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0分用道德經來看幸福
這一問題由如我給你一個政詒上的匯報
個體主義滿足(資本私人佔有)是太平盛世的根本保證。《道德經.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都是「無為」自保,自我而成其私。在一些虛假仁義道德的人的眼裡面又要被批判。而(我們是集體所以我沒有責任,這些責任都是集體都是政府的)難道也是現代道德。
這里就要大談特談個體主義的合法性,至上性 。沒有個人財產的私人佔有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個人責任,私人負責,也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實現了個體的責任才能表現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民。所以在經濟建設中個體主義必將實現的過程,是長期而反復的,只有長期實現資本私人佔有,長期教育民族,教育社會才來說私人人格幸福,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幸福。 不然幸福是空洞的說教。而且一點意義都沒有,只是擺設,虛偽的概念。
用兩位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的話結尾。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❷ 道教追求什麼幸福
他們追求的是信任。追求的是家人的平安,期待的幸福就是。平安一生。
❸ 屬於道家幸福感的是什麼
屬於道家幸福感是什麼?道家把一些事情看的淡。把一些事情看的淡薄。錢財是身外之物。不為名不為利。所以就有幸福感。
❹ 幸福是啥
中國幸福學——幸福公式
一 根據幸福定義求公式
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根據以上定義以及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我們就可以得出幸福的公式。
就某人的某一個幸福而言,某人對某事物的幸福感(F)與其對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後的被滿足度(Z)以及每個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數(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數(K)*渴求度(Q)*被滿足度(Z) .
根據以上公式我們可以知道:
1 在幸福系數(K)和渴求度(Q)一定的情況下,被滿足度(Z)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滿足度(Z)=渴求的事物實際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當被滿足度(Z)小於零時,說明渴求的事物不但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那麼,幸福感將是一個負數,也就是渴求的結果不但沒有獲得幸福,反而陷入不幸當中.比如,炒股票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卻虧了(或叫做被套)10%,結果當然是不幸的了.
當被滿足度(Z)等於零時,那麼幸福感F也為零,炒股情形中,相當於不賠不賺.
當被滿足度(Z)大於零小於1時,說明渴求的事物有進步,但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結果是有幸福感,但還有欠缺. 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是盈利小於10%.
當被滿足度(Z)等於1時,說明渴求的事物完全被滿足了,此時獲得的幸福感是完美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也是10%.
當被滿足度(Z)大於1時,說明渴求的結果超出期望值,那麼獲得的幸福感也就超出想像.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結果贏利大於10%.
2 在幸福系數(K)和滿足度(Z)一定的情況下,渴求度(Q)越大幸福(感)F也越
幸福
大.渴求度=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渴求度通常情況下為1,也就是設定事物的目標值與你正常的期望目標值是一樣的,。
如果設定的目標超出自己在一定時間,在正常情況下的力所能及,那麼,這樣的渴求度就會大於1,當然,這樣的渴求是不容易被滿足的,因為超出了你的期望.但如果被滿足,那麼幸福感也會更大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較符合實際,但如果設定贏利20%,那麼此時的渴求度就是2.
如果設定的目標小於自己在一定時間,在正常情況下的力所能及 ,或者說渴求目標很容易實現,那麼,此時的渴求度就是小於1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贏利10萬元較符合實際和有把握,如果你渴求本周贏利5萬元,那麼你的渴求度就是0.5.那麼,如果你的渴求被滿足,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打對折的。
3 在渴求度(Q)和滿足度(Z)一定的情況下,幸福系數(K)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
在同樣的條件下中,在擁有對同樣事物的渴求度(Q)和被滿足度(Z)的情況下,每個人因為性格以及愛好等自身特性的不一樣,從而導致每個人獲得的幸福感也不一樣,簡單地講就是說,有些人愛激動,而有些人不易激動,幸福系數也可以稱之為激動系數。這個幸福感的差別系數就是幸福系數,假如設定幸福系數K最小值為1, 那麼,在通常情況下每個人的幸福系數都是大於1的。
通常情況下,女人的幸福系數要大於男人的幸福系數,因為女人一般比男人愛激動,所以,女人一般比男人容易得到幸福,以及容易得到更大的幸福。比如男女結婚,男人和女人獲得的幸福感就是不一樣的;與之相對應的是,女人易受挫折,好有不幸感。
通常情況下,小孩的幸福系數要大於大人的幸福系數,因為小孩比大人愛激動。
二 簡化的幸福公式
因為 幸福感(F)=幸福系數(K)*渴求度(Q)*被滿足度(Z) .
