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名人不等於幸福的例子
幸福是一個比較級,用心發現就會幸福,
『貳』 哪些名人本來是不如意的,後來找到合適自己的事業,就成功了。要具體事例。
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 ),美國第16任總統。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和當時大多數美國農民一樣,有很大的地需要辛苦耕種同時還要做這做那,曾經做過鞋匠、伐木工人和木匠等。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
亞伯拉罕·林肯(8張)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裡搬柴、提水、做農活等。 父母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他們以種田和打獵為生。1816年,林肯全家遷至印第安納州西南部,開荒種地為生。9歲的時候,林肯的母親就去世了。
一年後,父親與一位寡婦結婚。繼母慈祥勤勞,對待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林肯也敬愛繼母,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由於家境貧窮,林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為了維持家計,少年時的林肯當過俄亥俄河上的擺渡工、種植園的工人、店員和木工。18歲那年,身材高大(1.93米)的林肯為一個船主所僱傭,與人同乘一條平底駁船順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里到達奧爾良。
在25歲以前,林肯沒有固定的職業,四處謀生。成年後,他成為一名當地土地測繪員,因精通測量和計算,常被人們請去解決地界糾紛。在艱苦的勞作之餘,林肯始終是一個熱愛讀書的青年,他夜讀的燈火總要閃爍到很晚很晚。在青年時代,林肯通讀了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讀了《美國歷史》,還讀了許多歷史和文學書籍。他通過自學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而充滿智慧的人。在一場政治集會上他第一次發表了政治演說。由於抨擊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於公眾事業的建議,林肯在公眾中有了影響,加上他具有傑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選為州議員。
兩年後,林肯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律師,不久又成為州議會輝格黨領袖。1834年8月,25歲的林肯當選為州議員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同時管理鄉間郵政所,也從事土地測量,並在友人的幫助下鑽研法律。幾年後,他成為一名律師。積累了州議員的經驗之後,1846年,他當選為美國眾議員。1847年,林肯作為輝格黨的代表,參加了國會議員的競選,獲得了成功,第一次來到首都華盛頓。在此前後,關於奴隸制度的爭論,成了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這場爭論中,林肯逐漸成為反對蓄奴主義者。他認為奴隸制度最終應歸於消滅,首先應該在首都華盛頓取消奴隸制。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利益的蓄奴主義者則瘋狂地反對林肯。1850年,美國的奴隸主勢力大增,林肯退出國會,繼續當律師。
1860年,林肯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11月,選舉揭曉,以200萬票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但在奴隸主控制的南部10個州,他沒有得到1張選票。
1865年4月14日晚10時15分,林肯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遇刺,次日身亡。5月4日,林肯葬於橡樹嶺公墓。林肯領導美國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促進了美國歷史的發展,一百多年來,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由於林肯在美國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人們稱贊他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 16 任總統,是世界歷史中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人們懷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堅強的個性,他一直是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景仰的總統之一。盡管他在邊疆只受過一點兒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有一個人,一生中經歷了1009次。但他卻說:一次成功就夠了。5歲時,他的父親突然病逝,沒有留下任何財產。母親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在家照顧弟妹,並學會自己做飯。12歲時,母親改嫁,繼父對他十分嚴厲...
