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
首先,要組織幼兒教師學習《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的具體內容,使廣大幼兒教師深刻認識到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幼兒健康觀,進一步認識自身心理因素對幼兒健康教育的影響,這也為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要加強家長對幼兒健康教育的認識,學校要組織幼兒健康教育知識講座,使他們明白幼兒健康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做好家庭和幼兒園之間對幼兒健康教育工作,實現家園共育。
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
要從根本上提高幼兒健康教育,還得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引導,傳播健康教育知識。通過安全和禮儀品格等教育活動組織幼兒進行安全防火、交際禮節的相關健康教育演練。不僅有利於幼兒積累健康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健康態度,同時學會自我保護,促進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格的養成。
把幼兒健康教育滲透到幼兒教育的各個方面,比如上課坐姿、看書或看電視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等;結合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來提高幼兒健康教育水平,從而促進他們身心的和諧發展。
從生活上讓幼兒養成健康行為
在幼兒課堂教學過程中或一日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例如,上課之前喊「老師好」,容易培養孩子懂禮貌的習慣。在幼兒園玩耍的時候,要進行一次安全知識的講解,提醒他們在玩耍過程中注意安全問題;在吃飯的時候,要督促他們吃飯前需洗手,吃飯時要保持安靜,細嚼慢咽,睡覺姿勢要右側卧或仰卧等。
在家中,父母要培養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如:要學會自己穿衣服、系鞋帶,早上起床要自己疊被子、自己刷牙洗臉等。還要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熱情、勇敢、自信等健康行為。
2. 學前兒童身體保健的方法
兒童保健的目的主要是以七歲以下小兒為重點,根據其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進行系統的保健管理,及時發現問題早期矯治,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兒童健康水平,促進全面發展。1.新生兒訪視在新生兒出院後的24小時內,各級衛生院醫生或鄉村醫生,進行入戶訪視,至新生兒28天共訪視3-4次。訪視內容包括看新生兒一般狀況,出生及接種情況,全面體格檢查,指導母乳喂養等,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予以處理。2.新生兒先天疾病篩查在醫院新生兒出生時,由醫生採集足跟血,製成濾紙血片,送交兒童保健所新生兒篩查中心,進行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二種先天代謝病的篩查。3.兒童定期體格檢查根據年齡不同,各級衛生院醫生對1歲以內小兒每年查體四次,1歲-3歲小兒每年查體二次,3歲-7歲小兒每年查體一次。查體內容包括身高、體重、血色素、口、眼、聽力、智力及血液化驗等項目,及時發現異常予以矯治。4.兒保專科門診兒童保健所及各區縣婦幼保健所(院)開設專科門診,設有保健咨詢、遺傳優生、心理衛生、營養不良、多動症、低體重兒、腦癱康復、口腔正畸、弱視矯治等,以維護兒童身心的健康發育。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7Bc1dqq3d9SfmHhpj-bfLA
3. 促進學前兒童健康的方法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學前兒童健康之一是心裡健康,在這個年齡段是培養孩子心智逐漸成長的重要時期,應引導孩子正確認知對錯,常言說三歲看老就是說的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家庭環境的積極影響和正確教育的重要性。學前兒童健康之二是身體健康,身體健康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沒有強健的體魄,孩子的生活處於痛苦中,對孩子的其它教育會降低要求,大大增加家長對孩子遷就的想法。
4. 如何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健康
要想兒童身心健康的成長,就要給兒童一個快樂的同年,要孩子在一個快樂幸福的家庭中成長,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從多方面去教育孩子,培養孩子,使孩子能夠快樂的成長,不要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中,這樣孩子的性格會扭曲的,祝福所有的孩子能夠快樂的成長,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5. 在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工作中 可以怎樣促進學前兒童的健康
兒童的健康是指身心健康,一是身體健康,這就需要充足的營養來支撐學齡前兒童的發展,飲食方面保證每天300-500毫升的奶量。飲食多樣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充足的攝入。其次是良好的睡眠習慣,充足的睡眠時間,晚上11-12點1-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高峰期,保證睡眠,利於身高體重發育。 其次是心理健康發展,學齡前兒童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有愛的環境,讓他們感受到家人的關愛,足夠時間的陪伴。適當進行早期拓展訓練,培養孩子的習慣養成,動手能力,社交能力等。
6. 如何讓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健康成長