因為 滿足度(Z)=渴求的事物實際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因為 渴求度(Q)=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所以 幸福感=幸福系數(K)*(乘以)所渴求事物實際的被滿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編輯本段
中國幸福學——幸福概念
拼音:xìng fú
英文:well-being;happiness;blisshappy
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倫理學標准概念)
1、定義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
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當然.現在許多人對幸福的定義有的時候不是這樣.也有不一樣的理解.
有的時候可以把幸福理解為.當你的心對你所擁有的一切所感到滿足時.即是幸福.
幸福就是對現狀的滿足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2、幸福的本質
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滿足感。
編輯本段
中國幸福學——幸福定律
中國幸福學認為,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由此我們就推導出幸福的六個定律。
一、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的幸福也更易被滿足。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幸福就是知足 對自己已經擁有的但別人仍在苦苦追求的,甚至一生都在追求不到的感到慶幸,感到知足
編輯本段
中國幸福學——幸福的規律
定義
人的幸福三要素需要、條件和活動之間必然的、穩定的、本質的聯系和客觀存在的發展趨勢。
內容
1、幸福的需要規律:適合條件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的需要就是有利於幸福的需要,人要積極滿足、享受和發展這種需要;與條件相矛盾、沖突,滿足它要付出更大代價的需要就是有害於幸福的需要,人要接受、忽略直至遺忘它;
2、幸福的條件規律: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利於幸福的條件,人要充分享受和積極創造、改善這樣的條件;有害於需要滿足或要付出太大代價才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害於幸福的條件,人要避免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
3、幸福的活動規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和諧的活動是有利於幸福的活動,人應該做這樣的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矛盾沖突的活動就是有害於幸福的活動,人不應該做這樣的事。
編輯本段
中國幸福學——幸福的原理
1.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人們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對幸福涵義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內容不同而不同。無產階級把幸福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礎上,認為人們的幸福生活,不僅包括物質生活,還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於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更不僅在於個人的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創造和斗爭.
因為:
1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 都存在有一個前提,即渴求。
2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得到的。
所以:
幸福的定義就是: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渴求就是人們希望實現某個不太容易實現的事情的願望。仔細體會一下不難理解,在我們的生活里,在報刊文章,電影電視里每一個令人感動的關於幸福的故事,無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狀態下,並且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才獲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來自於渴求,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編輯本段
中國幸福學——幸福的形式
人類對幸福的謀取,有精神的與物質的兩個方面。
人類謀取物質幸福的方式有四種形式:
(1)「損物」以致「益己」;
(2)「益物」以致「益己」;
(3)「損人」以致「益己」;
(4)「益人」以致「益己」。
人類謀求精神幸福的方式仍有四種形式:
(1)「益物」以致「損己」;
(2)「益物」以致「損物」;
(3)「益人」以致「損己」;
(4)「益人」以致「損人」。
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追求幸福是人們的普遍願望,但剝削階級把個人幸福看得高於一切,並把個人幸福建立在被剝削階級的痛苦之上。無產階級則把爭取廣大人民的幸福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
