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菏澤附近有什麼旅遊景點
1、曹州牡丹園
目前世界上品種最多,面積最大的牡丹園,集中了曹州牡丹傳古至今的發展成果,是曹州牡丹觀賞、旅遊、生產、科研中心。
2. 教師節哪裡免費贈送
東成西就,大驚小怪,南轅北轍,天南地北,七上八下,上躥下跳, 黑白不分,張馳有度,悲歡離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來 出生入死 今是昨非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敗垂成 進退兩難 進退維谷 輕重緩急 輕重倒置 生死存亡 生死攸關 始終如一 是非曲直 陰陽怪氣 左右逢源 捨生忘死 貪生怕死 醉生夢死 承上啟下 承前啟後 開天闢地 驚天動地 頂天立地 花天酒地 歡天喜地 改天換地 經天緯地 遮天蓋地 震天動地 翻天覆地 翻來覆去 顧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頭蛇尾 街頭巷尾 繼往開來 揚長避短 說長道短 三長兩短 截長補短 取長補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絕後 除舊布新 你死我活 拈輕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瞞下 完整無缺 借古諷今 頌古非今 起死回生 避重就輕 頭重腳輕 將信將疑 尺短寸長 積少成多 瞻前顧後 挑肥揀瘦 同甘共苦 聲東擊西 喜新厭舊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濟私 懲前毖後 自始至終 朝思暮想 飛短流長 返老還童 爭先恐後 轉敗為勝 前呼後擁 東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厭舊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後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 積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死 捨生求死 七上八下 進退兩難 天長地久 東張西望 貌合神離 三長兩短 弱肉強食 水深火熱 早出晚歸 取長補短 大驚小怪 大材小用 九死一生 異口同聲 街頭巷尾 生離死別 陰晴圓缺 生死存亡 眉來眼去 柳暗花明 南轅北轍 洋為中用 前俯後仰 里應外合 好逸惡勞 前赴後繼 深入淺出 內憂外患 橫七豎八 噓寒問暖 轉危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陳出新 貌合神離 顧此失彼 左鄰右舍 驚天動地 開天闢地 歡天喜地 承上啟下 南轅北轍 人來人往 承前啟後 反敗為勝 化敵為友 化險為夷 去粗取精 陰差陽錯 虎頭蛇尾 天崩地裂 一決雌雄 陽奉陰違 樂極生悲 無中生有 有勇無謀 人情冷暖 前仰後合 掐頭去尾 求同存異 左右開弓 左擁右抱 左右逢源 先來後到 爭先恐後 大同小異 不關痛癢 顛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顛倒是非 舉足輕重 無足輕重 禮尚往來 公而忘私 死裡逃生大驚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異 東奔西走 東張西望 古為今用 今非昔比 苦盡甘來 來龍去脈 冷嘲熱諷 里應外合 南轅北轍 南腔北調 南征北戰 內憂外患 前赴後繼 前仆後繼 前仰後合 前因後果 深入淺出 生離死別 死去活來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旋地轉 天誅地滅 同床異夢 異口同聲 異曲同工 陰錯陽差 有備無患 有口無心 有名無實 有氣無力 有始無終 有恃無恐 有頭無尾 有天無日 有眼無珠 有勇無謀 左顧右盼 左鄰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後擁 東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厭舊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後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 積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死 捨生求死 七上八下 進退兩難 天長地久 東張西望 貌合神離 三長兩短 弱肉強食 水深火熱 早出晚歸 取長補短 大驚小怪 大材小用 九死一生 異口同聲 街頭巷尾 生離死別 陰晴圓缺 生死存亡 眉來眼去 柳暗花明 南轅北轍 