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叔本華:最幸福的命運是什麼呢
在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同時成為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往,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因此大部分哲學均屬於理性主義哲學的范疇。但是叔本華卻提出,人的行為並不是理性的,以此為根據和基礎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體系。
2017年,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賽勒提出“非理性經濟行為”,認為經濟人是“非理性”的,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賽勒所提出的理論,其始祖實際就是叔本華。這個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的經濟行為,並不是理性的,也就是“非理性經濟行為”。
叔本華年老的時候,出版了《附錄與補遺》,也就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的補充部分。想不到,叔本華就是因為他的《附錄與補遺》而成為哲學名人,他的“幸福哲學”迅速傳開來。
B. 求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
網上好像沒有完整的版本,摘抄幾點吧: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九則
1
生活,也讓別人生活
在這世界上生存,具備一定的預見能力和寬恕能力合乎我們爭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幫助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和損失,後者則為我們免除了人事紛爭和吵鬧。
誰要是生活在人群當中,那他就絕對不應該摒棄任何人——只要這個人是大自然安排和產生的作品,哪怕這個人是個最卑劣、最可笑的人。我們應該把這樣一個人視為既成的事實和無法改變:這個人遵循一條永恆的、形而上的規律,只能表現出他的這個樣子。如果我們碰到一個糟糕透頂的人,那就要記住這句話:「林子里總少不了一些怪鳥。」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我們就是不公正的,我們也就等於向這個人發出了生死決斗的挑戰。原因在於沒有一個人能夠改變自己的真實個性,這包括道德氣質、認識能力、長相脾氣,等等。如果我們完全徹底地譴責一個人的本質,那麼,這個人除了把我們視為他的仇敵以外,別無其他選擇,因為我們只在這個人必須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與那永遠不可改變的他截然不同的人的前提下,才肯承認這個人的生存權利。
為此原因,要在人群當中生存,我們就必須容許別人以既定的自身個性存在,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我們關心的只是如何使一個人以本性的內容和特質所允許的方式發揮他的本性,既不應該希望改變,也不可以乾脆譴責別人的本性,這就是「生活,也讓別人生活」這條格言的含義。這種做法雖然合乎理性,但具體實施卻並不容易。誰要是能夠一勞永逸地躲開那許許多多的人,那他就是幸福的。
要學會容忍別人,我們不妨先利用死物鍛煉我們的耐性。物件由於機械和物理的必然性頑固地妨礙著我們。每天我們都要有這樣練習的機會。在這之後我們就可以把從這種練習中獲得的耐性應用到人的身上了。我們應讓自己習慣於這樣的看法:別人拂逆我們的心意,妨礙我們的行動,但他們這樣做完全是出於一種嚴格的、發自他們本性的必然性,這與物體活動所根據的必然性一般無異。所以針對別人的行為發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對於許多人,我們最聰明的想法就是:我不準備改變他們,我要利用他們。
2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我們不應該向他詢問那些令他高興的賞心樂事,而應該了解那些讓他煩惱操心的事情。因為煩擾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麼,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為如果微不足道的煩惱都讓我們感受得到,那就意味著我們正處於安逸、舒適的狀態了——在很不幸的時候,我們是不會感覺到這些小事情的。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為如果這樣做,我們幸福所依靠的基礎就變得太廣大了。依靠如此廣大的基礎才可以建立起來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為遭遇變故的機會增多了,而變故無時不在發生。在基礎方面,我們幸福的建築物與樓房建築物正好相反,後者因其廣大的基礎而變得牢固。因此,避免重大禍害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考慮到我們的能力、條件盡可能地減低我們對生活的要求。
3