細細品味下來覺得頗有幾分道理。一直以來,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種感覺什麼樣的感覺我說不清楚,只覺得,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明媚。我想,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麼?是當你看到一捧鮮花的時候,是當你與媽媽聊天的時候,是當你與朋友分享喜悅與成果的時候,是當你看到明天的成績而努力拚搏的時候……我想,幸福,就在你的心中。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所謂知
幸福
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人要學會自我滿足。這里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阿Q精神,是對環境的適應。人應該學會改變環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境,要做到這兩樣都有不容易,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可以了。人應該有理想、有願望,有生活的目標。慾望和願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強烈要求,而後者是人主觀世界的一種目標。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應該克制,不能放縱。品質高尚的人,不一定沒有慾望,而是能剋制慾望。從能剋制慾望到無欲,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養品德的過程。無欲則剛,是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滿足現狀,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合法的手段去獲取。
編輯本段
幸福心理的哲學探討
儒家幸福觀
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系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觀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過原始質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佛家幸福觀
苦、集、滅、道四聖諦
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於「愛」與「痴」,即人的貪求慾望,對佛理、佛性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回」,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盤」,只有滅除貪愛慾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教基本教義與其說是一種關於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
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傳統,古代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為代表。理性主義強調理性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主張抑制慾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們認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於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樂只會玷污理性,荒廢人生。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和諧說,一種是以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禁慾主義。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
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肉慾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學家看來,塵世生活不過趨向上帝天國的旅途,德行是達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擺脫塵世的誘惑和紛擾,達到聖潔狀態,才最能獲得幸福。
後現代心理學的幸福解讀
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社會化,人們已經開始關注精神品質的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關注和諧、幸福,那麼幸福到底怎麼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麼獲得呢?這成為人類一個全新的問題,探索人們幸福是人們本性的追求,在物質世界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隱約的意識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這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副作用,還是一個人類必經的道路呢!於是,後現代人文學者們有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們認為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是物品也不是文化,可以直觀到視覺化、聽覺化。幸福也是一種流動在任何一個生命里的能量,當你靜下心來就可以被感知到,在繁雜的時代不是沒有了幸福,而是人們丟棄了幸福。國內後現代心靈導師林仕錕曾經這樣比喻過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樣,幸福不是終點站,幸福一直在路的兩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們生活之中,只是我們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著那個遙遠的目標,於是把幸福遺忘在路的兩旁。獲得幸福的關鍵在於人們需要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❺ 什麼是幸福
