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健康三原則
心理健康的三條原則分別是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1.
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正確的反映外部世界,有無明顯差異。
2.
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即一個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內容是否完整協調。
3.
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即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徵是否相對穩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一貫性
② 評價心裡健康的基本原則是
教育性的原則
教育性的原則是指教育者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提出積極中肯的分析,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全體性原則
全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全體學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參與者,學校的一切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設施,計劃,組織活動,都要著眼於全體學生的發展,考慮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
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工作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同時要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把教師的科學教育與指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真正有機結合起來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指導教育工作,注意學生活動的有機聯系和整體性,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作全面考察和系統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以發展的觀點來對待學生,要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一發展為重點,促進全體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發展。
活動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重視通過活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保密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有責任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談話內容等予以保密,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護。
③ 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具體標准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十條標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④ 判斷心理健康與否,追隨的兩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判斷心理健康與否追隨的兩大基本原則是:確定心理健康的標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現即行為表現為客觀標準的、心理健康作為人的一種狀態,與不健康的心理與行為表現是有區別的。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4)評價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⑤ 心理健康三原則是什麼
心理健康三原則是什麼心理健康三原則就是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身體健康,不願意陽光多運動。
⑥ 心理健康評估有哪些原則
回答第一題
一,個體心理活動要與生物學特徵相符一定的生物學特徵,如在不同的年齡、性別、身體健康狀態下,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活動狀況。在評判心理健康水平時,不能偏離生物學特徵。二、個體心理活動要與客觀環境相符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無論形式或內容均應與客觀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保持一致,即保持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人的心理行為若與外界失去同一性,就難以為人理解;或為環境氛圍所迫,產生心理壓力,造成心理的緊張和焦慮。三、個體心理活動內容各成分之間協調統一一個人的認知、體驗、情感、意志行為在自身是一個完整和諧一致的統一體。這種整體性是確保個體具有良好社會功能和有效地進行活動的心理基礎。例如,遇到一件令人慶幸的事,在感知的同時,應有愉快的情緒體驗及相應的表情,並以歡快的語調和行為來表達,如果一個人用低沉不快的語氣訴說一件愉快的事件,或者對痛苦的事件做出愉快的反應,那就是異常的狀態。四、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心理特徵形成後,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在一切生活中顯示其區別於他人的獨特性,在沒有重大變故的情況下,一般不易改變。例如,如果一個爽朗樂觀外向的人,突然變得沉悶悲觀內向,說明他的心理和行為已經偏離了正常軌道,這就要考慮他是否出現異常。
回答第二題
一,上述標准僅適合於大多數人,沒有全部達到上述標準的人並非意味著心理不健康,但在某一標准方面極端異常的人,必定是屬於心理異常。二,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受時代、民族、文化等因素制約,會隨著時間、地點、人群的發生變化。三,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時間概念,異常心理和行為的偶爾出現不能成為心理變態的依據,而異常心理和行為窨維持多久才能屬於變態或病態,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第四,心理健康不等於有精神病症,有的精神病症患者在某些具體標准上仍可能表現得很正常。對精神疾病的診斷須由有經驗的專科醫生做出。第五,心理健康並不意味著完美無缺,它只是個體在自身和環境許可下的一種最佳功能狀態。人們應為實現這樣的標准而努力,但又不必因未達到上述標准而沮喪。第六,盡管有關心理健康的具體標准人們不一定能完全達到,但上述四條原則性的標准卻是心理健康者必須要做到的。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健康或心理失調有時是交替出現的。當一個人處於心理失衡時,只要積極地進行心理的自我調整,或通過求助心理專家的幫助,大多可恢復心理健康的狀態。
⑦ 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則包括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交往時,要注意真誠的鼓勵和贊美對方,第二保持社會功能良好,第三要積極參加勞動實踐,第四要保持自我意識,良好意識,就是對自己對我的認識,自我意識良好的核心就是要做到。自己有良好的一個心態。
⑧ 判斷心理健康的原則是什麼
我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健康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就是怎樣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心理健康的標准要能以衡量判定個體心理狀態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否良好。國內外不同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論述。
20世紀80年代,國內多個學者相繼提出心理健康的標准。王極盛等人(1984)認為,人的心理健康標准應包括六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
(4)統一協調的行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為是一致的、統一的,思想與行為是統一的、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做起事來按部就班;
(5)人際關系的適應。
許又新(1988)提出,應該按三種標准來全面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體驗標准、操作標准、發展標准。他同時提出,不能孤立地只考慮某一類標准,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地加以考慮和衡量。
(1)體驗標准即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
(2)操作標准即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
(3)發展標准即著重對人的心理狀況進行時間縱向的考察分析,指有向較高水平發展的可能性,並有使可能性變成現實的切實可行的行動措施。
到了20世紀90年代,李百珍提出七條標准:
(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
(2)心理健康者正視現實,接納他人;
(3)心理健康者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4)心理健康者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
(5)心理健康者有社會責任心;
(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對他人有愛心;
(7)心理健康者有獨立、自主的意識。
黃希庭認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3)能夠悅納自我;
(4)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較強的自製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
(7)能動地適應現實環境。
新世紀以來,學者對心理健康的標准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張長力等人認為,普通成人心理健康標准應包括以下十條:
(1)正確的自我意識,包括對自身素質的恰當評估,正視自身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不以過高的標准要求自己,自愛、自尊、自信;
(2)正視現實,適應社會;
(3)和諧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和諧對維護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人際關系緊張或自我封閉,必然影響心理健康;
(4)智力正常;
(5)情緒自控;
(6)積極的人生態度;
(7)人格完整統一。人格是人的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習慣與性格等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整統一,要求個體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和諧統一,沒有分裂和自相矛盾的現象;
(8)個人能力能得到發揮;
(9)適當滿足個人需要,生存、安全、愛與尊重、自我實現等合理需要的適當滿足能夠防止心理失衡;
(10)心理行為符合年齡、性別特徵。
蔡焯基等人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
(1)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2)自我學習,獨立生活;
(3)情緒穩定,有安全感;
(4)人際關系和諧良好;
(5)角色功能協調統一;
(6)適應環境,應對挫折。
在不同時代,每個學者都對心理健康的標准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尚沒有完全統一的標准,但通過分析中外心理學者的看法,幾乎可以看出所有的專家都認同心理健康的人是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把社會適應程度的高低看作衡量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准。
⑨ 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
心理健康的三條原則分別是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1.
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正確的反映外部世界,有無明顯差異。
2.
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即一個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內容是否完整協調。
3.
個性心理特徵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即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徵是否相對穩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一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