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傅雷先生最著名的譯作有哪些
《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就是名人傳和約翰克里斯多夫最有名了!我上學的時候的必讀課外書啊,老師還強調要看傅雷先生的譯本
『貳』 《羊脂球》誰翻譯的版本比較好
柳鳴九的就不錯,對比後我買的就是他翻譯的,北京燕山出版社的。
傅雷沒翻譯過
這是他翻譯的全集
第一卷 巴爾扎克:《夏倍上校》、《奧諾麗納》、《禁治產》、《亞爾培·薩伐龍》、《高老頭》
第二卷 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於絮爾·彌羅埃》
第三卷 巴爾扎克:《都爾的本堂神甫》、《比哀蘭德》、《攪水女人》
第四卷 巴爾扎克:《幻滅》
第五卷 巴爾扎克:《貝姨》
第六卷 巴爾扎克:《邦斯舅舅》、《賽查·皮羅多盛衰記》
第七——十卷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第十一卷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彌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第十二卷 服爾德:《老實人》、《天真漢》、《查第格》
莫羅阿:《服爾德傳》
第十三卷 梅里美:《嘉爾曼》、《高龍巴》
莫羅阿:《人生五大問題》、《戀愛與犧牲》
莫賽爾:《羅丹藝術論》
第十四卷 蘇卜:《夏洛外傳》
羅素:《幸福之路》
『叄』 求一篇較好的英語演講稿《The road to happiness》(《幸福之路》)
It is a commonplace among moralists that you cannot get happiness by pursuing it. This is only true if you pursue it unwisely. Gamblers at Monte Carlo are pursuing money, and most of them lose it instead, but there are other ways of pursuing money, which often succeed. So it is with happiness. If you pursue it by means of drink, you are forgetting the hang-over. Epicurus pursued it by living only in congenial society and eating only dry bread, supplemented by a little cheese on feast days. His method proved successful in his case, but he was a valetudinarian, and most people would need something more vigorous. For most people,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unless supplemented in various ways, is too abstract and theoretical to be adequate as a personal rule of life. But I think that whatever personal rule of life you may choose it should not, except in rare and heroic cases, be incompatible with happiness.
There are a great many people who have all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i.e. health and a sufficient income, and who, nevertheless, are profoundly unhappy. In such cases it would seem as if the fault must lie with a wrong theory as to how to live. In one sense, we may say that any theory as to how to live is wrong. We imagine ourselves more different from the animals than we are. Animals live on impulse, and are happy as long as external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If you have a cat it will enjoy life if it has food and warmth and opportunities for an occasional night on the tiles. Your needs are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of your cat, but they still have their basis in instinct. In civilized societies, especially in English-speaking societies, this is too apt to be forgotten. People propose to themselves some one paramount objective, and restrain all impulses that do not minister to it. A businessman may be so anxious to grow rich that to this end he sacrifices health and private affections. When at last he has become rich, no pleasure remains to him except harrying other people by exhortations to imitate his noble example. Many rich ladies, although nature has not endowed them with any spontaneous pleasure in literature or art, decide to be thought cultured, and spend boring hours learning the right thing to say about fashionable new books that are written to give delight, not to afford opportunities for sty snobbism.
If you look around at the men and women whom you can call happy, you will see that they all have certain things in common.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things is an activity which at most graally builds up something that you are glad to see coming into existence. Women who take an instinctive pleasure in their children can get this kind of satisfaction out of bringing up a family. Artists and authors and men of science get happiness in this way if their own work seems good to them. But there are many humbler forms of the same kind of pleasure. Many men who spend their working life in the city devote their weekends to voluntary and unremunerated toil in their gardens, and when the spring comes, they experience all the joys of having created beauty.
The whole subject of happiness has, in my opinion, been treated too solemnly. It had been thought that man cannot be happy without a theory of life or a religion. Perhaps those who have been rendered unhappy by a bad theory may need a better theory to help them to recovery, just as you may need a tonic when you have been ill. But when things are normal a man should be healthy without a tonic and happy without a theory. It is the simpl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If a man delights in his wife and children, has success in work, and finds pleasure in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spring and autumn, he will be happy whatever his philosophy may be. If, on the other hand, he finds his wife fateful, his children's noise unenrable, and the office a nightmare; if in the daytime he longs for night, and at night sighs for the light of day, then what he needs is not a new philosophy but a new regimen----a different diet, or more exercise, or what not.