洋為中用 前俯後仰 里應外合 好逸惡勞 前赴後繼 深入淺出 內憂外患 橫七豎八 噓寒問暖 轉危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陳出新 貌合神離 顧此失彼 左鄰右舍 驚天動地 開天闢地 歡天喜地 承上啟下 南轅北轍 人來人往 承前啟後 反敗為勝 化敵為友 化險為夷 去粗取精 陰差陽錯 虎頭蛇尾 天崩地裂 一決雌雄 陽奉陰違 樂極生悲 無中生有 有勇無謀 人情冷暖 前仰後合 掐頭去尾 求同存異 左右開弓 左擁右抱 左右逢源 先來後到 爭先恐後 大同小異 生忘死 貪生怕死 醉生夢死 承上啟下 承前啟後 開天闢地 驚天動地頂天立地 花天酒地 歡天喜地 改天換地 經天緯地 遮天蓋地 震天動地 翻天覆地 翻來覆去 顧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頭蛇尾 街頭巷尾 繼往開來 揚長避短 說長道短 三長兩短 截長補短 取長補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將信將疑 尺短寸長 積少成多 瞻前顧後 挑肥揀瘦 同甘共苦 聲東擊西 似是而非 空前絕後 除舊布新 你死我活 拈輕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瞞下 完整無缺 借古諷今 頌古非今 起死回生 避重就輕 頭重腳輕喜新厭舊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濟私 懲前毖後 自始至終 朝思暮想飛短流長 返老還童 爭先恐後 轉敗為勝
修改回答
3. 莊子的資料
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是戰國中期宋國蒙地(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莊子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老、庄與孔、孟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但是,莊子作為一個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隱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沒參加過任何重大的歷史事件,所以,我們無法非常自信地為他寫出一部線條清晰、先後承接的傳記,這是不得不預先聲明的。
(一)貴族身世,落泊宋蒙公元前387年,在「戰國七雄」中的楚國,發生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吳起變法。這件事對了解莊周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的故事必須從這里講起。從周天子裂土封疆到戰國中期的六個世紀中,隨著鐵器的出現,生產力大幅度發展,所謂的「男耕女織」,「五口之家,百畝之田」的宗法農耕自然經濟生產方式日趨形成;與此同時,各諸侯國內部也出現了一個日益龐大的有閑階層,「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社會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復雜。在這種形勢下,各國有識之士紛紛起而倡導變法,力圖拆去「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藩籬;一些精明的統治者出於富國強兵、稱霸中原的需要,也樂於起用這些變法圖強之士。吳起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戰國時期,先後出現過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三大改革家。吳起作為一個才高德薄的歷史人物,他俊逸豪邁,手段精明而老辣:為了能在魯國統兵抗齊,他可以親手殺死自己的齊國妻子;在魏國帶兵時,他可以親口為士兵吮吸濃瘡。但是,作為一代英傑,他確實為楚國的強盛作出了生命級的貢獻。楚國封國之初,本來還是一片落後的蠻荒之地,由於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濕,山川秀麗,楚人帶著原始的浪漫和熱情,很快發展了起來。到吳起變法時,楚國已是公族眾多,財政匱乏,「貧國弱兵」,不堪重負,社會矛盾將要激化了。楚悼主時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倡導變法,被楚悼王委以重任。他力主「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土」。具體說來,就是要把那些領奉不幹事的閑官、散官裁汰一批,實行「減政」。