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 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 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當然.現在許多人對幸福的定義有的時候不是這樣.也有不一樣的理解. 有的時候可以把幸福理解為.當你的心對你所擁有的一切所感到滿足時.即是幸福. 幸福就是對現狀的滿足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幸福的本質
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滿足感。
幸福定律
中國幸福學認為,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由此我們就推導出幸福的六個定律。 一、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的幸福也更易被滿足。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幸福就是知足 對自己已經擁有的但別人仍在苦苦追求的,甚至一生都在追求不到的感到慶幸,感到知足
編輯本段3〉幸福的規律
定義
人的幸福三要素需要、條件和活動之間必然的、穩定的、本質的聯系和客觀存在的發展趨勢。
內容
1、幸福的需要規律:適合條件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的需要就是有利於幸福的需要,人要積極滿足、享受和發展這種需要;與條件相矛盾、沖突,滿足它要付出更大代價的需要就是有害於幸福的需要,人要接受、忽略直至遺忘它; 2、幸福的條件規律:不用付出代價或付出較小代價就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利於幸福的條件,人要充分享受和積極創造、改善這樣的條件;有害於需要滿足或要付出太大代價才能滿足需要的條件是有害於幸福的條件,人要避免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 3、幸福的活動規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和諧的活動是有利於幸福的活動,人應該做這樣的事;使需要和條件趨向矛盾沖突的活動就是有害於幸福的活動,人不應該做這樣的事。
編輯本段4〉幸福的原理
1.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人們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對幸福涵義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內容不同而不同。無產階級把幸福建立在集體主義基礎上,認為人們的幸福生活,不僅包括物質生活,還包括精神生活;個人幸福依賴於集體幸福,集體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幸福不僅在於享受,更不僅在於個人的享受,而主要在於勞動,創造和斗爭. 因為: 1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 都存在有一個前提,即渴求。 2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得到的。 所以: 幸福的定義就是: 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渴求就是人們希望實現某個不太容易實現的事情的願望。仔細體會一下不難理解,在我們的生活里,在報刊文章,電影電視里每一個令人感動的關於幸福的故事,無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狀態下,並且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才獲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來自於渴求,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編輯本段5〉幸福的形式
人類對幸福的謀取,有精神的與物質的兩個方面。 人類謀取物質幸福的方式有四種形式: (1)「損物」以致「益己」; (2)「益物」以致「益己」; (3)「損人」以致「益己」; (4)「益人」以致「益己」。 人類謀求精神幸福的方式仍有四種形式: (1)「益物」以致「損己」; (2)「益物」以致「損物」; (3)「益人」以致「損己」; (4)「益人」以致「損人」。 個人由於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追求幸福是人們的普遍願望,但剝削階級把個人幸福看得高於一切,並把個人幸福建立在被剝削階級的痛苦之上。無產階級則把爭取廣大人民的幸福和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 細細品味下來覺得頗有幾分道理。一直以來,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種感覺什麼樣的感覺我說不清楚,只覺得,感覺幸福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明媚。我想,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麼?是當你看到一捧鮮花的時候,是當你與媽媽聊天的時候,是當你與朋友分享喜悅與成果的時候,是當你看到明天的成績而努力拚搏的時候……我想,幸福,就在你的心中。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所謂知 幸福
