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岩松《幸福在哪裡》的原文是什麼
1,《幸福在哪裡》:
走在人群中,我習慣看一看周圍人的手腕,那裡似乎藏著一個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內心秘密,從不言說,卻日益增多。
越來越多的人,不分男女,會戴上一個手串,這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與安心的意味,這手串停留在裝飾與信仰之間,或左或右。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相信或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者,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或不安?
手串有助於平靜嗎?我們的內心,與這看似僅僅是裝飾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關系?人群中,又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談論過它?沉默之中,埋藏著我們怎樣的困惑?
這是一個傳統的復歸,還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因祈福而產生的下意識行為?還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說:「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
「您信佛嗎?」我問。「如果說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麼撫慰內心?
季老給我講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一位領導人來看他,聊的也是有關內心的問題,來者問季老:主義和宗教,哪一個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對這位大領導,季老沒有猶豫: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看似平淡的回答,隱藏著一種智慧、勇氣和相信。當然,「早一天」的說法也很留餘地。
和季老相對而談的這一天,離一年的結束,沒幾個小時了,冬日的陽光照在季老的臉上,也溫暖著屋內的其他人。那一天,季老快樂而平靜。我與周圍的人同樣如此。
三
又一天,翻閱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梁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梁老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但是隨著人生腳步的前行,走著走著,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麼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
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對這三個問題的挑戰?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託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這些物化的目標陸續實現,但中國人也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窮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們似乎更加焦慮,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傳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鬧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總鬧些大事,不顧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財富有一天就不算數了;窮人也不安,自己與孩子的境遇會改變嗎?就在這抱怨、焦慮和不安之中,幸福,終於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個時候,和諧社會的目標提了出來,其實,這是想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力圖讓人們更靠近幸福的舉動。不過,就在為此而努力的同時,一個更大的挑戰隨之而來。
在一個十三億人的國度里,我們該如何解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我們人群中的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麼?精神家園在哪裡?我們的信仰是什麼?
都信人民幣嗎?我們的痛苦與焦慮,社會上的亂像與功利,是不是都與此有關?而我們除了幸福似乎什麼都有,是不是也與此有關?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問題的同時,也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目標。
可是,幸福在哪裡?
五
幸福在哪裡暫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受得到。這個社會的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傷人的農葯;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詞彙。
這樣的情形不是個別的現象,而是隨處可見。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里,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忘記千百年來先人的古訓,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
有人說,我們要守住底線。但早就沒了底線,或者說底線被隨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談何守住底線?可守的底線在哪裡?
一天下午,我和身後的車輛正常地行駛在車道上,突然間,一輛豪華車逆行而來,鳴笛要我們讓路,可是正常行駛的我們無路可躲,於是,感覺被怠慢的那個車主,在車過我們身邊時,搖下車窗痛罵一番。那一瞬間,我驚呆了:為這輛逆行而來的車和這個充滿憤怒的人。車主是一位年輕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錢也受過良好教育,然而,這一瞬間,憤怒讓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責的同時,我竟然沒有一絲的憤怒,倒是有一種巨大的悲涼從心中升起。因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可能成為她。我們都無處閃躲。
六
如果是簡單的壞,或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最復雜的時代。醫生一邊拿著紅包,一邊接連做多台手術,最後累倒在手術台上;教師一邊體罰著學生,堅決應試教育,另一邊多年顧不上家顧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撲在工作上;官員們,也許有的一邊在腐敗貪污著,另一邊卻連周末都沒有,正事也幹得不錯,難怪有時候百姓說:「我不怕你貪,就怕你不幹事!」
其實,說到我們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是墜落一邊在升騰,誰,不在掙扎?
對,錯,如何評價?好,壞,怎樣評估?
岸,在哪裡?
