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持心理健康的11個方法
心理健康意味著擁有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得心應手,並且在面對挑戰時有自信心。與身體健康一樣,也有許多活動能幫助你改善心智健康。可以遵循以下步驟促進幸福感並保持心理健康。
1、人際交往
與周圍能支持和豐富你人生的人建立並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個人關系的質量對幸福感有很大影響。拿出時間並付出努力建立強大的人際關系能帶給你許多好處。
2、拿出時間享受生活
給活動,興趣愛好和喜歡的事情留出時間。玩填字游戲,到附近的公園散步,讀一本書,縫一床被子,給孩子畫一幅畫,與寵物玩耍,這些都能給你帶來想像力和創造力。
3、參與並分享興趣
參加一個能與你一起分享興趣的俱樂部或社團。與有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對你的心理健康有好處。如樂隊,晚間步行,跳舞班,以及讀書會等。
4、為社區做貢獻
拿出時間做志願者。幫助鄰居,為朋友做點好事等。有許多貢獻方式能帶給你良好感覺。在改善其他人的生活同時也能促進你的生活品質。
5、照顧好自己
適當運動並吃好,這能幫助你保持身體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緊密相關,身體好也會讓心理感覺好。不一定去健身房鍛煉,做園藝,打掃房間,跳舞和徒步都是很好的健身運動。身體鍛煉結合均衡飲食能滋養身心,讓你從里到外都保持良好感覺。
6、挑戰自我
學習新技能或挑戰一個目標。如制定健身目標或學習烹飪等。在實現目標,掌握新技能,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的同時,學會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7、應對壓力
了解誘發壓力的原因並掌握應對方法。可以避免一些誘發源,並學會控制其它因素。壓力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並會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只有在它讓你感覺不舒服或痛苦時才會成為問題。平衡的生活方式能幫助你更好的應對壓力。如果感覺難以平靜,嘗試深呼吸,瑜伽或冥想,這些活動或許對你有幫助。
8、休息與調整
確保充足睡眠。定時上床睡覺,並養成睡眠的好習慣。睡眠能修復心理和身體。然而,如果在醒來後總是匆匆忙忙,仍然會讓你有疲憊感。因此,在白天拿出一些時間放鬆和調整很重要。
9、注意此時此地
每天拿出時間留意自己的感覺。感覺臉上的陽光和微風,並注意呼吸的空氣。我們很容易陷入對過去或未來的思考,而不是體驗現在。專注於當下是做到這一點的好方法。有意識的內外聯合對身心健康很重要。
10、尋求幫助
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存在,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煩心事。與可信的朋友或家人溝通,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也對保持你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2. 怎樣維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健康調節方法有哪些呢
1.笑是營養素
研究證實,笑能降血壓;笑1分鍾可以起到劃船10分鍾的效果;笑還能釋放壓力,減輕沮喪感;笑可以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欣快感。中老年人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喜劇、漫畫,多聽相聲。
2.「話療」是特效葯
美國白宮的保健醫生曾給布希開過一個健康秘方:話療,每星期至少與家人交流15個小時以上;夫妻之間每天至少交流兩個小時,包括共進晚餐或是午餐。
3.朋友是「不老丹」
老人長期獨處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心理壓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內分泌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7年。所以,即使是離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總憋在家裡,要努力擴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並試著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
4.寬容是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不可避免。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很容易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而學會寬容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在生活中,當你出現有失眠、情緒低沉、煩躁、自責、疲乏等等情況的時候,往往是不能忽視的,這樣的情況考慮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存在的,是需要及時的進行心理調節的,而上述講的主要就是有關心理健康調節方法有哪些的知識,需要大家多去學習的,更需要我們能用健康的心理從容面對
3. 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5條
心理健康對健康長壽的保障,保持穩定樂觀的心態,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一旦心理出現問題,將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那麼怎樣維持心理健康呢?維護心理健康要做到以下8點。
