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評價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要從那三個方面去評價
評價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要從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等三個方面去評價。
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
(1)如何看待一個人的社會健康擴展閱讀
健康的生活方式
1、每日保持7~8小時睡眠。
2、有規律的早餐。
3、少吃多餐(每日可吃4~6餐)。
4、不吸煙。
5、不飲或飲少量低度酒。
6、控制體重(不低於標准體重10%,不高於20%)。
7、規律的鍛煉(運動量適合本人的身體情況)。
❷ 如何評價一個人的社會健康狀況
1.能接受與他人的差異。
2.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
3.有1到2個親密的朋友。
4.共同工作時,能接受他人的思想與建議。
5.能與同性、異性交朋友。
6.當自己的意見與多數人的意見不同時,能保留意見,繼續工作。
7.主動與人交往,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
8.交往中客觀評價他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❸ 評價一個人社會健康狀況的一般標准!
1、控制自已的情緒程度;
2、關注社會問題的熱情度;
3、關愛家人的程度;
4、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開放度;
5、個人的興趣熱愛持續度;
6、釋放情緒的方式多樣度
希望採納,謝謝!!!!
❹ 什麼是社會健康
1、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做出適合生存的反應能力.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會對其心理健康帶來很大危害,進而影響到個人的長遠發展
2、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適應外界環境賴以生存的能力.隨著社會發展、競爭意識的增強,它越來越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重視,但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和研究不多
3、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包括生活、學習、勞動、人際交往能力獨立思考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性.需求交叉彈性是指某產品的銷售量因另一種產品價格的變化而引起變化的百分比
5、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適應賴以生存的外界環境的能力,即個體對周圍自然環境和生活需要的應付和適應能力.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是他們各個年齡階段相應的心理發展的綜合表現
6、社會適應能力一般是指適應社會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市場經濟對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競爭意識、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
7、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對社會環境的應變能力.隱藏在身體內的疾病(隱患)只有表現出病狀和體征時才被人們所認識並稱之為疾病所以健康和隱患可以共存但與疾病則否
8、社交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觀察能力,語言能力,模仿能力等幾種能力所組成的有機結構,所以我們把社交能力稱為社會適應能力,它包含對社會、對他人、對自身的適應.社會適應能力良好,也是人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健全的重要標志之一
9、適應行為又稱為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適應外界環境並賴以生存的能力
10、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類有機體保持個人獨立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機能
11、所謂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適應其生活環境中的自然與社會需要的有效性.從個體發展的角度認為適應行為包括了社會成熟度、學習能力及社會能力有關的行為
12、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的適應外界環境,賴以生成的能力,也就是說人對付和適應周圍自然環境和社會需要的能力
13、適應行為早先稱為社會適應能力,是個人獨立處理日常生活與承擔社會責任達到其年齡和所處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的程度,是個體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有效性
❺ 評價一個人的社會健康狀況大多採用 客觀評價 方法 對嗎
不能用片面的看法去決定他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生命觀。
評價一個人,要看他的出發心和目的。
正人行邪法,卸法亦正;
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論,要一分為二的進行分析。
願吉祥!
