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促進健康養老
合理規劃設置醫養結合服務機構
《意見》提出,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時,應將醫養結合服務設施納入建設內容,農村地區應結合實際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分別與敬老院、農村幸福院統籌規劃,毗鄰建設。
同時,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利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社區養老機構、敬老院現有資源,改擴建一批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支持鄉鎮衛生院、養老院「兩院一體」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在社區設立集醫療護理、生活照護等服務為一體的醫養結合機構,重點為鄉鎮、社區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醫養結合服務。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設置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病床和養老床位。發揮中醫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作用,增強社區中醫葯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含中醫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引導一批二級及以下醫院轉型,重點向康復、護理和養老服務延伸。醫療機構設置的醫養結合、老年病、安寧療護等床位不列入平均住院日統計指標。養老機構可按規定申請開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等。
鼓勵有條件的市、縣探索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服務銜接,增加硬體設施投入,充實補齊人員隊伍,重點為失能、失智的特困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
深化醫養簽約合作
《意見》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明確合作內容、方式、費用標准及雙方責任,雙方簽訂規范的合作協議。簽約後,由醫療衛生機構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具備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可與簽約醫療衛生機構建立雙向轉診機制,嚴格按照醫療衛生機構出入院標准和雙向轉診指征,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全流程的醫療衛生服務。加強醫療養老聯合體或共同體建設。到2022年,養老機構基本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必要的醫療衛生服務。
支持開展上門服務和連續服務
《意見》明確了制定上門醫療衛生服務的內容、標准、規范和家庭病床服務辦法,完善上門醫療服務收費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機制,適當提高上門服務人員的待遇水平。提供上門服務的機構要投保責任險、醫療意外險、人身意外險等,防範應對執業風險和人身安全風險。
② 怎樣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法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法如下:
(一)改變傳統老齡觀:從「健康老齡化」向「積極老齡化」轉變
「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進入老年期時在軀體、心理、智力、社會和經濟五個方面的功
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年人中若有較大比例屬於健康老齡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得到制約或緩解,則其老齡化過程或現象就可能是健康的老齡化或成功的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是我們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基本戰略,但它還不是我們的終級目標,如何使老年人群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性力量,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精神,超越健康老齡化這一較為傳統的觀念,實現向「積極老齡化」觀念的轉變。
(二)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多元化養老模式
東方文化和價值觀十分推崇家庭養老,「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非常典型地宣
揚了養老責任高於個人發展的理念。多少年來,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唯一的養老模式,在促進代際和諧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進入老齡化社會後,盡管這一模式受到了挑戰,但我們仍然堅持家庭養老的主體地位不動搖。此外,為了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還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使社會化養老成為家庭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培育:第一,積極培育為老年人服務的各種社會組織。這類社會組織在我國還處在一個初步成長階段,他們的發育需要國家的法律和制度促進,以便更充分地發揮其在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支生力軍。第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鼓勵企業多向老齡事業投資,減輕國家公共資金的投入。發展老年產業,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創新多種服務方式,推進社會化養老。老年產業可以把服務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險、理財、住宅、保健等方面為他們提供服務,讓准老人做好進入老年期的各種准備。第三,發揮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優勢。我國社會力量養老的一個制度創新是以社區為依託,推行居家養老,這是中國特色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積極舉措。在社區養老能更有效地利用既有資源,老年人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安度晚年。
(三)發展老年醫學,延長「生活期望壽命」
我國自然人均期望壽命在國際上處於較高水平,但老年群體的生活期望壽命在世界上還
比較低,即居民的健康生活時間較短。因疾病、傷殘喪失生活能力的老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負擔。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各項醫療費用的進一步增加將給社會經濟帶來更大負擔。解決醫療負擔過重問題是解決一系列人口老齡化社會問題的重要一環。為此,要大力發展老年醫學,實現醫療資源的平衡性,特別是要做好老年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為老年人提供適當、及時的初級保健照顧。這主要包括疾病的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醫療管理和後期照顧等環節。發展老年醫學是解決老齡化帶來醫療費用增加問題的重要途徑。因為越早發現疾病,就越容易治療。如果保健系統錯過了及時診治老齡病的機會而造成了老齡病的增加與惡化,就會進一步增加社會負擔,加大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四)推進老年立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推進我國老齡事業。我國