七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盪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八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
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游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許短期內房價會表態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系嗎?所以,熱了《蝸居》。
而《暗算》的另類流行,又暴露著職場中的生存不易,論資排輩經過短暫退卻,重又占據上風,青春,在辦公室里只能鬥智斗勇不敢張揚,不大的年齡卻老張老李的模樣。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十
改革三十餘年,我們進步了太多,這一切,都有數據可以證明。而新聞進步了多少?又用怎樣的數據證明著?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數據證明的東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標准,比如,是否有真正優秀的人才還願意把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經歷日復一日怎樣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社會的進步中,感受到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並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那麼理想與責任可以堅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義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現實主義者; 如果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希望會否變成絕望?理想是否成為空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然而,它依然如同噩夢一樣,雖然虛構,卻會讓醒著的人們,驚魂未定。
新聞事業的前行,同樣需要信仰。
十一
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2000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海一家報紙約我寫了一篇新千年寄語,當時,我選擇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反思,一個是平靜。
反思,不難理解。由於生存都堪憂,荒唐歲月一結束,過去一路上的傷口只是草草地遮蓋了一下,來不及更負責任地處理,我們就匆匆上路,這沒什麼可指責的,這是生存遭遇危機時近乎唯一的選擇。
然而,三十多年走過,生存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該停下腳步,把傷口上的浮塵擦去,塗上酒精或消炎的東西,會痛會很刺激,然而只有這樣,傷口才可以真正癒合,之後才可以真正輕裝上陣。
這是對歷史與未來負責的一種態度。
而之所以另一個關鍵詞是平靜,原因也並不復雜。因為安撫我們的內心,將是未來最大的問題。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十二
古人聰明,把很多的提醒早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簡單地把提醒放在漢字本身,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然而大家還是都忙,都不知為何顯得格外著急,於是,都在搶。在街上,紅綠燈前,時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別說讓生活慢下來,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還剩多少?過去人們有空寫信、寫日記,後來變成簡訊、博客,到現在已是微博,144個字內要完成表達,溝通與交流都變得一短再短。甚至144個字都嫌長,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有了「標題黨」。那麼,下一步呢?
對此,一位老人說得好: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地往終點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Ⅱ 關於堅守底線的名言
1、古代大名士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在外面要鐵骨錚錚,有氣節,跟皇帝死諫;外族來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了青樓里,就是喝酒、吟詩等,各種風流倜儻的一面都出來了。
大家覺得這是大名士應該做的,就是在這兒自由奔放,在那兒堅守自己的氣節和底線。
——作者:高曉松出處:《曉說》。
(2)幸福在哪裡白岩松擴展閱讀:
底線是事物質變的分界線、做人做事的警戒線,不可踩、更不可越。黨員幹部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意識,時刻牢記越過底線的嚴重後果,始終警醒自己堅守底線。習近平在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強調,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線劃出來」。要堅守法律底線、紀律底線、政策底線和道德底線。
「底線」,就是最低的約束、最低的准則,對於黨員幹部來講,「底線」就是老實做官的本色,就是要堅持真實、真切的人生准則,就是在法律和紀律的范圍內活動。作為黨員幹部,要時刻牢記黨紀黨規,堅持守住自己的「底線」,堅決不碰「紅線」。
Ⅲ 關於白岩松。個人事跡,名言
