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心理學的內容介紹
幸福跟什麼有關?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什麼東西都跟幸福感有關,比如高收入、高學歷、婚姻、年輕美貌、甚至日照時間。在中國,什麼東西跟幸福感更相關呢?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至愛親朋的關懷,溫暖的社會支持,這些是中國人看重的東西。儒家的核心概念叫仁,儒家很看重的就是人際關系。東方文化提供了幸福學很多的思想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素會讓我們的幸福感流失。西方心理學家稱之為幸福竊賊。就是說有些小偷在我身邊,偷我們的幸福感,主要是憂愁、郁悶、焦慮、壓力、畏懼、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們一些負面的情緒讓我們良好的感覺流失了。那怎麼辦?幸福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需要阻止幸福感的流失。
幸福心理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是一種觀念,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舊有的觀念,從現在開始變得更加積極、更加重視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它也是一種行動,不光要這樣的認識,更需要我們的行動。幸福是多樣的,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幸福,關鍵在自己的感知和體會。
2. 幸福心理學的內容簡介
《幸福心理學》的特點通俗易懂,注重實用性和操作性,可作為高等學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廣大青少年朋友和社會人士閱讀。
3.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下什麼是幸福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非常滿足的情緒情感狀態。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都有滿意與否或滿意度高低的不同評價,這些不同的評價與個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期望值有關。
何為幸福感?心理學新發現,解釋幸福感新定義。
1、幸福跑步機
許多人有過這種體驗,職位升高時,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名望和財富不再能帶來幸福。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紹說,這就是幸福跑步機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於財富和名望的話,我們必須擁有更多,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假如沒有這個「跑步機」,鴻運當頭的人應該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認為,一般老百姓比那些達官貴人更幸福。研究發現,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2、金錢買不來幸福
實際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比金錢本身更影響我們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認為,在所有階層中,越看重錢的人對他的收入越不滿意,也對他的生活越不滿意。
通過對40多個國家進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發現: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金錢買不來幸福,20世紀後50年,富庶國家購買力的改變也帶給我們同樣的信息:美國、法國和日本實際購買力已經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滿意度卻沒有變化。
3、幸福不是短暫的愉悅
有些人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對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區分愉悅和滿意,我們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
我們都清楚不是要暫時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須來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類卻發明了許多捷徑去取得暫時性的感官愉悅:毒品、巧克力、肉慾、購物以及電視等。
4、幸福來自於優勢和美德
幸福感來自於自己的優勢與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做一時感官愉悅的事,如與朋友聊天,看電影,與做好事的感覺相比,黯然失色。當我們很自然地去幫助別人時,一天都會過得很幸福。
優勢和美德是積極的人格特質,它會帶來積極的感受和滿足感。樂觀的人傾向於把目前的困難解釋成暫時性的、自己有主控權的,以及只有在這個情境下才會如此的;相反,悲觀的人則認為他的困難一輩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樁接一樁,而且是自己無法操控的。
樂觀只是二十幾個使你更幸福的特質之一。哈佛大學的喬治·瓦利恩特教授對「成熟防禦」進行研究,成熟包括:利他行為、延遲滿足的能力、對未來充滿期望以及幽默感等。「疾風知勁草,亂世識忠臣」,災難中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
5、幸福具有高遺傳性
只要肯努力,每一種情緒狀態、每一種人格特質都可以得到改進,當然也包括支撐幸福感的樂觀等積極情緒,只有這樣,處於相對弱勢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進入心理學界開始研究時,「人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思想一直籠罩著心理學界。