1996 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有關老年工作的法制建設仍滯後於老齡化的發展,在處理很多涉及老年人民事糾紛時缺乏專項法律法規依據。為了切實維護老年人權益,發展老齡事業,應盡快制定社區服務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實踐證明,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規體系,可以更好地調整涉及老年人的法律關系,制裁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促進家庭和睦,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供保障。
(五)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才
適時提高勞動年齡的上限,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供養系數保持在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水
平上,勞動年齡人口在總體人口中處於核心和支配地位。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表明勞動力資源豐富,供養系數低,有利於經濟發展;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低會導致勞動力資源減少和供養系數加大而制約經濟發展。我國以59 歲為勞動年齡上限,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均預期壽命確定的。50年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已延長到70 歲,如果退休年齡仍維持在50 年前的水平,則對於勞動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以及人口老齡化危機的應對都不利。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對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和產業,適當放寬退休年齡。國家可以通過技能開發和培訓學習提高人們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能力,延緩退休年齡,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各地可以建立老年人才庫,合理利用老年人才,使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例如教師、醫生、律師、科技人員等重返職場,或者投入社區,加入到為老年人服務的行列,緩解我國社會保障所面臨的口老齡化的壓力。
③ 面對人口逐漸老齡化問題你認為該如何解決
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第一,重新界定老年人口標准,從主觀上改變60即為老人的心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斷改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且增長速度也不斷加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零歲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68.55歲,較1982年提高0.78歲;2000年再次延長2.85歲,提高到71.40歲,2010年和2015年分別再次提高到74.83歲和76.34歲。
隨著零歲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以60歲為老年人界定的初始年齡,以零歲預期壽命為終點,60歲與零歲預期壽命的差值佔零歲預期壽命的比重從1982年的11.5%(7.77/67.77=0.115)提高到2015年的21.4%。如果以65歲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齡,其與零歲預期壽命的差值所佔比重從1982年的4.1%提高到2010年的13.1%,2015年再次提高到14.9%。這證明繼續用「60歲」或「65歲」作為老年人口的標准過於年輕,盡管客觀、便於比較,但是已經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未來還需要根據人口情況的變動做進一步調整。
通過對老年人口標準的重新界定,可以讓人們從主觀上意識到自身健康狀況及預期壽命的延長意味著勞動能力等的不斷延長,改變群眾「60歲即為老年人口」的傳統觀點,這應該是積極應對老齡化最關鍵、最核心的第一步。
第二,創造有助於老年人發揮余熱的社會環境
面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提高退休年齡、發揮老年人余熱是最直接的方式。延遲退休年齡,在短期內是應對勞動力短缺的有效措施。但是從長期看,如果單純推出這一項政策將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我們需要制定政策體系、推出配套措施,讓人們意識到延緩退休作為對自身能力的認可,從而積極主動重返勞動力市場,並扭轉「延長工作年限彌補勞動力不足」認知的被動局面。
④ 2.試述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做好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社會負擔加重。2、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適應。3、家庭養老功能減弱。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21世紀中國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是20世紀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後果,與世界人口發展趨勢一致。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有哪些
健康老齡化的觀念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提出,將健康老齡化作為全球解決老齡問題的奮斗目標。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在進入老年期時在軀體、心理、智力、社會、經濟五個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有哪些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年人中若有較大的比例屬於健康老齡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得到制約或緩解,則其老齡化過程或現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齡化,或成功的老齡化。為實現健康老齡化需要社會各方面協調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積極參與。中國在這方面應當大有作為,努力為世界提供範例。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有哪些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根本在於加快經濟發展,壯大國家經濟實力。但是老齡化問題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處理得好,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處理不好,則可能成為制約因素。
⑤ 進入老年期後,人體日漸衰弱,老人如何才能確保健康老齡化
老人應該定期體檢,清淡飲食,每天鍛煉。只有做到以上三點,才可以確保健康老齡化。
總結:老人應該每年定期做一次全身體檢、飲食上一定要清淡、每天要進行鍛煉,如果做到以上3點,就可以確保健康老齡化。
⑥ 為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一是繼續完善生育政策,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相銜接。當前具體的政策選擇包括: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多途徑滿足青年及新家庭的住房需求;完善婚育相關假期制度,推動家庭工作平衡;依法保障婦女就業權益,改善婦女就業環境;合理配置社會服務資源,改善兒童照料服務供給;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切實減輕家庭教育負擔。在此基礎上,建議進一步推進生育政策的調整,盡早盡快實現自主生育。
二是可考慮根據漸進、彈性原則盡快出台延遲退休年齡方案,並採取多種方式促進老年人就業,大力開發老年人力資源。
三是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推進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盡快出台科學透明的養老金調整機制;繼續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等等。
四是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實現供給主體多元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實現供給機制市場化。