對貴族的三代以下閑散子孫統統貶為庶民,讓他們自食其力。然後用節省下來的財政收入養精兵以與中原各諸侯國爭雄。為了使被貶為庶民的貴族後裔不致聯合作亂,吳起下令讓「貴人往實廣虛之地」,也就是將他們疏散到邊陲地區,讓他們開荒種地,過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庄氏是「楚莊王之後,以謚為氏」。楚莊王公元前613年即位),卒於公元前591年。從前591年到前387年吳起變法已有二百餘年,三十年為一代,到慶子父祖輩上,早已過了三代,所以無疑是被貶謫的對象。楚悼王公元前318年逝世,吳起失去了王權的庇護,變得孤弱無靠,被他打擊的達官貴人立即聯合起來,攻打王宮追殺吳起。吳起抱住悼王的屍體被亂箭射死,那些參與作亂的顯貴們卻因此而犯了傷害王屍的「夷宗」大罪,繼位的楚肅王因此而誅滅「七十餘家」。莊子的父祖輩大概就是這時為避「夷宗」之禍而越境遷居宋國蒙地的。「據公認的推測,莊周在楚國公族作亂十二年後即公元前369年出生於宋國。一個養尊處優的貴族家庭一下子落泊為平民,流亡異國,自食其力,必然是一個相當難以適應的艱難過程。由此可以想見,醫子的幼年時代生活在一種動盪、憂患的環境氣氛中,物質生活上的匱乏姑且不論,莊周那幼小的心靈過早承受了過多過重的壓力卻是勿庸置疑的。這樣一種幼年生活經歷,對天資聰穎的莊周來講,形成一種內向型人格是完全順理成章的事情。幼小的莊周必然很小就思考了很多問題,由於其家庭成員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他在耳濡目染中一定也讀了許多書。這是莊子成為思想家,一個反傳統、反異化、非理性,重內在精神修養的思想家的最為根本性的原因。
二)委身漆園,工於技藝在抑鬱寡歡中成長起來的莊周,對人類存在、社會規范、自然奧秘這些人類面對的亘古困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這是一種哲人的憂思,一種探索真理的渴望,一種破譯自然奧秘的科學求知的沖動。但是,人不能靠真理過生活。讀書寫作之餘,他必須找到一份可以養家糊口的職業。一個落泊域外的貴族後裔沒有可以繼承的田產,於是莊子只好靠手工業為生。庄於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他可以織出非常精細的草鞋,可以做出當時堪稱一流的漆器,並對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幾乎所有的手工業都十分精通。司馬遷記載「周嘗為蒙漆園吏」,證明莊子曾因技藝的精湛,做過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科學發源於技術。莊子在手工業勞動的實踐過程中,對各種物質的屬性一定會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體驗,井通過這種體驗進入了「直觀體道」,「道不可言」的精神修養境界和哲學境界。在《莊子》一書中,莊子記載了許多手工業者,並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懷和艱難思索後的哲學結論。比如,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木匠在堂下做車輪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問桓公:「您讀的是什麼?」桓公漫不經心他說:「聖人之言」。「聖人還活著么?」桓公說:「已經死了」。「那麼說您讀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聽了大怒,說道:「我在這里讀書,你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今天如果說出個子丑寅卯倒還罷了,否則就處你死刑」。本匠不慌不忙地來到堂上,對齊桓公說:「我這道理是從做車輪中體驗出來的。榫眼鬆了省力而不堅固,緊了則半天敲打不進去;我可以讓榫眼不松不緊,然後不慌不忙地敲進去,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嘴裡雖然說不出這松緊的尺寸,心裡卻是非常有數的。我心裡這個『數』,無法傳給我的兒子,兒子也無法從我這里繼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歲了,還在這里為您做車輪子。聖人已經死了,他所悟出來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隨著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能是淺層次的道理。所以我說您讀的書是古人留下的糟粕」。還有,莊子寫道:一個屠大為文惠君宰牛,手摸、肩靠、腳踩、膝頂、刀尖刺、刀刃割、刀根砍、刀背砸,很有節奏,好像踩著《桑林》樂章在跳舞,似乎和著《經盲》的旋律在伴奏。