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
1、提高心理健康意識。號召公眾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
2、使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針對競爭壓力增大的情況,號召公眾正確看待壓力,使用合理方法緩解壓力。
3、重視睡眠健康。倡導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出現睡眠問題及時就醫。
4、培養科學的運動習慣。考慮運動對調節情緒的積極作用,號召每個人培養適合自己的運動愛好。
5、正確認識常見情緒問題。針對人們常遇到的抑鬱、焦慮情緒問題,提出抑鬱障礙、焦慮障礙主要表現及治療方法。
(1)護士心理健康如何維護擴展閱讀:
社會和政府促進心理健康的措施包括:
1、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針對公眾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現狀,要求政府部門利用各類媒體和傳播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科學宣傳力度,提升公眾心理健康意識。
2、構建心理服務網路。發揮基層社區在心理健康服務中的網底作用,搭建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台。同時,注重整合社會資源,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網路,培育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
B. 問答題如何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
護士也是醫務人員了,心理健康直接問心理醫生不就好了,如果自己醫院裡面有這樣的人才還不需要掛號了,多方便,這裡面啥回答都有的也不專業的。
C.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如何維護護士的身心健康
你好 1.不要有厭惡之心。護士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病人,有卧床不起的,有嘔吐不止的等等,如果忍受不了,產生厭惡之心,就會影響工作了。應該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不要去看、去想那些病人嘔吐的或其它污物。 2.要有充足的耐心。護士主要是照顧病人,這個工作很繁瑣,有時候還會碰上難纏的病號,挑肥揀瘦,這時就要求護士又保持一顆耐心,把自己的工作只要耐心細致的做好就行了。不要跟病人著急,這只會對自己不利。
D. 如何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
正確理解護理工作的重要性,熱愛護理工作,自強樂觀。努力學習專業及邊緣學科的知識,讓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特別要學習心理學;這有助於自我調節和善解人意,從而使自己心情愉快,工作順利,病人滿意。
E. 問答題如何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
我說的心理健康就是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做好心理的疏導工作
F. 如何維護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標准
1908年,美國耶魯大學學生皮爾斯,將自己患躁鬱症和住進精神病院3年的親身經歷,寫成了一本舉世聞名的書——《我尋回了自己》;同時,也為世界性心理衛生運動揭開了序幕。心理衛生工作的目的在於培養和增進個人與社會的心理健康。
事實上,各種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很難截然分開,每一種水平都與另一種水平相連,很難將一種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種區分開來(極端情況除外)。不少心理醫生相信,僅僅沒有神經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夠的。
一個人沒有心理疾病,並不能證明他就有健康的個性。心理醫生認為,處於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豐富多彩的。即使我們沒有什麼心理疾患,也滿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動機,我們仍然會感到不幸和不足。
對於心理健康標準的描述,並無一個普遍模式。對於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即使是對於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點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介紹的幾種常見的模式,是對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進行研究的結論。
1.心理「成熟者」模式
奧爾波特在哈佛大學一直從事對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認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為此他提出了7個指標:
(1)能主動、直接地將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興趣和活動中;
(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
(3)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好壞優劣都如此;
(4)能夠准確、客觀地知覺現實和接受現實;
(5)能夠形成各種技能和能力,專注和高水平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客觀,知道自己的現狀和特點;
(7)能著眼未來,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目標和計劃。
2.「自我實現者」模式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其學說旨在研究和挖掘人類心理的最大潛力,他把那些能發揮自身遺傳限度內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稱之為「自我實現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他認為這類人在人類中並不多見,但卻是我們的楷模,其特點有如下表現:
(1)良好的現實知覺;
(2)接納自然、他人與自己;
(3)自發、坦率、真實;
(4)以自身以外的問題為中心;
(5)有獨處和自立的需要;
(6)功能發揮自主;
(7)愉快體驗常新;
(8)有神秘或頂峰的體驗(頂峰體驗是指那種如痴如醉、物我兩忘的境界或情緒);
(9)有社會興趣;
(10)人際關系深刻;
(11)有民主性格結構;
(12)有創造性;
(13)不隨波逐流。
3.「創發者」模式
弗洛姆認為,社會環境與心理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變革的社會可以造就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們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潛能和能力,他稱此種人為「創發者」。「創發者」主要有4個特徵:
(1)創發性的愛情:相愛的雙方能保持獨自的個性。在愛情之中不可為追求「和諧」而泯滅個性,而應使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然而要達到這種愛是很困難的,因為它要涉及關懷、負責、尊重和理解4個方面的難題。
(2)創發性的思維:對思維對象有強烈的興趣,並能以客觀、尊重與關心的方式來考察思維對象。
(3)幸福:它是一種生機盎然、充滿活力、身體健康和個人各種潛能得到實現的狀況,而不只是一種愉快體驗。
(4)良心:這是一種嚴格的道德准則的體現。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聲(出自內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於壓力的)。
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基於極端心理健康的人而言,也是一般人應奮進的目標,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數人來講,若提出一個標准,也就是所謂正常人的行為標准。
二、心理健康的維護
健康心理的維護是現代人所必須注重的一種心理教育內容,也是預防心理異常的最好方法。因每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遭遇的問題各異,也就沒有一套用於各人而皆準的方法。所以下面介紹的原則或方法並不見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為生活本是一種藝術,運用妙否,全在乎心。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蘇軾有言:「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此處道出的僅僅是知人難,不知他老人家可否知道:知人雖難,知己更難。自我認識的膚淺,是心理異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卑自憐者因幼時的過分依賴,競爭中的多次失敗,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於是束縛自我、貶抑自我。結果是焦慮增劇,毀了自己。
自暴自棄者不甘心說「我不行」,而又無正確的方向,亦缺乏能力來表現自己,因此故作怪狀,與人為難,在別人無可奈何的眼光中來肯定自我的價值,於是放縱自我,踐踏自我。結果是反抗社會、害人害己。
自傲自負者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實是一種極度自卑之人,但他們不像自卑自憐者那樣因自卑而關閉自我、自怨自艾、自嘆不如,而是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只是不為。他們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於是,吶喊著「我知道一切」,卻連自己也不認識。結果是欺人一時,欺己一世。
自信自強者對自己的動機、目的有明確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估價,從不隨意說「我不行」,也不無根據地說「不在話下」。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也深懷尊重,他們認為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是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於是他們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莊大道,其結果是充分認識自我,發揮最大潛力。
自卑自憐者、自暴自棄者和自傲自負者也並非全然不了解自己。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認識了自己,但卻用一種歪曲的形式來對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不隨意退卻,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創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於是可避免心理沖突和情緒焦慮,使人心安理得,獲得健康。
2.面對現實,適應環境
能否面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客觀標准。心理健康者總是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一則他們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環境,以求外界現實符合自己的主觀願望;二則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另擇目標或重選方法以適應現實環境。心理異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他們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觀規律而不顧,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樓閣。於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說」的精神,若常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便會失去自主性,焦慮也由此產生。人生活在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不被評說。所謂「人品」之「品」便是三張嘴。在那風氣不正的環境中,人品之好壞,常是由人說成的,所以做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若老是考慮「對不對得起別人?」「別人會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臉色辦事,看朋友的面子說話,四面討好卻可能落得四面楚歌。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重朋友忠告。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只會落得形影相弔、無人理睬的境地。孔子雲,「知恥者近乎勇也」,「恥」字的構成是個會意字,有兩種意思:①即是你聽到別人說你的壞話之時,應該止住你的行為;②即當你聽到人說你時,應該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能如此,便是「知恥」,否則使是「無恥」。
心理醫生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與別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這樣。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陽」、「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兒」想到「小草」、「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聯想。但那些「對月傷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見花墜淚」者,由「花兒」想到「痛苦」,就顯然與眾不同,使人難以理解。若經常都如此「與眾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廣之,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談、舉止、嗜好、服飾等,總是與人差別太大,與現實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3.結交知己,與人為善