白岩松,央視著名主持人,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員,任《焦點訪談》《新聞周刊》《感動中國2008》等節目主持人,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1968年8月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1979年就讀於海拉爾第二中學;1985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報》工作,1993年初(3月份)經崔永元推薦 進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後正式任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主持
白岩松 生活照(20張)人至今。曾獲「中國播音與主持」大獎特等獎、「中國金話筒獎」。 1997年開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壩截流、國慶五十周年慶典、澳門回歸、第27屆奧運會等大型現場直播節目,還多次擔任神舟飛船發射報道的主持人。他還參與策劃並主持《焦點訪談》《中國之路》等節目。由於他親自參與策劃並負責大多數節目及撰稿,他的主持節目風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潑而不媚俗,告別了簡單播報與表演形式,成為新一代電視人的代表之一。 1998年:參與報道1998年抗洪救災。 1999年:參加了澳門回歸直播。 1999年:參加轉播國慶50周年慶典。 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參與策劃、創辦的《時空連線》欄目成功推出,他本人出任該欄目的主持人兼製片人。現還擔任《新聞會客廳》主持人。 2001年參加了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報道。 2001年參加了中國加入WTO的報道。 白岩松
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周刊》(後更名為《新聞周刊》)。 2007年白岩松主持了《焦點訪談》連載節目「岩松看香港」,以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2008年白岩松和敬一丹主持了《感動中國2008》。 2009年白岩松參與主持轉播國慶60周年慶典。 2009年華語主持群星會獲年度終身成就獎。
童年
1968年8月20日,白岩松出生在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 從小,白岩松就迷上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草原上的天空,總是那樣幽藍,就像一面由許多藍寶石鑲嵌成的湖,美得讓人神往;草地上的白雲,遠看像銀色的蒲公英,近看又像一隻只頑皮的小白貓;家門前的兩株蒼松,似乎想要攀上天空,拜訪那面嵌滿寶石的湖。 白岩松的媽媽是一位教師,為了讓白岩松成才,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小時候,白岩松是一個淘孩子,常惹媽媽生氣,被媽媽打。因此,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兩次打,要不然,連他自己都會感到奇怪。 小時候,由於太貪玩,白岩松的學習成績很不好。一次,他的考試成績在全班倒數第二,白岩松一生氣,偷偷把張貼分數的光榮榜撕掉了。後來,經過老師和家人的幫助,白岩松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變成了一個知道學習的好孩子,父母都為他感到高興。
白岩松經典名言 (2011-06-16 17:41:32)轉載▼標簽: 雜談
1.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成長與困惑這個人,也是你.
2.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3.幸福,成了眼下最大問題的同時,也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目標。 可是,幸福在哪裡?
4.如果走的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5.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過客
6.忘掉獎項,永遠把自己當一個新人。
7.我總是相信,自己簽過的一些名,別人也沒在看過第二眼,你如真對人有用,不留下名字,別人也會記住你。
8.至於被罵,不重要,做了主持人,我就是「罵大」畢業的,更何況,中國的民主進程,註定會有很多人在被
唾液淹沒的過程中慢慢進步,那麼唾液中的人,加我一個。
9.我太理解這樣罵聲背後的愛國主義,因為幾乎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
10.我覺得黑與白之間,灰色的應該是最多的,極端的好和極端的壞是最少的,好、壞都是糅雜的。生活中最
幸福的事5%,最痛苦的事5%,剩下的90%都是平淡的。如何應對平淡,如何在平淡中找到小幸福,才決定
你能不能多一份幸福。
11.年輕是好,總喜歡短跑,大了才明白人生其實是長跑,那麼偶有人快速地從你前面沖過去,你理會他干
嘛,你的目標是10000米,不是200米。在我身邊有無數個短跑的人超越了我,並消失了,而我依然在跑道上,這
就足夠讓你有信心。
12.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走得太快,以至於找不到回去的路了。我覺得和諧社會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我
們每個人眼睛裡都像孩子一樣那麼干凈,而不是眼睛裡頭看著別墅和寶馬的樣子。
13.我也發明了一條白氏語錄,叫做「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留著你的缺陷就是留下你的優點。
14.新聞最大的魅力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當你厭倦的時候總有新鮮的新聞事實去刺激你,讓你欲罷不能。
15.「我覺得主持人這個行當,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名利場和絞肉機,你要活在別人的舌頭里。」
16.「眾心捧月」.不過自己得明白,這是的我,如同動物園里一隻叫白岩松的動物,要是把自己當回事,就真
沒活明白。
17.我相信,現在,將來,真正推動我們前進的依然只是人——別人,與你自己。
18.我們的人生目標,最大一個就是將來成為一個好玩的老頭兒,就像我現在喜歡的好多老頭兒一樣。
19.有人就有趣,有人也才有真的欣喜與悲傷。人的一生,只有一個工作無法改變,那就是做人,永無之境。
20,速度,永遠沒有方向重要,期待十年後,我們開始收獲幸福、信仰和笑容!