文惠君說:「嗬!真棒。技藝竟然可以高到這種地步!」屠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過技藝的層面了。開始學宰牛,牛是渾然一體的;三年後,一眼就能看到牛的骨骼、肌肉、經絡所組成的內在結構。現在我不用眼睛看,好像不是運動手腳在殺牛,而是全身心都貫注到了牛的自然紋理結構中割肉、剔骨,順著牛的自然結構下刀,不會碰到任何大的障礙,連經絡相連處我都可以輕松地分解開來。……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殺了幾千頭的牛,刀刃卻仍然鋒利如初。因為骨與骨之間有縫隙,而刀刃的刃端無厚度,無厚的刀刃進入有隙的骨節,當然就應該游刃有餘。所以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雖然說起來容易,但在殺牛時遇到筋骨盤結處,我仍然要全神貫注,凝神靜氣,看準關鍵後,刀輕輕一動,牛就嘩啦一聲解體了,好像泥上散落一樣堆在地上。這時我提刀站立,顧盼左右,感到一種愜意和滿足,於是乎擦凈刀收起來」。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這番話,連養生的道理都明白了。」類似這樣的精湛技藝,莊子還記載了很多,如「大馬捶鉤」、「梓慶削鐻」(ju,音具。古樂器,像鍾)、「津人操舟」等等。大都是借別人之名抒莊子情懷之作,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經驗,也不乏直觀的想像和邏輯的推理。這種悉心於技藝的經驗體會成了莊子哲學思想邏輯展開的不竭源泉。他管理漆器作坊的時間可能並不太長。曹商出使秦國獲得賞賜後來看莊子,他正在打草鞋,很可能是又在以打草鞋為生。所以莊子一輩子都是在清貧中度過的,據載他曾經向監河侯借貸過糧食,見魏王時也穿得十分破爛,這雖然也可能是有意襯托出內在的清高,彰顯一種關於忍受貧窮的理論,但終莊子一生,他在清貧中過著一種恬淡寡慾的生活卻是毫無疑問的。
(三)交友海徒,學海發微逆境中成長起來的莊子悟性極高,他在對大自然的觀察中,在工藝技巧的體驗中發現了哲學意義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謂「道」。人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亘古不變的問題,在莊子這里的答案是:人從道中來,回歸道中去。莊子的道為中國特色的世界本原問題提出了一種最為徹底、最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體論相媲美的一種解釋。理論只要徹底,就能征服人,所以,雖然莊子的理論與當時流行的儒家學說正相反對,主張人應淡泊功名,養生全真,卻由於其新奇、自圓其說的深刻性贏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於是一套本來屬於退隱山林的學說,反而幫助它的創造者彰顯了名聲。所以,莊子也有一些弟於,甚至有層次極高的朋友,莊子與惠子的交往構成了莊子生涯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惠施是當時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還是名家「合同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國先後當了十二年宰相,實際掌權近二十年,幫助魏惠王「為法……民人皆善之」,他主張「去尊」、「偃兵」,變法圖強;開六國稱王之局,是山東六國「合縱」政策的實際組織者。這樣一個風雲人物,卻是隱士莊子一生唯一的談友。惠施年長於莊子,大約於公元前314一310年之間去世,莊子從惠施墓前經過時,曾對隨從的弟子們說:「楚國郢都有兩個人,一人把蠅翅大小的一點灰泥塗在鼻尖上,另一人掄斧去砍削,斧頭運行如風般地砍將下來,兩眼一閉,『噌』地一聲,灰泥削得乾乾凈凈,鼻於卻毫無損傷。二人從容不迫,面不改色心不跳。宋元君聽說後,就把掄斧匠人召來讓他表演一番,匠人說:『我原來是有這么個絕招,不過,我的夥伴早就死了』。自從惠老先生死後,我也像匠人一樣失去了辯論的對手,我怕再也找不到一個能理解我的人來和我說說話了。」一種「子期不在對誰彈」,失去知音的悲哀充分說明了庄、惠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莊子和惠子在一起討論切磋的問題范圍廣,深度大,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謂「壕梁魚樂之辯」。他倆在濠水上游春,莊子說:「魚兒悠然自得地搖頭擺尾,游來游去,是多麼快樂喲!」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想些什麼,你也不是魚,理所當然地不可能知道魚的快樂,這不就完了!」