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什麼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有抗禦心理疾病、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學習任務、提高人際交往水平、生活質量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可積極的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意義
1、有利於豐富大學生的心理學知識,可以增強他們心理保健意識及端正對心理咨詢的看法,有效的引導他們主動尋求幫助和緩解負性的情緒,以防因心理問題加重而導致心理危機的發生。
2、有利於提升大學生心理調適的能力,利用有效途徑鍛煉他們的意志、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讓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3、有利於對大學生可以獨立生活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在學習與社會工作關系的處理、人際交往的適應和戀愛問題的處理等多方面,進行有效的指導與幫助。
4、有利於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予咨詢對象幫助、啟發和教育,幫助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康復等方面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
5、有利於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來滿足大學生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可以給他們展現天賦和才華、發泄內心的激情、增強競爭意識、獲取自信心提供一個平台。
6、有利於大學生心理減負減壓,可以加強學習與考研的輔導,有助於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給予畢業生就業的信息,搭建一個好的就業平台,開展一些就業指導等;還可以為處於困境中的學生,給予及時有效的支持,還可以幫助其順利渡過難關。
二、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1、時刻保持樂觀的情緒,要熱愛自己的生活,善於在生活中發現樂趣,能夠排除自己不良的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要悶在心裡。
2、學會表達,學會把心中的煩惱或困惑及時跟親近的人講,可以多幫助別人,因為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美德,自己也會感覺快樂。
3、多善待別人,心懷大度。用寬容、諒解、信任、友愛等積極的態度與人交往,這樣可以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
4、有自己的愛好,如運動、旅遊、音樂等,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享受其帶給你的樂趣
。
㈡ 心理健康對人的發展有何意義
[英文]
mental health
[名詞解釋]
個體能夠適應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簡介]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不少人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系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郁寡歡,最後導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必要時到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社會地位等差異越來越顯著。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里,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及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
人是自然萬物的靈長,是自然的傑作。人有極高的潛能。我們人人都具有像體育運動員鄧亞萍、郎平那樣的靈敏准確的感覺與反應,那樣的承受能力;像小品喜劇演員趙本山、洛桑那樣的充滿著極大的活力與幽默;像電視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大專辯論會上優秀的辯手那樣流暢的語言能力;像思想家孔子、科學家愛因斯坦那樣的思辨能力;像文學家郭沫若那樣的想像能力;像能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數的人那樣的記憶能力;像戀愛中的少男少女那樣的精神渙發、樂觀;像健康教練馬華那樣的健美;像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那樣的毅力;像百歲長壽老人那樣健康,無病;像生活中的李蘭文那樣服裝整潔。像慈父、慈母對待子女那樣是建設性的、是善的;
人本來可以是無壓抑的人,是不受其內在的壓抑驅使而自我決定其行動的人。如果他想喝酒就喝,並且喝的有滋有味。他並不是必須經常喝酒,不喝酒就難受的人。也不是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就難受的人;
人本來可以是心想事成的人,是應付自如的人。他沒有猶豫,馬上可以決斷。他每一言行都是理智高效的。是用一隻手也可以戰勝世界的人。如果他想考大學就能一心一意地復習,考上大學,並且能考上一個名牌大學……。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於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並不在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有許多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眠葯渡日,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有許多人終日以酒為伴、沾酒就醉,打人罵人;有許多人與人敵對、沖突、訴訟、犯罪;有許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許多人無能、失意、潦倒、貧窮;有許多人學生學習不好;有許多人苦惱於性問題;有許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成員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惱萬分;許多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保持我們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此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義表述外,人們還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解釋。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無心理疾病;二是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設性發展完善個人生活。基於以上觀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
二、什麼是心理健康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沖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沖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 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一) 什麼是心理健康
1930年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完全 從事於慈善的、科學的、文藝的、教育的活動。尤其關心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進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療和預防,以期增進全人類的幸福。 "這一宗旨為世界各國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樣重要的位置,使心理衛生工作的目標從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療效果,擴大到強調精 神疾患的預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個方面。這樣,保持心理健康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 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涵了三個基本要素:⑴軀體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 標准,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 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陸的學者王登峰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 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 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 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准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於臨床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1 憂郁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 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 陝隘 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 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4 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 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 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乾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㈢ 維護個人的心理健康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有著什麼意義