有一個人,一生中經歷了1009次。但他卻說:「一次成功就夠了。」
5歲時,他的父親突然病逝,沒有留下任何財產。母親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在家照顧弟妹,並學會自己做飯。
12歲時,母親改嫁,繼父對他十分嚴厲,常在母親外出時痛打他。
14歲時,他輟學離校,開始了流浪生活。
16歲時,他謊報年齡參加了遠征軍。因航行途中暈船厲害,被提前遣送回鄉。
18歲時,他娶了個媳婦。但只過了幾個月,媳婦就變賣了他所有的財產逃回娘家。
20歲時,他當電工、開輪渡,後來又當鐵路工人,沒有一樣工作順利。
30歲時,他在保險公司從事推銷工作,後因獎金問題與老闆鬧翻而辭職。
31歲時,他自學法律,並在朋友的鼓動下干起了律師行當。一次審案時,竟在法庭上與當事人大打出手。
32歲時,他失業了,生活非常艱難。
35歲時,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當他開車路過一座大橋時,大橋鋼繩斷裂。他連人帶車跌到河中,身受重傷,無法再干輪胎推銷員工作。
40歲時,他在一個鎮上開了一家加油站,因掛廣告牌把競爭對手打傷,引來一場糾紛。
47歲時,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三個孩子深受打擊。
61歲時,他競選參議員,但最後落敗。
65歲時,政府修路拆了他剛剛紅火的快餐館,他不得不低價出售了所有設備。
66歲時,為了維持生活,他到各地的小餐館推銷自己掌握的炸雞技術。
75歲時,他感到力不從心,因此轉讓了自己創立的品牌和專利。新主人提議給他1萬股,作為購買價的一部分,他拒絕了。後來公司股票大漲,他因此失去了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
83歲時,他又開了一家快餐店,卻因商標專利與人打起了官司。
88歲時,他終於大獲成功,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肯德基的創始人——哈倫德·山德士。他說:「人們經常抱怨天氣不好,實際上並不是天氣不好。只要自己有樂觀自信的心情,天天都是好天氣。」
美固硬派影星希爾維斯特?史泰龍一度受雇打掃獅子籠。15歲的時候。他的同學們把他選為「最有可能在電椅上了結一生的人」。上個世紀60年代,史泰龍在邁阿密大學上了三年學。還差一點點學分他就可以畢業了,但他決定放棄學業,開始演員的生涯。他出演主角的第一部片子是個色情片.在其中他被稱為種馬。但隨著他的名聲漸起,這部片子被重新剪輯,去掉了露骨的色情內容。他也被以「義大利種馬」的綽號重新包裝,這個稱呼一直用在《洛奇》系列影片之中。如今已經找不到他當年拍撮的色情片片斷了。
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曾是個遭遇挫敗的棒球手。一直有傳聞說。卡斯特羅曾經是個有天賦的棒球隊員,還試圖進入美國的職業隊。這完全是一種誤傳。卡斯特羅在學校時的確打過棒球。在1946年哈瓦那商業和法律學院的校內比賽中,他是個沒有取得名次的棒球隊的投球手.他當時主要的精力用在了研讀法律課程上,而不是去贏得比賽。在畢業後的1950年到1952年期間,卡斯特羅在哈瓦那從事革命工作。首次發動的起義失敗後,他被關
押了一段時間,隨後在墨西哥和美田度過了幾年的流亡生涯。他最終在1959年成為古巴的最高領導人。
老牌歌星羅德?斯蒂伍德曾是個掘墓人。他是家裡五個孩子中最小的,出生在倫敦北部的海格特。他的父母在那裡擁有一個賣報刊的小店。就在斯蒂伍德出生前幾分鍾,納粹德固的一枚V一2導彈劃破天空。擊中了街對面的海格特警察局.斯蒂伍德少年時曾在凱爾特人和布倫特福德足球俱樂部接受過訓練,隨後干過一段時間掘墓人的工作.上個世圮60年代早期,他加入民謠歌手魏茲?瓊斯在歐洲的退回街頭演唱,結果在西班牙因街頭流浪被驅逐出境。
周星馳於1962年出生於九龍一個貧民家庭,家中有四兄弟姐妹,母親數次改嫁,後來參加了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但在第一次甄選考試中遭到淘汰。落選後他幾經轉折,才進入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第十一期的夜訓班1983年正式畢業後,周星馳被安排到兒童節目《430太空梭》擔任主持人。除此以外一度只能在許多TVB的電視連續劇出任臨時演員。周星馳於工作之餘學習演技[1],直到1987年才有機會於《生命之旅》、《斗氣一族》、《阿德也瘋狂》、《大都會》寥寥幾部劇集里擔任配角,但是他沒有有被環境限制,一直努力學習演藝知識,後來終於一飛沖天,無厘頭,大興於天下。
1.商場售貨員———張曼玉
張曼玉在入行之前是一名商場售貨員