樂於與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是群居動物,與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幫助和獲得信息,還可使我們的苦、樂和能力得到宣洩、分享和體現,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試想,一個人若遇到新婚之喜、喬遷之喜,或晉升職務、發表佳作而無人祝賀,其滋味如何?又試想,一個人若遇喪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順、夫妻不和而無人安慰、無人傾訴衷腸,其滋味又會如何呢?僅就心理健康而言,他也是需要朋友的。
與人相處之時,正面態度或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等,應多於反面態度或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等。人生是美好的,與人相處是有利於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認為我怎樣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待我。其實這是一種兒童的思維,但成人卻也常常擺脫不了。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自己。我們雖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臉還把右臉伸過去,但更不贊同人家因一小事負你便視其為仇人,人際關系是復雜的,我們交友肯定有深淺或厚薄。對於事實已證明不可深交的人,我們也不妨限交,不必嫉惡如仇,注意適當的距離即可。所謂遇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論曲直,路窄林深。請體會一下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寬大胸懷吧!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
工作的最大意義不限於由此獲得物質生活的報酬,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它對個體還具有兩方面意義:
(1)工作能表現出個人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瑣事(如寫篇小文章、修理家用電器等),還是從事長期性的職業工作(如培養一屆學生、訓練一支球隊等),都能獲得一種成就感。自己做的玩具、自己縫的衣服、自己打的傢具等,都會覺得與買的就是不一樣,這是因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
(2)工作能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個人在團體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認並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績便是與人比較的最好標准。
由此,我們便知道了為什麼有人說「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嚴重的失落感。為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於是許多退休老人又去尋找臨時工作,或做點小生意,或整日栽花鋤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療的方法上,也有所謂工作治療法與職業治療法,其目的就是經由工作或職業活動,使心理異常者獲得成就的滿足、發現自我價值,從而達到正常適應。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而機械,不少人情緒長期緊張而不又不善於休閑調劑,於是也成了心理異常的一個原因。不少人遇到休閑日卻又不知如何打發,經常睡個懶覺或看看電視消遣。也有人一逢休閑便拚命娛樂,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電影,於是休閑之日反比工作之時更累更忙。
我們應該合理地安排休閑時間,經常改換方式,或郊遊、或聚會、或訪友、或參觀展覽等,也可參加一些職業性的活動或社會性的活動,要使休閑日更為豐富多彩,真正成為恢復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的時光,獲得健康的機能。
心理健康的維護主要依靠自己,心理疾患的治療除需有心理醫生的指導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與毅力。如果掌握了有關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療的知識,我們不僅能隨時關心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還可隨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從此意義上講,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此亦乃本書寫作目的。
G. 護士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護士的心理健康意義特別重大。一方面護士的心理健康是健康、快樂、成功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也是護士履行護理患者使命的必然。 第一,把好「度」 心理衛生十分講究「度」的把握,認為「過猶不及」。無論是慾望、感情、個性,還是言談舉止,度的掌握很重要。即使本身是正常的、無可非議的,但一旦過度就會有失偏頗,甚至走向反面。個性過強,期望過高,要求過嚴,情緒過大,工作過多,這些都是護士很容易引起的心理問題。因此既要積極進取,又要適可而止,否則物及必反。 第二,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是現代人很容易遇到的問題,而這源於比較。比如,把自己的付出與收獲比較,把自己與周圍的同事、朋友比較,與昔日的同窗比較,與自己的理想比較,一些護士的心理常常不舒服,時間長了,就容易覺得憋氣、惱火。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何況這又是一個充滿競爭、挑戰、變幻的社會,成敗得失,此起彼伏。這就需要有一顆平常心,有時候要站得高一點,方能高瞻遠矚,有時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自在,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的快樂和境界。 第三,積極行動 心理的保健是一個積極實踐的過程,比如,多讀一點心理衛生的書,知識能變成能力;多與他人交往,既能密切關系,建立友情,體會溝通的樂趣,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以開放的、豁達的心態對待變化和外界,多讓自己處於動的狀態,這有利於保持一顆年輕、快樂、充滿活力的心。 第四,勞逸結合 第五,接納自己 要心理健康、要心理平衡,就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接受自己有所長有所短。一些護士有追求「完美」的傾向,總是挑自己的毛病,以為這是為了自己好,其實恰恰是跟自己過不去,不但完美不了,反而製造了緊張,讓自己太累。人只有喜歡自己,才能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有發自內心的微笑,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才有成功的機會。
H. 結合所學護理心理學知識論述在臨床上,護士應該如何維護自身和患者心理健康
