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了,你該需要知道些什麼
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了,需要知道些什麼呢?
2020年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為弘揚攻堅克難的偉大抗疫精神,進一步提升全民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意識,倡導社會關注、支持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積極推進《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我國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定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
多些關愛少些非議。雖然公眾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認識提高了,但這些疾病被污名化的問題仍廣泛存在,使很多人恥於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疾病不能得到及時診療。我們必須認識到,精神心理疾病是生命發展過程中必然伴隨的一種現象,與道德和人品無關,即使我們現在沒患病,也不代表將來不會患病;大多數精神心理疾病可以治好或控制。
㈡ 心理健康日應該做什麼我是指一個小學生
參加學校安排的心理活動,如果學校沒有安排那就家長帶領學生看有關書籍
㈢ 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幸福生活從心從我做起。」為優化我校學生的心理品質,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幫助同學們陶治情操、感受幸福、體驗快樂;提高人際交往、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認識自我、,學發展自我與完善自我、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生處、校學生會舉辦首屆「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活動由學生會、心理健康協會承辦。本次活動圍繞「和諧校園、陽光心靈」的主題,於2011年5月下旬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心理漫畫比賽、心理徵文比賽、心理趣味運動會、心理影片賞析、「心願卡」、班級心理沙龍等一系列活動。 一、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擬請三位專家進行三場講座,具體主題與時間將與專家協商。內容是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解析當代學生的心理特點,傳遞相關的應對技巧與心態調節方法,從各方面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觀,增進心理素質。 二、 心理漫畫比賽 主題:「美麗心靈,快樂生活;敞開心扉,放飛夢想」,心理漫畫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表現形式,為表達大學生生活、學習、情感等活動中的心理困擾、心理感悟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同學們展示風採的一個舞台。內容可以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創作背景,以人們常見的心理現象為創作題材,要求能給人一定的啟迪。由心理健康協會承辦。 形式鼓勵多樣性,含對白或必要的文字說明。可以單張或多張的漫畫來講述心理故事。 作者必須註明自己方便可靠的聯系方式和真實姓名、系部、班級。 獎勵方式:參賽作品由心理協會組織人員進行評選,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鼓勵獎若干名,每位獲獎者都有精美禮品一份。同時還為獲獎選手頒發榮譽證書。 三、心理徵文比賽主題:「關愛心靈,點滴成長」,打開心扉,激揚文字,以文字記錄下你的心路歷程。內容可以是你成長經歷的分享,如自己的心理變化以及感悟與收獲;可以感激生命中某一個重要的人對你心靈成長的幫助;可以從自己的成長經歷談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談談在各種挫折和磨難中怎樣在自己或他人的幫助下保持樂觀的心態,重拾信心。由心理健康協會承辦。徵文鼓勵形式多樣、新穎活潑,可以是文字稿件,也可以是文字配以漫畫的形式。文章需有真情實感、創新和個性化。文稿字數一般不超過1500字。作者必須註明自己方便可靠的聯系方式和真實姓名、系部、班級。獎勵方式:參賽作品由心理協會組織專家進行評選,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鼓勵獎若干名,每位獲獎者都有精美禮品一份。同時還為獲獎選手頒發榮譽證書刊。四、心理影片賞析「心隨影動」,電影以藝術的方式濃縮了人生的點點滴滴,讓人震憾與感動。通過四場經典心理電影,請心理協會成員事先准備材料,幫助同學們對電影進行解讀,從電影中提煉愛與希望的力量,歡迎看完電影的同學發表觀後感,在影院現場發下精美紙片,記錄下同學們的感言,也可事後發表觀後感文章。擬觀賞影片為:《阿甘正傳》、《放牛班的春天》、《美麗人生》、《出水芙蓉》、《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贖》。由心理健康協會承辦。五、心願卡心願可以寄託人們的祝福與夢想(可寫下自己的班級、姓名,轉與校廣播站),「我所擁有的」「我所缺憾」的,讓同學們審視自己的內心也觀察別人的內在,啟發更多的人珍惜擁有,坦然面對缺憾,了解人與人之間共通之處,增強對他人的信任與理解。用兩張大的宣傳版報紙與彩筆,讓同學們分別填寫。由心理健康協會承辦。 六、班級心理沙龍動員各班級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開展,主題自擬,沙龍主題為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路向何方?大學生就業、大學生職業規劃;職業選擇——是否轉專業?大學生的戀愛情況;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與父母的關系、與教師的關系、與舍友的關系等);情緒管理;壓力管理;自我認識(認識並愉悅自己)等等。各班根據心理沙龍的開展情況整理成文字資料發與心理健康教育辦公室,由該室進行整理並匯報給學生處。歡迎同學們踴躍參與!