莊子說:「嗨!咱們回頭想想,你問我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時,那已經假定了我是知道魚的快樂的,你問我怎麼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此外,他們還就「大而無用」、「人固無情」等價值論、人性論、本體論問題進行過十分深刻的闡述,有的甚至是現代人也無法回答的重大哲學問題。這里就不具一一了。莊子妻子死的時候,惠施作為退休宰相親自參加弔唁活動,又是二人關系非同一般的例證。有這么高檔次的朋友,即使他如何與人無爭,與世無求地退隱山林,他仍然會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在私學盛行的戰國中期,莊子肯定有不少的學生和崇拜者,他的學生也有可能到惠施手下去為官。所以莊子仍不是一隱了之,而是在退隱理論的指導下,過著一種恬淡寡慾、清高自守、沉思默想、著述不輟的學術研究生活。
(四)笑傲王侯,抨擊現實寧靜的學術生涯給莊子帶來了無限的樂趣,他為自己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人生、社會和自然而無限欣喜,而對權力、金錢抱著孤芳自傲甚至不同一顧的態度。惠施魏國做宰相時,有一次,莊子來到了魏國,有人以為他是來與惠施競爭宰相職位的;惠施深知莊子之志,完全不以為然;但他又怕莊子直接去見魏惠王,放盪不羈地爭辯起來,招來殺身之禍;於是就讓人到處尋找莊子。莊子也聽到謠言說惠施為了不讓莊子與自己爭奪相位正在搜捕他。二人見面後,莊子繞著圈說:「南方有一隻鳳鳥,非校楝食不吃,非醴泉不飲。這只鳥飛向北方時,看到地上有一隻老鷹正在抓一隻死老鼠吃。老鷹看到鳳鳥飛來,嚇得『唉喲』一聲,趕快把死老鼠藏在身子下面,生怕被搶走了。你是不是也想拿你那個相位來嚇唬我呀!」莊子見魏惠王時,穿著補著補釘的大有衫,甩草繫到腳上一雙破鞋。魏惠王見了說:「先生為什麼如此疲憊呀!」莊子說:「這不是疲憊,而是貧窮。知識分子有自己的治世主張不能實行,那才叫疲憊。衣服破一點。那不叫疲憊,而只是貧窮。我只不過是生不逢時罷了。您沒見過那些猿猴?它們在林間樹技上跳來跳去,悠然自得的樣子,即使神射手羿和逢蒙也拿它沒辦法。一旦猿猴進入灌木叢,它們就會嚇得東張西望,戰戰兢兢;這並不是它的骨骼肌肉出了毛病,而是環境不利,不能施展它們攀枝騰躍的技能了。現在這個社會、昏君在上,亂臣在下,像我這樣的人不得不疲憊喲?您難道沒聽說過忠臣比干由於其忠誠而被殷紂王把心挖出來么?」宋國有個人名叫曹商,他以宋國使臣身份出使秦國,出使時帶了幾輛車,由於秦王喜歡他,又送了他一百輛車。曹商回來後揶揄莊子說:「要說在窮巷破屋裡打草鞋。整天把自己弄得面黃肌瘦的,那我不如你,但是如果說一見君王的面,就可以讓他十分賞識,賜車百乘,這是我的長處」。莊子說,「聽說秦王有病請醫生,治好一個瘡賞一輛車,為秦王舐痔瘡的賞五輛車,手段越下流,得的賞賜越多。你大概是為秦王舐痔瘡了吧!
否則怎麼會得到那麼多的車呢?走你的吧!」這種有趣的揶揄和尖刻的挖苦,極力犀利地攻擊了名利權勢、富貴榮華的世俗人生觀,表現了超越的價值追求和清高孤傲、灑說不羈的人格鳳范。這種人格鳳范作為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對後世封建士大夫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影響,乃至於成了一種民族的心理積淀。在莊子看來,在社會生活中,根本沒有絕對的真理正義可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諸侯們,用現在的術語來講,他們本身就缺乏「合法性」,莊子論辯道: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比如說齊國的田成子,他篡奪了姜氏的齊國政權,但是由於他有武力和財政作後盾,小國不敢說三道四,大國也不敢出兵討伐。如果說臣子應該忠於君王,那麼武王作為殷紂王的臣子不應該伐滅紂王;商湯也不應該伐滅夏桀。儒家的政治倫理觀念是一套騙人把戲,根本沒有經過理性的考察,也沒有任何可證實的根據。政治、倫理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僅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人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是充分自由的,任何人包括君王本人在內,都不具有限制別人自由的權力;在莊子的「建德之國」和「至德之世」理想中,「無為」是基本的生活原則,從上到下,大家都過著寧靜而幸福的生活。而在當今的社會中,統治者為窮一已之私慾,用強制的方法治理民眾,把社會搞得一團糟,逼得人飢寒交迫,鋌而走險,那完全是統治者的罪過。