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心理評估和社會評估
1、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是指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與社會公共秩序相關的重大活動等重大事項在制定出台、組織實施或審批審核前,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開展系統的調查,科學的預測、分析和評估,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和預案。
為有效規避、預防、控制重大事項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社會穩定風險,為更好的確保重大事項順利實施。
2、心理評估:是指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共同指導下,綜合運用談話、觀察、測驗的方法,對個體或團體的心理現象進行全面、系統的和深入分析的總稱。
心理評估的作用:
健康心理評估是指採用定性或定量的心理學方法和技術,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社會適應性及影響因素進行評價的過程。健康心理評估是健康管理中對人整體健康評價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它不僅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還能夠反映心理活動方式在心身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專業的心理健康評估與干預,不僅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內涵,更是衡量健康管理機構是否具備專業化資質的標准之一。
㈡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是什麼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復劑,也是活的機體健康、事業成功的基本要素。那麼,
情緒變化不強烈,能冷靜地尋找原因,抗精神壓力的能力強,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一類。
心理耐受力。
有些精神壓力不是突然而來,迅速而去的,它們纏纏綿綿,伴隨著人的工作與生活長時間存在。能坦然面對這種境況的人,心理耐受力較好。
心理自控能力。
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這種能力有個體差異。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較強的。
自信心。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當一個人面臨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務時,首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無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客觀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賴於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心理活動的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有自身的節律。比如意識狀態便有明顯的節律,覺醒睡眠周期便是意識的節律性表現。這種周期被破壞,便會產生所謂的失眠。
意識水平的高低。
指觀察水平而言,觀察力中,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情緒、思維、個性特點及行為表現的體驗和察覺,通常也稱為自覺性。對環境的觀察力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展以及細小差異的察覺。正常的意識活動是保證心理健康的敏感指標。
社會交往狀況。
正常的社會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際交往,它可以增強人的生活情趣,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在生活事件發生時,能及時獲得社會支持。所以社會交往既可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又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
思維的品質。
思維品質已以其現實性和邏輯性為標志。不良的思維品質,多表現為空泛性和反邏輯性。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活動不具備現實性,不合邏輯性,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必然處處碰壁,並由此造成種種不愉快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心理受創傷後的康復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創傷後,可以很快恢復常態,不留嚴重後遺。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當生活環境變化時,能隨遇而安。情緒穩定,不受天氣、地理條件影響,也很少受人際關系變化的影響。
想直接電話咨詢的客戶,不收取任何費用,24小時服務。
由權威專家為你解答體檢相關問題,根據你的情況給予專業的個性化指導意見。
㈢ 心理健康的評估標准
一、 評估心理健康的三標准
許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標准(或從三個維度)去衡量,即體驗標准,操作標准,發展標准。他同時指出,不能獨立地只考慮某一類標准,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地加以考慮和衡量。
第一、 體驗標准,是指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的狀況,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等等。
第二、 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應,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和社會功能,如工作及學習效率高低人際關系和諧等等。
第三、 發展標准,即著重對人體心理發展狀況進行縱向考察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時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考察。
二、 心理健康的十標准
郭念鋒於1986年,《臨床心理學概論》一書中提出評估心理健康十標准:
(一)心理活動維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擊時,不同的人對於同一類精神刺激,反映各有不同。這表明,不同人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應激烈,並容易遺留下後患,可以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強烈,不會致病。這種抵抗力,或者說心理活動強度,主要是和人的認識水平有關。一個人對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認識時,就可以相對地減弱刺激的強度。另外,人的生活經驗、固有的生活特徵、當時所處的環境條件以及神經系統的類型,也會影響到這種抵抗力。
(二)心理活動耐受力
前面說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處在痛苦之中,在經歷一段時間後,便在這種慢性精神折磨下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出現嚴重身體疾病;但是,也有人雖然被這些不良的情緒纏繞,日常也體驗到某種身體的痛苦,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有的人,甚至把不斷克服這種苦惱當作強者的象徵,作為檢驗自身生存價值的指標。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輝成績。我們把長期經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稱它為心理活動的耐受力。