作為最傑出的華人影星之一張曼玉以其自身無法阻擋的魅力迷倒了萬千影迷,生活中見她本人一面非常不容易,殊不知她在入行之前是一名商場售貨員,在她成名之前只要你去她工作的的商場買東西,就隨時可以見到她,而且會得到她的熱情服務。張曼玉並沒有夢想自己成為明星,她最大的夢想是能成為一名空姐。但一次選美比賽卻改變了她的一生。
2.酒店服務員———周潤發
家境貧寒的發哥迫於生計到酒店做起了服務員
周潤發出生在香港南丫島的貧民窟里,那時的香港沒有希望工程,家境貧寒的發哥中學畢業後就無緣繼續讀書了,迫於生計到酒店做起了服務員。想來當年的發哥為生活所迫並無後來「小馬哥」或「許文強」的風采,否則工作勤勞積極努力的他,也不會常受客人奚落白眼了。
3.發廊理發師———劉德華
天王劉德華初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理發師
今天風光無限的天王劉德華當年初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發廊的理發師。當年被劉德華服務過的客人現在一定後悔,當初留一張照片多好。劉德華說他曾經給許多人做過頭發,比如曾志偉、譚詠麟、湯鎮業……誰知道,日後劉德華卻成為天王中的天王。
4.粉絲推銷員———李宗盛
宗盛大哥在一家粉絲廠做過業務員
很多人都知道李宗盛家裡是開煤氣行的,雖算不上大富之家,但是生活在小業主的家庭里,日子過得還算不上清苦。那時還很年輕的宗盛大哥常常幫家裡送煤氣。後來,服完兵役的李宗盛,到一家粉絲廠做起了業務員,推銷粉絲。日後功成名就的李宗盛很少向人提及有這么一段過去。每次碰到他的時候,有一個問題一直不好意思問他,「宗盛大哥,你還喜歡吃粉絲嗎?」
5.商場促銷員———梁朝偉
梁朝偉的第一份工作是電器商場售貨員
和他的黃金搭檔張曼玉真是有緣,不僅兩人在銀幕上配合的十分默契,連出道之前的經歷兩人也出奇的相似。中學畢業成績很好但是家境很差的梁朝偉也沒錢念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電器商場當是售貨員。
6.歌廳女招待———張柏芝
來自單親家庭的張柏芝做過歌廳女招待
張柏芝來自一個單親家庭。張柏芝的父母很早就離婚了,母親三次改嫁,她與弟弟是同母異父所生。13歲的時候隨母親到澳洲。因為沒有錢吃飯、沒有錢交學費,張柏芝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一天兩份工作。早上在馬來餐廳上班,晚上就到酒樓做服務員,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在卡拉ok裡面做招待,做過裝修房子的工人,手上經常受傷,整天把自己弄得臟兮兮的。所以張柏芝從出道的第一天就說自己:「我從來就不是玉女!」
7.染化廠電工——毛阿敏
雍容華貴的毛阿敏早年只是一位紡織女工
毛阿敏是上海人,集江南姑娘的天生麗質與大上海的雍容華貴為一身。很難想像,阿敏早年只是一位紡織女工,具體的工作為上海染化七廠的電工學徒。但毛阿敏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對音樂的喜愛。1985年,毛阿敏從上海參軍入伍到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後投身到著名作曲家谷建芬門下,與謝曉東,那英等一起接受了谷老師的悉心調教,並在1986年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榮獲通俗唱法第三名。後憑借一曲《綠葉對根的情誼》獲第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音樂節流行歌曲演唱的第三名,成為中國歌壇大腕。
8.鐵路工人———張國立
張國立中學畢業後當上了鐵路工人
張國立出生在天津,父親在鐵路系統工作。張國立在陝西讀完了小學,中學畢業後由於父親的原因當上了鐵路工人。後來,因為會說普通話而被調進宣傳隊當了報幕員。1974年西安電影製片廠要拍一部關於鐵路方面的戲,他被選上演了一個角色,就此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之後張國立主演了《死水微瀾》等劇而名聲鵲起,《紅樓夢》熱播後更成功追求到了當時美艷動人的王熙鳳——鄧婕,開始了影視圈裡的黃金夫妻檔生涯。
9.鍋爐工———孫楠
孫楠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司爐工」
學生時代的孫楠囊中羞澀,為了多攢一點零用錢,就到建築工地幫人推磚,幾天下來居然掙了二百多塊錢。也算是勤工儉學的模範了。孫楠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司爐工」,說白了也就是鍋爐工,後來孫楠到鉛筆廠給鉛筆刷油漆。成名之前的孫楠是真正的工人階級!