1.保持心情愉快:情緒不佳,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容易誘發許多疾病。所以,要心胸開朗,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2.合理用腦:一個人要經常讀書看報,勤於思考,不但會減少煩惱,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的腦力活動保持旺盛,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和退化。
3.睡眠充足:一旦疲勞過度,生理功能就恢復較慢,所以,一個人要保持擁有旺盛的精力,就要保證擁有足夠的睡眠。
4.家庭和睦:家庭氣氛和諧,關系融洽,生活才會幸福美滿,從而保證一個人擁有心理健康。
5.經常與人交往: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要和人發生交往。要經常與親朋好友談心,交流感情。還要與人友善,經常助人為樂,積德行善。
6.注意飲食調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五穀雜糧和蔬菜、水果,少食油膩和食鹽。
7.開拓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個人如果整日無所事事,就會煩惱,就會苦悶。尤其是離退休人員,這個時候要自己找事做,可以從事繪畫、書法、音樂、下棋等活動。
8.正確對待疾病:一個人在平時要注意定期檢查身體,如果發現患有某種疾病,就應當及時治療。千萬不要緊張、疑慮,更不要恐懼和悲觀失望。
4. 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1、每天有個好心情,不要想那些不開心的事情,煩惱的事情也要盡量忘記。其實每天打擾我們的就是我們的心情,因此我們要學會放鬆,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每天都有一個好的心情,心境也會大不相同的。
2、對待事情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我們應該將事情盡量往好處的想,不要一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情就悲觀而消沉。仔細想一下,事情反正都是那樣了,你再怎麼悲傷也沒有辦法拯救,還不如以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它,或許說不定有了轉機呢。總之有一顆樂觀的心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表現。
3、有堅持鍛煉的精神和毅力,現在的人們不是只要心裡健康就行了。一個人重要的還包括身體的健康,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每個人的想法。所以我們應該堅持鍛煉,比如跑跑步,騎自行車遠行,去健身房或者打打籃球,踢踢足球等球類運動。有了壯實健康的身體,心裡也會感到輕松的。
4、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夠完成好當天的任務,不管是家務還是工作什麼的。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和緊迫感,比如在公司的工作明天可以完成,而且也不是很重要,我們就可以等到明天再做,不必要非要今天通宵的完成,那樣給自己的壓力就太大了。保持身心健康就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5. 如何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1.力爭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擁有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質和基本內容。
自我概念積極的人,對自己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以肯定的態度承認自己,既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2.提高社交水平.
增加社會支持只有正常的人際交往才能滿足個人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同時,人際交往也是建立個人自我價值觀的基本渠道。
所以,積極正確的人際交往態度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於建立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3.端正認識,樹立正確的壓力觀.
人生在世,要面對壓力、困難和挫折,這些都是無法迴避的。
因此,遇到壓力沒有必要發牢騷抱怨命運的不公。壓力既是對人的威脅,又是挑戰,對待壓力應該一分為二。
壓力其實也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激發個人的生命活力,增長人生經驗,懂得對自己負責,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4.承認情緒,適當地發泄情緒.
人在壓力的環境下會表現出各種消極的、激進的、痛苦的情緒反應,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心理。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處在壓力之下的人應該承認自己的情緒,並且通過適當地方式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而不是去掩飾它,這樣才有利於身心的健康成長。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5.積極自我暗示.