心理健康的意義一
1.心理健康有利於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但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指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有關研究證明,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系非常密切,某種生理變化或疾病對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明顯的影響;心理狀況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有研究,在生活節奏高、壓力大的城市例如北京,高血壓比例遠大於其他城市。在醫院有個科神經科,專治非身體原因而是由於心理原因形成的疾病,例如神經性胃炎、偏頭痛、神經衰弱等,其實葯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和一定的暗示作用,大多數人是「心病需要心葯治」。
2.對家庭、社會安全有著極大影響。
專家認為:我國目前人群中有86.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病人象患有感冒的病人一樣普遍。我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而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再看,有關資料顯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而近幾年,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學生厭學、離家出走、偷竊、搶劫,還有親手殺死父母等極其嚴重的駭人聽聞的事情常有發生,例如前幾年馬加爵事件,這與他們的不健康心理都有著密切關系。
心理健康的意義二
1.心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
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 大量都是心理活動的,每個活動中還包括更細的分支,例如感覺里還包括注意等,這些都有科學研究成果,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們在這些心理活動的調節和支配下的實踐活動。認識這些規律不僅可以避免日常的誤區,而且,可以運用這些規律更大程度開發學習效能。另外,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身心特點,比如青春期的高中生普遍情緒產生的頻率和幅度都較大,如果不認識到這點,部分會極端的想是不是自己突然不正常了 ,還有部分可能會轉為言行,引起沖突,造成人際困難,最終由於很大程度影響學習心境而影響學習效率。
2.開發情商更易成功
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甚至超過智力水平。情商包括: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系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在團隊合作越來越得到重視的當今,企業領導者要的是最大程度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和才能的人才,而非陽春白雪式的才子、才女。因此,開發情商不僅是成功需要的,適應這個社會也是迫在眉睫的。
因此,無論從數量方面看,從結果方面看,從性質方面看,足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㈣ 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教育意義:
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接受他人,善與人處;正視現實,接受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學習;控制情緒,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主要內容
(1)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包括智能訓練,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性心理育等。
(2)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包括學習適應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懼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節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如神經衰弱、失眠、神經性強迫症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
㈤ 談談心理健康對個人健康發展有何意義
心理健康對個人健康發展的意義:
1、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不可能說一帆風順,必然或多或少的會遇到一些坎坷,而在那時具備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健康的心理可以幫助人在困境中積極地適應艱難的環境,快速調整不佳心理狀態,從而為最終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並在最終達到目的。
2、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必定會取得一些值得慶賀的成果,而在歡騰之後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也是極其重要。有些人取得成就後會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驕奢淫逸,在個人發展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表現,根源就在於這些人的缺乏理性面對成就的健康心理。
3、但是具備健康心理素質的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多數會在歡慶完自己的成果後,採取一些截然不同的做法,譬如:狀態恢復到取得成就前一樣,甚至更加的積極去迎接新的挑戰,而不是止步不前,在個人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人生中的累累碩果。
4、每個人都會是生活在一個或幾個朋友圈裡,而當朋友圈裡的朋友遇到了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所措時候,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這時具備了健康心理素質的其他人就可以向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心理上給與莫大的安慰。這樣做,對於那些提供幫助的人來說,他們自己不僅玫瑰送出去了,而且自己的手裡也留有了余香。他們的真情、善良、美意不僅給力於社會的和諧,也使他們的個人修養、素質更上了一層樓。從而對他們個人的健康發展錦上添了花,意義非凡。
5、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為效益所趨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范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為每個人所不可避免;各種各樣的競爭強度也越來越巨大。
所以我們作為大學生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里,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
㈥ 心理健康對於成長的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對於成長的意義有如下三個方面:
1、首先是在生理方面,心理對於生理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抑鬱或者叫焦慮狀態下 那麼他的營養攝入會受到很大影響 導致營養不良或者更嚴重的情況。
2、再而是學習生活方面,其實舉得例子跟上一條差不多,抑鬱會讓人對什麼都沒興趣,更別說學習了,焦慮會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
