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使我黨關注民生有了理論依據。這就內在要求我們黨要高度關注民生問題,通過改善民生問題來落實科學發展,把以人為本落實到改善民生上來,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幸福生活是人類道德生活的目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終極目標。
方法/步驟
1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強調的一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普遍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有幸福,才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和矛盾。沒有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是以經濟持續發展為基礎的。站在世界之林,我們話語權更大了。面對金融危機,我們更加從容了,當歐美各國首腦商定救市計劃的時候,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兩萬億的外匯儲備展示了我們國家的強大國力,這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汗譜寫了發展的輝煌。沒有經濟發展作支撐,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步驟閱讀
2
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以及貧富差距問題
我們的出口拉動模式並沒有讓勞動者完全共享GDP快速增長的成果。外商得到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政策優惠地皮,中國雖然換取了GDP的數量擴張、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但只拿到了極少的「低附加值」,勞動者並沒有完全得到相稱的福利。這就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我們要有遠見的戰略之舉,大力發展支撐幸福的高端產業,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民族產業,靠以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產業是支撐不了幸福的,這是一國的發展之本,是國民的幸福之本。
更加突出地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別,更加重視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調節作用,政府提前介入保障市場各要素的合理分配。同時,利用政府的財政、稅務杠桿,加大轉移支付、社會保障和社會慈善力度,高度關注極少數收入增長無望的群體。這樣不僅可以穩定社會不安定因素,而且較好地解決了平均數代替大多數、城市代替農村、統計指標代替主觀感受的問題。
3
樹立「環境污染就是負債」的理念
把環境作為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如果企業所產生的污染物排到廠外,表面上企業賺了錢,實際上卻對企業以外的人們帶來損害,這就是企業的一種負債。如果政府不盡職監管,甚至與企業合謀放縱,便是政府對社會的負債。只有確立了「環境污染就是政府和企業的負債」理念,以「不負債」或「還債」的心態去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就會多一些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讓人民群眾生活在舒適、整潔的宜居城區,感受到純凈的大自然帶來的美好感受。
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途徑有很多種,像進一步完善社會事業,可以使人民群眾感受到有形的幸福感。再比如人民群眾參與地方管理和社會事務的民主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人民群眾感受到當家作主地位的提升。總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順應時代潮流、立足中國實際的產物,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需要我們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時刻銘記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只有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我們的發展方向才更加明確,發展道路才更加寬廣,發展的步伐才更加堅實,發展的動力才更加強大,廣大人民也才更加幸福。
步驟閱讀
4
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5
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
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② 如何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作為民眾,對「幸福指數」應有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不能期望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所有的好事一起來到眼前。目前,推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基本社會福利要循序漸進,不能超越經濟發展追逐過高的福利需求。政府部門要考慮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並兼顧後續發展的需要,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加強公示,把各項民生工程落到實處。要真正使人民幸福指數得以提升,我們必須努力發展經濟,助推就業、創業,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城市的核心價值體系,倡導自信、積極、拼搏、勤勉、儉朴的城市精神,以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體系對社會每一個人進行規范和引導,使城市呈現一種整體活力和昂揚向上的姿態;要上下一心,共創和諧社會,讓人人共享改革成果,做到政策惠民、服務便民、實事利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
③ 如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針對民生領域短板,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詳實方略。
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長效機制的方法和內容,比如,土地供給計劃和規劃的依據,住房保障佔多大比例比較合適,共有產權住房如何更好發展,如何達到房價長期穩定,供給長期平衡,百姓住房有基本保障的目標等。
④ 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幸福其實就是人們的感情數,很多人雖然有很多錢,但他們並不開心,每天忙忙碌碌,只是為了生活,而要讓人們變得開心,我們可以出去旅遊,增加人們的輕松度,放鬆神經,對自身的睡眠等都有著極好的幫助,還可以參加一些大型節目來擴充自己,
⑤ 如何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江迪 ■建言要點 將國民幸福指數、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等作為政府剛性考核指標納入中央、省、地市三級的「十二五」規劃,最好在每年的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能有所體現。若不能每年調查測算,至少應在「十二五」規劃末應有相關數字與「十一五」規劃末相比較,來說明國民幸福指數增強了、城鄉差別減少了、貧富差距縮小了。 如何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泉州市科協主席駱沙鳴委員認為,當前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城鄉統籌發展,就應該營造讓人民生活有幸福感、使人們有物質豐裕感、政治清明感、居住有安全感、工作有價值成就感、精神充實感、社會和諧感、信念理想有認同歸宿感、人際關系有誠信奉獻感、生態舒適感、身心有健康快樂感的氛圍和環境,在「十二五」期間使中國的國民幸福指數有一個質的飛躍。 為了推進國民幸福感提升,駱沙鳴委員認為,有必要將國民幸福指數列入各級政府剛性考核指標,用國民幸福指數等來衡量社會發展成就將有利於各級政府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施政方針。更多關注國民內心對幸福的心理感受,更注重包容性增長,更注重民本民生。 駱沙鳴指出,經濟發展越快,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就越大。所以不可單純追逐GDP增長,應在綠色GDP和國民幸福指數中建立起適當的有機聯系,使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並非簡單建立在追逐物質豐富上,而是更多地轉向關注國民內心對幸福的心理感受。 駱沙鳴建議,注重農村和城市社區的文化娛樂健體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引導人們崇尚科學、樂於奉獻、知足常樂、健康和諧、友善誠信,使人們摒除拜金主義、官本主義、奢華浪費等陳舊觀念,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人們從理想、信念、情緒、健康、心態等方面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從而逐步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通過增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提高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意識,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數。
⑥ 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此,要改變單純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動調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投向民生,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促進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實現民富國強。要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為人民群眾編織結實細密的社會保障網路,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生存保障的基本權益問題,解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體面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
⑦ 如何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我認為提高幸福感分層次來講有這幾個方法:不錯的物質基礎、知足常樂的心態、旺盛的求知慾。接下來我們具體談一談這些方法吧。
所以說,幸福感的產生說難難,但是你要能一步一步地往自己的目標方向前進,那你離幸福感就不遠啦。
⑧ 怎樣才能讓國家更強盛,人民更幸福呢
讓國家更強盛,讓人民更幸福,需要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需要我們每個人發揮主人翁精神,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
⑨ 政府如何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就需要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大致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