建立內在對話積極的自我暗示是一種良好的心理活動,它是一種自己說、自己聽的自我溝通過程。
當你受到他人的輕視和排擠時,這時你會懷疑自己的價值。
此時你要問問自己:「他這樣看正確嗎?對這件事是否還有其他解釋呢?」當自己面臨著多項任務而感到壓力重重時,你可以這樣暗示自己:「事情總會有解決的時候,我要一步一步地去完成。」
從這6個方面做好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6.積極採取行動,逐步化解壓力
調查發現,那些情緒消極、經常感到痛苦的人,大多是一些只想而不付諸行動的人。
由於缺少行動,即便是一些日常生活中並不難處理的事情,也會堆積成大麻煩。
所以,要想改變不良的情緒,只有行動才是最好的良葯,經常與他人交往,從外界獲得積極的力量。
面對眾多的困難,可以有選擇地克服,比如從相對簡單的任務入手,從而部分地緩解壓力、增強自己的信心,進而為其他任務的完成創造良好的條件。
6. 如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要不斷增進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而且這種了解必須是客觀的,正確的。
二,要培養積極穩定的情緒,情緒積極穩定,樂觀開朗,心情愉快的人多數能夠健康長壽。
三,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人是有交際的需要的,和同事同學朋友正常友好的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獨感,從中獲得安全感,安慰感。
四,要注意維護大腦的健康。
五,要養成事前周密思考,事後不去懊悔的習慣。
六,要善於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使焦慮憂愁和敵意,挫折感長期存在。
七,要善於糾正自己的非理性和不合理的觀念。
八,要不斷的調節自己的慾望和報復,使其和自己的能力適應。
九,要善於獨處,必要的時候能獨自一個人而不甘寂寞與自憐。
十,養成自我稱贊與鼓勵的習慣,做到獎勵不求人的境地。
7. 如何進行心理健康的維護
進行心理健康可以從健康促進行為,有效應對壓力,及時心理治療等方面來做。
健康促進行為:
1、規律的運動,每周3~4次,每次30分。
2、維持飲食健康平衡,保持健康的體重;戒煙限酒。
3、維持健康血壓,推薦低於130/80毫米汞柱。
4、保證良好睡眠和休息。
有效應對壓力:
1、接納自己,實事求是的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
2、鍛煉、冥想、漸進式放鬆、引導想像來降低壓力。
3、事前做好計劃,放慢做事的節奏,減少焦慮、緊張情緒。
4、尋找社會支持,有良好社會關系的人心理會更健康。
5、減少消極的自我想法。
如發生心理問題,及時心理治療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森田治療等,應咨詢心理醫師。
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中有些需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效果因人而異;所以,如有心理不適或問題,且症狀長期無法緩解時,應及時就醫,積極治療。
8. 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
1、提高心理健康意識。號召公眾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
2、使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針對競爭壓力增大的情況,號召公眾正確看待壓力,使用合理方法緩解壓力。
3、重視睡眠健康。倡導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出現睡眠問題及時就醫。
4、培養科學的運動習慣。考慮運動對調節情緒的積極作用,號召每個人培養適合自己的運動愛好。
5、正確認識常見情緒問題。針對人們常遇到的抑鬱、焦慮情緒問題,提出抑鬱障礙、焦慮障礙主要表現及治療方法。
(8)如何維護自己的心裡健康擴展閱讀:
社會和政府促進心理健康的措施包括:
1、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針對公眾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現狀,要求政府部門利用各類媒體和傳播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科學宣傳力度,提升公眾心理健康意識。
2、構建心理服務網路。發揮基層社區在心理健康服務中的網底作用,搭建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台。同時,注重整合社會資源,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網路,培育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
9. 如何維護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標准
1908年,美國耶魯大學學生皮爾斯,將自己患躁鬱症和住進精神病院3年的親身經歷,寫成了一本舉世聞名的書——《我尋回了自己》;同時,也為世界性心理衛生運動揭開了序幕。心理衛生工作的目的在於培養和增進個人與社會的心理健康。
事實上,各種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很難截然分開,每一種水平都與另一種水平相連,很難將一種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種區分開來(極端情況除外)。不少心理醫生相信,僅僅沒有神經症和精神疾病是不夠的。
一個人沒有心理疾病,並不能證明他就有健康的個性。心理醫生認為,處於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如果不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其生活是不可能富有、幸福和豐富多彩的。即使我們沒有什麼心理疾患,也滿足了自己的一切需要和動機,我們仍然會感到不幸和不足。
對於心理健康標準的描述,並無一個普遍模式。對於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即使是對於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點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介紹的幾種常見的模式,是對高水平心理健康的人進行研究的結論。
1.心理「成熟者」模式
奧爾波特在哈佛大學一直從事對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的研究。他認為心理健康的人即是「成熟者」,為此他提出了7個指標:
(1)能主動、直接地將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興趣和活動中;
(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
(3)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好壞優劣都如此;
(4)能夠准確、客觀地知覺現實和接受現實;
