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內向什麼是外向哪一種更好。
內向就是不喜歡說話,很安靜,外向就是很活潑。這兩種各有各的好,你要看在哪個方面,有的方面表現為內向更好,有的則是外向。比如你要去外面闖就要外向點更好,相對來說很多方面外向的人更吃得開
B. 性格外向和內向哪個更好些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非要選一個
從個人發展角度看要看你是要往哪方面角度了。一般來說,外向的人比較熱情、開朗、活潑,善於交際,語言組織能力較強,適合往領導者,組織者,公關類,以及需要人際關系的業務方面發展。內向的人比較沉穩,不善交際,喜歡獨處、安靜、善於思考,思維能力獨立動手能力較強,適合往學習類、技術型方面發展。
C. 內向和外向哪一種更好
對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優劣判別,專家們的意見不太一致。瑞士精神病學家榮格認為內向者的興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即自己的觀點、思想、情感和行為;而外向者則把心理能量或者興趣指向環境中的一切。我們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對環境的變化比內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但兩者沒有優劣之分。弗洛依德則認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徵,而內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傾向。
另一位著名的研究個性的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內向性格者的大腦皮層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強烈的外界刺激,也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應。所以為了保護自我,他們會逃避周圍的世界,控制自己的願望或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減少與他人的交流,同時減少產生沖突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則相反,他們的大腦皮層相對來說不那麼敏感,他們需要從外界環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藉以克服自身大腦皮層的遲鈍性。如果艾森克是對的,那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從純生理角度看,內向者比外向者要「聰敏」一些。
專家們的說法不一,誰是誰非難以分辨。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內向者與外向者其實是各有短長。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極端的內向和極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從統計學上說,這兩類人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是處在內外之間的某一處,或者稍偏內,或者稍偏外。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對自己不滿意。他們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點、活躍一點;他們並不知道,有許多性格外向的人對自己也不滿意,也找心理醫生,希望能變得穩重、成熟一些。所以對自己不滿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內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別的更深的原因。
據統計,在心理醫院做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人中,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總數大約相等,但是,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常見的對人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
據毛毛說,她的父親、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是一個內向的、沉默寡言的人。國外的領導人對鄧小平的評價是:一位說得少、做得多的偉大政治家。這很符合孔子所說的君子的標准:訥於言而敏於行。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格也許應該是,在說話方面顯得有些「內向」,而在行動方面卻是「外向」的。
我們可以把內向性格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兩種。健康的內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諧的狀態,這樣的人有著與他的性格相適應的能力和理想。而且,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對這一狀態沒有太大的不滿,並且願意承受由此帶來的諸多不便。比如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喜歡讀書、寫作,他的理想是當作家,作家有時是很孤獨的,剛好符合他的性格,他願意承受那份孤獨,那我們就可以認為他的內向性格非但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有助於他成功。