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人要學會自我滿足。這里說的自我滿足,不是驕傲自滿,也不是阿Q精神,是對環境的適應。人應該學會改變環境,但更要學會適應環境,要做到這兩樣都有不容易,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可以了。人應該有理想、有願望,有生活的目標。慾望和願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強烈要求,而後者是人主觀世界的一種目標。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應該克制,不能放縱。品質高尚的人,不一定沒有慾望,而是能剋制慾望。從能剋制慾望到無欲,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養品德的過程。無欲則剛,是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滿足現狀,但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合法的手段去獲取。
編輯本段6〉幸福的象徵物
摩天輪
傳說一: 一個關於摩天輪的傳說 一起坐摩天輪的戀人最終會以分手告終 但當摩天輪達到最高點時 如果與戀人親吻 就會永遠一直走下去 傳說摩天輪的每個盒子里都裝滿了幸福 當我們仰望摩天輪的時候 就是在仰望幸福 幸福有多高 摩天輪就有多高 當我們渴望得到幸福但幸福又遲遲沒有到來的時候 試著坐上摩天輪等待它慢慢升高 直到最頂端 俯視所看到的一切 其實我們所要的幸福很簡單 從那裡往下看 人都很渺小 我相信 世界雖大 但總有屬於我們簡單的幸福 所以 當我們感到不幸福的時候 試著去坐摩天輪 等待著所謂的幸福高度 他們說 眺望摩天輪的人都是在眺望幸福 傳說二: 傳說,摩天輪是為了紀念大水車. 傳說,摩天輪的發明是從巴黎的艾菲而鐵塔那兒得到啟發. 傳說,摩天輪就是給戀人坐的. 傳說,摩天輪每轉過一圈,地球上就會有一對接吻的戀人. 傳說,摩天輪的每個格子里都裝滿了幸福.摩天輪是為了和喜歡的人,一起跨越升空而存在的. 傳說,坐上摩天輪就是幸福,隨著摩天輪漸漸轉動,升起,人們在腳下,變得渺小,整個世界彷彿只有我和身邊的人,我們也就離神更近一些.當摩天論轉到最高處的時候,虔誠的許下一個願望,那樣,你的那個願望就會被神聽到,如果神仙認為你是個好孩子,那麼你的願望就會得以實現. 當它每轉一圈,世上就多了一對親吻的戀人 曾經不知道坐過多少次摩天輪,卻不知道那種美麗的傳說是不是真的, 再次坐在摩天輪上,懷著這個美麗的願望,卻不知道身邊的這個人是否自己的傳說... 摩天輪,轉動起來,那裡是離星星最近的地方,星星可以聽見人心中的願望,然後幫助人們來實現。所以坐在摩天輪上,就等同於觸碰到了幸福,離希望最近的距離
四葉草
1.四葉草(幸運草)--- 傳說中的四葉草是夏娃從天國伊甸園帶到大地上,花語是真實的愛。學名苜蓿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只有三片小葉子,葉形呈心形狀,葉心較深色的部分亦是心形。最為有趣也最特別的是,在十萬株苜蓿草中,你可能只會發現一株是『四葉草』,因為機會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一。 因此『四葉草』是國際公認為幸運的象徵。它的每片葉子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當中包含了人生夢寐以求的四樣東西:名譽、財富、愛情及健康,倘若同時擁有這些東西,那就是幸運了。 Four Leaf Clover 幸運草 第一片葉子代表真愛 (love) 第二片葉子代表健康 (health) 第三片葉子代表名譽 (glory) 第四片葉子代表財富 (riches) 2.人們總說,找到了四葉草就找到了幸福 那是因為三葉草的一葉草代表希望;二葉草代表付出;三葉草代表愛;而稀有的四葉草就是幸福。 三葉草的意思是即使你付出了,希望了,愛了,也不一定會找到幸福,只有擁有了四葉草,才擁有了真正的幸福。 當我帶著我全部的幸福,行走於一座座陌生的小鎮時,即使我沒有找到我生命中的四葉草,可我相信那時的我是幸福的....... 3.傳說中的四葉草(Clover) 是夏娃從天國伊甸園帶到大地上,花語是福。又名苜蓿的四葉草。通常只有3瓣葉子,找到4瓣葉機會率只有萬分之一,隱含得到幸福及上天眷顧;如能找到5瓣葉子,甚至喻為可擁有統治大地的權力,只有時來運到時才有此機遇。如果能在草叢中,連續發現 到三片幸運草(四瓣葉子的才叫幸運草)的話, 你之後遇到的第一名異性,極可能成為你的白馬王子…… 幸運草(有四瓣葉子的才叫幸運草): 第一瓣葉子的幸運草是信仰 第二瓣葉子的幸運草是希望 第三瓣葉子的幸運草是愛情 第四瓣葉子的幸運草是幸運 4. 關於四葉草,還有一個很美的傳說呢! 以前有一對戀人,他們真的很相愛,一起住在一片很美的桃林里,但是因為一件特別小的事,他們鬧別扭了,彼此不肯讓步,終於有一天,愛神看不下去了,他飄到他們住的那片桃林,悄悄撒了一個謊:告訴他們各方會有難,只有在桃林的最深處找到那片四葉草才可以挽救他們,他們聽後裝作十分無所謂, 可是心裡還是為對方擔憂著,那晚下雨了,是暴雨, 可是他們仍偷偷為對方到桃林最深處尋找四葉草, 當他們知道對方都很在乎自己,都好感動,決定讓四葉草見證他們的愛情,愛神笑了…… 這是愛神開的一個玩笑,因為她並不想讓幸福來得過於容易,只有彼此在乎,彼此珍惜的人才配擁有幸福 …… 四葉草,愛情的見證!!
薰衣草
古時的普羅旺斯有個美麗的女孩,一天,她獨自在寒冷的山谷中采著含苞待放的花朵,就在回家的途中,遇見一位來自遠方的受傷的旅人向她問路。少女捧著滿懷的花束,眼睛深情的望著這位俊俏的青年,就在那一剎間,她的心已經被青年熱情奔放的笑容所佔據。不顧家人的反對,少女堅持讓青年留在家中的客房療傷直到痊癒。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青年的腿傷已好,兩人的感情也急速加溫。就在一個微涼的清晨,青年要告別離去,少女卻不願家人的反對也要隨著青年遠去,到遠方青年開滿玫瑰花的故鄉… 村中的老奶奶在少女臨走前,握著一把初開的熏衣草花束,讓痴情的少女用這初開的熏衣草花束試探青年的真心… 據說,熏衣草花束的香氣會讓不潔之物現形… 就是那個山谷中開滿熏衣草的清晨,正當青年牽起少女的手准備遠行時,少女將藏在大衣內的一把熏衣草花束,丟擲在青年的身上,就這樣,一陣紫色的輕煙忽聚忽散…山谷中隱隱約約的可聽到冷風颼颼,像是青年在低吟著… 我就是你想遠行的心啊… 留下少女孤獨的身影獨自惆悵… 沒多久,少女也不見蹤影,有人說,她是循著花香找尋青年去了,有人說,她也被青年幻化成一旅輕煙消失在山谷中…… 這種花的一出現就代表了愛與承諾一如它的花語一樣,等待愛情。 快樂與幸福 快樂與幸福是共通的... 對於天真的小孩子來說快樂幸福很簡單,天天都是笑著的,很容易滿足。 可當我們長大了,就沒那麼容易得到滿足了。 