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如何判定心理健康狀況

如何判定心理健康狀況

發布時間:2022-07-04 21:31:11

Ⅰ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愛、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Ⅱ 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標準是什麼

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指的是一種積極的、能夠使人們不斷進步的心理狀態。

除了疾病而言,還應該具備一些特點,比如可以持續學習,持續進步,可以良好的適應社會關系,良好的發展和保持親密關系,能夠有比較好的自我認知,並且能夠在挫折中、困難中應對,使自己度過困難跟挫折,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接納自己的不足。

此外,還要具有靈活性和彈性,比如在一些壓力和極端環境下,能夠調適自己的身心情況,去適應極端情況,這些都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志,而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指一個人的身體、心靈統一、和諧,能夠適應好社會環境,並且使人發揮到最好的功能。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緒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

5、人際關系適應;

6、反應適度;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心理健康

Ⅲ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前面提到: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的標准,應該說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標准都有了新的定義,以前是軀體健康,現在要求既要軀體健康,又要心理健康,還要社會適應良好,還有道德健康,這四個方面都健全,才能叫一個健康的人。對於中學生來講,還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但是有一些特徵,比如說整個學生時代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應該是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的,而且應該是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要看他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綜合各家之言,一個有健康心理的人,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智力包括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注意力、記憶力等五種因素。智力發育正常的人,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學習效率。

2.情緒穩定,有安全感。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可以自覺地加以控制和調節,可以接納自己的一切方面,可以承受挫折、恐懼和不幸,努力適應環境。

3.意志健全。有決心、信心、恆心,意志堅強,有一定耐受力,對生活中出現的刺激和打擊,能夠正確對待,能把困難變成奮斗的動力,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取得優異成績。

4.自我意識強,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做出恰當評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自傲,不自卑。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自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取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5.適應能力強,能夠面對現實,正視現實,不怕到新環境去學習、工作、生活,能主動適應變化了的環境。

6.人際關系和諧。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心理健康的人,善於與人相處,樂於助人,關心人,也得到別人的幫助、關心。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學校,和本校、本班的同學、老師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親近;其自身心胸開闊,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和睦相處。

7.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適應紀律約束和行為規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8.人格完整和諧,心情愉快,有幸福感。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符合社會進步潮流。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郁的行為。

9.睡眠正常,生活習慣好。

10.行動自覺果斷。這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做出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絕不是說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11.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學習看做是一種樂事。

上述標準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你覺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專家分析,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學界認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標準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卻永遠是人們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通過這個標准來衡量自己的言行,那你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Ⅳ 怎麼測試自己心理健康狀況

一、如果你看到幾個同學在一起說說笑笑,你是否想參與?如想,是不是有勇氣加入?想參與,就是不太內向,不敢參與,就是內向;
二、是不是常常做白日夢?不敢在現實中做的事,都在想像中完成,並幻想自己成功而受人關注。
三、是否遇困難就退縮?很容易產生失敗感?
四、是不是遇到傷害就落淚?自怨自艾,顧影自憐?
以上如果都是,那你就是很內向的人,倒不是說你心理有問題,這是兩回事。內向不等於病。但是,如果長期這樣郁悶,那就容易得病。所以,盡量放開心,和外界接觸。即使沒多的朋友,有時一個人也要活得精彩。你看看受白領小資們推崇的安妮寶貝,也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我行我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沒啥不好,是不是?
祝你開心

Ⅳ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表現:

第一,有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總是熱愛人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他們對生活樂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自己都是採取極其負責的態度,因而總是滿腔熱情地投身於生活,總是忘我地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對這些人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天都是一個新的台階,不怕困難,不怕挫折,而且總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這類人用他們自己的行動去體驗人生的價值,真切而深刻,所以總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反過來更能激起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第二,對自我有恰當的認識。

世界上最困難的是什麼?就是如何認識自己。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說,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認識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學識、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對自己的一些長處和優勢沾沾自喜,也不會自卑,過分地貶低自己,決不無緣無故抱怨、自責自己。反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能恰當地認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無緣無故地自卑,經常有意無意地掩飾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別敏感、脆弱,失落感極強,經不起風浪的折騰,存在嚴重的心理沖突,迴避矛盾,無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在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有以下這些特點。