老齡化帶來的後果:
人口老齡化將帶來勞動力供給的持續萎縮和養老負擔的快速增加。勞動力供給的下降將是我國未來面臨的必然趨勢。根據預測,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每年減少約200萬,到2020年至2025年期間可能上升至每年減少500萬以上。勞動力供給的快速下降將會深刻改變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形勢,對經濟的長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
與此同時,養老負擔將快速增加。根據預測,到2035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將大幅上升。老年人口撫養比的快速上升,將加大養老金支付壓力和全社會醫療費用,同時帶來養老服務需求的急劇增長。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探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經驗」
⑦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br〉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法如下:〈br〉
改變傳統老齡觀:從「健康老齡化」向「積極老齡化」轉變〈br〉
「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進入老年期時在軀體、心理、智力、社會和經濟五個方面的功〈br〉
能仍能保持良好狀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年人中若有較大比例屬於健康老齡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得到制約或緩解,則其老齡化過程或現象就可能是健康的老齡化或成功的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是我們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基本戰略,但它還不是我們的終級目標,如何使老年人群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性力量,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精神,超越健康老齡化這一較為傳統的觀念,實現向「積極老齡化」觀念的轉變。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多元化養老模式。〈br〉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四十七條〈br〉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br〉
⑧ 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
解決措施:
1、提高對老齡化問題的認識
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強調中國人口 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嚴峻性,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緊迫性,以及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思想認識,增強全社會的老齡意識。
2、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長期規劃
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我們提出 健康老齡化戰略內涵,主要包括"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內容,這是對中國老齡工作的綜合概括,是促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解決好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體思路。具體建議是:
3、明確國家老齡工作的方向
將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納入國家的五年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結合經濟發展進程和城鄉不同情況,精心設計和構築中國老齡的工作體系,明確提出目標要求、工作重點、投入力度、檢查標准。
4、落實到各地的發展計劃中
要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把該地區老齡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根據國家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實際,納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採取分工負責和齊抓共管方式,對老齡工作有管理、有服務、有措施、有檢查。
5、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
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道路。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 區養老服務網路為輔助,公共福利設施養老手段為補充,社會保險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會和國家作用有機的組合起來,使之發揮出效用。具體建議是:
6、居家養老環境
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設計要充分考慮方便老年人和滿足老少戶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設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動的場所,使得絕大多數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功能,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傳統的家庭養老體系。
7、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
在城鎮建設規劃中,要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趨勢,合理規劃社區藍圖,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詢、購物、清掃、陪伴、護理、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並為老年人學習、文體、康樂、交往等社會活動的需求提供條件,逐步建成適合城鄉不同特點、多層次、多功能、多項目的社區老年人服務體系。
8、適度發展公共養老的福利設施
對政府設立的敬老院等養老、安老機構和設施,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機構撫養的老人情況,政府要繼續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設施條件,逐步提高居養水平。鼓勵和扶持社會民辦公共養老設施,制定優惠政策積極發展福利性公共養老設施,形成對家庭養護困難老人的救助保障體系。
9、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
要採取各種措施,完善城鎮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正常增長機制,完善相對獨立的養老金經辦機構,負責養老金的徵收、給付、營運和管理,用發國債形式探索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保證全額按期予以支付。農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儲蓄和家庭保障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並積極推進城鄉養老、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逐步建立起城鄉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
10、加大有關老年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
法律部門要堅決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依法合理調整老年群體與其他群體、老年人之間的關系,加強民事調解工作,促進家庭和睦與社會穩定。
11、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