一般來說,人們最常做的一件大蠢事就是過分地為生活未雨綢繆——無論這種綢繆准備是以何樣的方式進行。為將來做詳盡的計劃首先必須要以得享天年作保證,但只有為數不多的人才可以活至高齡,就算一個人能夠享有較長的壽命,但相比訂下的計劃而言,時間還是太過短暫了,因為實施這些計劃總要花費比預計更多的時間。另外,這些計劃,一如其他事情,都有太多遭遇阻滯和失敗的機會,甚少真能達至成功。最後,就算我們所有的目標都一一實現,我們卻忽略考慮了時間在我們身上所帶來的變化。我們當初並不曾想過我們不可能在一生中始終保持創造的能力和享受能力。因此,這樣的情形經常都會發生:我們埋頭做事,到了目標實現的時候,我們所取得的成果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的需要了;或者,我們成年累月為某一工作做准備,但這些准備工夫不為人知地消耗了我們的精力,到頭來,我們再也無法進行計劃中的工作了。所以,經歷長年的拼搏,歷盡諸多風險,我們終於獲得了財富,但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已不再有能力享受這些財富了。我們其實就是為了別人苦幹了一場。或者,經過積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如願爬上了某一職位,但我們卻已經無力勝任這一職位的工作了,諸如此類的事情屢見不鮮。這是因為我們所追求的結果來得太晚了。或者,與此相反,我們太遲著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說,就我們做出的成就或者貢獻而言,時代的趣味已經改變了。新一代的人成長了起來,他們對我們成就的事情不感興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徑,趕在了我們的前面,種種情形,不一而足。
4
所有局限和節制都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我們的視線、活動和接觸的范圍圈子越狹窄,我們就越幸福;范圍圈子越大,我們感受的焦慮或者擔憂就越多。因為隨著這一范圍圈子的擴大,我們的願望;恐懼、擔憂也就相應增加。所以,甚至盲人也不是像他們先驗顯示的那樣不幸,這一點可以通過他們的那種柔和、幾乎是愉快的寧靜表情得到證明。同時,部分地由於這一規律的原因,我們後半生比起前半生更加凄涼痛苦。因為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關系和目標的范圍總是不斷伸展。在兒童期,我們的視野只局限於周圍的環境和狹窄的關系;到了青年期,視野明顯擴大了;進入成人期以後,我們的整個生命軌跡,甚至最遙遠的聯系、別的國家和民族都被納入我們的視線之內;在老年期,人們的目光所及包括了後代一輩。所有局限制約——甚至精神方面的——都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原因就在於意欲受到的刺激越少,我們的痛苦也就越少。我們知道,痛苦是肯定的,而幸福則純粹是否定的。限制我們的活動范圍就能夠消除刺激我們意欲的外在動因,而精神上的制約則可以消除內在的動因。不過,精神上的制約卻存在這一不足之處:它為人們的百無聊賴敞開了門戶,而無聊卻是人們無數痛苦的間接根源——人們為了驅趕無聊,會不擇手段尋求娛樂、社交、奢華、賭博、酗酒等等,這些給人們帶來的只是各式各樣的懊喪、不幸以及金錢損失。「人們無事可乾的時候難以保持平靜。」相比之下,盡可能的外在限制更能增進人們的幸福,這些限制甚至是幸福所必不可少的。關於這一點可以從這一個例子看得出來:田園詩歌——這些惟一注重描繪人的幸福的詩歌——主要地和一成不變地表現那些在狹窄的環境過著簡朴生活的人們。我們在觀看那些所謂的風俗畫時會感到某種愉悅之情,其原因也在於此。因此,我們生活的關系應該盡可能地簡單,甚至單調的生活——只要這不至於產生無聊——都會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因為這樣,我們就更少地感覺到生活,並因此更少地感覺到生活的重負,而重負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這樣,生活流淌就像一條波瀾不興、旋渦不起的小溪。
5
當我們看到某樣東西時,很輕易就會產生這一念頭:「呀,如果我能擁有它就好了!」我們由此感覺到了有所欠缺。其實,我們更應該經常這樣想:「呀,如果我失去了某樣東西!」我的意思是:有時候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在失去我們所擁有的某樣東西時,我們將會怎樣看待那失去之物。確實,對我們擁有的東西,都應作如是觀:無論是財產、健康、朋友、妻子、孩子、我們所愛的人,抑或馬匹、愛犬等等。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失去了某物以後,我們才會知道它的價值。如果讀者能夠以我在這里推薦的方式看待事物,那麼,首先,我們就馬上為我們的擁有感到直接的、比以往都更大的喜悅;其次,我們就會採用各種方式防範失去我們的擁有物。這樣,我們就不會拿我們的財產開玩笑,不會激怒我們的朋友,不會讓忠誠的妻子受到誘惑,不會疏於注意孩子的健康等等。通常,為了使現時灰暗的生活生色明快,我們盤算著種種美妙的可能,憑空想像出形形色色的誘人的希望,而所有這些都孕育著失望。一旦它們被殘酷的事實擊碎,失望肯定就會接踵而至。如果我們更多地考慮可能出現的種種不利,那對我們反而有好處。因為這樣做一來會促使我們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另外,一旦意料之中的不好事情並沒有發生,那我們就會得到意外的驚喜。在經歷一番憂慮以後,我們難道不是明顯地變得更加心情舒暢嗎?事實上,經常不時地想像一下那些有可能降臨在我們身上的巨大不幸和災難,這倒是一件好事情,我們由此可以更加容易承受那隨後實際發生的許多輕微的不幸,因為我們可以以這一點安慰自己:那些巨大的不幸畢竟沒有發生。但是,在考慮這條規則時,我們卻不要忽略了在這之前的那條規則。
C. 用哲學怎樣用智慧啟迪自己的人生幸福的
用叔本華的哲學智慧啟迪人生:究竟擁有什麼,我們才會得到幸福?