(5)能夠形成各種技能和能力,專注和高水平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客觀,知道自己的現狀和特點;
(7)能著眼未來,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目標和計劃。
2.「自我實現者」模式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其學說旨在研究和挖掘人類心理的最大潛力,他把那些能發揮自身遺傳限度內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稱之為「自我實現者」,亦即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他認為這類人在人類中並不多見,但卻是我們的楷模,其特點有如下表現:
(1)良好的現實知覺;
(2)接納自然、他人與自己;
(3)自發、坦率、真實;
(4)以自身以外的問題為中心;
(5)有獨處和自立的需要;
(6)功能發揮自主;
(7)愉快體驗常新;
(8)有神秘或頂峰的體驗(頂峰體驗是指那種如痴如醉、物我兩忘的境界或情緒);
(9)有社會興趣;
(10)人際關系深刻;
(11)有民主性格結構;
(12)有創造性;
(13)不隨波逐流。
3.「創發者」模式
弗洛姆認為,社會環境與心理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變革的社會可以造就大量心理健康的人,他們可以充分使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潛能和能力,他稱此種人為「創發者」。「創發者」主要有4個特徵:
(1)創發性的愛情:相愛的雙方能保持獨自的個性。在愛情之中不可為追求「和諧」而泯滅個性,而應使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然而要達到這種愛是很困難的,因為它要涉及關懷、負責、尊重和理解4個方面的難題。
(2)創發性的思維:對思維對象有強烈的興趣,並能以客觀、尊重與關心的方式來考察思維對象。
(3)幸福:它是一種生機盎然、充滿活力、身體健康和個人各種潛能得到實現的狀況,而不只是一種愉快體驗。
(4)良心:這是一種嚴格的道德准則的體現。支配心理健康者的良心是自我的心聲(出自內心的),而不是外在的力量(迫於壓力的)。
上述心理健康的模式主要基於極端心理健康的人而言,也是一般人應奮進的目標,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多數人來講,若提出一個標准,也就是所謂正常人的行為標准。
二、心理健康的維護
健康心理的維護是現代人所必須注重的一種心理教育內容,也是預防心理異常的最好方法。因每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遭遇的問題各異,也就沒有一套用於各人而皆準的方法。所以下面介紹的原則或方法並不見得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去做,因為生活本是一種藝術,運用妙否,全在乎心。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蘇軾有言:「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此處道出的僅僅是知人難,不知他老人家可否知道:知人雖難,知己更難。自我認識的膚淺,是心理異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卑自憐者因幼時的過分依賴,競爭中的多次失敗,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於是束縛自我、貶抑自我。結果是焦慮增劇,毀了自己。
自暴自棄者不甘心說「我不行」,而又無正確的方向,亦缺乏能力來表現自己,因此故作怪狀,與人為難,在別人無可奈何的眼光中來肯定自我的價值,於是放縱自我,踐踏自我。結果是反抗社會、害人害己。
自傲自負者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實是一種極度自卑之人,但他們不像自卑自憐者那樣因自卑而關閉自我、自怨自艾、自嘆不如,而是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只是不為。他們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於是,吶喊著「我知道一切」,卻連自己也不認識。結果是欺人一時,欺己一世。
自信自強者對自己的動機、目的有明確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估價,從不隨意說「我不行」,也不無根據地說「不在話下」。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也深懷尊重,他們認為在認識自己的前提下,是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於是他們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莊大道,其結果是充分認識自我,發揮最大潛力。
自卑自憐者、自暴自棄者和自傲自負者也並非全然不了解自己。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認識了自己,但卻用一種歪曲的形式來對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不隨意退卻,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創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於是可避免心理沖突和情緒焦慮,使人心安理得,獲得健康。
2.面對現實,適應環境
能否面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客觀標准。心理健康者總是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一則他們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環境,以求外界現實符合自己的主觀願望;二則在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另擇目標或重選方法以適應現實環境。心理異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他們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能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觀規律而不顧,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樓閣。於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說」的精神,若常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便會失去自主性,焦慮也由此產生。人生活在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不被評說。所謂「人品」之「品」便是三張嘴。在那風氣不正的環境中,人品之好壞,常是由人說成的,所以做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若老是考慮「對不對得起別人?」「別人會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臉色辦事,看朋友的面子說話,四面討好卻可能落得四面楚歌。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注重朋友忠告。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只會落得形影相弔、無人理睬的境地。孔子雲,「知恥者近乎勇也」,「恥」字的構成是個會意字,有兩種意思:①即是你聽到別人說你的壞話之時,應該止住你的行為;②即當你聽到人說你時,應該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能如此,便是「知恥」,否則使是「無恥」。