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雙生子女和養子的人格研究開始出現,上述說法一敗塗地,再無東山再起的可能。同卵雙胞胎的心理特質比異卵雙胞胎更像,被人收養的孩子的人格特質更像親生父母而不像養父母,這類研究報告已超過百篇,並且都顯示出同一結論:大約50%的人格特質是基因決定的。但是高遺傳性並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特質(如,性取向和體重)是不可改變的,而其他遺傳特質,比如悲觀、恐懼,則是可以改變的。
6、幸福就是獲得滿意
區分愉悅和滿意最大的好處在於,雖然有一半人無法達到積極情緒上的幸福感,但他們還是可以獲得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滿意感。滿意無法從身體的愉悅中獲得,也無法來自吸毒或任何捷徑。只有在高尚的行為做完後才會自然產生。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而滿意來自於施展個人的優勢和美德。
獲得滿意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做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能得到即時的反饋;你應該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夠掌控的感覺;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
7、幸福但不愚蠢
許多證據顯示,抑鬱的人雖然比較悲傷,但比較實際,他們能夠較正確地判斷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通常超過別人對他的判斷。雖然很長時間內有過「幸福但愚蠢」的指責。但後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
有幸福感的人記住了更多快樂的事情,他們記住的甚至比實際發生的還多,他們常常將不好的經歷都忘了。相反,抑鬱的人對兩種事件的記憶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認為如果他們成功了,當然是證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們失敗了,則會相信失敗很快就會過去,而且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猶他州立大學教授阿斯平沃爾收集的許多證據顯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沒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決策。
4. 幸福心理學理論有什麼內容
1、幸福容的定義,2、中外古代和現代對幸福的學說,3、幸福的體驗是什麼,4、幸福的特徵(表現形式),5、幸福感的差別,6、幸福感的發生機制,7、與幸福感關系密切的內外因素,8、幸福指數與測量,9、幸福社會的理想模型研究,10、當前建設幸福社會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來很多因素會讓我們的自幸福感流失。從現在開始變得更加積極、更加重視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它也是一種行動西方心理學家稱之為幸福竊賊。就是說有些小偷在我身邊,偷我們的幸福感,幸福心理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是一種觀念,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舊有的觀念主要是憂愁、郁悶、焦慮、壓力、畏懼、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們一些負面的情緒讓我們良好的感覺流失了。不光要這樣的認識,更需要我們的行動。幸福是多樣的,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幸福,關鍵在自己的感知和體會。《幸福心理學》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幸福是什麼、實現幸福、擁抱幸福三個角度就影響幸福感的各個因素如人格、心態、情商、逆商、愛情、目標和時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心理學理論上的闡述。
5. 幸福心理學的定義
幸福心理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是一種觀念,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舊有的觀念,從現在開始變得更加積極、更加重視我們的幸福生活,同時它也是一種行動,不光要這樣的認識,更需要我們的行動。幸福是多樣的,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幸福,關鍵在自己的感知和體會。
有一本書就叫做《幸福心理學》
建議參考一下
6. 社會心理學,心理學概論,幸福心理學。三者有什麼區別
字面意思的區別。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現象,交際效應,社會問題的心理學。
心理學概論是對心理學涵蓋的各個基礎方面的知識的概述。
幸福心理學是研究人幸福感產生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的心理學。
順帶一提,幸福心理學從研究規模上講是無法跟社會心理學放在一起的,太小眾了。
7. 幸福又是什麼呢在心理學里,幸福的解釋是指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
愛就 在一開始覺得很甜蜜,總覺得多一個人陪、多一個人幫你分擔,你終於不再孤單了,至少有一個人想著你,戀著你,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能一起,就是好的.愛就是一彼此之間互相依戀的感覺,就是默默的跟在他身後,就算不說話那也會覺得很舒服。 幸福就是學會知足,一個人的心永遠不知足那麼永遠感覺不到幸福。
8. 積極心理學就是幸福心理學對嗎
首先,要解答這個提問。就要先看對於兩種心理學的歸納解釋:
---------------------------------------------------------
積極心理學: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幸福心理學:分別從【幸福】是什麼、實現【幸福】、擁抱【幸福】三個角度影響【幸福】感的各個因素如人格、心態、情商、逆商、愛情、目標和時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同理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有許多關於【幸福】的交叉點,所以不以過於苛刻嚴謹的門框來看。積極心理學就是幸福心理學!