但是,被逼得鋌而走險的民眾卻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而所謂「湯武革命」同樣用武力強劫到政權後,不但可以不受任何譴責,而且可以南面稱王,安享人間尊榮。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完全是強盜邏輯。這就是歷史理性在法理上的荒謬性。而儒家挖空心思為歷史理性論證,說穿了不過是為虎作倀罷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在莊子看來,合法的統治不需要進行合法性淪證,一旦需要借「聖人」之言為自己的統治論證,這統治就一定是非法的。「聖人」以自己的才學為非法的政治論證,事實上便成為「竊國大盜」的幫凶。這是莊子所不齒的。
(五)終身不仕,獨成一家從自然之道的價值懸設出發,導致了莊子對社會現實的基本否定傾向。這樣,他就很難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甚至社會生活了。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華,就派使者攜帶重禮去拜訪莊子。使臣對慶子說道:「如果您願意出山理事,楚國准備讓您擔任宰相的重任。」莊子笑了笑說:「你帶來了一千兩金子,這是很厚重的禮物;允諾我當楚國的宰相,這也是很尊貴的地位。但是,您難道沒見過國君郊祭時用來作為犧牲的牛么?好草好料養它幾年,祭祀時為它披上彩色的錦綉綾羅,然後把它牽入太廟的祭壇之上,到了這種時候,這頭牛想跑到野地里孤伶伶地啃乾草以免一刀之刑,它還能夠做得到么?請您早點回去吧,不要騷擾我寧靜的生活。我寧願像泥鰍一樣在污泥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圖個身心愉快,而決不為侯王所用,讓他們用宰相的枷鎖把我限制起來。」抱著這樣一種清靜無為、潛心學術的態度和人生志向,莊子顧就了一番萬世不沒的文化事業。在人生哲學上,莊子提供了一套緩解人們精神危機的修養方法,表現出對精神自由的強烈嚮往和追求;在自然哲學上,他的洞察力使當代理論物理學家們都感到吃驚;時空是相對的,物質世界不像西方人所想像的那樣,由不可分不可入的「原子」和「虛空」構成,它的構成方式很可能像莊子設想的「氣」那洋,是一片人類永遠難以徹底認識的「渾飩」。在認識論上,莊子的觀點和當今流行於西方世界已達一個世紀之久的現代主義思潮,特別是其中的存在主義者音節應和,遙在中國思想史上,莊子思想對消化佛學理論起到過關鍵性的作用,曾經構成了魏晉玄學的主旋律並直接影響了整個的傳統文學藝術。宋代思想家葉適評價莊子道:「自周之書出,世之悅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資其辭,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姦邪者濟其欲」。魯迅先生說莊子的文風汪洋恣肆、儀態萬方,先秦諸子莫能先也。聞一多先生說自魏晉以來,中國文化中永遠留下了莊子的影響。當代哲人金岳霖十分推崇莊子的思想,他寫道:「也許應該把莊子看成大詩人甚於大哲學家。他的哲學用詩意盎然的散文寫出,充滿賞心悅目的寓言,頌揚一種崇高的人生理想,與任何西方哲學不相上下。其異想天開烘托出豪放,一語道破卻不是武斷,生機勃勃而又順理成章,使人讀起來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在莊子「這種懷疑主義里,可以說希臘的明朗滲進了希伯萊的美妙,希伯萊的美妙軟化了希臘的明朗。有幸接近這種理想的人會妙趣橫生,懷疑主義並不使他尖酸刻薄,美妙也不使他冒冒失失地勇往直前。」崔大華在《庄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一書序言中評價莊子思想在民族文化中的歷史作用說:「莊子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發展演變中的最活躍的、不衰的觀念因素,也是中國傳統思想理解、消化異質思想文化的最有力的、積極的理論因素。」這些評價說明我們不可能在忽視莊子思想的情況下從傳統走進現代。(六)參透生死,浪漫達觀死亡,這一人生的自然大限,構成了人類悲劇意識的本根性原因。卡西爾認為:對死亡的恐懼無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類本能之一。一切迷信活動、神話乃至於宗教都與人類的死亡意識有。