不健康的內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諧的狀況,這樣性格的人給人的感覺不僅僅是「內向」而已,還有一些憂郁、壓抑甚至悲傷。他們明顯地對自己的狀況不滿意,而且會為自己拙於言辭或在公共場所表現不佳而深深地自責。由於長期的退縮,他們也會散失一些實際的利益,這同樣也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表面看來,這樣的人可能很安靜,內心卻沖突不斷。一方面,他也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面,由於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傷害,他總是對交流的情景和結果心存畏懼。如果是這樣的內向,就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了。
大自然造物,最偉大之處就在於她的創造是豐富多彩、絕不雷同的。我們感謝她也創造了性格各異的人。人生在世,與人打交道是最有趣味的事。其中最大的趣味,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獨有的經歷和個性。對於每一個個人而言,他生活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地了解自己,並且充分地體驗、享受和發展他的獨一無二性。
D. 內向和外向哪個好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比較外向,有的人比較內向,外向的人往往善於表達,而內向的人卻不善表達通常表現的是沉默不愛說話,不愛與人溝通,外向的人社交能力很強,但是外向性格的人有時候會給人造成不夠穩重的感覺,而內向性格的人雖然顯得成熟但是往往人們不愛與內向性格的人進行交談,由於內向性格的人不善於與人溝通所以內向性格的人容易得心理疾病。
所以說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壞處。總的說來還是外向性格的人比內向性格的人好,外向給人一種活潑朝氣,人們愛與這樣的人交往所以人際關系往往很好,而內向性格的人有時候卻讓人感到壓抑,相對於外向的來說內向性格的人人際關系要差一些。
E. 性格外向好還是內向好 對一個人的各方面發展來說,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哪個更好呢為什麼
當然是外向了。
這樣你能交到不少朋友,擴充人脈,人緣也好,朋友多,生活不會乏味,而且人脈廣也有不少好處啊
F. 人內向好還是外向好
每個人內向也好,外向也好,其本性中,都是有兩個人格組成的:一個是外向的,一個是內向的。
在這兩個人格中,一個是主要的,一個是輔助的。如果你的主要人格是外向的,你就是外向的,如果你的主要人格是內向的,你就是內向的。通常人們表現他們的主要人格時,總是得心應手,自信自如,所以他們通常也會表現他們的主要人格。這就是造成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區分的原因。
內向人格也好,外向人格也好,都是一種思維和行為的方式的總和。 內向人格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內心深處完成的,所以就連本該作用於外物的行為,也變成了內心的想像。所以並不是內向人格不會行動,只不過沒有在外部世界行動而已。
G. 人是外向好還是內向好呢
自知乎HuYang轉載。
在我看來,從一個易受傷的內向者和一個成功的內向者之間所相差的僅僅是 認知和 工具。
內向者易受敏感情緒的左右,從而影響到認知力和行動力;相比之下,外向者的行動似乎更為高效,也更加肆無忌憚。
當我們坐落在角落裡,看著招蜂引蝶的外向交際者穿梭在紅燈綠酒的男男女女當中時那般如魚得水的驕傲樣,我們不免暗自嫉妒。——嫉妒的同時,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當我們也像他們那般不停地與人交談時,我們真的會享受那種狀態嗎?
外向者認為社交活動是一種享受和放鬆;而內向者認為社交是必要的生存技能,卻很難享受其中。
當我們與人聊天交流時,卻彷彿在雷區跳舞,在鋼絲漫步,我們心懷忐忑,我們小心翼翼,我們一邊擔心聊天的話題即將用盡,一邊揣摩著別人話語里潛在的含義。——地圖不等於疆域。在患得患失之中,我們忘了下意識地問自己,我們所擔心的真的是事實嗎?
外向者將注意力關注在行動和結果上;而內向者將注意力放在自我感受和他人認同上,在互動環節中內向者將消耗掉更多的精力。
當我們需要向外界尋求幫助時,我們思前想後,畏縮不前,我們既擔心自己不值得被別人幫助,也擔心不經意間為別人造成麻煩,我們羨慕外向者向人提要求時的肆無忌憚和被拒絕時的毫不介懷——成功次數等於行動次數乘以成功率。針對內向者的強弱點,行動頻率和成功率哪個更值得我們去加強?
外向者具有強烈的行動意識並且更看重人脈的廣泛性;內向者具有深度的自省精神且更喜歡人脈的深度性,內向者討厭酒肉朋友、泛泛之交。
作為自小羞澀的孩子,我童年時向來不知怎麼和人溝通,一心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上小學時,一個霓虹璀璨的仲夏夜,我去最好的朋友家踢球。朋友是個神勇的靈活胖子,一路連跑帶盤帶著球從後場直奔對方門前,小宇宙爆發嘭嘭嘭連進多球。我跑在他旁邊每次都盼著他傳我個球,他每次不是沒看到我就是自己獨自神勇,我球技又差,半場踢下來,我和球之間真是見證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你就在我眼前,我卻碰不到你。後來我心裡難受,竟然坐在場邊哭了起來,朋友大驚,跑來安慰我,他問我為什麼哭?
我抽著鼻涕說,你都不傳我球?
他笑著說,就這事啊?你怎麼不說啊,你說啊,我傳你。
這真是個好問題:我為什麼不說呢?我不說他怎麼會知道呢?