那我們就必須調節自己, 能調節自己的人一定很厲害, 因為快樂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境界........ 這是人生的真諦吧... 什麼是幸福呢?因為,(1)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都存在有一個前提,即渴求。(2) 任何人獲得的任何一個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得到的。 所以,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渴求就是人們希望實現某個不太容易實現的事情的願望。仔細體會一下不難理解,在我們的生活里,在報刊文章,在電影電視里每一個令人感動的關於幸福的故事,無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前提下,並且在渴求被滿足或部分被滿足的時候才獲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直接來自於渴求,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的幸福來源於人們的渴求,而不在於他們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少。因為幸福來源於渴求,而不是來源於應有盡有。因為應有盡有就很難有渴求,所以應有盡有幸福難有。
編輯本段7〉幸福心理的哲學探討
儒家幸福觀
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系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觀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過原始質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佛家幸福觀
苦、集、滅、道四聖諦 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於「愛」與「痴」,即人的貪求慾望,對佛理、佛性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回」,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盤」,只有滅除貪愛慾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教基本教義與其說是一種關於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
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傳統,古代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為代表。理性主義強調理性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主張抑制慾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們認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於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樂只會玷污理性,荒廢人生。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和諧說,一種是以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禁慾主義。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
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肉慾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學家看來,塵世生活不過趨向上帝天國的旅途,德行是達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擺脫塵世的誘惑和紛擾,達到聖潔狀態,才最能獲得幸福。 後現代心理學的幸福解讀 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社會化,人們已經開始關注精神品質的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關注和諧、幸福,那麼幸福到底怎麼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麼獲得呢?這成為人類一個全新的問題,探索人們幸福是人們本性的追求,在物質世界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隱約的意識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這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副作用,還是一個人類必經的道路呢!於是,後現代人文學者們有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們認為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是物品也不是文化,可以直觀到視覺化、聽覺化。幸福也是一種流動在任何一個生命里的能量,當你靜下心來就可以被感知到,在繁雜的時代不是沒有了幸福,而是人們丟棄了幸福。國內後現代心靈導師林仕錕曾經這樣比喻過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樣,幸福不是終點站,幸福一直在路的兩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們生活之中,只是我們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著那個遙遠的目標,於是把幸福遺忘在路的兩旁。獲得幸福的關鍵在於人們需要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❻ 道家幸福的特徵在於
道家幸福的特徵在於A.自己去修煉。