護士應該運用護理學專業及心理學知識結合病人所患疾病及患病身心健康狀況找出該病人存在的心理問題作出相應的護理心理診斷並作出護理措施及實施方案,以去除該病人因病住院所存在心理問題,緩解病人心理焦慮和壓力,並結合臨床治療共同促進患者解除疾病,身心健康。
I. 如何維護和促進護士的心裡健康
1.護士應正確認識自已、人生和社會,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不作自不量力之事,不隨意退卻;培養開朗、進取的性格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2.正確理解護理工作的重要性,熱愛護理工作,自強樂觀。努力學習專業及邊緣學科的知識,讓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特別要學習心理學;這有助於自我調節和善解人意,從而使自己心情愉快,工作順利,病人滿意。
3.樂於與人交往,保持和諧的入際關系。護土應善於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面對各種各樣的病人,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以尊敬、信任、友愛、寬容、諒解等積極的態度對待病人、同事,創造團結友愛和諧的工作氛圍。與親友密切接觸、和睦相處,可使自己的苦和樂得到宣洩、分享,取得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
4.學會休閑。合理安排自己的休閑時間,經常改變休閑方式,如玩牌、跳舞、聚會、訪友、體育運動、聽輕松愉快的音樂等,如果條件允許,盡量外出旅遊,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此陶冶性情,也可參加一些職業性的活動或社會性的活動。
總之,護士要培養多種興趣,讓自己的業餘生活過得豐富多彩、輕松愉快,真正成為恢復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獲得健康的好時光。
J. 如何維護臨床護理人員的良好心態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需求和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護士也面臨著眾多的壓力,除具備一定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必須還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然而職業的性質、特殊的環境都在一定程度上給護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如感覺幹得多而回報少,夜班過於頻繁,工作強度大,又如擔心傳染疾病得不到領導、患者或家人的理解等,這直接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1 影響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來自職業的壓力 1.1.1 新技術帶來的壓力:各種新的檢查和搶救治療手段層出不窮,新技術項目的廣泛開展,對護士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標準的工作要求加重了護士的心理壓力;護理工作的平凡、瑣碎、繁重給護士造成體力上的壓力;另外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護理人員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面對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源。 1.1.2 給護士造成腦力上的壓力:三班制擾亂了護士身體生物鍾節律,長期超負荷工作造成護士心、體力的透支。此外,護士還要應付生離死別的場面,極易導致心理負荷加重和身體疲勞,以致於身體抵抗力降低。 1.2 來自家庭的壓力:護理人員在工作及家庭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在工作中要當一名稱職的護士,在家中還要當好家庭角色,加之無規律的三班制,使她們很難扮演好全部的角色,當多種角色發生沖突並出現矛盾時,便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 1.3 來自自身的壓力:護士自身心理調節能力差,不善於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心理障礙,不能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片面放大自己的缺點,常因遇到不順心的事而想不通,常和同事進行橫向比較,從而產生自卑感。 1.4 來自知識更新的壓力:由於社會的進步,競爭帶來的緊迫感以及人們對護理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要求,護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這給護士在智能上造成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大齡護士在知識記憶上存在壓力。 1.5 其他:護士在工作中的人際關系錯綜復雜,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就會陷入被動的困境。首先是醫護間隔閡是最主要、最頻繁的壓力源,其次是遇到態度惡劣的患者或家屬,護士必須壓抑自身的感受,保持冷靜,做出精神妥協。護理體制的某些問題,特別是刻板的等級制度,對護士的情緒產生一定的影響;責任劃分不清楚、不具體,使護理人員不知道自己職責所在;護士參與決策機會少,護理人員缺乏主人翁意識。2 如何維護臨床護理人員的心態 2.1 護理人員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許多護士在出現心理疲勞時,認為堅持一下就沒事了,不注意調整,殊不知這是一種危險隱患。當再次遇到挫折時一定要理智地對待,尋找正確的壓力釋放方法,避免煩惱壓抑在心中。要記住以往的教訓,盡量不犯同樣的錯誤,盡可能減少壓力因素的侵襲。另外,護士要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 2.2 護理人員應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興趣愛好能豐富業餘生活,提高自身修養,改善心理狀態,增強自信心,經常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2.3 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學會休閑:經常改變休閑方式,如玩牌、跳舞、聚會、體育鍛煉、聽輕松愉快的音樂等,如果條件允許,盡量外出旅遊,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此陶冶性情,使心胸開闊輕松,這樣才更有利於很好的工作。 2.4 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應:既然你改變不了現狀,那你就去學會適應現狀,我很認可這兩句話。在當今這個發展迅速的時期,人人都應該有一種平和的心態來面對現實,這樣你才不會覺得太累。 2.5 其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醫意識的改變,人們看病住院不僅選擇醫生,而且還要選擇護士,這對護士的服務態度、護理水平和各種保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現在護士的嚴重缺編、年齡偏大,從而造成許多護士心理負擔日益加重。 因此,護士在做好護理患者工作的同時,一定要適當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只有好的心情才利於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