在2005年左右時間,國家要盡快出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救濟、老年人福利等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使老年人的生活獲得切實保障,在2010年左右時間,制定出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法、新的老齡事業發展綱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規,形成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體系。
相關如下:
1、為引起各國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視,1990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從1991年起每年的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
2、1992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老齡問題宣言》,並決定將1999年定為「國際老年人年」。
3、2002年,第二次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通過了《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以回應21世紀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促進多年齡社會的發展。
4、2011年10月1日是「國際老年人日」。
⑨ 談談我國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
根據2000年11月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的10.2%。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為老年型人口結構類型的話,那麼早在2000年,我國已開始邁入老年型社會。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620萬人相比較,47年中增長了2.36倍,年均遞增2.6%。近十年老齡化速度加快,每年以3%的速度遞增,而且80歲以上高齡人口也以平均年百萬人的速度增長。
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世界老齡人口平均年增速度為2.5%,同期我國老齡人口的遞增速度為3.3%;世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的9.3%,同期我國由6.1%上升至11.5%。中國老齡化進程無論從增長速度和比重都超過了世界老齡化進程。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1.67億,約佔世界老齡人口6.98億人的24%,全世界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老年人。
另據200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7.0%高1.2個百分點。按地區分,老齡化程度以上海最高達13.4%,進入8%以上的地區是浙江11.2%,北京10.8%、天津10.7%,江蘇9.9%,重慶9.2%,湖北8.8%,湖南、廣西、四川均為8.6%,山東8.5%,安徽8.2%,遼寧8.1%,陝西8.0%,共14個省市總人口達6.9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54%。西北地區和雲貴藏等17個省區均在8%以下,呈現了經濟發達地區率先跨入了老齡化社會的狀況。
截止2004年底,浙江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640.83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96%;成都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52.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6%;上海市早在5年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經達到了11.46%。
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長達幾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國用了80年,美國用了60年,而我國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概言之,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先期進入人口老年型的國家相比,具有老齡化發展快、老年人口數量大、地區之間不平衡、超前於社會經濟發展等特點。
另外,一個普遍的規律是:發達國家社會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8000美元,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有能力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相比之下,2003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多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世界中下水平時,老齡化程度卻已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呈現了"未富先老" 的特徵。
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步入老齡化嚴重階段;2050年,中國將步入超高老齡化國家行列。
老年問題不容忽視
發達國家由於較早進入低生育率階段,兒童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所佔比例不斷上升。因此,嚴格來講,老齡化最早是在發達國家先出現的。
我國社會步入老齡化前後不到20年,不可否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推動和加速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近20年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疾病控制、衛生條件及生活質量快速提升,那種普遍存在的"少生、少死、高壽"的現象也是重要因素。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首先,勞動年齡人口對老年人的贍養負擔加重。據一項研究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2050年則要負擔48.5個老年人。研究認為,在未來50年中,前20年,我國存在一個低撫養比時期,這期間兒童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剛剛上升,總撫養比處在從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社會保障問題突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說:"農村不像城鎮那樣,老年人享有各種社會保障,原先集體供養老人的制度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而瓦解,農村養老主要通過家庭贍養自行解決,而農村家庭養老受到他們子女本身經濟實力和是否具有孝心兩個方面的影響,老年人贍養糾紛和因贍養引起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農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養老、醫療、照料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因此出現老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最後看不起病的問題。這在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尤為突出,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立。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壽命的延長,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急需解決好社會保障問題。"