Ⅳ 白岩松、《幸福在哪裡》、原文
幸福在哪裡 白岩松
有人說,十三億中國人當中,有一億多人把各種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選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還有一億多人,說他們信仰共產主義,再然後,就沒了。也就是說,近十一億中國人沒有任何信仰。
這需要我們擔心嗎?
其實,千百年來,中國人也並沒有直接把宗教當做自己的信仰,在這方面,我們相當多人是懷著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有求時,點了香帶著錢去許願;成了,去還願,僅此而已。
但中國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我們的信仰一直藏在雜糅後的中國文化里,藏在爺爺奶奶講給我們的故事裡,藏在唐詩和宋詞之中,也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禮儀之中。於是,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從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被摧毀得盪然無存,我們也終於成了一群再沒有信仰的孩子。這個時候,改革拉開了大幕,慾望如期而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沒有信仰的心靈空地放肆地奔騰。
於是,那些我們聽說和沒聽說過的各種怪異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每一個人,是製造者,卻也同時,是這種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麼會在這個時候來到我們的身邊呢?
八
錢和權,就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聯。
曾經有一位評委,看著台上選手用力地表演時,發出了一聲感慨:為什麼在他們的眼睛裡,我再也看不到真誠和純真,而只是寶馬和別墅?
其實,這不是哪一個選手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人群中,有多少個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靜時,我們還敢不敢在鏡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權力,依然是一個問題。
個人崇拜減少了,可對權力的崇拜,卻似乎變本加厲。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上下級之間充滿了太多要運用智慧和心智的相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導面前,下屬變得唯唯諾諾,絕對沒有主見?一把手的權力變得更大,順應領導的話語也變得更多,為了正確的事情可以和領導拍桌子的場景卻越來越少。
其實,是下屬們真的敬畏權力嗎?
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下屬們早已變得更加聰明和功利,如果這樣的順從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或起碼可以避免壞處,為何不這樣做?
但問題是,誰給了下屬這樣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現今時代的青春卻擁有肉眼可見的艱難。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游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
青春應當浪漫一些,不那麼功利與現實,可現今的年輕人卻不敢也不能。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這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房價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也許短期內房價會表態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系嗎?所以,熱了《蝸居》。
而《暗算》的另類流行,又暴露著職場中的生存不易,論資排輩經過短暫退卻,重又占據上風,青春,在辦公室里只能鬥智斗勇不敢張揚,不大的年齡卻老張老李的模樣。
至於蟻族們,在高漲的房價和越來越難實現的理想面前,或許都在重聽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當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逃離北上廣,回到還算安靜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愛,然而面對女友輕蔑一笑之後的轉身離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還能有怎樣的說服力?
如果一個時代里,青春正萬分艱難地被壓抑著,這時代,怎樣才可以朝氣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們率先拋棄了理想,時代的未來又是什麼?