怡晨悅讀
2019-04-29 · 優質情感領域創作者
前段時間,幾個閨蜜相約出去玩。回程的第二天,我看到她們的朋友圈,小蕊說:「美噠噠的出行,在靜謐里感受大自然的清新」,配圖是幾張順手拍的花花草草和她站在山頂眺望遠方的照片。欣欣說:「餓了肚子,淋了雨,走路走到腿抽筋,車子半路拋錨,倒霉的行程」。配圖是一張很傷感的黑白背影。
一樣的旅程,不一樣的感受。平心而論,我感覺這次旅行還是不錯的,雖然一路上有幾個小插曲,但是瑕不掩瑜。因為目的地草鏈嶺本來就是個尚未完全開發的地方,所以商業配套設施並不完善,吃喝玩樂不太方便,買東西只能在山下農家樂。由於戶外活動經驗不足,我們帶的食品和水有點少,餓了肚子。不過,由於人工痕跡較少,自然生態保存很好,我們看到了很多平時在城裡看不到景緻。
我完全沒想到,給欣欣的體驗會這么差。順著欣欣的朋友圈,一路翻上去,我發現欣欣不開心的事情,竟然這么多。孩子幼兒園老師布置的手工太難做;出去購物,和商場里的導購員鬧不愉快;投訴小區物業;美容院里的產品效果不好......好像生活里隨時隨地都是煩惱。
人生如旅途 。記得當初,剛剛大學畢業,當我們一幫同學整天為求職,考試面試焦頭爛額的時候,欣欣與大偉一見鍾情,愛得死去活來。大偉不僅對欣欣痴情,人長得帥,家裡經濟條件也挺富裕,他父母開著一家農副產品批發公司,人脈資源也廣。
結婚時,他們小兩口的婚房在曲江最好的地段,有著自己的車子,欣欣沒費什麼勁,聘進了一家清閑的事業單位。愛情與財富雙豐收,這對於我們初涉社會的年輕人,一時半會兒難以企及,簡直就是奢望啊。小姐妹們都說:欣欣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嗎?受到命運如此厚待。婚後的欣欣不需要還房貸車貸,婆婆和保姆照顧孩子,她依然清閑,除了上班,就是購物護膚健身,隨時可以說走就走。大偉人品也不錯,隔三差五在朋友圈撒一把恩愛狗糧,惹得小夥伴們更加艷羨,簡直要流鼻血。
可是,我突然看到的欣欣如此陌生,這個在外人眼中,簡直就是「好命女,人生贏家」,應該無比幸福的女子,實際上並不幸福?她已經擁有了很多,難道還不夠嗎?是哪裡出了差池,欣欣還缺什麼嗎?人的一生,究竟擁有什麼,我們才會得到幸福?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遇見叔本華的這本書《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過一生》,不得不說,用哲學原理解決生活難題,如同學生時代解數學方程式,可以用代入法,類比法,假設法,輕而易舉求出清晰正確的答案。
這本書不僅為我解惑,也改變了我之前對於哲學的認知,原來哲學並不都是高深晦澀難懂,它也可以通俗易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哲學家叔本華
阿爾圖·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23歲棄醫從文。一生寂寞,卻並沒有在寂寞里消沉,而是鍥而不舍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業。他的性格以及行為有不少缺陷,不過是一個凡人。但和凡人不一樣的是,他常常跳出平凡生活,審視自己和同類,努力揭示並面對人生殘酷真相,然後繼續尋找更好的活法,勇敢活下去。他一輩子寫了很多關於人生智慧的文章,對於如何活得更好提出了許多啟迪性的建議,展示了一個智慧哲人的光輝。
二、叔本華的人生智慧:與幸福相關的三方面原因
叔本華身為一名優秀哲學家,更趨近於現實人生考慮,著眼的是塵世幸福,是關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過得更好。他認為,一個人幸福與否,與三方面的原因有關。
第一、人是什麼?即廣義的人格,比如健康、性格、素質、力量、氣質、道德、理智、教養等。
第二、人擁有什麼?譬如財富、地位、愛情、事業、成功等我們經常說的身外之物。
第三、一個人在他人的評價中出於什麼地位,即外界的看法和認可。
通常我們認為,擁有外在的東西越多,他人的評價越好,我們越幸福。可是叔本華說:「人生幸福的首要,最本質的要素就是我們的人格」,「人是什麼比人有什麼,要重要得多。在是否幸福這件事情上,個人的人格、氣質、心態、信仰比汽車、房子、珠寶更重要。」也就是說,你自己才是幸福鏈條中第一位、最關鍵的部分,可惜,我們常常搞混了順序。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人和動物不同,除了生理需要,人還具備思想和情感。生物本能的滿足不代表精神層次的需求,幸福的狀態要依賴思想心境的平和與自我認可,這個必須由自我主宰。那些我們看起來應該幸福的人,往往只是滿足了第二、第三方面的條件,而忽略了第一方面。他自己的內心或許並沒有從身外之物和外人評價中得到完全滿足,所以,他們未必幸福。縱觀歷史和社會,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代的皇權貴族,現代的明星商賈,總有幾個人在「幸福」外衣的掩飾下,活得痛苦不堪,有的甚至走上自殺,抑鬱的道路。
