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踐行幸福哲學

如何踐行幸福哲學

發布時間:2022-04-25 12:41:01

Ⅰ 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哲學家如是說

首先,要明確定義什麼是幸福,然後才能說如何獲得幸福,如果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去獲得呢?
談到幸福,就必然涉及到哲學的一個分支倫理學。倫理學是關於人類道德的學問,也就是什麼是「善」的學問。關於什麼是「善」,在倫理學中有系統的論述,這里不能多說。倫理學認為「善」是人類道德的總原則。如何善待他人是社會、國家制定製度法律的原則,如何善待自己是讓自己幸福的原則。每個人實現自己創造性的潛能,從而可能成為最有價值的人,是人的最高幸福。要想使自己獲得最高的幸福,只有在不危害社會、危害他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去實現自己的創造性潛能。
當然幸福有很多層次,最低級的幸福就是去吸毒,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最直接的辦法,讓自己獲得暫時的幸福,但副作用是你會染上毒隱,從而使自己處於長期的痛苦著去。
再高一點的幸福,就是不勞而獲,得到物質利益的滿足。
再高一點的幸福,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物質慾望的滿足。
再高一點,就是實現個人在精神上的滿足了。
最後,如果要對幸福做系統的了解,那麼我建議讀王海明教授的《新倫理學》。

Ⅱ 從哪幾個角度寫羅素幸福哲學

對人的友善的關懷是情感的一種形式,但不是那種貪婪的、掠奪的和非得有回報的形式。後者極有可能是不幸的源泉。能夠帶來幸福的那種形式是:喜愛觀察人們,並從其獨特的個性中發現樂趣,而不是希望獲得控制他們的權力或者使他們對自己極端崇拜。如果一個人抱著這種態度對待他人,那麼他便找到了幸福之源,並且成了別人友愛的對象;他與別人的關系,無論密切還是疏遠,都會給他的興趣和感情帶來滿足;他不會由於別人的忘恩負義而鬱郁寡歡,因為他本來就不圖回報,也將很少得到這種回報。在另一個人心裡感到怒不可遏。

暴跳如雷的特性,在他那兒,反而成了樂趣的來源,他平心靜氣地對待這些特性。別人苦苦奮斗才能獲得的成就,在他則是舉手之勞,不費吹灰之力。他幸福,所以他將是個愉快的夥伴,而這反過來又給他自己增添了許多幸福。但是,這一切必須出自內心,源自誠意,它絕不能產生了源自責任感的自我犧牲的想法。在工作中,它卻是糟糕的;人們只希望彼此喜歡,而不想忍耐、順從。自然而然地、不耗心計地喜歡很多人,也許就是個人幸福的最大源泉。

我還談到了所謂的對物的友善的關懷。這一說法也許聽起來有點勉強;也許應當說對物的友善感是不可能的。盡管如此,在地質學家對石塊和考古學家對遺址所具有的興趣中,還是存在著與友善類似的東西的,這興趣也應當成為我們對待個人和社會的態度的一個因素,人們不可能對敵對的而不是友善的事物感興趣。

一個人因為討厭蜘蛛,為了住到它們較少光顧的地方,也許會收集有關蜘蛛習性的資料。但是這種興趣決不會產生像地質學家從石塊中獲得的那種快樂,雖然對無生命的東西所表現出來的興趣,不如對待自己的同胞的友善態度在日常幸福的成份中那麼有價值,但是它仍然是很重要的。

世界廣大無垠,而我們自身的力量卻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幸福都局限於自身之內,那麼不向生活索取更多的東西就是很困難的,而貪求的結果,一定會使你連應該得到的那一份也落空。

一個人,如果能憑借一些真正的興趣,例如特倫托會議或星辰史等,而忘卻自己的煩惱,那麼當他漫步回到一個無關個人的世界時,一定會發現自己覓得了平衡與寧靜,使他能用最好的方法去對付自己的煩惱,同時得到真正的、哪怕是短暫的幸福。幸福的秘訣在於:使你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盡量友善,而不是敵視。

Ⅲ 幸福哲學具體是怎麼回事能通俗地說一下嗎

一句話:信仰就是你不惜以生命代價去追求的東西。其實很多的教徒,雖說自己入教已久,但未必談得上信仰。只有深刻了解所信的東西,以及對所相信的東西不遺餘力地去探知,才談得上信仰。