10.棉紡工人———張藝謀
剛滿21歲的張藝謀就進入棉紡織廠做操車工
張藝謀原名張詒謀,是他父親起的名,後來拍電影後,該成張藝謀。1972年只有初中文化,剛滿21歲的張藝謀就進入陝西咸陽第八棉紡織廠,作為乾縣下鄉學生分來的,剛開始只是普通的操車工。1974年,張藝謀在咸陽第八棉紡織廠織襪車間工藝室搞宣傳,主攻攝影、繪畫。 當時的工資是每月30.2元,他省吃儉用積攢了不少錢,不買衣服,不買自行車,唯獨買了一架海鷗牌4A照相機。其實張藝謀家裡沒一個人是搞電影的,他爸是軍人,他媽是醫生,沒人想到他將來會搞電影。而且還能成為08奧運開幕式的總導演。
『叄』 哪些名人的原生家庭不幸福 她本人也是孤獨終老 孤獨到死
從家庭不幸福,他本人也說了孤獨終老的孤獨到死的有很多的文學家,他們都是他們情感閱歷很豐富,所以說他們都能成為名人。
『肆』 很多名人發財後不幸福的例子
都誰不幸福了?
『伍』 有哪些取得成就但並不滿足的名人故事
中國青黴素之父——樊慶笙
樊慶笙出生於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故鄉在常熟,1940年留美,1944年歷經曲折回國,並在當年成功生產出青黴素,由此中國成為世界上能夠研製盤尼西林的七個國家之一。盤尼西林是一種高效、低毒的重要抗生素,如今已廣泛運用於臨床醫學。在中國,第一批盤尼西林制劑是由樊慶笙研製的,並將其命名為青黴素。目前,樊慶笙個人的部分檔案資料被收錄到江蘇省檔案館,他的女兒樊真美和樊真寧在捐贈檔案時,講述了父親留學美國時,為拯救抗戰中的傷病員,冒著生命危險,突破日軍層層封鎖,飛越駝峰航線,將盤尼西林菌種帶回中國的曲折經歷。歷史雖已遠去,但那段經歷,卻依舊驚心動魄。貧寒學子的曲折人生樊慶笙出生於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故鄉在常熟,他的青少年時期目睹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看到積弱積貧的中國受到列強欺凌,自小確立了發奮讀書,科學救國的志向。記者在檔案資料中看到,樊慶笙生於小職員之家,家境貧寒,人口眾多,入不敷出,他從小聰明過人,1929年在蘇州萃英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到金陵大學森林系讀書,第一年的學費是父親借來的,進校以後,他年年獲得獎學金資助,順利完成學業。1933年,樊慶笙畢業時獲得金陵大學最高獎項——金鑰匙獎,並留校任教。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大舉進攻,平津相繼淪陷。檔案資料記載,當時沿海各大城市高校紛紛西遷內地,金陵大學也西遷到了成都。1938年,樊慶笙與青梅竹馬的周珊珍戀愛結婚。1940年夏,洛氏基金會給金大農學院一個留美名額,因僧多粥少,校方難以安排,於是,院里將一份獎學金分給三人,時間由三年改成一年,目標是碩士,學成後回校執教。樊慶笙由於工作勤奮,被院方作為首選三人之一。就這樣,他暫別了身懷六甲的妻子,去美國留學,而當時周珊珍腹中的孩子,便是樊真美。樊真美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四歲前,自己都沒有見過父親,父親留美的經歷以及研製青黴素的經歷很少對人提起,在他生命晚期,妹妹問起來,他才將這些經歷告訴孩子們,揚子晚報記者也由此聽到了他完整且曲折的故事。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進修一年後,一位細菌系的導師看中了他的才華和勤奮,主動資助60美元幫助他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後獲得博士學位。在校期間,樊慶笙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和圖書館度過,閱讀大量的科技文獻資料,練就了精湛的實驗技術,並積累了廣博的知識。