一個人如果把身外之物當做幸福的來源,希望從財產、社會地位、妻室兒女、朋友或者社會那裡得到幸福,那麼當他失去這些東西或者發現這些令他失望的時候,他的幸福基礎就崩塌了。特別隨著年歲漸長步入老年,屆時愛情消逝,身體機能衰退,沒有精力發展愛好,無論是旅行還是社交,都提不起興趣;朋友和親人,也都隨著死亡,漸漸離我們而去。當這樣的時刻來臨,一個人自身擁有顯得至關重要,時時刻刻如影隨形,「自己」是幸福唯一真實且持久的來源。
三、哲學思維在生活中的運用
明白了這些,回過頭再來思考欣欣不幸福的原因,我豁然開朗。雖然她擁有了愛情與財富,也擁有了同齡人的羨慕,但是她的內心並不平和。可以說,阻礙幸福的人,正是她自己。
一個周末,趁著喝下午茶的機會,我和她聊了一次。果然問題來源於她自身,她說雖然衣食無憂,但是經常感覺心裡空盪盪,工作上無法施展才華,財富也是父母創造的,生活里可以掌控主宰的事情太少,這種清閑的生活對於勤奮上進的欣欣來說,總有虛度光陰的嫌疑。由於情志不暢,所以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幸福感特別少。
找到了原因,我也回答了那個令我迷惑好久的問題:擁有豐富強大的內在自我,才是獲取幸福的源泉。自己,是一個人所能成為或所能得到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資源。一個人在自身發現的樂趣越多,就越幸福。
人生就是這樣,外人眼中的榮光與自我感受永遠是兩個世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通過叔本華的智慧,我們應該明白:幸福沒有固定格式,它是一種很私人化,很主觀的東西。我們人人都有獲得幸福的資本。無論處於生活的哪種境地,都應該把自我認可,自我悅納,自我需求放在幸福之路的首要位置。只有內心安妥好,才能安心享受外在的擁有,才會收獲最真實的幸福。
D. 《叔本華的頓悟口訣》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叔本華的頓悟口訣》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u77dYaOA7otOrCEd8T_QRw
書名:叔本華的頓悟口訣
豆瓣評分:6.9
出版年份:2013-5
頁數:222
內容簡介:
《叔本華的頓悟口訣》是一本叔本華人生智慧的精粹集。編譯者趙華民從叔本華的所有著作中,精挑細選翻譯出了最有價值的214句話。包括如何磨練意志力、如何洞悉生活本質、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錘煉強大的心智、如何獲得人生幸福等八大板塊。這八大板塊基本囊括了叔本華智慧的精髓所在,對幫助年輕人洞見人生本質、找到生存的意義和目標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板塊中的內容都緊扣主題,闡述了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哲理,行文深入淺出,絕不艱深晦澀,適合普通大眾閱讀。
E. 求《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高清》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高清》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T-o9A11V22RbImuzRxZqCA
F. 誰看過叔本華關於幸福的理解,告訴一下
叔本華認為幸福的要素是人的構成,也就是人的內在素質。根據一個人想要的幸福來衡量一個人的幸福。強調了幸福的主觀性。
G. 叔本華關於幸福的論斷之真實性
我對這個問題感性趣。
這要看個人的心態,至於叔本華說的,那隻是他的一個個人觀點不能代表什麼,我們該怎麼看待呢?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看他的觀點
從你上面所寫的,我覺得有一點我不能贊同那就是不能逃避不幸,不管是什麼逃避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寧靜(要不要試一試看)時間的常人不是愚蠢,而是現實,入世,而那些怪人,則是出世,兩者只是不同的兩種人,跟智力無關。
至於第一句,還是要看個人的心態,不過我個人覺的還是比較贊同,這可能是我的消極的一面吧
H. 《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生的智慧》([德]叔本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FfWmS5HswuIAOopGXDLtPA
書名:人生的智慧
作者:[德]叔本華
譯者:韋啟昌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1