1.不僅在理性上懂得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而且總是顯示一種積極的、樂於與人交往的態度。

2.懂得在交往過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從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人的身上。

3.能夠平等地、寬容地、客觀地了解、評價對方,不勢利待人,與人相處時,總顯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積極的態度。

4.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能夠注意他人的長處,能較虛心地向他人學習。

5.當他人有困難時,總能採取真誠的、有效的幫助。

6.當與他人產生矛盾時,能做到「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不主動出擊,不「窩里斗」,能進行較好的溝通,並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決。

第四,有一個樂觀的情緒狀態。

情緒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狀態,也最能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一般來說,情緒健康的人有以下這些特點。

1.沒有過分的、不切實際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煩惱、不快,精神狀態永遠是飽滿的、樂觀的。

2.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煩時,能做到泰然處之,決不自尋煩惱或自我折磨;

3.一般能擺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所以很少有麻煩的、別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不快。

4.有修養,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想發脾氣時或暴怒來臨時,自己能夠意識到,並將其抑制於萌芽狀態。

第五,有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都能平衡發展;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風貌;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態度,對外界的刺激不會有偏激的情緒和行為;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能和集體融為一體。

第六,道德心態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來對健康內容界定的最新補充。一個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難說是一個完全意義上健康的人。那麼,什麼是道德心態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不做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事。

2.不僅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為中去實踐真善美,並能與假丑惡進行斗爭。

3.能自覺地遵守社會的各種規范、准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

4.能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盡自己的可能為社會多做貢獻。

5.當社會或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夠無條件地服從,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於自己的生命。

第七,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是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比較難於處理的。但是心理健康的人並不因此而畏懼、害怕,而是能面對現實、正視現實、改造現實。對這些人來說,往往能做到審時度勢,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能夠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正確對待現實環境,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中,因而能應付比較復雜的局面;當發現自己處於不利的或困難的境地時,也不驚慌、恐懼,而是冷靜地處理,將不利轉化為有利,將困境轉化為順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聰明才智。

第八,智力活動正常。

智力活動正常,不一定是指智力超常(智力活動超常也屬於智力活動正常的范疇),而是說,這類人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都是正常的,能較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頭腦清醒,不糊塗,反應敏捷,思維清晰,邏輯性強,該當機立斷的時候就當機立斷,毫不猶豫。

Ⅵ 【什麼樣的狀態才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狀態是指心理處於一個平衡的、積極的狀態之中,這是一個完美的狀態,而且是一個最有利於人的身體和生存的狀態。對於這個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如下幾個具體的標准:

1.沒有心理疾病以及因心理疾病引起的軀體障礙

沒有心理疾病,是指符合醫學、社會的健康標准及各項規范,而且沒有焦慮、抑鬱、強迫性思維或行為等心理疾病或障礙;同時,要求沒有由於心理疾病所造成的呼吸系統、皮膚、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各個方面的軀體障礙或疾病。此外,心理健康的標准還要求沒有因心理不良因素所造成的人際交往以及社會生活不和諧等。

2.身體、智力、情緒等和諧一致

心理健康的標准要求一個人的身體、智力、情緒等內在狀況,都處於和諧一致的狀態下。具體是指身體各個系統的和諧,內心慾望、需求與自身價值觀的和諧,智力與自身年齡、生存環境的和諧等。同時,心理健康所要求的和諧,還包括個人與外在環境的和諧、個人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以及個人化解環境應激性事件的能力等。

3.社會適應能力良好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良好地適應復雜社會生活地能力,能夠完成不同社會角色的轉換,而且也能夠面對各種社會壓力,對所出現的壓力做出恰當的處理。心理健康的人,要能夠勇於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情,要能夠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要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要承擔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要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要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價值;同時,對於社會生活還應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熱情地面對生活。

4.人格健康而完整

健康而完整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健康而完整的人格主要包括:性格上沒有缺陷、道德上沒有缺陷、心理上沒有缺陷等。健康而完整的人格同時也是心理健康對於人的基本要求。

5.能夠實現自我價值

這是從人的社會性角度來講的一個心理健康標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能夠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有效率、有意義地進行社會生活。