這兩年我們大東北有一個字紅遍大江南北:作——我覺得這個詞形容少年時代的我格外適合。
「咱倆這么好的交情,我不說難道你就不能理解嗎?」
「所有的話要是都說出來你才能明白的話,那你和別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說出來的話就沒有重量了,當你願意費心思去猜的時候才證明你是關心我的啊。」
——小時候的我也真是作。
當然,我並非說所有內向人都有作的傾向。 我在這里想要指明的是,內向人的敏感性往往會加重他們的情緒性,從而影響到他們客觀的思考,深陷在認知與內在規則的矛盾性中不可自拔。
在這里,將我自己一直自我警醒的話再次引用一下: 敏感無能力的男生會誤將對世界的洞察當做能力,以為身邊的人都應欣賞自己; 有能力無敏感的男生會誤將多維的人生,僅僅鎖定為成就一個維度。——陽志平
第一個問題就是文藝青年們常犯的錯誤,第二個問題是精英主義者們向來忽視的。
從個體意義來講,我們感情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從更廣闊的角度看來,我們的感情是人類進化中並未超越的缺陷。
內向者有著比外在世界更為豐富的內心,一滴雨露可以內含光芒窺透大千,一次戀情可以開啟第七種觸覺豁然重生,一段互相糾纏的文字讓人潸然淚下,一種不可言說的曠遠忽地充盈胸前——這些多維多層次的體驗讓我們覺得不枉活人世一場, 如果死亡是最壞的結果,那麼最好的過程不是活,而是活著的感覺。
從飄盪起伏的紛思中清醒,並再度審視這個無數個體鏈接的世界時,真相更為簡單殘暴:
除非我們的想法能夠影響或者改變周遭的世界,否則沒人關心我們在想什麼。
工具篇:
把內在的敏感磨礪成對世界的洞察力。
史玉柱從一個蓬頭垢面的IT民工到顛覆者整個營銷界——甚至於改變了中國營銷史的一代奇才,靠的便是他內向性格中的敏感性。從腦白金到《征途》,他在一線戰場主動觀察自己消費者,研究自己的消費者,探察市場風向,不斷改變策略,史總據說很少看營銷類的書,而把自己的成功更多的歸功於對消費者的了解及對人性的探究上。
我們內在的地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等同於真實的世界需要建立參照物加以證明。驗證模型有效性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將結論與事實進行比對,當反饋與預期結果出現偏差時,意味著我們需要修改我們的認知模型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因為她很久沒有發簡訊了,所以我覺得她不喜歡我了。」
首先, 審視地圖的真實性。沒有發簡訊≠不喜歡,沒有發簡訊=沒有發簡訊。沒有發簡訊的原因有千萬種,她忙著工作,她生性羞澀喜歡被動,她去國外出差,她最近人生不如意不想與人交流……注意力等於事實。之所以覺得她不喜歡你,是因為你一開始就擔心她不喜歡你,所以她一舉一動都會指向這個你已經假定好的「真相」——哪怕她搶著和你買單,哪怕她不願意分享食物,哪怕她不讓你幫她拎包。
其次, 建立參照物驗證結論。橫向上看看她平常對朋友如何表現,看看她最近生活動態,縱向上打聽下她歷屆情感中的表現,對她的情緒起伏做一個基本的了解,看看自己是不是多想了。
最後, 以結果導引認知。結果導向的人行動更有效率。現在想一個問題:假設她不喜歡你,那麼她喜不喜歡你這件事能不能決定你喜不喜歡她?
能——下一個問題更為簡單:如何讓她喜歡上你?如果發簡訊是衡量的指標之一,如何讓她聯系你?
不能——既然她喜不喜歡你,你都會一如既往的喜歡她,那麼事情更簡單了。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繼續追,繼續喜歡她,照顧她,直到有一天她明確表示不需要的時候,那麼作為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離開她。
在我看來,內向的人本應行動更為有效率,因為他們對人性的敏感,在同樣的時間段內,他們往往比外向的人會獲得更多潛在的信息;同樣地,因為潛在信息的干擾和心智上的不加篩選,他們受到情緒的干擾,行動力反而大大弱於外向者。
這就引發出內向者的第二種可以被打磨的素質: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
將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打造成更平衡出眾的結果。
內向者都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因此,我們並非害怕表達,我們只是害怕表達得不夠精準,不夠吸引人;我們也並非拒絕行動,我們只是擔心每次的行動做不到最好,那不如不做。
好的方面,在這個領域里,我們大部分人成為了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我們詮釋了完美,我們創造了人類的巔峰體驗;糟糕的是,我們有著嚴重的拖延症。
治療拖延症的答案在知乎中俯拾皆是,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一點建議是,每次行動時不僅不要追求盡善盡美,反而就當做最糟糕的一次來做,然後看看結果如何。
作為一個不經常寫作的中文使用者,每次我坐在電腦前思緒無限,可真正組織語言時卻乏善可陳,敲字時猶如便秘,不僅自己難受,旁邊人看著更是難受。尤其像在知乎這樣的平台上,未答題前,心中已經藏了無數雙暗中的眼睛,萬一答案不好被人「沒有幫助」怎麼辦?萬一答完了沒人來贊怎麼辦?越想越煩,越煩越靜不下心來——一句去你媽的,該怎麼地怎麼地吧!