十
改革三十餘年,我們進步了太多,這一切,都有數據可以證明。
而新聞進步了多少?又用怎樣的數據證明著?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數據證明的東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標准,比如,是否有真正優秀的人才還願意把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經歷日復一日怎樣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社會的進步中,感受到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並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責任的新聞人,永遠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領導的眼裡,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並且這樣的人,時常因理想和責任而招致自己與別人的不安全,那麼理想與責任可以堅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義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之下,變成現實主義者;
如果現實主義者都變成功利主義者,而功利主義者又變成投機分子……
希望會否變成絕望?理想是否成為空想?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然而,它依然如同噩夢一樣,雖然虛構,卻會讓醒著的人們,驚魂未定。
新聞事業的前行,同樣需要信仰。
十一
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2000年即將到來的時候,上海一家報紙約我寫了一篇新千年寄語,當時,我選擇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反思,一個是平靜。
反思,不難理解。由於生存都堪憂,荒唐歲月一結束,過去一路上的傷口只是草草地遮蓋了一下,來不及更負責任地處理,我們就匆匆上路,這沒什麼可指責的,這是生存遭遇危機時近乎唯一的選擇。
然而,三十多年走過,生存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該停下腳步,把傷口上的浮塵擦去,塗上酒精或消炎的東西,會痛會很刺激,然而只有這樣,傷口才可以真正癒合,之後才可以真正輕裝上陣。
這是對歷史與未來負責的一種態度。
而之所以另一個關鍵詞是平靜,原因也並不復雜。因為安撫我們的內心,將是未來最大的問題。
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
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也因此,當下的時代,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
十二
古人聰明,把很多的提醒早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簡單地把提醒放在漢字本身,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國人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然而大家還是都忙,都不知為何顯得格外著急,於是,都在搶。在街上,紅綠燈前,時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這樣的氛圍中,中國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別說讓生活慢下來,能完整看完一本書的人還剩多少?過去人們有空寫信、寫日記,後來變成簡訊、博客,到現在已是微博,140個字內要完成表達,溝通與交流都變得一短再短。甚至140個字都嫌長,很多人只看標題,就有了「標題黨」。那麼,下一步呢?
對此,一位老人說得好: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地往終點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們都走得太快。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白岩松,央視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198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主持《新聞周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1993年,白岩松參與創辦《東方時空》,並推出了《東方之子》等欄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壩截流等節目直播。1999年參加了澳門回歸直播、國慶五十周年慶典轉播。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周刊》(後更名為《新聞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擔任2004和2008年兩屆奧運火炬手。 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後多次榮獲「優秀播音員主持」獎 ,並與2009年榮獲「話語主持群星會年度終身成就獎」。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時許,中央電視台《新聞1+1》欄目官方微博「新聞一加一」發布消息稱, 「根據頻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視《新聞周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周刊」發布消息稱,6月19日-6月26日央視《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
Ⅳ 關於「底線」的名句。
生活好比橄欖球比賽,原則就是:奮力沖向底線。美國第26任總統 西·羅斯福 《緊張的生活·美國青年》
Ⅵ 白岩松名言名句
人生要邁兩道檻:情,錢,人生要會兩件事:掙錢,思考,人生的兩種狀態:謀生,樂生,人生要做兩件事:感恩,結緣,人生的兩個基本點:糊塗點,瀟灑點,人生三件事:學會關門,學會計算,學會放棄,人生三問:盡快有多快?稍後有多後?永遠有多遠?,人生三處:發現長處,理解難處,不忘好處!
白岩松
將來,社會迎接你的禮物,就是無數個打擊,而你能做的准備,就是在校園里練就一顆堅強的心臟。
白岩松
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如果總是試圖對抗平淡,你註定平庸。
白岩松
信任危機的背後是信仰危機,信仰一定有詐,信仰要靠自己追求,思索。
白岩松
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白岩松
我已不太敢說''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白岩松
男足第一場0-0,讓他們有些受挫感,但巴西人是樂觀的。