Man is an animal, and his happiness depends on his physiology more than he likes to think. This is a humble conclusion, but I cannot make myself disbelieve it. Unhappy businessmen, I am convinced, would increase their happiness more by walking six miles every day than by any conceivable change of philosophy
『肆』 推薦幾個比較好(大師級更好)的翻譯家和他們的作品
楊憲益(1915年1月10日 - 2009年11月23日),中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者和詩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屬江蘇省淮安市)鮑集鎮梁集村,生於天津。楊憲益曾與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譯全本《紅樓夢》、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國歷史名著,在國外皆獲得好評,產生了廣泛影響。其他作品有《老殘游記》、《英國近代詩抄》、《離騷》、《屈原》、《雪峰寓言》、《唐代傳奇》、《王貴與李香香》、《白毛女》、《長生殿》、《魯迅選集》、《漢魏六朝小說選》、《關漢卿雜劇選》、《地心游記》、《聊齋故事選》、《中國小說史略》等。
西方美學翻譯大師——朱光潛
朱光潛(1897~1986年),中國翻譯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897年9月19日生。朱光潛熟練掌握英、法、德語,幾十年來,翻譯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其中他對黑格爾110萬字的巨著《美學》的翻譯,為他贏得了歷史性的崇高聲譽。他出版的譯著還有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萊辛的《拉奧孔》、克羅齊的《美學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藝術的社會根源》和《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等。此外,他通過系統認真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的一些譯文提出了具有重大價值的修改意見。為方便研究馬列主義原著,他在花甲之年開始自學俄語,更在八十高齡之際寫出《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翻譯近代第一部社會科學著作——維科的《新科學》,學習研究一生不輟。
國學大師翻譯家——季羨林
季羨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季羨林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2006年9月26日,95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成為首位「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由中國翻譯家協會2006年五屆五次常務會長會議決定設立。這是中國翻譯家協會首次頒布的獎項,該榮譽獎並非常設獎項,授予健在的、在翻譯與文化傳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響廣泛、德高望重的翻譯家。
『伍』 幸福之路的內容簡介
英國著名哲學家貝特蘭·羅素與後來的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不同,他對社會和人生的種種問題是極感興趣的。他是一位流暢和多產的作家,他畢生的著作中絕大部分是屬於社會思想和政治方面的通俗著作,而屬於純哲學的尚不及三分之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人類前途命運深切關注是羅素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而對自由和幸福這兩個人類基本生存價值的探討就成了羅素為大眾而寫的通俗著作的主題。他對知識確定性的追求,他的重建社會的理想,以及他對戰爭、政治、道德、教育、信仰等方面傳統觀念的懷疑,其目的在於探求如何使人類擺脫愚昧和迷信,獲得健全的理智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也就是如何獲得自由與幸福。他對人類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過他大量的關於社會、政治、倫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達出來。羅素自己曾經坦言,他的非哲學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學家的身份寫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難現狀的普通人的身份寫的,他謀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狀況,表達出世人謀求自由和幸福的心聲。
在本書中,羅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學說,而是把一些經由他自己的經驗和觀察證實過的通情達理的意見歸納起來,製做出一張獻給讀者的方子,希望無數感到郁悶的男男女女,能夠在此找到他們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夠憑著適當的努力變得幸福。該書曉暢明白,歷來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國內也曾有多個譯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譯更是為這本書增添了光彩。
『陸』 傅雷翻譯的作品
傅雷翻譯的作品共30餘種,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分別如下:
巴爾扎克佔15部:
《高老頭》、《亞爾培·薩伐龍》、《歐也妮·葛朗台》、《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奧諾麗納》、《禁治產》、《於絮爾·彌羅埃》、《賽查·皮羅多盛衰記》、《攪水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父》、《比哀蘭德》、《幻滅》、《貓兒打球記》。
羅曼·羅蘭4部:
《約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服爾德(現通譯伏爾泰)4部:
《老實人》、《天真漢》、《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部:《卡門》、《高龍巴》。
莫羅阿3部:《服爾德傳》、《人生五大問題》、《戀愛與犧牲》。
1、《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是作於1903年的一本書,作者稱這部作品是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個副產品。可以說《貝多芬傳》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經歷),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
2、《戀愛與犧牲》
法國著名傳記作家和小說家莫羅阿(今譯莫洛亞)作品,本書系傅雷早年譯作,旨在加強人生修養,提高國民素質,「使頹廢之士萌櫱若干希望,為戰斗英雄添加些少勇氣。」為今日不可多得之修養讀物。
3、《卡門》
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梅里美創作的中篇小說,是梅里美的代表作,創作於1845年。這篇小說一共有四個章節,其中的第一節,敘述主人公同男主人公的結識,第二節寫男主人公同女主人公的結識,第三節由男主人公敘述他同卡門之間離奇而悲慘的故事,第四節則是一篇關於種族學的論文。
4、《貝姨》
《貝姨》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晚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發生在1838年的巴黎,圍繞於洛·德·埃爾維男爵一家的命運展開,折射出整個上層社會的道德腐敗。
貝姨這一典型,屬於巴爾扎克風格,也顯示著巴爾扎克創作的深化。這是一個「偏執狂」式的人物,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復合體:城市與鄉村、文明與野蠻、反叛與沉淪,巧妙地交織於一體,融進了豐富的生活內涵和社會意識。 象巴爾扎克的許多創作一樣,這也是一部近距離反映現實的作品。
5、《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邦斯舅舅》寫於1846至1847年之間,與其姊妹篇《貝姨》同屬「窮親戚」研究系列。
作品講述邦斯舅舅是一個誠實而高尚的音樂家。他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為了豐富自己的藏畫,他不惜付出一切。當人們不知道他家中有這些寶藏時,誰也不把他放在心上。當人們獲悉這些名畫的價值時,以庭長太太為首的上流社會的人們便千方百計地謀取他的財富。
『柒』 羅素 幸福之路 誰翻譯的好 哪個版本好
傅雷翻譯得好!!!!
『捌』 想買本傅雷翻譯的《幸福之路》,請問哪個出版社的
書名=幸福之路 貝特蘭·羅素通情達理集 作者=(英)羅素著;傅雷譯 頁碼=219 ISBN=7-201-05597-6 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
『玖』 羅素的《幸福之路》這本書完整的翻譯本哪兒有賣的
有新版的 圖書網站都有
『拾』 中國現當代著名的翻譯家有哪些
季羨林、傅雷、楊絳、草嬰、劉殿爵等
一、季羨林(1911-2009年):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他曾直接從梵文翻譯了《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濕》、《羅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二、傅雷(1908-1966年):上海市南匯人。宇恕安,號恕庵。雷系我國現代傑出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他從1929年起,就開始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介紹工作,幾十年來,一直奮發不輟,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使他的許多譯作已近乎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國內外贏得崇高的聲譽。他一生所譯世界名著達30餘部,其中巴爾扎克的名作佔了14部。
由於他對巴爾扎克深有研究,曾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協會吸收為會員。其主要譯作有:《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伏爾泰小說選》、《幸福之路》、《貝多芬傳》等。
三、楊絳:英國文學專家,翻譯家。江蘇無錫人。原名季康。193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政治系。1935年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年回國。曾任蘇州振華女中分校校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翻譯家協會第一屆理事。
1986年獲西班牙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勛章。著有劇本《風絮》、論文集《春泥集》、散文《幹校六記》等,譯有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小癩子》等。
四、草嬰:原名盛峻峰。浙江鎮海(今寧波)人。南通農學院肄業。曾任時代出版社編譯。建國後,歷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曾將列夫·托爾斯泰的所有小說翻譯成漢語,1987年獲前蘇聯高爾基文學獎。是世界上第一個獲獎者。
五、劉殿爵:翻譯家、語言學家、漢學家。生於香港的他中英文修為皆高,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近30年,期間英譯《道德經》《論語》《孟子》等經史典籍。但凡劉教授的英譯著作,均被視為嚴謹學術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