(三)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種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狀態,人的所有心理過程都有節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動的效率做指標去探查這種客觀節律的變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質的好壞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我們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了。因為注意水平的降低會影響到意識活動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後果,如記憶水平下降等等也越嚴重。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的無關因素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緒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當然,受暗示這種特點在每個人身上都多少存在著,但水平和程度差別是較大的,女性比男性容易受暗示。
(六)康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誰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極大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健康能力。康復水平高的人恢復得效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每當再次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表現得效為平靜,原有的情緒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所謂不隨意的情緒,情感和思緒,只是相對的。它們都是隨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難以察覺罷了。對情緒、思緒和行為的自控程度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怕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通暢,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這就是說,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時,可以從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進行判斷。為此,精神活動的自控能力不失為一個心理健康指標。
(八)自信心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人進行這種自我評估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估計過高,一種是估計過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後者是盲目的不自信。這種自信的偏差所導致的後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於過高的自我評估,在實際操作中因掉以輕心而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後者由於過低評價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敗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為此,一個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准。「自信心」實質上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個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傾向,對任何事情都顯得畏首畏尾,並且不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心,那麼,我們可以說,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會交往
人類的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然導致精神崩潰,出現種種異常心理。因此,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能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任何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也可能是一種躁狂狀態。在現實社會中,比較多見的是心情抑鬱,人處在抑鬱狀態下,社會交往受阻較為常見。
(十)環境適應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人為了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為了自我發展和完善,就必須適應環境。因為,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不能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動很大,這就需要採取主動採取主動性的被動性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就叫適應。主動適應其內涵是積極的改變環境;消極適應,其內涵是躲避環境的沖擊。有時環境的變化十分劇烈,人對它無能為力,面對它只能韜晦、忍耐,即進行所謂的「消極適應」。「消極適應」只是形式,其內在意義也含有積極的一面,起碼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上有現實意義。當生活環境條件突然變化時,一個人能否很快地採取各種辦法去適應,並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志著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健康水平。
㈣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內容有什麼
心理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人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當生活環境變化時,能隨遇而安。情緒穩定,不受天氣、地理條件影響,也很少受人際關系變化的影響。所以要做一個心理的健康評估 心理健康評估的指標: 心理活動的強度 對同樣一種精神刺激,比如考試成績不好,入學考試落榜等,不同人反應不同。一種人情緒低落或怨天憂人,或自責自卑;另一種人則不然,情緒變化不強烈,能冷靜地尋找原因。後一種人的心理活動強度高,抗精神壓力的能力強,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一類。 心理的耐受力 有些精神壓力不是突然而來,迅速而去,它們纏纏綿綿,長久地伴隨著人的工作與生活。俗稱這類壓力為慢性刺激,如慢性疾病、身體殘疾、家境貧困、生活艱難等。能在這種逆境中成長的人,屬心理耐受力較好的人。 心理活動自控能力 人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有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這種能力有個差異。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人,自控力是較強的。 自信心 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當一個人面臨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務時,首先要估計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己有無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客觀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賴於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 社會交往狀況 正常的社會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際交往,可以增強人的生活情趣,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在生活事件發生時,能及時獲得社會支持。所以社會交往既可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又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 思維的品質 思維品質依其現實性和邏輯性為標志。不良的思維品質,多表現為空泛性和反邏輯性。