6.內心充滿幸福感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感覺幸福的能力,從而才能使內心充滿幸福感。生活中雖然有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能讓人感到幸福的。有些人在生活中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甚至認為自己的生活中從來就沒有真正出現過幸福,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種表現。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從平凡的生活,甚至是艱苦的生活中,感到快樂和幸福,他們不會好高騖遠,懂得知足常樂,對於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滿足感,且能夠全面、客觀、樂觀地看待生活,這便是幸福感的體現。

Ⅶ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呢

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曾明確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能彼此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那麼,我們怎樣來判斷個體的心理是否健康呢?可以依據以下幾條標准:
智力正常
智力是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通常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智力水平正常與否,要看是否能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自我效能完成一些列的行為(如拼圖)。
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人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做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效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自我概念重點是與周圍人相互關懷,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建立親密感,進而自我確認,尋找與自我概念一致的外部評價性信息。如果個體能確立自我價值就能准確地找到自我概念的相關信息。而對於否定性信息,傾向於排斥。正確認識自我,使自己對自身有一個全面、准確的把握,進而更坦然地接受自己與周圍世界的各種關系。
具有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是在先天的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完整是指構成人格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均衡發展,不存在明顯缺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並以此為中心,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
人類的統一的人格可以分為9種,不同人格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覺、思考及行為模式。
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能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環境,調節、平衡各方面的心理沖突。良好的心情使人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樂觀、滿足的心情,對生活充滿希望。心理健康者在痛苦、憂傷等不良情緒襲來時,善於調整並保持情緒的穩定,保持與周圍的平衡。自我調節的方式有多種,比如睡覺、聽音樂、爬山、跑步、參加聚會等。
良好的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
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的能力,是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環境改變時正確面對現實,對環境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不怨天尤人;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一致。
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直接交往形成起來的相互之間的情感聯系。人際關系會強烈地影響到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等。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增強幸福感,減少生活事件的不良影響,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注意事項
心理健康或不健康都屬於正常心理的范疇,並未進入或發展到病理狀態。心理健康與不健康狀態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當出現不健康狀態時,可通過適當的調節而變得健康;同樣,良好、協調的心理狀態如果不注意保健,也可能出現不良或不協調的心理。

Ⅷ 判斷心理健康的原則是什麼

我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健康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就是怎樣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心理健康的標准要能以衡量判定個體心理狀態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否良好。國內外不同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論述。

20世紀80年代,國內多個學者相繼提出心理健康的標准。王極盛等人(1984)認為,人的心理健康標准應包括六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

(4)統一協調的行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為是一致的、統一的,思想與行為是統一的、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做起事來按部就班;

(5)人際關系的適應。

許又新(1988)提出,應該按三種標准來全面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體驗標准、操作標准、發展標准。他同時提出,不能孤立地只考慮某一類標准,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地加以考慮和衡量。

(1)體驗標准即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2)操作標准即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

(3)發展標准即著重對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時間縱向的考察分析,指有向較高水平發展的可能性,並有使可能性變成現實的切實可行的行動措施。

到了20世紀90年代,李百珍提出七條標准:

(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

(2)心理健康者正視現實,接納他人;

(3)心理健康者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4)心理健康者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

(5)心理健康者有社會責任心;

(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對他人有愛心;

(7)心理健康者有獨立、自主的意識。

黃希庭認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3)能夠悅納自我;

(4)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較強的自製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

(7)能動地適應現實環境。

新世紀以來,學者對心理健康的標准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張長力等人認為,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標准應包括以下十條:

(1)正確的自我意識,包括對自身素質的恰當評估,正視自身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不以過高的標准要求自己,自愛、自尊、自信;

(2)正視現實,適應社會;

(3)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和諧對維護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際關系緊張或自我封閉,必然影響心理健康;

(4)智力正常;

(5)情緒自控;

(6)積極的人生態度;

(7)人格完整統一。人格是人的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習慣與性格等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整統一,要求個體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和諧統一,沒有分裂和自相矛盾的現象;

(8)個人能力能得到發揮;

(9)適當滿足個人需要,生存、安全、愛與尊重、自我實現等合理需要的適當滿足能夠防止心理失衡;