一、見習階段:我認真、仔細、勤學好問,能隨時時做好觀察筆記,並主動接近幼兒、幼兒園的老師,從而很順利的開始了自己的實習生活。入園的第一天,我被分在了大二班,這是一個比較鬧的班,班上一共有28個幼兒,有三個老師,園長擔任了大二班的主教老師。我在大二班見習了一天,這一天里,我一邊看主教老師上課,一邊幫助保育老師打掃衛生。雖然,覺得有點累,但是我並沒有任何怨言,因為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經驗。大二班的一日生活的時間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可能是由於幼兒園的學理念及家長的要求,我們大二班開設的課程很多,一天至少有四節正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主教老師就沒有太多的將游戲貫穿到活動中。大二班的常規不是很好,總是要老師大聲的說話,小朋友才安靜下來。在與新來的一個助教老師交流和自己的觀察中,我認識到了:一個班級的常規管理是很重要的;並且認識到:幼兒的常規管理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從要從幼兒入園的那天起就要認真對待的。保育老師在幼兒入園後要清理幼兒的書包,看幼兒是否帶了葯或者危險的玩具等;然後在幼兒活動後清理活動地點,組織幼兒喝水、如廁等;在幼兒將離園的時候,幫幼兒整理好衣服,讓幼兒乾乾凈凈、穿得整整齊齊的回家,以此可以告訴家長,幼兒在幼兒園很好,家長可以放心的將孩子送到我們手上。在見習的這一天里,我對徐楊小學興強幼兒園的工作時間安排及幼兒的一如生活安排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主教老師及保育老師的職責,對於保育的內容、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二、實習階段:我做到了保教相結合,能關注幼兒的身心發展,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在來幼兒園的第二天,園長就讓我獨立帶班。【2015學前教育專業個人實習總結】2015學前教育專業個人實習總結。帶的是小班,班上只有二十個幼兒。雖然小班人數比較少,但是,當時我心裡的壓力蠻大的,因為自己從來沒帶過小班,而且自己對於幼兒園的情況和小班幼兒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後來想了想,對自己說:現在你要以一個幼兒教師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不要總以自己是實習生的借口而錯失鍛煉自己的機會,所以我也就很樂意的到了小班,開始了我的實習生活。我和幼兒初步認識和接觸的過程中,和他們相處一定要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掌握好,那就是和他們成為朋友,並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例如:1、教育方式應符合幼兒的心理,以游戲形式對幼兒施以各種教育,讓幼兒在歡樂中學習,使生理和個性品質都得到健康發展。2、尊重幼兒的自然發展,給以適當的幫助和指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3、教學的過程,也就是活動設計過程。活動在學前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活動設計在幼兒教育理論課程中也佔有特殊的地位,在小學教育中活動往往被理解為是教學的輔助形式,而在學前教育中則代表著教育的全部。幼兒園里沒有單純的講授和課本,一切教育都需要幼兒心理和身體系統的投入,都需要通過活動來完成。例如:活動設計——豉勵和引導幼兒玩泥、沙、石、水。泥、沙、石、水在大自然里隨處可見,是幼兒最喜歡玩的游戲材料。幼兒玩這些東西的,比玩價格昂貴的機械玩具,電子玩具對發展各種能力有更積極的意義。
7. 如何培養學前兒童健康心理
1
多多鼓勵孩子,幫助他走出陰影。可能80後很多人的童年會有這樣的經歷,考試失敗了,自己也很沮喪,回家了卻受到的是父母的責罵。內心慢慢產生陰影。對考試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內心很自卑,挫敗。這是家長教育的誤區,應該多教孩子學會自我調節,不要要求過高,而教育他多從挫折中總結經驗,同時接受自我,學會自我鼓勵。比如「相信你自己某天一定能成功」「你很優秀」等等這種教孩子想像的話來增強自我信念。
2
教孩子放開胸懷,笑對經歷。積極傳授生活的正能量能使他面對一切困擾時淡定。不心慌。教孩子多做實事,與人為善,學習一門興趣,音樂或是繪畫,學會用阿Q精神法讓自己堅強,化悲觀為樂觀,當孩子憂郁的時候,你可以教他冥想。打坐時想一想過去的開心或難以忘懷的風景。
3
教孩子學會分享快樂,走出孤獨。小孩子其實也害怕形單影只。尤其是中學時期是敏感期,很害怕受到同伴們的排擠。可以多帶小孩和朋友的小孩一起出去郊遊,玩耍,讓他們更早的融入到集體活動中去。
4
疏通孩子的消極情緒。當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更多的是引導而不能壓制,要理解他為什麼會產生一些恐懼,憤怒,傷心等這些心情症。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學會通過語言來表達,比如「我很不快樂」「我很氣憤」「你很壞」等,學會傾訴。不要讓孩子哭泣。哭泣會讓內心的壓抑更強烈。還有一種就是轉移注意力,比如用球去逗逗她,破涕為笑。
5
家長要學會傾聽。第四點中就提到過孩子發泄的方式之一:傾訴。那家長就要做到學會傾聽了,有些父母為了讓自己有威嚴,喜歡言語上壓制自己的小孩,最後小孩都不敢和父母說話了,和父母之間產生代溝。這種家庭氛圍是不可取的。家長與小孩之間要像朋友一樣輕松愉快的溝通和相互傾聽。
8.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1、幼兒園健康教育是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改善幼兒的健康態度,培養幼兒的健康行為,是保持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系統教育活動。
2、習慣的培養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休息習慣(特別是睡眠習慣)運動習慣,智能開發不一定要認識多少字,背誦多少詩,但要開發學習的能力、思維的能力、想像能力。
3、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會保護自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4、人體認識與保護知識教育、體育鍛煉與健康、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教育、環境教育、營養教育、疾病與意外傷害的預防教育、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