眼睛是臟腑精氣匯集之地,臟腑虛衰,必影響於眼。相反,眼睛有病也反映了內臟的病變。因此,雙目明亮,炯炯有神,是一個健康者的明顯特徵。
2)二便正常。二便排出要靠心神主宰,靠肝、脾、肺、腎的協同動作,排出廢物,直接關系著人體各哭器官的功能。
3)脈象緩勻。指脈像要從容和緩,不快不慢,反映了所血的運行狀態。
1.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且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健康高招:為什麼逛街購物會把煩惱的事情都拋到腦後?可能是因為眼花繚亂的商品不斷地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上面,也可能是因為辛苦工作之後所得的收入都被自己一次性消耗掉而產生了快感。反正無論是大商場,還是路邊小店,逛到腿軟時可以吃點美食,保證讓你絕對放鬆。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健康高招:這些「順氣」食物,能讓你保持樂觀的心態,心情不爽時,不妨試試哦。啤酒能順氣開胃,改變惱怒情緒,適量喝點會有益處。沏茶時放幾瓣玫瑰花可順氣,也可將玫瑰花插在居室里,呼吸進花香也能順氣寧神。3.善於休息,睡眠好。健康高招:想要睡得好,先梳頭,梳到頭皮發熱,不僅能護發,也能促人安眠。再泡腳,會使足部血管擴張,促使大腦的興奮性降低,使身體產生輕松舒適感,幫助入睡。窗戶記得要打開,睡前開窗換入新鮮空氣,能使人睡得香甜,即使是冷天,也可將窗開一小縫。
4)形體壯實。指皮膚潤滑、緻密,肌肉豐滿,不胖也不瘦,軀體強壯。
5)面色紅潤。面色是五臟氣血的外表,內臟有病面色必顯示不同形色或枯槁。
6)牙齒堅固。牙齒堅固,必然消化好,營養吸收好,反映腎功能良好。
7)雙耳聰敏。人體各部分器官出現病變,都可以通過經絡反映於耳部。出現聽力下降、失聽是臟器功能衰退的表出。
8)腰腿靈便。肝主筋,腎主骨,腰為腎之腑,四肢關節之筋皆賴肝血以養,所以腰腿不痛,四肢靈便,步履穩健。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未老腰先痛「。
9)聲音洪亮。聲音宏亮反映肺功能良好,精神煥發。
10)須發潤澤。須發生長與本人的營養血運有密切關系。
11)食慾正常。食慾好壞,食量大小直接反映胃腸功能。
12)生長發育良好。健康的人,身體發育比較好,主要表現身高和體重正常,身材勻稱,肌肉豐滿,四肢有力,胸圍呼吸、肺活量、握力、彈跳力、反應速度等監測指標達到國家規定的良好標准。
13)身體素質好。健康的人,肌肉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素質,其監測指標達到國家規定的良好標准,它即能反映出人的神經系統和內臟的功能,同時也是健康的重要指標。健康的人,肌肉的體積大、力量大,可占體重的40%~50%。
14)心肺功能好。健康的心臟,心肌發達,心容量大,每跳運一次能排出血液80~110毫升,比一般人多20~30毫升。健康的肺臟其肺活量比一般人在,胸廓發達,呼吸肌強壯,呼吸緩慢而深沉,每分呼吸10次左右就能滿足身體對氧氣的需要(一般人為13~18次)。由於心功能增強,其肝臟、胃腸等內臟器官的血液循環旺盛,營養供應充足,也處於健康狀態。
15)神經系統的功能好。無論是學習、工作、思考、判斷、還是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行動,或是進行體育運動,各種活動都受大腦的支配,並且效率高,不頭痛不失眠,吃得香睡得甜,無疑是一種健康的表現。
16)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和抗病能力強。人體必須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當外界氣溫降低時,軀體又通過肌肉產熱,皮膚血管收縮,減少向外散熱,以保持體溫平衡。健康的人,天熱了不易中暑,天冷了也不易感冒,就是這個道理。人體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也是一樣,身體健康的人,血液中的抗體多,在同樣的情況和環境中,不容易得傳染病。
7. 試述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健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心理健康同樣很重要。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現在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8. 談談你對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理解
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理解,健康就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反應。心理健康是個體在謀求健全發展過程中,生理心理與心態完好的結合。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身體健康你的心態還會好,心態好了心理也就好,倆者也是有著重要關系的。
9. 身體健康和心裡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心理健康能促進身體健康,反之,心理處於不健康的狀態,則會導致一些身心疾病的發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情緒與身體健康。早在2000年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們就發現了人的情緒與健康有著重要的關系,就發現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疾病發生的致病因素,就總結出「七情過度百病生」的說法,認為人的情緒過度發生變化,會引起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脈阻塞,氣機紊亂。
二是性格與身體健康。一個人的性格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心理的變化可通過內分泌和免疫機制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所以,性格特徵既可以作為致病因素,成為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又可以改變疾病過程。因此,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就說:「了解什麼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麼病更為重要。」
2.心理健康對壽命的影響
許多研究已經發現那些面臨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抑鬱症)困擾的人跟那些心理健康的人相比壽命縮短。事實上,心理健康基金會的報告已經指出精神分裂症能增加患者死於呼吸系統疾病三倍的風險,死於心臟疾病兩倍的風險。抑鬱症讓一個人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了50%,死於心臟病增加了67%。由此看來,心理健康狀況對對壽命有很重要的影響。
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發現樂觀的信念可以延長壽命。
3.積極情緒的力量
根據哈佛大學200篇文章的meta分析,樂觀主義可以促進心血管的健康,而且可以降低疾病進展的速度。
作者茱莉亞.鮑姆(Julia Boehm)說:「積極不是沒有消極信念。我們發現當不考慮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吸煙狀態或體重時,樂觀,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等因素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Boehm還表示最樂觀的人與不那麼樂觀的人相比,初次發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50%。
積極情緒與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有關,反之亦然,消極情緒與一個人的糟糕的身體健康有關。壓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慢性壓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拖垮身體,即使是短暫的壓力,例如一時的胃痛,也可能產生影響。美國心理協會(APA)報道。消極的情緒如憤怒已經被發現與心臟病發作和其他可能導致死亡的身體問題相關。
10. 你認為的健康是什麼
1.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
2 .避免失眠對生命健康的嚴重危害,還可同時採取其他方法解決失眠問題。
3 .性格塑造疾病,我們的健康於外部環境有關,與生活習慣有關。但鮮為人知的是性格也是造成疾病的一個因素,能夠影響人的大腦的一切東西都可以影響到人的身體。要想避免這些,必須立刻終止那些讓我們痛苦和不安的東西。人體的每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與我們的意識和心理有存在著嚴格的特定聯系。當我們心理失調時,特定的器官也會不正常,從而導致某種疾病。要想痊癒,除了遵醫囑治療外,還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健康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