心理醫生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與別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這樣。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陽」、「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兒」想到「小草」、「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聯想。但那些「對月傷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見花墜淚」者,由「花兒」想到「痛苦」,就顯然與眾不同,使人難以理解。若經常都如此「與眾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廣之,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談、舉止、嗜好、服飾等,總是與人差別太大,與現實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3.結交知己,與人為善
樂於與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是群居動物,與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幫助和獲得信息,還可使我們的苦、樂和能力得到宣洩、分享和體現,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試想,一個人若遇到新婚之喜、喬遷之喜,或晉升職務、發表佳作而無人祝賀,其滋味如何?又試想,一個人若遇喪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順、夫妻不和而無人安慰、無人傾訴衷腸,其滋味又會如何呢?僅就心理健康而言,他也是需要朋友的。
與人相處之時,正面態度或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等,應多於反面態度或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等。人生是美好的,與人相處是有利於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認為我怎樣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待我。其實這是一種兒童的思維,但成人卻也常常擺脫不了。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自己。我們雖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臉還把右臉伸過去,但更不贊同人家因一小事負你便視其為仇人,人際關系是復雜的,我們交友肯定有深淺或厚薄。對於事實已證明不可深交的人,我們也不妨限交,不必嫉惡如仇,注意適當的距離即可。所謂遇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論曲直,路窄林深。請體會一下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的寬大胸懷吧!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
工作的最大意義不限於由此獲得物質生活的報酬,從心理學的觀點看,它對個體還具有兩方面意義:
(1)工作能表現出個人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瑣事(如寫篇小文章、修理家用電器等),還是從事長期性的職業工作(如培養一屆學生、訓練一支球隊等),都能獲得一種成就感。自己做的玩具、自己縫的衣服、自己打的傢具等,都會覺得與買的就是不一樣,這是因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
(2)工作能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個人在團體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認並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績便是與人比較的最好標准。
由此,我們便知道了為什麼有人說「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嚴重的失落感。為適應這種新的環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於是許多退休老人又去尋找臨時工作,或做點小生意,或整日栽花鋤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療的方法上,也有所謂工作治療法與職業治療法,其目的就是經由工作或職業活動,使心理異常者獲得成就的滿足、發現自我價值,從而達到正常適應。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而機械,不少人情緒長期緊張而不又不善於休閑調劑,於是也成了心理異常的一個原因。不少人遇到休閑日卻又不知如何打發,經常睡個懶覺或看看電視消遣。也有人一逢休閑便拚命娛樂,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電影,於是休閑之日反比工作之時更累更忙。
我們應該合理地安排休閑時間,經常改換方式,或郊遊、或聚會、或訪友、或參觀展覽等,也可參加一些職業性的活動或社會性的活動,要使休閑日更為豐富多彩,真正成為恢復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的時光,獲得健康的機能。
心理健康的維護主要依靠自己,心理疾患的治療除需有心理醫生的指導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與毅力。如果掌握了有關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療的知識,我們不僅能隨時關心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還可隨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從此意義上講,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醫生,此亦乃本書寫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