㈣ 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活動,求點子!!!!
1、邀請知名心理學教師舉辦專題講座;
2、舉辦《我與心理健康》主題徵文活動;
3、印製「大學生心理健康須知》宣傳彩頁,在校園掛牌發放;
4、《我喜愛的一本心理學圖書》演講比賽活動。
㈤ 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可舉辦那些有意義的活動
1、可以搞一個本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然後把數據公布出來,引起大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重視。2、用心理量表現場做測試,可以趣味點。
㈥ 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活動計劃!
要PPT嗎?我這有我班同學做的ppt 發給你 看對你可有幫助。郵箱?
㈦ 5.25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你們說搞什麼活動能讓大家感興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宣傳綠色休閑
也就是不要搞什麼開會啊,講座啊等等一些比較傳統的心理健康服務或者宣傳
就是要搞一些著重性格培養以及心態放鬆等相關的輕松的活動,比如什麼運動 踏青等等
我一下子想不了那多,以前搞過,呵呵
㈧ 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
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裡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㈨ 5.25心理健康日,在校園廣播的內容
心理健康的標准: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復劑,也是獲得機體健康、延年益壽的要素。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為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中,有正向積極的關系,也有負向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泄過份,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
精神正常並不意味著沒有一點問題,關鍵是這些症狀的產生背景、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對個體和環境的不良影響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簽.1、疲勞感:通常有相應的原因,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良好的休息和適當的娛樂即可消除。
2、焦慮反應:焦慮反應是人們適應某種特定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但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如面臨高考,但可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3、類似歇斯底里現象:多見於婦女兒童。有女性和丈夫吵架盡情發泄、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兒童可有白日夢、幻想性謊言表現,把自己幻想的內容當現實。
這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強迫現象:有些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反復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識到沒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個人,反復檢查門是否鎖好了等。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5、恐怖和對立:我們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會出現恐怖感,有時也想會不會往下跳,甚至於想到跳下去是什麼情景,這種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6、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復多次檢查,特別是當親友、鄰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後容易出現。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接受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7、偏執和自我牽掛:任何人都有自我牽連傾向,即假設外界事物影射著自己特別是對自己不利影響,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這時往往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而且經過片刻的疑慮之後就會省悟過來,其性質和內容與當時的處境聯系緊密。
8、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反復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覺: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況下,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過確認後,自己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人士稱之為心因性幻覺。不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遺言,不能視為病態。
10、自笑、自言自語: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屬正常現象。科學地講,健康的含義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因此,保持心理健康,營造良好心境是對健康防病大有裨益的。那麼,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保持樂觀的情緒。要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即便是幹些家務也不應視為負擔,而是帶著情趣去干,比如做飯,不斷嘗試新花樣,享受烹飪的歡娛。在工作上要不斷創造,在進取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
●善於排除不良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別悶在心裡,要善於把心中的煩惱或困惑及時講出來,使消極情緒得以釋放,從而保持愉悅心情總伴你左右。
●經常幫助別人。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美德,其作用不僅使被幫助者感受人間真情,解決一時之難,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後的快慰。經常幫助別人,就是使自己常處在一種良好心境中。
●善待別人,心胸大度。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度與人相處,會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尤其是被人誤解的時候,要亮出高姿態,待對方曉知真相後更會佩服你,這樣寬容,關心別人也有利於營造好心境。
●要有廣泛的愛好。比如收藏、體育、旅遊、音樂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間的樂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廣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時,這種興趣活動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保持一顆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後,隨年歲的增長,有人便產生了「看破紅塵「的感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這樣不利於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顆童心,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好奇,不論對知識更新,還是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培養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嚴肅、正式的場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說話時適當地採用幽默語言,對活躍氣氛、融洽關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陣會心的笑聲中,大家心情特別好。
●學會諧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經常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適應社會的規范,並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適應力,從而減少因此而帶來的困惑和壓力,保持心理健康。
以上純屬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