白岩松
當你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不願意太快跟它告別的。
白岩松
朋友之間如果見面越來越多,不會不禮貌,只會更多了解。
白岩松
除了人民幣和大熊貓,沒什麼能讓全中國人民一致點贊。
白岩松
學會接受平淡這一生活現實,然後把平淡向幸福那靠。
白岩松
生命原本脆弱,我們只能堅強的活著並尋找快樂。
白岩松
當下的時代,平靜的心靈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白岩松
笑的理由不多,但似乎還是擁有笑的能力。
白岩松
走的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白岩松
幸福就是記憶青春見證時代感恩生活。
白岩松
信那些該信的東西,因為它能改變你。
白岩松
智商決定對手,情商決定結果。
白岩松
日子安靜愉悅,快樂彷彿定格。
白岩松
有時,背影也是一種感動。
白岩松
Ⅶ 白岩松經典名言名句
白岩松經典名言名句
1、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讓人性「變好」,而是約束人性中的負面慾望、揚善棄惡。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為准則,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線。
2、一點兒小風小浪都撐不住,就別想在大海里游泳了。
3、不再樂觀地相信,也是一種成熟嗎?如果是,我寧願停留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
4、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掙扎、奮斗,沒什麼可抱怨的。
5、上世紀的戰亂時代,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國,再難找到平靜的心靈。不平靜,就不會幸福。平靜才是當今真正的奢侈品。
6、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後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麼幸福。
7、信那些該信的東西,因為它能改變你。
8、沒有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青春如果沒有了奮斗,沒有了掙扎,沒有了希望,沒有了絕望,還叫什麼青春?有人問我青春怎麼好?我說青春當然好,青春可以犯錯,因為有無數的時間可以改。
9、道路註定很漫長,但如果一味地等待,就永遠不會到達終點。
10、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11、真正的危機感,不僅是一種動力,還是一種新生。
12、生命之路自己走過,再多的祝福都是耳後的叮嚀,該有的終將會有,該失去的也終將會失去。
13、為什麼你可以接受誇張的表揚,卻不可以接受誇張的批評。
14、當下的時代,平靜的心靈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15、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16、過程好,結果不會差,為結果而忽視過程,結果一般不會好。
17、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准。
18、不說的理想,才像理想。
19、假如諷刺、憤怒、偏激可以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我一定選擇以罵人為職業。
20、先把人生看透了,活著才有希望。
21、如果是簡單的壞,或是極端的好,也就罷了,可惜,這是一個人性最復雜的時代。
22、中國人曾經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適可而止。所以,在中國,談到信仰,與宗教有關,更與宗教無關。那是中國人才會明白的一種執著,但可能,我們這代人終於不再明白。
23、真正的成年人,卻是能面對表揚不心浮氣躁,面對批評也心平氣和,甚至能一笑面對雜音。
24、我們的口號是「活到老學到老」,其實往往是「活到老,掙到老」,賺錢永遠沒夠。中國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忙」,忙就是「心亡」。
25、不要怕被磨,被磨的那塊石頭是會發亮的,磨人的更辛苦,他是會消耗的,所以,人生哪裡有什麼敵人。
26、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人生,那些外在的東西,與幸福並不真正掛鉤!
27、人生的終點都一樣,誰都躲不開,慢,都覺得快,可中國人怎麼顯得那麼著急的往終點跑?
28、智商決定對手,情商決定結果。
29、都信人民幣嗎?我們的痛苦與焦慮,社會上的亂象與功利,是不是都與此有關?
30、總遠遠惦記著夢想,會被現實和夢醒之間的差距打敗;不如暫時忘記夢想,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遲早會回饋你一份厚禮。
31、每個靈魂深處都有顆種子,庸人儒者選擇棄置,智人勇者會選擇給它創造成長的土壤。
32、人的一生中,總要做些傻事,瘋狂的事,犧牲了自己兩天,換回一些含笑的回憶,值了。
33、幸福在哪裡暫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受得到。
34、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來自哪裡?來自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35、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斗、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
36、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認為這個「心」指的是敬畏心,即便是最熟練的事,也當作第一次去面對。
Ⅷ 白岩松 幸福在哪裡 體會
「1+1=2多簡單,沒壓力的情況下,誰都知道。但如果回答1+1=3會得到好處的話,相信一瞬間,能有很多人臉不紅心不跳地脫口而出1+1=3。」「經常見到紅燈時太多的人搶著穿過去,可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同伴,原來他也沒什麼急事,就是一定要搶。這已成為我們太多人的一種習慣。」
在寒意漸濃的初冬夜晚,讀到白岩松《幸福了嗎?》中的這段通俗話語,不知怎麼我的心突然一震,繼而一下子融入其中,頗有些暢快淋漓的感覺。
喜歡白岩松,源於他的電視節目,喜歡他看問題的獨到深刻,那充滿智慧的幽默,那縝密的邏輯思維,那敏銳審視的目光。
《幸福了嗎?》記錄了白岩松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心路歷程,似水般流淌著對生命的感悟。他直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幸福感在減少。「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成長與困惑。這個人,也是你。」封面上短短的兩行字,概括了他在追問浮躁現實:「幸福在哪裡?」在提醒每一顆焦慮的心靈:幸福了嗎?