樊真美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父親到美國後改行攻讀細菌學。1943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後,為了爭取實踐機會,他去美國南部的西格蘭姆研究所工作,對方提供的待遇優厚,使他的生活為此大為改善。早有報國心同胞國內抗戰,他要帶著設備回國去就在這時,微生物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盤尼西林在美國研製成功,並投入臨床使用和生產,這種神奇的葯劑應用,挽救了二戰中成千上萬傷病員的生命。樊慶笙敏銳地想到,中國人民正在艱苦抗戰,前方將士天天流血,中國太需要盤尼西林了。他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契機,必須趕快把盤尼西林移植到中國去,報效祖國。此時的他雖然有研究所待遇優厚的工作,卻依舊歸心似箭,無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上交通被阻斷,歸國艱難,他心急如焚。樊真美告訴記者,恰在此時,美國組建了一個援華機構——美國醫葯助華會,此機構決定在昆明援建一個包括裝備、人員、技術在內的輸血救傷的血庫,用以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血庫的設備和凍干血漿的制備技術在當時都處於醫學進展的最前沿。因為缺少細菌學的檢驗人才,醫葯助華會便給樊慶笙發了一封信,邀請他參加。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可以隨醫療隊回國參加抗日,同時又可以把盤尼西林的生產技術帶回國。於是,樊慶笙毅然辭掉研究所的工作,去往紐約應聘。他向醫葯助華會會長Van Slyke坦陳了自己想進行盤尼西林研製的想法,對方表示理解和支持。於是,他請求幫助采購研製盤尼西林所需的儀器、設備、試劑和溶劑,特別希望設法提供菌種。該機構備齊了他所需要的所有東西,並搞到兩支極其珍貴的菌種,加上威斯康星大學又贈送的一支,他共帶回國三支盤尼西林菌種沙土管,後來都用於生產盤尼西林葯劑。不久,樊慶笙被聘為「華人血庫」檢驗主任。為此他還專門去紐約中央醫院學習血液的檢驗技術和製作凍干血漿的技術,同時去圖書館廣泛收集有關盤尼西林的最新科技資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備。「華人血庫」試運行期間,得到了中國留學生、華僑、美國友好人士的幫助,共采血1157份,採得血液製成57份干血漿准備帶到中國。1944年1月,機構組成員攜帶美國捐贈的設備200餘箱,准備啟程回國。曲折回國路在日寇炮火中飛越喜馬拉雅,他回來了在樊真美寫的《父親與我們》回憶錄中,記者看到,樊慶笙回國前,先寫信將歸期信息告訴了同窗好友裘維番先生。結果,那艘船前往中國的途中,遭遇日軍攻擊被炸沉,裘先生得知這個不幸消息後,不敢告訴樊慶笙遠在成都的妻子,一個人默默承受下來。然而,沒想到,半年後樊慶笙竟奇跡般地出現在昆明。也是在此時,4歲的樊真美第一次見到父親。樊真美告訴記者,二戰期間,交戰雙方的諜報活動很厲害,大概是日本人獲悉了船上有美國醫葯助華會援助的醫學專家和援華設備,特別是掌握製造盤尼西林秘密的專家,而當時盤尼西林在日本還不能製造,因此千方百計設法阻擊。美方接到情報後,放了個煙幕彈,臨時通知樊慶笙等一行醫療隊,在紐約附近的一個軍港,上了另一艘美軍的運輸船,才躲過一劫。然而,死裡逃生這才算第一步。樊慶笙的小女兒樊真寧告訴記者,父親病重時,曾談起回國路途艱難。當船離開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後,遭到日本軍艦和飛機的圍追堵截和轟炸,不時有炸彈在船的周圍爆炸,掀起數丈巨浪。