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在中國哪個地方,知道請告訴我,謝謝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並不存在,桃花源是虛構出來的。
《桃花源記》是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所作。
原文節選: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Ⅱ 桃花源在哪裡
近些年,旅遊大熱。 旅遊的目的當然是想使身心得以放鬆,眼光得以開闊,見聞得以增長,情操得以陶冶,人生得以豐富。想當年,東晉老陶所書「 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確實美哉。對於現在的小民,之所以旅遊,或者是每個人都想去尋找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的隱藏在自己潛意識的桃花源,然後躲在裡面當幾天的樂民! 前幾日,全家懷揣著幸福的憧憬去旅遊,自黃山至千島湖到杭州,一路行來。黃山的的奇松怪石雲海、千島湖的千島、秀水、金腰帶都深深吸引了我,但當我踏入屯溪老街,看著老街兩邊堆滿琳琅滿目商品的商鋪,頓時喪失了繼續遊玩下去的樂趣。走在夜間的老街,兩邊燈籠高掛,燈火通明,似乎昭示著他的興隆。 活動的清明上河圖——這是人們對老街的贊譽,可惜我是遊玩者,不是購物者。半年不開張,開張頂半年——是人們對老街商鋪的鮮明評價,可不知,想當年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否這種體驗?只是我感覺到的是一種悲哀,不知道為什麼在我們中國,當古代先人創造的文明只要與現代文明接軌,便會變質,除了充滿濃濃的商業氣息,再不會給人留下些許美好的印象! 譽滿天下的杭州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聞名中外,稱為人間天堂。而杭州之美,在於西湖。盛名之下,必受其累。聲名卓著的西子湖,同樣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十幾年前,尚在學校讀書的我,曾出遊到此。那時的西湖水,談不上有多清,但今天又見,又多幾分渾濁。當然,遠觀西湖,西湖四周仍是「綠蔭環抱,山色蔥蘢,畫橋煙柳,雲樹籠紗。」但我真怕,再過幾年,西湖之水還能載舟乎?人總是這樣的,吃一塹未必長一智,我已經又在謀劃明年的出行了……
Ⅲ 桃花源是哪裡,在那個省!!!
在你自己的心裏面~只要自己覺得幸福就象是到了桃花源
Ⅳ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神秘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幸福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幸福寧靜 和平的理想社會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