書中用一篇《幸福在哪裡》的文章為序,從很多人為祈福而戴在腕上的手串,有的人到「大師」那兒尋求慰藉,寫到季羨林等大家解讀內心安寧。聯系自身,白岩松頗有些感悟和體會:「原先以為財富的積累會帶來幸福,然而當設定的金錢、物質目標陸續實現後,我們發現,幸福並沒有如約而至,反倒是抱怨、不安、焦慮,充斥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群。偌大的中國,很難找到平靜的心靈。平靜才是真正的奢侈品。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你就會每天抱怨。」
不惑之年的白岩松期盼「能在行筆中自由地呼吸」,自稱:「人到中年,幸福的感覺是讓自己慢下來。我希望在家當個『宅男』。宅是個形容,就是面對自己。呆著的時候你離世界很近,離生命也很近」;繼而暢想「人與人的友善,合適的生活節奏,自由表達的聲音,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書中語言平實直白,充滿著理性的反思,凸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寫詩重要還是簽合同重要?我說對於生命而言寫詩更重要。」「所謂混得好的,一定有不為人知的痛苦與要付出的代價;所謂混得不好的,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平靜。就看你怎麼看待它,怎麼善待擁有的好。」
徜徉字里行間,讓心靈擁有純凈的溫暖和感動。幸福是內心深處的微妙感覺,不一定與財富、地位、功利同步;幸福需要在平淡中尋找,需要在細微處品味;幸福是一種能力,要靠學習、思考、實踐來培養,日積月累,它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遠方;幸福是小事累加的過程:跟家人吃飯,陪孩子成長,有健康身體……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幸福,會日漸豐盈我們,積攢起來,便成了溫暖我們一生的大幸福。
忽然想起一則流傳很久的寓言:小老鼠總感覺自己不幸福,就去問媽媽「幸福在哪裡?」老鼠媽媽說:「幸福在你尾巴上。」小老鼠轉來轉去看不到,老鼠媽媽說:「孩子,不要找了,一直往前走,幸福就會始終在後面跟著你。」
夜深了,我絲毫沒有睡意。伴著悠悠的茶香四溢,用心閱讀這些如水靜流的文字,任由自己的思緒遊走,漸行漸遠。
幸福了嗎?
Ⅸ 幸福在哪裡 白岩松 閱讀題
幸福在每個人心裡
Ⅹ 一位作家對魯賓遜漂流記進行了改寫(續寫),似乎寫的不錯,求書名,
《幸福了嗎》 作者:白岩松 《幸福了嗎》是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寫作的又一部發力之作!相比十年前還相對青澀的《痛並快樂著》,該書凸現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處,卻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讀「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重量級作品。 白岩松試圖以自己十年來的所見所聞、所事所為、所思所想,解讀這個看似簡單,卻事關人人的重大命題。於是,書中幾乎無一遺漏,生動深刻地記述了發生在每一個人身邊的大事小情。有影像、有故事、有哲理、有思考,妙語警句,滿目皆是。比如:「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古人聰明,把提醒變成文字。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顯然,他在記錄時代變遷的同時,更關注個體的命運在其中如何發展,更關注「焦慮」、「浮躁」「不安全感」等普遍存在的,社會高速發展的「副產品」 。 白岩松的言論,一向以有勇氣、有價值著稱。相比十年前,無論他的人還是他的書,改變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懷,而不變的則是無處不在、讓人難以無動於衷的浪漫主義激情。 在滌盪悲喜的故事中,在社會轉型的陣痛中,在歷史車輪的呼嘯中,白岩松字里行間跳脫出來的,是對當下這個物質時代最迫切的追問:「幸福在哪裡?」以及對每一個焦慮忙碌的現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嗎?」 文字如靜水深流,真誠、溫暖、撼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