9. 關於「心理學上的幸福感」的論述
幸福感是個體對幸福生活的一種主觀感受,所以又稱主觀幸福
感。主觀幸福感並不是純粹主觀產生的,是對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
的反映。如果離開一定的客觀存在的幸福條件,如物質生活條件、精
神生活條件等,是難以產生主觀幸福感的。但由於個體的狀況千差
萬別,包括年齡、經歷、需要、慾望、知識結構、性格、素養、興趣、愛好
等方面的差別,因而面對同樣的幸福客觀條件,主觀幸福感是不同
的。也有的人缺乏客觀條件也能產生幸福感,原因是有的人慾望不
高,容易滿足,有的人則是一種幻覺,甚至是病態。
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感受呢?它應該包括:
滿足感——理想和目的得到實現,慾望和需要得到滿足,產生心滿意足的感受;
成就感——事業有成,實現了自我價值,滿杯豪情,無愧人生;
輕松愉悅感——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心情舒暢;
怡然自得感——心境平和,安祥恬適,自娛自樂;
和諧歡樂感——與家人、友人和諧和睦相處,歡聲笑語,屈膝暢談,樂在其中;
心曠神怡感——面對綠水青山,良辰美景,陶醉超然;等等。培養主觀幸福感
「幸福是什麼?」就像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小男孩得到奧特曼玩具、畢業生找到工作、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可對幸福的感知卻不是這么簡單。
物質富足並不代表幸福
據教育部發布的《當代
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研究》顯示,在全國20個省市40個城鄉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訪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感到「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但有62.3%的被訪者「有時」、「經常」甚至「整天」感到焦慮不安。此外,縱觀2003至2005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幸福度的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對自己總體生活的滿意度以及幸福指數正逐年下降。
看到這些數字,我們不禁迷惑,當初曾有多少人幻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而時至今日,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不要說電話了,就是手機也已進入了智能時代。可人們幸福感和滿意度卻在下降。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是因為工業社會的加速發展必然會導致壓力的增強,而個人的壓力越高,幸福感就越低。現在職場的關鍵詞,如「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等,無不是焦慮與疲憊的代名詞。
主觀幸福感幫我們確立目標
在心理學上,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樂觀的態度。 換言之,幸福就是要培養體驗快樂、知足、感激等情緒的能力,並確立切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如,一位太太買到了夢想已久的房子,可當她聽到親朋好友買了更大的房子,她的幸福感就驟然降溫。一天,孩子問她,「什麼是幸福?」她說:「你有愛你的爸爸媽媽,這就是幸福!」女兒又問;「媽媽幸福嗎?」她頓悟了,其實幸福就是擁有的一切以及能夠實現的目標。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施奈德研究發現,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更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而培養自身的主觀幸福感,就是學會多看看身邊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凱斯就主觀幸福感提出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心靈旺盛與心靈枯萎。心靈旺盛指人有能力創造或維持主觀幸福感。心靈旺盛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對生活感到滿意,感到生活有意義,自己有能力戰勝壓力。心靈枯萎的人則相反。
主觀幸福感讓人內心平靜
2000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上海青年陸幼青,在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後,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人生的最後100天中,把對人生的感受陸續在網上發表。陸幼青妻子時牧言說:「我先生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 生命因為有結局才絢麗。」陸幼青即使到了人生的盡頭,仍然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並竭力維持著這份幸福,這是對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詮釋。
「我們雖不能改變壓力,但能改變對壓力的態度。」下面10個方法會幫你增強主觀幸福感。學會多笑,假裝快樂,也就真的變快樂了;學會忘記,盡量將煩惱驅除出大腦;學會幽默,發現快樂,從容面對生活的煩惱;學會模仿,尋找生活中的樂觀高手,以此為榜樣來改變自己;學會應付,問題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增強自信,在生活中尋求成功體驗;增強交往,多與人分享苦與樂;增強運動,多鍛煉身體,在文體活動中化解煩惱;增強興趣,增強生活的樂趣;神交古人,尋找古今中外的樂觀高手,閱讀其傳記來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