❻ 現代社會中一個健康的人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要素
1、充分地了解自己。
有自知之明,在集體中自信、自尊、自重,很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視他人。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恰當、客觀地做出適度評判。接納自我,生活目標和理想切合實際,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不會和自己過不去。在社會中,能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價值。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能安然處之。
2、適應社會環境。
能處理生活和工作事務,有著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與人相處時態度積極,如熱情、真誠、尊重信任、友善、寬容。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生活、工作在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無孤獨之感。
3、能控制與協調情緒。
樂觀並且心態穩定,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悅的情緒去感染人。既不因瑣事耿耿於懷,也不輕易沖動莽撞。同時,遇到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能夠適當地表達,不會在心理留下陰影或延續較長的時間。
4、人格和諧完整。
這里所說的人格即個性,即一個人的個性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體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激的情緒反應和行為,能夠與社會步調保持一致,也能與集體融為一體。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發揮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並獲得定的回報。
(6)如何看待一個人的社會健康擴展閱讀
身體健康的表現
1、雙目有神
神藏於心,外候在目。眼睛的好壞不僅能夠反映出心臟的功能,還和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聯。道醫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眼睛是臟腑精氣的會聚之所在。因此,眼睛的健康也就反映出了臟腑功能的強盛。
2、臉色紅潤
臟腑功能良好則臉色紅潤,氣血虛虧則面容也顯得沒有光澤,臉色就是人體五臟氣血的外在反映。
3、聲音洪亮
人的聲音是從肺里發出來,聲音的高低自然決定於肺功能的好壞。
4、呼吸勻暢
「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人的呼吸和五臟的關系非常密切,呼吸要不急不緩、從容不迫,才能證明臟腑功能的良好。
❼ 評價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哪些方面呢
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強健的身體,是人們從事高效工作,維持高質量生活狀況的資本。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注重個人形象,對人們的社會評價以及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評價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哪些方面呢?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入手。
良好的健康狀況,需要人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嚴於律己的習慣,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素質。做到內外兼修,注重個人形象。豐富精神生活,多做運動。愛惜身體,健康向上。
❽ 從哪四個方面綜合評價一個人的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❾ 如何評價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
一、 心理健康十條標准
(一)、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種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狀態,人的所有心理過程都有節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動的效率做指標去探查這種客觀節律的變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我們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了。因為注意水平的降低會影響到意識活動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它後果如記憶水平下降等等也越嚴重。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的無關因素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當然,受暗示這種特點在每個人身上都多少存在著,但水平和程度差別是較大的,女性比男性較易受暗示些。
(四)、心理活動強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不同的人對於同一類精神刺激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能看出不同人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以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這種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認識水平有關,一個人對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認識時,就可以相對地減弱刺激的強度。另外,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徵和先天神經系統的素質也都會影響到這種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動耐受力.
前面說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一類精神刺激,那就是長期反覆地在生活中出現,久久不消失,幾乎每日每時都要纏繞著人的心靈。這種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個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個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這種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現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產生嚴重軀體疾病。但是也有人雖然被這些不良情刺激纏繞,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甚至把不斷克服這種精神刺激當作生活斗爭的樂趣,當作一種標志自己是一個強者的象徵。他們可以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輝成績。我們把對長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稱它為耐受力。
(六)、康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誰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的極大波動,行為的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康復水平高的人恢復得較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每當再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表現得較為平靜,原有的情緒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所謂不隨意的情緒、情感和思維,只是相對而言的,它們都有隨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難以察覺罷了。精神活動和過程的隨意性程度以及自覺控制的水平高低,是與自控能力有關的。
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份,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這就是說,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時,可以從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出某種印象,為此,精神活動的自控能力不失為一個健康指標。
(八)、自信心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必然會首先估計一下自己的應付能力。這種自我評估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估計過高,一種是估計過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後者是盲目的不自信。這種自信心的偏差所導致的後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於自身力不從心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後者可因自覺力不從心,害怕失敗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為此,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准。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九)、社會交往 人類的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然導致精神崩潰,出現種種異常心理。因此,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份地進行社會交往,與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十分熱情地傾談並表現得十分興奮,也可能一種躁狂狀態。
(十)、環境適應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人為了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就必須適應環境。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但是,人盡管有積極主動性,但終究是不能脫離開自己的生存環境,這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這些環境條件是在變化著的,有時變動很大,人雖有主動性,但有時對生存環境的變化仍然是無能為力的,在這時,所謂消極適應也是很重要的,起碼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上有現實意義。當生活環境條件突然變化時,一個人能否很快地適應下來以保持心理平衡,這就是人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健康水平。
❿ 怎樣理解現代社會與健康的關系
現代社會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人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人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現代健康的含義並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這就是現代關於健康的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
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身體狀況的改變可能帶來相應的心理問題,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別是痼疾,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