管它什麼組織結構,主題論點呢,腦海中有什麼就在電腦上敲什麼,哪怕前言不搭後語,哪怕陽春白雪拌著下里巴人,哪怕包子臉配神仙姐姐,爺就是這么不走尋常路!
有意思的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最壞的作品從沒出現過,雖然不能鏢鏢必達,但每次總算也讓我滿意,這也驗證了一個心理學理論,我們所設想的最壞情況往往不能發生。
既不要期待每一次都能夠讓別人開心,也不要期待自己每次都能完美出擊,在鍛煉溝通能力的初期,重要的是——忘掉完美,時刻表達。
把對別人的在意鍛煉成共情的能力。
內向者明明就是溝通之神!在溝通的五個層次中,他們很容易就進入第四層溝通:
1)一般性交談。應酬性的,膚淺的。
2)陳述事實。
3)分享個人想法和判斷。
4)分享情感。
5)溝通的高峰。
內向者非常善於解讀微表情及肢體語言,聊天時對方不經意的輕拽衣角,無意識的眼球向下或者
某個特定詞語對方談話時的不斷出現,都隱藏了潛意識某種深層的含義。
外向者交談時往往更具有攻擊性,所以容易忽視這些微小的信號;而內向者如果能夠解讀這些信息,無疑會更容易切入交談者的頻道中,與其產生共鳴。
前兩天面試的時候,最後一面的大老闆是個美國人,當年在耶魯讀的Asian Study,我們聊天的時候,我說我曾經寫過中文小說並且獲過獎。後來說到使用Excel做數據分析,他用了一個比喻,他說,All those data is telling you a story.
後來我越想越是喜歡這個比喻,或許他是無意識的表達,或許他是因為知道我有寫小說的背景所以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但無疑,這樣的比喻讓偏文的我更易產生共鳴,甚至從數據分析這種繁瑣的工作中看到了某些浪漫的特質。
這就是語言與溝通的魅力。
練習練習再練習!
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說話的人。我沉默,我常常躺在家裡的地板上仰望天花板消磨時光,卻幸福無比。
但是為了練習英文表達,我在大四時參加了學校的Toastmaster Club(演講社團)。我早年在戲劇社當過演員和導演,而且喜歡聽Tony Robbins等名家的勵志演講,雖然有過公眾演講的童年創傷(後來被自己療愈了),但是每每上台,我都是最佳的演講家,在學校的8次比賽中贏得了7次「Best Speaker」的榮譽(唯一一次輸給了上屆主席,這哥們現在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專門教人公眾演講的)。
曾有一次,因為輔佐一個主題的論證,我編了一個故事講給聽眾們,結果下面的一個女孩子竟然信以為真,並且哭了——事後我和她解釋時也頗為尷尬。
我只能用《V字仇殺隊》中的話為自己辯解:Artists use lies to tell the truth, while politicians use them to cover the truth up.
作為一個英語非母語的人,我的發音不算標准,我的語言並不精準,但是不要緊——在溝通影響力的體系中,肢體語言占據了55%的效果,語音語調占據了38%的效果,而語言只有8%的地位。
每一次演講前我必定要先至少背稿20次,每一個手勢,每一次停頓,哪怕一個看似即興的發揮,都是我演練過超過20次以上的,雖然這扼殺了不少表演的興趣,但保證了我即便在大腦空白肢體緊張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慣性的繼續演講。
每一個故事的鋪墊,每一個推進高潮的方式,每一次可以影響共鳴的情感爆破點,我都要自己反復體驗,在腦海中演練觀想,確定整個過程的流暢後才敢定稿。(個人認為一個好故事的三要素是:氣氛,高潮和想像空間)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
溝通、演講、交際的能力是我們完全可以練習的!