由於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社會保障重在城鎮,城鎮職工社會保障基本框架雖已初步形成,但正經歷著未來人口老齡化的考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使得大批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根據建設部對城市住房需求的預測,2020年將新增城市人口2.6億,2050年將再增3.3億。屆時,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在城鎮化進程中,結合小城鎮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的養老保險辦法急需研究出台。
第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相關的心理、膳食和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有大約1/3左右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獨、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城市部分老年人體重超重,農村部分老年人營養不良。忽視個體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差異,"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喪失,使老年人過早處於被"養"起來的生活狀態。
"活到老,學到老",目前我國老年教育和科學發展滯後。拿美國來說,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展老年學研究,40年代國際老年學學會成立,老年學很早就引起他們的重視。而我國目前老年學的研究和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作為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國,我國沒有一所正規的老年病醫療研究機構,人口老齡化需要的護理和照料專業人員嚴重不足。1998年我國醫護人員比為1:1.1,遠低於1952年的1:2.26,也未達到衛生部規定的1:2,2000年我國護理人員與實際需求相比尚缺336萬。全科/家庭醫生奇缺,康復醫學發展緩慢,衰老機理研究投入嚴重不足。
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增長較快,老年服務和養老方式面臨挑戰,目前全國約有2340萬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據調查顯示,京、滬、津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達30%以上。全國約有1400多萬老年人要求進入老年福利機構養老,而目前各類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萬張,遠遠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存在養老機構總量滿足不了需要和養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社會影響不是兒戲
老年問題對經濟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後,最終要形成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兩部分。積累基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基金多,積累基金就少,反之,消費基金少,積累基金就多。積累基金多意味著國家和企業可以拿出更多的錢用於投資和擴大再生產,這對拉動經濟增長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人口老齡化會導致養老經費的不斷增加,從而導致消費基金的增加,相應地就使得積累基金相對減少,這對擴大投資是不利的。加上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退休金總額也在不斷地上升,1978年全國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福利費用總額為17.3億元,到1997年增加為2068.3億元,19年間增長了119倍。有人預測,到2030年,這一費用將達到73219.5億元,2050年將達到182195.2億元。這個龐大的數字會對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困擾。
另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下降,導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是構成生產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勞動力數量的多寡及其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的大小,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雖然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但勞動力資源卻十分豐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勞動力老化的問題將十分明顯,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勞動力在若干年後也將步入老年,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老年問題對社會穩定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現收現付的養老社會保險體制,養老金是直接從企業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業的退休人員多,企業用於養老的負擔就重,在職人員的收入就可能受影響,這樣,就可能導致在職人員的不滿,從而引發在職和退休的兩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實際上,退休人員所領取的養老金,是他們過去所創造的財富的一種補償。但是,由於在實際操作上表現為直接從在職人員創造的價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職人員的誤解。
老年問題對家庭代際關系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傳統家庭,由於子女多,加之那時候老年人壽命較短,家庭供養老年人的時間相對也較短,子女供養老人的負擔相對來說也比較輕。而現代,特別是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而導致的"4-2-1"家庭格局的出現,導致一對夫婦要面對供養雙方的父母和撫養一個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負擔。這種負擔不僅僅限於經濟上,還包括用於照料和護理老人的時間支出上。照料和護理老人需要時間,而對於勞動人口而言,時間就意味著收入的高低。久而久之,子女對尊老愛老的道德觀念會產生排斥心理,厭棄老人、歧視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會增多,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會不斷加劇。而代際矛盾如果解決得不好,就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我們該如何面對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老齡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12月,國家計委、民政部等部門聯合制定了《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00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又下發了《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從新世紀開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實際,制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老年人的經濟供養與醫療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體育事業有了較快發展,老年人合法權益受到重視,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老齡組織健康發展,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正在健全和加強。