莊子思想為人類超越死亡意識的恐懼感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莊子到楚國去的路上,碰見一具空髑髏(lou,音獨婁。死人頭骨),莊子用馬鞭敲著髑髏問道:「你是因為違背自然規律而死的么?是國破家亡,遭到刀斧之刑而死的么?是自己幹了罪惡的勾當,有愧於父母妻子而死的么?你是因貧窮凍餓而死,還是壽終正寢自然死亡的呢?」問完了話,莊子就枕著髑髏睡覺。半夜,髑髏在夢中對莊子說:「聽你說話像是能言善辯的人,不過,你說的都是活著的人的憂患,死了之後便不存在這些問題了,你想聽聽死人的道理么?」莊子說:「可以。」「死了以後,上無君下無臣,也沒有為生活奔忙的四時之事,輕輕鬆鬆地以天地為春秋,其快樂程度即使你們南面為王的君主怕也比不上的!」莊子不相信,就說:「我讓掌管生死的鬼神恢復你的形貌,歸還你的肌肉骨骼,送還你的父母妻子和朋友鄉親,你願意幹麼?」髑髏一聽很不高興,緊鎖眉頭說:「我怎麼會放棄比南面稱王還快樂的事去到人間受那些煩心勞體的罪呢?」這里,莊子把死亡描繪成一種至高無上的安樂之事。既然死比生還要快樂,關於死亡的恐懼自然也就不存在了。這種說法固然不能證實,但也沒人能夠證偽。但是,莊子的基本思想並不是以死為樂,而是「齊一生死」。莊子妻子死的時候,惠施前去參加弔唁活動。看到莊子叉腿坐在地上正敲著瓦盆唱歌。惠施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說,「你老伴和你生活了一輩子,為你生兒育女,都七十多歲了。現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卻還要敲著盆唱歌,這也大過分了吧!」莊子見是惠施來了,就回答說:「她剛死的時候,我咋能不動感情呢?但想也役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也看不到形體的物質元素『氣』,氣原來是混雜在冥冥之中的,變化後成為氣,然後才成形,然後才轉化為生命。現在她又由生轉化到死,這不是和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一樣嗎?她的屍體現在還躺在天地之間,我卻哇哇叫地在她身邊痛哭流涕,自以為這是沒有真正理解生命現象,所以就停下來不哭了。」在莊子看來,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人也不例外,「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正因為他執著於這樣一種「通天下一氣」的觀念,自然就對死亡抱著一種十分浪漫達觀的態度。莊子快要死的時候,他的弟子們准備厚葬自己的老師。莊子知道後用幽默的口氣說:「我死了以後,大地就是我的棺槨,日月就是我的連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寶玉器,天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難道還不豐厚么!你們還能再增加點什麼呢?」學生們哭笑不得他說:「老師呀!要那樣的話,我們還不是怕烏鴉老鷹把老師吃了么?」莊子說:「扔在野地里你們怕烏鴉老鷹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螞蟻吃了我么?你們把我從烏鴉老鷹嘴裡搶走送給螞蟻,為什麼那麼偏心眼呢?」一位思想深透而敏銳的哲人,一位儀態萬方的散文大師,就這樣以一種浪漫達觀的態度和無所畏懼的心情,從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來那令人萬般惶恐的無限的虛無,這就是莊子。據學術界考證,莊子大約死於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現在商丘民權縣尚有莊子墓和其他一些莊子遺跡。
4. 吳起縣小博士幼兒園經度緯度是多少緯度
東經112.35-113.19,北緯29.26-30.12 監利縣就是鑲嵌在江漢平原上的一顆明珠。它位於湖北省的南部,洞庭湖的北面,東帶洪湖,南瀕長江,漢
5. 急!!!中國的哪個地方民風民俗比較有特色
我覺得還是我們河南的風俗好玩,有趣。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具體講,她至少包含以下十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八)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葯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葯院」、「葯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文化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
(九)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應瑒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十)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