憑什麼打球畫畫彈吉他這種事情我們可以反復練習,但是溝通這么重要的能力我們卻不願提高?有些小的溝通習慣,只要反復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一個在500強工作的朋友前兩天完成了公司的360° review,讓她驚奇的是,她發現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與別人眼中她的形象相去甚遠。其中有超過半數的評價者認為她是一個非常cheerful的人,她自己卻並不這么覺得,她一向認為自己是個冷靜寡言的內向者。
一個匿名評論者寫道:Always feel being appreciated around her.(總是覺得自己被她贊賞)
我問她,為什麼別人會有這樣的感覺?
她想了想說,我不覺得自己是個激勵型的溝通者。但是和別人聊天時,如果有人有什麼成就或者有什麼好消息分享,我會下意識的說「真棒啊!」「太好了!」這一類的口頭禪。可能這就是他們覺得我很cheerful的原因吧。
相信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技巧。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它是一個禮物。
它讓我觸摸到每一個人內心柔軟的角落,它讓我傾聽夜風流水的語言,它讓我看到斑斕的夢幻世界在夢中騰騰升起;歲月翩躚,我也意識到,為了保護心中的一份敏感,我需要以更強大的方式生存在這個現實世界中。
H. 外向性格好還是內向性格好
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性格的外向和內向都有各自的利和弊。
外向的人在生活中能左右逢源,還能很好的調劑人際關系,在工作中也能很好的應對,所以來說,大多數人喜歡與這種人交往,因為覺得這種人能給自己帶來積極樂觀的影響。
內向的人不善言辭,所以在生活中會被很多人誤解,誤解他們內心有疾病。就像筆者以前有個內向的朋友,當他情緒低落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遠離他,父母也不願打擾。工作中的時候,由於不太願意與人交流和社交活動,所以他們的人際圈都比較窄,在工作環境里的時候,他不願求人,也很少人來尋求幫助。
其實這都是我們看到的表面現象,每個人都有二面性的。
《微人格心理學》說:外表是最能欺騙別人的,而內在是隱藏很深的。
像看似大大咧咧的人,也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才會把面具卸下來,舔舐自己的傷口。因為自己的人設是外向,所以社交壓力迫使他只能把所有的苦咽在肚子里。這樣的人其實有時候挺可憐的,更需要一個懂他的人來關心。
而內向的人都會有幾個很鐵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就能暢所欲言,生活中和工作所有的開心和不開心都能說,說完之後就好比把自己內心的垃圾傾倒出來了,反而能心身愉快的生活。
所以,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關鍵在於是否有人懂!
I. 內向是缺點嗎外向的人心理才是最健康的嗎
不是缺點,你對自己很熟悉的人不也是很談得來么,不喜歡說話,有時只是看的太深奧,不想多言。
有一本什麼書,叫內向人的優勢。剛想找一下分享給你,沒找的,你有空了可以找找。
下面是復制的,說的很好。
大自然是無言的,
崇尚自然的人們,
無言又何妨?
內向性格沒什麼不好,如果可以,我們希望這個世界的另一半人可以明白。
內向性格是一種正當合理的性格。這世界有兩種正當合理的性格:外向和內向。
內向不是一種神經官能症。
內向的人不比其它人更容易得精神病。
內向不是反社會。
內向的人不是無話可說。
內向的人更善於傾聽。
不需要為獨處向別人道歉。
內向的人不是失敗者。
為因內向而被誤解的兒童伸張正義。
不要讓喋喋不休的外向性格者在你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打擾你。
相信正確認識後會保持一顆平常心去生活
J. 有什麼證據證明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健康,一定比內向的人活得更好嗎
你可以試一下,受冤曲不要去辯解,你心中舒不舒服,如不舒服這就是證明外向人活得更快樂,因外向人受不得一點冤曲,他會力爭明理,而內向人有時會把冤曲放在肚中,雖然有時會消化這冤曲,但這過程會有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