但是,我國老齡事業總體上仍滯後於人口老齡化的要求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老年設施、產品、服務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老齡事業發展機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齡階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參加工作的,他們在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事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財富。但他們長期以來在收入低、勞動報酬沒有全部到位、生活質量差的情況下,過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瀕臨破產的企業,不能享受足額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障,相當一部分退休人員生活窘迫,農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會保障。因此,無論從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一億多老年人的社會生活困難問題必須加以關注,真正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在城鎮,要加快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面實行基本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依法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隨著經濟發展和職工工資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養老金,使離退休人員共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作好准備。
在農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民養老保障體系。農民養老以家庭贍養為主,倡導贍養人之間簽訂"家庭贍養協議";鼓勵低齡健康老人提高自養能力;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老人繼續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水平;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對老年人的集體福利制度;根據情況逐步建立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的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決城鎮化過程中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按照政府救濟和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多項目的貧困老人救助體系,對特殊困難的老人實行臨時性救助。
在醫療保健上,要完善和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按照規定,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逐步建立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健康保障辦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醫療條件。
充分利用城市現有衛生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預防、醫療、護理和康復等多種服務,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問題大部分解決在社區;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改善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條件;在老年人中普及衛生保健知識,增強自我保健能力;為老年人參與體育健身創造條件,為高齡老人和殘疾老人就醫享受優先服務。
國家在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增加對養老設施建設的投入,通過新建和改、擴建的辦法,辦好示範性的養老設施,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以社區為基礎、不同檔次的養老服務設施,注意以需求為導向發展護理型養老設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會福利院、老年護理院;街道要有與老年人需求相適應的養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層醫療機構的現有資源開展養老服務,逐步形成養老設施網路;社區要發展老年照料服務,優化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社會和社區環境。
鄉(鎮)敬老院要進一步加強設施建設,服務范圍擴大到周邊地區的老年人,逐步滿足各類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時建立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制度,服務人員培訓率達到60-80%,經過考核,持證上崗;重視整合和充分利用現有社區人力資源,大力發展社區志願服務組織,積極鼓勵在校學生以各種形式參加為老服務,形成專、兼職和志願者相結合的為老服務隊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宣傳教育和引導作用,辦好老年文化專題節目;文學、影視、戲劇界要積極創作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新聞出版部門要重視辦好老年報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大力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社區文體活動,對各類專業性老年群眾文體組織給予支持和引導,有計劃地組織老年文藝匯演、書畫展覽等活動。
建立老年教育網路,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教育活動,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發展,根據社會需要和自願量力的原則,創造條件,積極發揮老年人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在城鎮,要重視老年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引導老年人從事教育、科研、咨詢以及維護社會治安、社區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在農村,鼓勵健康老人從事種植、養殖和加工業,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發揮老年人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
最後,應根據實際情況,抓緊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細則以及有關老年人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地方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加大執法力度,依法處理和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組織網路,基層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機構要設立老年人合法權益維護崗,社區要設立法律服務網點,保證老年人能夠就地、就近、及時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務。對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老年人,按有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給予緩交、減交或免交的優待,幫助老年人學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加強法律監督。各級老齡工作機構要履行職責,督促和協調各部門依法行政,積極配合和協助司法行政部門,做好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工作。有關部門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貫徹執行情況定期進行檢查。
總而言之,面對社會老齡化,國家、政府、社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⑩ 解決老齡化,應該從哪方面入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