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B.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C.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義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傑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①自我認知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對自我做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
②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態絕對不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萬念俱灰的,他會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成長起來,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價值。
③統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各種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心態。他對於人生有一種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韌的忍耐力。
④自我調控能力。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並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從於他人,善於調節自我的情緒和能力,果斷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⑤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他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判斷現實。
⑥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受環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順應環境,適應環境,並積極地發問、變革環境,使之更適應人的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熱愛人類,適當地工作和游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確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我國學者把"心理健康"的定義,又做了一個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種機能健康;
③符合社會生活的規范,自我的行為和情緒適應;
④具有自我實現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統一和調和;
⑥對環境能積極地適應,具有現實志向;
⑦有處理、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
⑧具有應變、應急及從疾病或危機中恢復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義,是與心理障礙和疾患相對而言的。隨著國際、國內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個不斷修正、完善過程。
D. 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麼
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指的是一種積極的、能夠使人們不斷進步的心理狀態。
除了疾病而言,還應該具備一些特點,比如可以持續學習,持續進步,可以良好的適應社會關系,良好的發展和保持親密關系,能夠有比較好的自我認知,並且能夠在挫折中、困難中應對,使自己度過困難跟挫折,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接納自己的不足。
此外,還要具有靈活性和彈性,比如在一些壓力和極端環境下,能夠調適自己的身心情況,去適應極端情況,這些都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而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指一個人的身體、心靈統一、和諧,能夠適應好社會環境,並且使人發揮到最好的功能。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緒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
5、人際關系適應;
6、反應適度;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心理健康
E. 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的含義是: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F. 關於心理健康如何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G. 心裡健康的標准廣義
康定義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因為人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身與心的健康是相互影響、交互作用著的。人的心理在接受來自身體內部和外部世界的種種刺激後,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猶如一潭死水,一點也不動盪,反倒不正常了。但是強烈或快速的心理活動又會給人帶來明顯的影響。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對人的健康和疾病都會產生不利作用,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們應該了解什麼是對健康有利的心理狀態,什麼是對健康不利的心理狀態。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中健康順利地成長。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心理健康概括為十個方面: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的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中,有正向積極的關系,也有負向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綜上所述,我們可將心理健康概念定義為: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發揮其心身潛能。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適應良好的一種狀態,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協調一致的過程,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和人格完整協調。
H.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8)心理健康廣義上的定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
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I. 什麼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一、智力發育正常,即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
二、穩定的情緒。盡管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但不會持續長久;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理解他人,學習他人長處,友善、寬容地與人相處;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能對自己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心理健康標准;網路-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