頁數:275
內容簡介: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部著作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從世俗、實用的角度探討了真正的幸福人生應遵循的原則。叔本華從理性出發,談了「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書後附有叔本華的生平軼事和叔本華哲學的神奇魅力與影響。該書自2001年9月出版以來,受到讀者的喜愛。此次譯者對原書進行了修訂,更加符合叔本華的原意。該譯本是我國第一部從德文譯出的全譯本。
作者簡介:
叔本華(Schopenhauer,Arthur,1788-1860)生於但澤,被稱「悲觀主義哲學家」。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雅的文體」,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
該譯本是我國第一部從德文版譯出的全譯本。
I. 《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生的智慧》([德]叔本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5SLiu1IcG2lQUnTVrzsRoA
書名:人生的智慧
作者:[德]叔本華
譯者:韋啟昌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1
頁數:275
內容簡介: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部著作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從世俗、實用的角度探討了真正的幸福人生應遵循的原則。叔本華從理性出發,談了「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書後附有叔本華的生平軼事和叔本華哲學的神奇魅力與影響。該書自2001年9月出版以來,受到讀者的喜愛。此次譯者對原書進行了修訂,更加符合叔本華的原意。該譯本是我國第一部從德文譯出的全譯本。
作者簡介:
叔本華(Schopenhauer,Arthur,1788-1860)生於但澤,被稱「悲觀主義哲學家」。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雅的文體」,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
該譯本是我國第一部從德文版譯出的全譯本。
J. 叔本華散文
是下面的某一篇嗎?
叔本華對於幸福的定義
人的幸福乃至自身命運的不同,應該歸結在以下三種原因:
一:人本身所具有的.廣義上講,可以說這就是指人格.其中包括著健康,精力,審美,氣質,道德品質,智慧和教養等.
二:人外在所擁有的.包括人所擁有的財產和其他各種所有物.
三:自身在他人評價中所處的地位.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會怎麼看你.別人對你的看法和觀感如何,這些可以從別人對你的評價看出來,而這種評價,又會通過你獲得的榮譽,名聲和身份表現出來.
叔本華對於幸福的定義
人並不能超越他自己的人格,當某個動物被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它就會被限定在自然所賦予他那種不可更改的狹小空間中.我們如果要努力使自己所"寵愛的對象"快樂,就必須按照那個對象的性質,並限定在它所能感受的范圍以內進行努力.人同樣也是這樣,人們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的努力永遠保持在自己本性所許可的范圍.人所能獲得的幸福的多少,事先就由自己的人格決定了.
對於人生的幸福來說,主觀因素的影響遠比客觀因素的影響要大得多.這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說明這一點,比如一個飢餓的人是不會挑剔事物的...歌德在詩作中曾經描述,人們剛一出生,便被某種不可改變的的命運支配著.所以,人只能在已註定的生命活動線上發展,就如同星星的運行一樣,都有自己恆定的軌道.古代的女巫和預言家們斷言,人不可能逃脫自己的命運,也不能靠時間的力量改變自己人生道路.我們唯一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盡力地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個人品質,並且依靠自己的意志來跟隨這些追求,來尋求一種完滿性,選擇自己可以勝任的事物,並避免那些不能駕馭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