此時,樊慶笙在前艙甲板上的救護站工作,一遇到警報時,他戴上鋼盔、穿上救生背心,戴上防毒面具到前艙甲板值崗,但是船還是遭到了破壞,只得返回巴拿馬。樊慶笙對小女兒說,當時為了避免日本潛艇襲擊,只能繞道紐西蘭及澳大利亞南部海域,進入印度洋,歷經五個月到達印度孟買。之後換乘火車經加爾各答到達利多,再搭乘美軍運輸飛機,沿著當時全世界最危險的,隨時可能機毀人亡的「駝峰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終於在1944年6月到達昆明。揚子晚報記者在相關的史料上發現,駝峰航線是當時美國開辟援助中國唯一的空中通道,從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間,美軍在駝峰航線上墜毀的飛機就有500多架,機組人員犧牲超過1500人。了解這些背景後,兩姐妹感嘆,父親為報效祖國,參加抗日工作的歸國之路,時刻充滿了生命危險,而在他看來,隨身攜帶的三支盤尼西林菌種沙土管,比生命還可貴。戰火中的偉大實驗:研製中國第一批盤尼西林,樊慶笙給定的名字:青黴素記者從資料中了解到,從美國歸來的醫療隊將血庫建在昆明的昆華醫院內,樊慶笙作為檢驗主任,負責檢驗血液,製造血漿,生產的血漿專供正在為打通滇緬公路浴血奮戰的戰士。在血庫的南面,隔著昆明湖就是當時中央衛生署防疫處,處長湯非凡是有名的細菌、病毒專家,當時他正在領導一個小組進行盤尼西林的研製,從印度輾轉弄來了兩支菌種,但缺少新技術和儀器設備。一種使命的巧合,樊慶笙與他認識,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合作。樊慶笙不僅有儀器、設備,還帶來了新技術和菌種,這使盤尼西林的研製進度大大加快。史料顯示,樊慶笙用在美國學得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最新試驗方法,帶領助手朱既明不分日夜進行研製,終於在當年(1944年)研製成功第一批5萬單位的盤尼西林試劑,經過臨床使用效果很好,由此中國成為世界上能夠研製盤尼西林的七個國家(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瑞典和中國)之一。當時進口盤尼西林價格昂貴,有一兩黃金一支盤尼西林的說法,一般老百姓用不起,樊慶笙想,只有盡快實現規模化的批量生產,才能讓國產的盤尼西林造福普通老百姓。抗戰勝利之後,樊慶笙受聘衛生署上海生化實驗處任技正,負責青黴素菌種選育及發酵條件的研究。他每周往返滬寧兩地,忙於青黴素生產中最關鍵的環節——青黴素菌種的篩選和培育,為青黴素的批量生產打好基礎。要使青黴素早日投入批量生產,樊真美告訴記者,當時父親寫信給在美國留學的李揚漢先生,托他回國時帶回新一代菌種,研製的盤尼西林效力又有了提高。1948年,樊慶笙在上海生化試驗處籌建盤尼西林廠,准備進行工業化生產。史料記載,盤尼西林研製成功並大規模生產之後,樊慶笙考慮應該定個中文名字,便於中國廣大百姓能夠接受,於是,他取名青黴素。為何會取這個名字呢?樊慶笙在晚年曾向外孫女楊帆說起過起名依據:一是形態上,這種霉株泛青黃色,所以取其「青」;二是,英文中詞尾「-in」生物學上常翻譯為「素」,如「vitamin」翻譯成維生素。兩者合一,定名為「青黴素」。從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樊慶笙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是我國青黴素引進、研製、定名、生產的先驅。樊真美告訴記者,父親是一個潛心做事,不張揚的人,家人對他一生所傾注的事業和抱負難知詳情,也因為歷史原因,直到1998年樊慶笙去世,幾十年來不為人知。