❼ 中國古代的幸福觀主要強調個人幸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
儒家所倡導的幸福觀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佔有統治地位,對中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響最為深遠。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沖擊、西方價值觀受到追捧以及國人普遍感到精神無根的當今社會,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在幸福觀問題上的思想和觀點,對於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五福」幸福觀
中國傳統文化對幸福問題的系統探討,始於春秋中葉以前的《尚福,威用六極」的思想,這一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傳統幸福觀的發展,儒家、道家、墨家均對解釋和發「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這五方面內容構成了幸福的要素,而六極的內容則是遭橫禍短命夭折、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憂愁而不得開心、睏乏於財、貌狀及醜陋而遭人厭惡、志力懦弱而常抱驚懼之心。由此可見,五福皆是吉祥好事,而六極則皆是窮極惡事。福者,人之所欲,皆嚮往之;極者,人之所惡,皆畏懼之。重要的特點:一是把福與禍視為綜合性概念,福與禍包含有豐富的內涵,福有五種,禍有六極,五種幸福要素的綜合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獲得幸福的標准;二是把福與禍放在一起討論,要認清什麼是福,就必須分析禍,從福與禍的比較中尋找幸福的真義;三是把幸福與道德聯系起來,將愛好美德看成是幸福的一種表現形式,「攸好德」既體現為個人的品德,同時也是個人獲得幸福、避免災禍的實踐路徑。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觀
幸福觀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壽命、富貴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運決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夠通過人的努力而獲得。
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於任何物質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貴貧賤之上的一種心理體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吃粗糧,喝生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不正當的財富和官職就像過眼煙雲。在孔子看來,幸福與物質的豐裕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採取「不義」即不道德的方法獲得富貴,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❽ 道家的幸福的特徵是
以前,我認為有幸知道知足,做到便是福,這便是我想像的幸福。還有一個不錯的回答,別人幸福我就幸福。現在,那裡有什麼幸福,有幸福就有不幸福。這是必然的,就像你一直迷戀院中花朵的美麗,必定也會因它的凋謝而痛苦惆悵。
❾ 幸福觀的道家幸福觀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過原始質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老子主張,聖人以「無為」為事,一切順其自然,去智絕欲,過自然的生活,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樣就會天下大治,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他認為,要達到無為境界,就要守弱。堅強有害,柔弱有益,柔弱能勝剛強。天下之柔莫過於水,然攻堅強者亦以水為最。在慾望滿足、幸福與道德的關繫上,老子主張寡慾,要求人們把慾望降到最低限度。
莊子提出理想人生的下列標准:一是無情,即不動感情,心境平和,不為喜怒哀樂所困擾,不以好惡而傷身。老婆死了,不但不哭,還鼓盆而歌;二是無己,即逍遙游境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牽無掛,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既不考慮自己,不追求功績,也不追求名譽;三是無所待,他說,至人並不憑借別的東西,而是憑借天地之正氣,在宇宙中遨遊,所以無所依傍與企求;四是無用,要把自己當成一塊廢料,沒有任何實際用處。他以山中樹木為例,那些干直、質好的有用之材,早被人砍去蓋房子、做傢具了,但那看上去毫無用處的散木,用來造船則沉於水,用來做棺材則腐於土,用來做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做柱子則易受蟲蝕,這類樹木卻活了幾千年。他說,「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 」一般人能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無用反有大用,這就是保存自己、享受逍遙游的幸福生活。
道家的幸福觀,忽視甚至否定了人力的意義,否定道德的重要性,是安命順性的天福觀,是一種消極幸福觀。但它主張對物質財富、生死壽夭、貴賤達窮、外在環境都持淡泊態度,注重心靈的沉靜,關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的、內心的幸福,這在拓展人的心靈空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其特別的價值。
