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一、智力發育正常,即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
二、穩定的情緒。盡管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但不會持續長久;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理解他人,學習他人長處,友善、寬容地與人相處;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能對自己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心理健康標准;網路- 心理健康
❷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任務是什麼
其一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其二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其三是促進學生實現與環境的積極適應,成為「四有」新人。
❸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哪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4)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的教育
培養學生以社會需要為己任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正確地把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要具備自我認識,自我了解的能力,對個人的條件、氣質、興趣進行分析,確定切合實際的自我期望值和奮斗目標,樹立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鍛煉和實現人生價值觀念及為社會作貢獻的高尚心理品質。
(5)良好生活方式的養成
教育學生個人的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是緊密相連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導致多種生理疾病;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煙,不過量飲酒,科學飲食,在消費中不攀比,適度消費,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衛生習慣。
(3)心理健康任務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
(2)預防心理疾病,保持學生心理健康
(3)增強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❹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1)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展與完善。(2)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針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罪犯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罪犯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常見異常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學習心理輔導、學生的人格心理輔導、學生的生活與休閑輔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與應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家校合作,共九章內容。
❺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和具體目標是什麼
目標:
1.使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2.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
3.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給予學生科學有效地心理咨詢和輔導,使學生擺脫心理障礙。
❻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
1、學習心理咨詢: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創造力咨詢等;
2、社會心理咨詢:包括「學校病」咨詢、人際關系咨詢等;
3、職業選擇咨詢:包括職業興趣、能力、氣質咨詢;
4、心理健康咨詢,包括大、中、小學學生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及產生原因,心理健康指導。
❼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什麼
為達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做了明確規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為此,在具體執行中應特別注意以下三點。
1.滿足合理需要
小學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歸屬、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這些需要的合理滿足是小學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條件,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發育和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個小學生,作為班級和夥伴中的一員,如果長期得不到認可,不被接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愛,總是受到排斥,體驗不到集體的溫暖,他就不會有安全感、自尊感,就會感到孤獨,感到壓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閉,或者相反,導致逆反心理,仇恨、敵對、攻擊等消極心理,心理健康就無從談起。事實一再表明,滿足合理需要的機會被剝奪,或者受到壓抑,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到滿足,人的心態和行為就有可能趨向極端化,甚至鋌而走險。中小學生中存在的許多不良行為或罪錯行為,絕大多數都與合理需要得不到適當滿足有關。學校是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機構,是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敢策建立起來的正規的、完善的教育系統。因而,就滿足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而言,所提供的機會和方式是最具合理性、方向性、教育性和權威性的,是任何家庭和其他社會部門都無法相比的。為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積極自覺地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麵向全體小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個體間需要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對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滿足的正常途徑能有正確的認識。否則,小學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製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沖動驅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教育者對此必須充分注意。
2. 提供指導
指導包括集體輔導和個別指導。集體輔導要有預見性和超前性,是指針對中小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採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輔導,使之對自己成長發育中必定或可能面臨的問題有所認識,有所准備,能以積極自覺的心態有效地面對。比如新人學的小學生,由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學校的小學生,隨之而來的是主導性活動的變化,由先前的做游戲為主變為以學習為主。隨著社會角色的變化、主要活動的變化,家庭與社會的要求也不同。小學生要嚴格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要寫作業,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已成為必須履行的社會義務。如此巨大的變化對所有學童來說都會遇到對學校生活的心理適應問題。再比如高年級小學生,面對青春期的提前到來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也有心理准備問題、心理適應問題,所有這些共性的問題都需要教師或其他人員有計劃地提供及時有效的輔導,否則就會遇到困難,就可能出現困擾,不利於身心健康。個別指導主要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和指導。比如,對個別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方法上的幫助,針對個別小學生存在的某些消極的不利於其身心發展的問題,如逆反心理、,厭學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點所給予的幫助、所進行的調整等均屬個別指導。
3.及時調治
我們知道,學校是全方位、綜合性的教育機構,有許多工作要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是小學生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不可能都用於此。同時由於小學生身心發展和健康教育的復雜性,個體間的差異性和家庭生活、環境影響的多樣性,因而無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多麼重視,工作多麼細致,效果如何顯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能達到非常理想的程度,總會有少數或個別小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這就要求我們從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以及班主任和輔導員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並能隨時與有關家長取得聯系,提供建議,及時送醫療性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機構,由專業人員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和治療。由於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定型,各種心理問題即使比較嚴重,只要及時發現,善於識別,及時送醫療性心理咨詢、治療機構,接受專業人員的幫助和調治,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後效果良好。