上世紀初,美國南部有數千人因染上了一種叫糙皮病 (Pellagra) 怪病而喪生。該病的常見症狀包括全身乏力、暈眩、嘔吐、腹瀉。當時,很多人認為此病屬傳染病,是由一種來源不明的微生物導致的。醫學界的專家們也得出相似的結論。他們指出這種病的根源是不良的衛生條件--尤其是下水道系統。畢竟,此病重災區的下水道系統都很差,而周圍不受影響的城市都擁有良好的下水道系統。而攜帶著人類排泄物的污水,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擴散。有個叫 Joseph Goldberger 的醫生強烈懷疑這種推論。他認為,兩件事有關聯 (correlation) 不代表就有因果關系 (causation) 。即是說,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城市的冰淇淋店多,且這個城市的犯罪率高,就說冰淇淋店的高數量導致了高犯罪率。根據他的判斷,糙皮病的致病根源應該是營養不良,因為重災區居民的飲食結果往往是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即吃了大量的玉米製品,卻少有肉類、蛋類、奶製品。在深入調查後,他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在重災區的幾家監獄和精神病醫院里,Goldberger 醫生發現,雖然這些地方的犯人和病人往往都得了糙皮病,但絕大多數的工作人員卻並未染上這種疾病,而這些工作人員的伙食條件通常都要好得多。當然了,雖然 Goldberger 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但信心在科研中不能作為證據,他還需要用科學的方法,證明自己判斷的正確。令人敬佩的是,機智而勇敢的 Goldberger 所用的方法不僅符合科學標准,還非常。。。。。。前方高能。。。堅信糙皮病不是傳染病(不會通過體液和排泄物傳染),他勇敢地把一個病患的血液、唾液、等各種體液注射到自己的體內。根據當時兩個研究員的回憶 (Bronfenbrenner & Mahoney, 1975) ,Goldberger 和他的助手們甚至還把病患的尿液和糞便,包在面團里,吃了進去。如 Goldberger 和他的助手們所料,他們中沒有任何一人因此患上糙皮病。但是,這個結果僅能證明糙皮病不會傳染,並不能證明缺飲食結構是導致該病的罪魁禍首。 Goldberger 還需要找到兩者間的因果關系。很快,他聯繫到了一個重災區的監獄,徵募了11名自願參與實驗的犯人,作為回報,這些犯人將得到赦免。在實驗的一開始,研究人員給實驗對象提供了營養搭配均衡的良好飲食,此期間,實驗對象們一切正常。接下去的兩個星期,研究人員只給實驗對象提供玉米製品作為食物,這種飲食上的改變使7個實驗對象染上了糙皮病。接著,研究人員又讓這些實驗對象重回良好的飲食環境,他們的病症很快就消失了。顯然,玉米才是 Pellagra 肆虐的根源。或者,更確切地說,玉米中缺乏的某種物質,是導致這一切悲劇的原因。遺憾的是,Goldberger 醫生並未能見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癌症在1929年奪去了他的生命。圖:Joseph Goldberger (1874 - 1929) 生前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照片。很遺憾,我沒能找到他助手們的照片。生化學家 Conrad Elvehjem 繼承了 Goldberger 醫生的遺志,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玉米中所缺乏的煙酸(維生素B3)是導致糙皮病的元兇。重災區的許多居民由於貧困,長期以玉米為食,缺乏肉類等(富含維生素B3)攝入,所以會染上這種疾病。Goldberger 醫生及其助手,用勇氣和努力為 Conrad Elvehjem 指明了正確的研究方向,拯救了數以千計的患者和家庭。在面臨難題時,Goldberger 和他的助手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和大無畏的決心。