❿ 幸福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尋找一條返本歸真之路。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小小地球上,曾有多少哲人雅士,仰觀之,俯思之:人究竟來自何方?按照世理常識,人都有父母雙親,都是由父精母血孕育,十月懷胎後,而呱呱墮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就是說人是誕生於我們這個地球上,來自於常人社會這個空間。這么確定無疑的事實,提出人來自何方的疑問,似乎是個偽問題,即不成問題的問題。但在佛家看來,人的生命的來源和生命過程遠非如此簡單。首先,人的真正生命,並非人能感知到的這一生一世。而是多生多世,生生世世。也就是在今生今世之前,還有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同樣在今生今世之後,還會有來生來世,再來生來世……。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輪回轉生。也就是說人的一生一世,譬如人的一生一世中一天一夜。如果說人的生命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長河,那麼人的今生今世,只是這條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片斷。佛家還認為,人的輪回轉生中,在人的生生世世中,人並非永遠保持人的形體和形象。佛教講六道輪回(實際遠非六道)。就是說你這一生是人,前一生說不定是動物或畜牲,或者是一株花,一棵樹。你這一生是人,下一生或來生中說不定轉生成了什麼,到了別的什麼地方了。但不管怎樣輪回轉生,不管轉生成那一種生命形式,都脫離不了「三界」。也就是說,只要是「三界」內的生命,都必須在六道中輪回轉生。為什麼叫輪回轉生呢?就是說人的生命轉生,就象車軲轆轉一樣,周而復始。一入 三界 ,萬劫不復,永難脫離輪回之苦。那麼,人在進入三界之前,又是從那裡來的?很明顯那就是從三界之外的宇宙更高層空間下來的。怎麼下來的?一種情況是被動被迫下來的。不情願,但又不得已。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違犯了「天條」而被責罰下來的。例如唐朝大詩人李白,仙風道骨,飄逸脫俗,詩歌絕倫,被稱為「謫仙人」。也就是說因為不符合原本所在的宇宙高層空間的標准了而被貶謫下來的。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傳說很多。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身負宇宙重大使命,自動「下凡」降生於人間。例如釋迦牟尼佛,據說是從第六層宇宙中逐步層層下走,降生於人間,傳佛法,度眾生。而耶穌則是西方天主之子,為拯救世人,佈道傳法,並因為替人還罪,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後來耶穌又復活,回到了天國。當然還有其它緣由而從天界降生於人世間。例如所謂的「七仙女下凡」。如此說來,不管是上面哪一種情況,「生命本是天上客」。人的來歷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可不是宇宙中朝生暮死、轉瞬即亡的蜉蝣。人的生命是偉大而壯麗的宇宙現象。但宗教界認為,三界是最迷的。滾滾紅塵三千丈。身在紅塵中,誰又能參透或回憶起當初冒險來到人間時的大願?善惡有報是天理,有些人不信。由於無神論者的邪惡欺騙使人們沒有了心法的約束,什麼壞事都敢幹。整個人類道德下滑的很快,貪心、惡心、恨心、嫉妒心、色心越來越重,結果會干很多壞事,最終達到十惡不赦。所有不信神的人反駁的一句話就是「既然有神存在,為什麼他不顯現一下,讓我們看看!」。這就是人最愚蠢的一面。神是宇宙中的一層生命,他們生存的環境有他們的標准,但是他們所在的地方比人類要好的多。一是:神的身體是由原子或比原子還小的物質構成的,即使在人的面前你也看不見,有那句話三尺頭上有神靈。也就是說神無處不在。二是:神不能隨便讓人看見,如果沒有原因隨便的讓人看見,那就是泄露天機。這個神就犯了天法,他就得掉下來。那什麼樣的人能看見呢?看見神佛存在的人很多。宗教中很多修行很好的人能看見;還有不修行的人中,他對世間的名利看得很淡,在別人眼裡很不起眼,甚至可能常常受人欺負,心地非常善良。甚至說話都沒人 相信 的人。而又尖又靈的人往往是爭名爭利,也不相信有神存在的,就不允許他看見。如果讓這類人看見神的存在那就是在褻瀆神靈。由於這個因素的存在,而給無神論者找到了借口。於是用各種謊言欺騙無知的人,用迷信的惡詞來打擊人們善良虔誠的心。不許人們相信神的存在,只有他們才是救世主。在神的眼裡,人是很低下的,人的想法都是骯臟的,但是因為人能修成神(其他生命不允許它們修成)。神是宇宙中的一層生命,他們生存的環境有他們的標准,他們所在的地方比人類要好的多。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在神的統一安排下有序的進行著。有那句話:人生有命,富貴在天。當你的生命里德積攢的很多,神就會安排你生命中(會當官會發財)有很多好事。相反你造了很大的惡業,自然的你就會有災難,生活就會有不順,坎坷會曾多。這時你不要怨天、也不要怨地。那是你自己做的不好,不是你倒霉。這是天定的,天理。任何生命都無法改變的。現在的人有很多拜神的,但不一定是真正的拜神,多數都是有求於神,求神保佑他平安、發財、生貴子。過去的人拜佛都是求佛保佑自己能修煉,想修成正果。求佛的目的不一樣。佛不是誰都保護的,他只保護修煉的人。不修煉的人只能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生命路程去走,走好走不好都得自己承擔。其實人間有很多神,只是他們都以人的形象出現在人群當中,或以人的形象傳法度人,如,釋迦牟尼、耶穌、老子等。佛之法,道之道,猶如迷濛世界的一盞盞永恆不滅的耀眼明燈,為你我破除一切謬見指明方向。大道至簡至易,直指人心,可以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迅猛的速度找回你的先天純真。人的先天本性,其實就是道的化身,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自從下沉人世卻一直在沉睡!聽起來象迷信,講起來象神話,其實卻是真實無二的存在.幾千年來,聖賢教誨,無不是讓人修身養性,所為的便是種下今日歸真的機緣,找回先天的那個你。覺者早已下世,望您細思量。更多文章請見神州智慧網。立誓萬古約,正法今安在?幻夢迷千古,沉睡萬萬載!往來成法緣,他日聖蓮開。濁世聽善言,切莫誤將來!(神州智慧網責任編輯:天行健)(神州 智慧 網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