3、社會交往方面,人際交往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必須的一個部分,而心理不健康,則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社會交往狀態,讓他無法正常和家人 朋友 同學 同事交流,比如抑鬱 社交恐懼等等。
註: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6)心理健康的意義有哪些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㈦ 心理健康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10個字)
心理健康對於人生的意義非常深遠1.首先是在生理方面,心理對於生理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抑鬱或者叫焦慮狀態下 那麼他的營養攝入會受到很大影響 導致營養不良或者更嚴重的情況。或者兒童有時會出現強迫行為,影響生理健康,比如會有潔癖的孩子總是反復洗手,反復洗衣服,最後都可能傷害到自己。還有最常見的貪食厭食問題,都是心理問題,最後致人死亡的案例也不是沒有。2.再而是學習生活方面,其實舉得例子跟上一條差不多,抑鬱會讓人對什麼都沒興趣,更別說學習了,焦慮會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強迫行為,常見的有一張紙寫錯一個字就必須要撕掉,如果你在高考呢,強迫行為會讓你把卷子都撕掉。3.社會交往方面,人際交往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必須的一個部分,而心理不健康,則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社會交往狀態,讓他無法正常和家人 朋友 同學 同事交流,比如抑鬱 社交恐懼等等。
㈧ 心理健康對個人健康發展有什麼意義
⒈心理健康有利於個體生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對生理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減少心身疾病的產生,而且可以 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促進疾病康復。 ⒉心理健康使個體形成良好品質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視現實,展望未來;能注重實際,不胡思亂想;能接納挫折,積 極應付;能有理有情、情理相融,這些對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⒊心理健康能夠促進個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對於自己各種個性特點有客觀的認識,而且能 夠努力地進行自我鍛煉,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 ⒋心理健康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確地處理主客觀關系,在兩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有良好的意志 品質,活動中自覺性、堅持性都較高;善於調節自己,應付各種復雜情境,這對學習效率的 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人樂觀、富有情趣、充滿活力,這樣的人的生活質 量也是很高的,情趣盎然,格調高雅。
心理健康對個人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以下分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① 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 不可能說一帆風順, 必然或多或少的會遇到一些坎坷, 而在那時具備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健康的心理可以幫助人在困境中積 極地適應艱難的環境,快速調整不佳心理狀態,從而為最終目標提供源源不斷 的前進動力,並在最終達到目的。 ② 相反的,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必定會取得一些值得慶賀的成果,而在歡 騰之後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也是極其重要。有些人取得成就後會變得狂妄自 大、目空一切、驕奢淫逸,在個人發展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 表現,根源就在於這些人的缺乏理性面對成就的健康心理。但是具備健康心理 素質的人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多數會在歡慶完自己的成果後,採取一些截 然不同的做法,譬如:狀態恢復到取得成就前一樣,甚至更加的積極去迎接新 的挑戰,而不是止步不前,在個人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人生中的累累碩果。 ③ 除了上述兩方面,每個人都會是生活在一個或幾個朋友圈裡,而當朋友圈裡的 朋友遇到了一些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所措時候,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 這時具備了健康心理素質的其他人就可以向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在心理上給 與莫大的安慰。這樣做,對於那些提供幫助的人來說,他們自己不僅玫瑰送出 去了,而且自己的手裡也留有了余香。他們的真情、善良、美意不僅給力於社 會的和諧,也使他們的個人修養、素質更上了一層樓。從而對他們個人的健康 發展錦上添了花,意義非凡。
㈨ 心裡健康的意義
心理健康的意思能夠有一個積極的心態與社會交際相適應,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心理健康能夠有有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
㈩ 做心理健康活動的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即心理衛生,又稱為精神衛生或精神衛生保健,它是維護個體正常心理狀態,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措施及活動的總稱。
一、健康、安全的作用
1、心理健康有利於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但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指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有關研究證明,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系非常密切,某種生理變化或疾病對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明顯的影響,心理狀況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有研究,在生活節奏高、壓力大的城市例如北京,高血壓比例遠大於其他城市。在醫院有個科神經科,專治非身體原因而是由於心理原因形成的疾病,例如神經性胃炎、偏頭痛、神經衰弱等,其實葯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和一定的暗示作用,大多數人是「心病需要心葯治」。
2、對家庭、社會安全有著極大影響
我國目前人群中有86.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病人象患有感冒的病人一樣普遍。我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而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
有關資料顯示近幾年,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學生厭學、離家出走、偷竊、搶劫,還有親手殺死父母等極其嚴重的駭人聽聞的事情常有發生,例如前幾年馬加爵事件,這與他們的不健康心理都有著密切關系。
二、提高效率、開發情商的作用
1、心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
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大量都是心理活動的,每個活動中還包括更細的分支,例如感覺里還包括注意等,這些都有科學研究成果,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質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們在這些心理活動的調節和支配下的實踐活動。認識這些規律不僅可以避免日常的誤區,而且,可以運用這些規律更大程度開發學習效能。
另外,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身心特點,比如青春期的高中生普遍情緒產生的頻率和幅度都較大,如果不認識到這點,部分會極端的想是不是自己突然不正常了,還有部分可能會轉為言行,引起沖突,造成人際困難,最終由於很大程度影響學習心境而影響學習效率。
2、開發情商更易成功
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甚至超過智力水平。情商包括:
(1)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2)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
(3)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
(4)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
(5)人際關系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