而這,正是科學的意義,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致敬!轉載規則:本答案中我創作的部分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來自知乎,來自米洛。自媒體及其他盈利性媒體在轉載前私信我以獲知轉載方式(免費)。十分感謝。但如果只是轉載到自己的朋友圈或非盈利的個人微博,則無需告知。再次感謝所有支持此答案的知友。參考鏈接:參考書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Maurice Hilleman他是研究疫苗的先驅,先後發明了8種疫苗,分別是:麻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腦膜炎疫苗;肺炎疫苗;流感嗜血桿菌疫苗。他是研究疫苗的先驅,先後發明了8種疫苗,分別是:麻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腦膜炎疫苗;肺炎疫苗;流感嗜血桿菌疫苗。這些疫苗先後拯救了數百萬生命,他被公認為20世紀拯救人類數量最多的科學家,在他死後,除了行內的人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更別說知道他一生中曾經做過了什麼。在他的生命之火熄滅前夕,他在費城兒童醫院的一次捐贈職位中回顧了自己的工作,有句話讓我特別感概:我每個星期都會工作7天,每一個星期都會重復重復再重復,因為這些工作不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人們可以享受到你工作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對科學的探索,更能贏得對病毒的勝利。
『陸』 一生兩次駙馬,都不幸福,這個是哪個歷史人物
生活在古代的男人,娶妻最想娶誰,我猜很多人都會說是公主,而娶了公主的男生就是駙馬。皇帝的女兒多好啊,就好比現代的鳳凰男,娶了一個白富美,少奮斗很多年。但當我們走進歷史,發現歷史上有些娶了皇帝女兒的駙馬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快樂。比如這位叫裴巽(xun)的駙馬。
當然,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什麼是駙馬?
駙馬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又稱帝婿、主婿、國婿等。因駙馬都尉得名。漢武帝時始置駙(副)馬都尉。三匹馬拉一輛車,左右兩邊的馬稱為“駙”。“駙馬”則是掌管皇帝之“駙”的人。所以,這實際上一個很重要的崗位,因為跟皇帝最接近,因此,漢武帝最開始讓皇室或外戚及王宮大臣的子弟擔任。
薛國公主的首任丈夫是王守一。我們知道王守一和王皇後意圖謀害皇帝,被唐玄宗賜死了。
所以,裴巽知道,這又是一個不好惹的主,只好忍氣吞聲的過了三年,三年後,裴巽就病逝了。
可憐的裴巽,一輩子過的還不如普通士大夫的公子哥,都不幸福,當什麼駙馬爺。所以,他算是歷史上最窩囊,最倒霉的駙馬爺。
『柒』 找出幾個事業成功但生活不幸福的名人的例子
梵高算不算,貝多芬,林巧稚一生未婚
『捌』 位尊權貴的但最後不幸福的名人事例,短小的
李隆基,崇禎,李自成,朱允炆,朱德。
『玖』 我看了很多本書,為什麼大多數的名人小時候的童年並不幸福
因為名人都經歷了千辛萬苦才能被我們所熟知,一個生活環境好的人,他可能容易滿足與現狀,只有童年不幸福的人,才更渴望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