(10)心理行為符合年齡、性別特徵。

蔡焯基等人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

(1)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2)自我學習,獨立生活;

(3)情緒穩定,有安全感;

(4)人際關系和諧良好;

(5)角色功能協調統一;

(6)適應環境,應對挫折。

在不同時代,每個學者都對心理健康的標准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尚沒有完全統一的標准,但通過分析中外心理學者的看法,幾乎可以看出所有的專家都認同心理健康的人是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把社會適應程度的高低看作衡量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准。

Ⅸ 怎樣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

我們怎樣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下列幾個指標:

第一,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人在逆境中能夠坦然地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同時,還會主動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給自己創造逆流而上的機會。對於周圍的事物和環境,他們能迅速做出客觀的評價,並時時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和溝通。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前進的動力,這個理想雖然高於現實,但卻不會讓自己沉湎於不可實現的幻想和奢望中。

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中,他們總是信心滿懷,激情澎湃,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他們無所畏懼,從容自若。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卻與之相反,他們喜歡用幻想來麻痹自己,會用抱怨來代替現實的考驗和挑戰,會痛斥人性的負責和競爭的殘酷,因而,他們總是無法適應現實的環境。

第二,能協調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理健康的人總是能保持一種愉快、樂觀、開朗的心境,雖然他們也會面對悲傷和憂愁,但這種不良的情緒是不會長留心間的。他們對自己的情緒,總是控制在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的范圍之內。

他們不會妄自尊大,也不隨意退縮畏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他們不去苛求,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只在允許的范圍之內得到滿足。

第三,接受他人,善於與人相處。心理健康的人能接受自我、悅納他人,能在社會交往中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看到他人的存在對自己的重要性。

同時,因為你的接受和接納,你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得到他人的接受,他人也樂於和你保持交往。在生活中,你就能跟大家融為一體,能和大家在一起分享所有的喜怒哀樂。

由於集體生活的融洽,你就不會讓自己感到孤獨和孤單。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生活在集體之外,和周圍的人爭鋒相對,格格不入。

第四,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心理健康的人會積極地投身於生活中,並會在生活中盡情地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很熱愛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他們能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從工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

第五,了解自我,悅納自我。一個人的心理只要是健康的,他就有自知之明,能透徹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一般情況下,他不會好高騖遠,對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總是定在可以實現的范圍之內,不會給自己提出過分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同時,他也會努力地去發展自身的潛能,面對自己無法彌補的不足,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坦然處之。

而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他們的行為和處世態度就截然相反。他們的理想和目標總是定得太大,是天才也很難實現的那種,因此很不切合實際。

在生活中,只要他們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自責、自怨乃至不爭取就直接放棄。由於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十全十美,可在事實上他們永遠也無法達到這個完美無缺的境地。於是,他們就跟自己過不去,結果讓自己的心理永遠無法得到平衡,自己的心靈也就在這種不平衡中開始扭曲,出現危機。

第六,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平衡發展的人格。他們不想讓自己的人格要素存在明顯的缺陷和偏差。這也就是說他們要求自己有清醒的自我意識,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有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判定心理健康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江流域形成了什麼經濟帶 瀏覽:134
黑牛山有什麼故事 瀏覽:934
健康損害費是什麼意思 瀏覽:747
蟲爾摩斯和美女法醫哪個好 瀏覽:378
錯過愛情英文怎麼說 瀏覽:753
愛孩子的故事怎麼寫 瀏覽:771
妹妹去哪裡玩好幸福 瀏覽:771
湖南健康碼申訴要多久 瀏覽:192
青海大專生事業單位職務有哪些 瀏覽:426
潮汕故事節目有哪些 瀏覽:459
農村經濟體改革最先在哪裡進行 瀏覽:256
俄羅斯人的美女有哪些 瀏覽:989
講不出的故事有多少字 瀏覽:981
沅江事業單位面試完什麼時候體檢 瀏覽:459
愛情山在哪裡原唱 瀏覽:510
事業單位無職務的人員怎麼稱呼 瀏覽:545
健康二維碼怎麼下載安裝 瀏覽:597
經濟師在哪個網上查 瀏覽:934
你喜歡聽哪些童話故事 瀏覽:385
哪些有趣的美食故事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