由此可見,作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點不在於治療而在於識別,要能及時發現,以保證及時有效地得到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治療。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已有明確規定。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並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2)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
(3)個別咨詢與輔導。開設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的有效途徑。對於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5)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學校要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要講求實效,要把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關鍵的問題在於創設有利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包括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相應的咨詢輔導機構,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等,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使之在學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樣才能減少和盡可能地消除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促進和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柳麗萍摘選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 王成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 王文娟當前,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一些學校紛紛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了心理檔案,設立了學生心理咨詢室等。但是,筆者認為,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那就是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觀。
人性觀是指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背後深層次的教育理念。人的教育行為都是以特定的人性觀做基礎的。不論教師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其人性觀都會深刻地影響他的教育行為。
有研究顯示:具有消極人性觀的教師,往往不顧學生的自尊心、人格及其心理需要,強調學生對自己的絕對服從,並習慣於用強制、命令、威脅的方式訓教學生或懲罰學生。極端的事例經常見諸報刊:一些教師要求小學生在課上的40多分鍾內,坐姿端正,不許扭動;有的教師對學生偶爾在臉上撓癢的行為,嚴加痛斥;更有甚者,有的教師體罰學生,拳打腳踢,施以暴力;還有個教師竟然讓一個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脫下褲子,以促使其改正錯誤……試想,在這樣的教師「教導」下,學生能不誘發出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嗎?從表面上看,教師體罰、傷害學生是師德問題,但實質上,它是教師
</PGN0027A.TXT/PGN
無視學生的基本權利在人性觀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對學生過度地壓抑或體罰等,是導致學生發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原因。而具有積極人性觀的教師,則能夠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容忍學生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樣的教師相信學生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其教育教學行為肯定會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很多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正因此,本文特別強調:在中小學普遍開展心理健教育的大好形勢下,要特別重視轉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轉變觀念是比從形式上(上課、建檔、開咨詢室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要、更為艱巨的任務。為此,我們主張:1.建立人性化的學校管理制度
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強調教育民主,強調尊重學生。這樣的學校管理合乎情理,符合人性的基本需要,它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安排教學活動,改革管理制度和考試制度,落實民主治校、參與管理等問題。例如,一些學校建立了師生定期交流的制度,拓寬了師生溝通的途徑;一些學校要求教師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家校
</PGN0027B.TXT/PGN
聯系本,定期向家長報告學生的進步,緩和了親子關系,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一些學校實施小幹部輪換制,讓全體學生參與班級管理,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人性化的學校管理制度,使教師心情愉快,學生心理健康,實現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2.堅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則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教育工作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師不能用固定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不能把成人的價值觀、成人的需求、成人的信念強加於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學生具有與教師平等的地位和權利,他們應有一定的自主選擇的自由。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正常現象。
其次,要求教師對人真正感興趣,在認識上理解人、信任人;在情感上尊重人、關心人;在行為上激勵人、煥發人。教育者應正確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要以正面教育為主,避免懲罰學生。對此,有不少教師曾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只有愛,沒有批評和懲罰是不行的。然而,事實教育了他們。一些教師堅持人性化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他們從觀察了解特殊學生入手,逐步接近、關懷他們,消除了他們的抵觸情緒,促進了他們的學習和心理發展。一位教師介紹經驗時說:「以前,我帶的班常常成為優秀班,許多學生還在競賽中得了獎。可是,畢業後他們卻很少再回學校看望老師,這常使我感到困惑。現在,我遵循人性化的原則教育學生,班級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畢業時,全班有30多位學生打電話向我
</PGN0027C.TXT/PGN
告別,這使我很感動。我明白,這是堅持人性化原則的積極成果,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效應,它顯示了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成熟。我想,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將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3.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師要善於使用軟方法,即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過自己的知識、情感、人格、威信等影響學生,而避免採用強制、命令、體罰等方法壓服學生。從人性觀的角度看,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有其獨特的教育效果。
其次,學校教育要千方百計地把生活和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學校要把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讓學生有更多愉快的體驗、並以此作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切入點。例如,北京光明小學在低年級試行樂考,把教室布置得五彩繽紛,讓學生自選考試形式(背誦、朗讀、寫字等等)和試題,並採用多種形式評價學生的成績。結果,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生期盼考試,
</PGN0027D.TXT/PGN
歡天喜地參加考試。這不僅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還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發展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又如,北京康樂里小學低年級的老師為學生出版充滿童趣的「班級作文集」
,使寫作文成為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學生飽嘗成功的喜悅。
最後,開展師生角色互換活動。使教師重新認識學生,深入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也要警惕問題的另一面。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教師與心理上較為幼稚的學生頻繁交往,加之教育活動的相對封閉性,使有些教師在心理和行為上常常表現出幼稚、非理性的特點。這也是導致教師傷害學生自尊心,引起師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學校工作中促進教師的心理成熟,使其自覺調控消極情緒,加強心理自控,有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❾ 試論述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
1、基本原則: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2)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把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學輔導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2、主要任務:
(1)開展預防性和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有的放矢,對症下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自我調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