比如,一個人認為所有的人都很喜歡他,顯然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如果他認為所有的人必須擁護我的意見,那麼這種想法便是反邏輯的,同時也是不現實的。一個人如果其思維活動不具備現實性,不合邏輯性,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必然處處碰壁,並由此造成種種不愉快的情緒,影響心身健康。 心理創傷後的康復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創傷後,可以很快地恢復常態,不留嚴重後遺症,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有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後果。心理創傷不能迅速康復,一方面必將對身心健康造成威脅,另一方面也表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心理活動的節律性 意識水平的高低是指觀察力水平而言。觀察力中,自我觀察是對自己的情緒、思緒、個性特點及行為表現的體驗即時察覺,通常也稱為自覺性。對環境的觀察力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展以及細小差異的察覺。正常的意識活動水平是心理保障的敏感指標,如在疲勞時,意識活動水平就會變得遲鈍,自覺性和對環境的反應都會下降,這是機休提示要適當休息。 以上的幾種指標是常見的 心理健康評估 的指標,懷疑自己患有心理上的疾病要評估一下自己。 想直接電話咨詢的客戶,不收取任何費用,24小時服務。 由權威專家為你解答體檢相關問題,根據你的情況給予專業的個性化指導意見。
㈤ 思維能力包括哪些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
思維能力: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思維並非神秘之物,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實實在在,有特點、有品質的普遍心理現象。
思維能力的特點:
1、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學習效果與智力因素的綜合反映
思維能力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先天與後天兩類。一個人僅有先天智力而無後天勤奮仍然不會有很大出息。學問越到深處、年齡越大,後天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勤能補拙即有此意。
2、思維能力與思維習慣的培養有關
具有思維習慣的人群分布規律與知識層次有關。對同一知識層次的人群,又與年齡有關。知識層次或受教育的層次越高,具有思維習慣的人越多。
真正養成思維習慣的人中,成年人和知識分子比例較大。養成思維習慣的人善於發現新問題,具有對事物的敏感性。
3、思想的活躍性
包括思維敏捷性和靈感的頻率兩方面。這兩方面的素質既來自先天遺傳,也來自後天訓練。後天訓練中,教育者的教育風格也很重要。
4、思維的成熟性
成熟性建立在經驗和思維習慣的基礎上。經歷是催熟的必要過程,一個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只有經過獨立思考,對其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才談得上認識的成熟性。成熟的人不人雲亦雲,而是持重、穩定、理智。
(5)思維能力是什麼健康評估擴展閱讀
人的思維能力終生都在變化之中,它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逐漸發生的,從年輕時開始,一直持續到晚年。在一生中,某些思維能力的退化程度很小,這被稱為「正常的認知衰老」。大部分人都是這種情況,通常不會影響人的獨立能力或生活質量。
隨著年齡變老,人們常常發現越來越難記住新的信息或者想不起把東西放哪了。大部分人所經歷的都是「正常的認知衰老」,但是由於個體差異,每個人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既復雜又獨特的,所以思維能力的衰老方式因人而異也就不足為怪了。
研究表明,有的人其思維能力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他們確實比常規情況要好;有的人減退的卻比「常規」情況要快,有時還會發展成更嚴重的減退甚至痴呆。但是這些減退並不是衰老時必然發生的,有研究表明,當我們變老時有一些方法可以保護我們的思維能力。
基因承載著很多事情,包括身體特徵,如眼睛和頭發的顏色。基因還影響思維能力,有證據表明,人一生中24%的思維能力的變化都歸因於基因,還有76%歸因於其它因素。
㈥ 什麼是心理健康指數啊
根據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家李心天的新的健康理論,健康狀況的評價公認的心理指標有三條原則和七種能力。三條原則是:1、心理與環境的協同性;2、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3、個性的穩定性。
七種能力是:1、適應能力;2、耐受能力;3、控制能力;4、知覺能力;5、思維能力;6、社交能力;7、康復能力。
羅傑斯的機能充分發揮者理論
1、 樂於接受一切經驗
2、 時刻保持生活充實
3、 充分相信自己
4、 充分的自由感
5、 無條件地關注他人
奧爾波特的成熟者模式
1、 自我意識廣延
2、 良好的人際關系
3、 情緒上的安全感
4、 知覺客觀
5、 具有各種技能,並關注於工作
6、 現實的自我形象
7、 內在統一的人生觀
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十條標准
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恰當評估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實際④不脫離周圍的現實環境⑤能保持人格完整與和諧⑥善於從經驗中學習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能適度宣洩情緒和控制情緒⑨在符合團體的要求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的具體標准
1、 智力發展正常
智力是指人的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到的水平,它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言語表達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之一。智力分為超常、正常、落後三個等級。
2、 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3、 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4、 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5、 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6、 能適當地表現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始終占優勢,他們能夠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健康的情緒狀態有如下三方面標志:(1)情緒穩定(2)情緒愉快(3)情緒的變化有其適當的原因。
7、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的主要標志:(10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不存在明顯的缺陷與偏差;(2)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亂;(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核心,並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4)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㈦ 思維能力是什麼
思維能力: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並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我們常說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使自己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思維能力。
㈧ 老年人健康評估的內容包括哪些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老年人健康評估的內容包括哪些?
回答
社會健康評估多從所處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以及家庭狀況進行。另外有學者提到,老年健康評估還應對其角色功能,所處物理環境進行評估如居住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