Ⅳ 生活與哲學知識回答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幸福的哲學

周國平 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1981年畢業,現為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出版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詩集《憂傷的情慾》,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等,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等。

到底什麼是幸福
老天給了我們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這條命照看好、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圓滿的,就是幸福的。所謂的幸福就是讓生命和精神處在一個好的狀態。
今天我想借這個題目和大家談談心。我給哲學下的一個定義就是,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方式及活動。這種哲學,與在座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問題、遇到困惑,每個人都在過具體的生活,過具體的日子,做著具體的事情,和一些具體的人打交道。而哲學,實際上就是讓你從具體的事情、日子裡面跳出來,想一想人生中間,到底什麼東西是重要的,什麼東西是不那麼重要的。哲學就是教你如何看準、抓住重要的東西,如何看開、放下不太重要的東西。如此,你才會擁有一個好的心態,不至於過得太糾結。
哲學讓你對人生有一個定位,有一個目標,讓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實際上哲學就是教你如何從價值觀的角度去談幸福問題。
有人會說,幸福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像是很主觀的感覺,很難有統一的標准。確實是這樣,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若深入地問一下,為什麼會不一樣?還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是體現了價值觀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我們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後都是為了得到幸福。也就是說,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實都是手段。一個人想要賺錢賺得多一點,這本身並不是目的,他是為了因此可以過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駁了:我不要那麼多錢,也可以幸福,比如說我讀幾本好書,就會感到很幸福。其實對後一種人來說,讀書就是他獲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於什麼是幸福,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休謨對此也有所闡發。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什麼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身體健康、靈魂安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他們還特別強調一點,人要從長遠來看快樂的問題,要理智地去尋求快樂。你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下一個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他們認為,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是人的靈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這部分滿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
這兩派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十分強調精神上的滿足。如伊壁鳩魯強調,物質慾望的滿足本身不是快樂,物質慾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兩碼事。生命需要得到滿足那是一種快樂,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慾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約翰·穆勒則強調,幸福就是快樂,但是快樂是有質量和層次的區別的,一個人只有各種快樂都品嘗過了,他才知道哪一種快樂更深刻、更持久、更強烈、更美好。
在中國哲學里,我感覺,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尤其是莊子強調生命本身的快樂,還強調精神自由的快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快樂。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儒家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學家認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說人是受慾望支配的,慾望就意味著匱乏,你缺什麼往往就對什麼有慾望,而匱乏意味著痛苦。所以,慾望沒有滿足的時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慾望滿足以後,人是不是就快樂了呢?非也。慾望滿足以後是無聊。叔本華說,人生就像鍾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僅僅從滿足身體的、物質的慾望層面來理解的話,幸福確實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超越慾望層面來看幸福,這個觀點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愛讀書,你渴望去讀那些好書,你知道一些好書在等著你讀,那個時候你會痛苦嗎?你不會。讀完了以後你會無聊嗎?不會。你感到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你會因此快樂。這就進一步說明,我們談幸福問題,一定要超越純粹慾望的層面,要從價值觀角度去談。
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但不同的價值觀之間還是有標准、有尺度的。比如,人生中到底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判斷的根據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麼東西是最寶貴的。我覺得是兩樣:一個是生命,沒有生命,什麼都談不上;還有一個是精神,或者說心靈,或者說靈魂。人和其他生命體的區別就在於,人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幸福就是讓生命和精神處在一個好的狀態。
前不久我寫了一本書,叫做《把心安頓好》,其中就表達了這么一個思想。我說,老天給了我們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這條命照看好,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圓滿的,就是幸福的。那麼什麼樣才叫做好的狀態呢?我認為,生命應該是單純的,不要太復雜,復雜就痛苦,要保護好生命的單純狀態。精神應該是豐富的,你要好好享受你的精神屬性,這是幸福的一個重要來源。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有的人說,幸福全部靠運氣、靠外在的東西。我承認,一個人這輩子過得到底幸福不幸福,外在的運氣等因素是挺重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不管你的命運好與不好,有一點你是可以掌握的,那就是價值觀。你要弄清楚兩件事情:一個是分清楚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太重要的,然後抓住重要的,對不重要的東西看淡一點;另一個是分清楚兩樣東西,你自己能支配的,那就好好努力,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順其自然。這樣你的心態就好了。我覺得人一定要自己做主,多想一想,不要隨大流,被社會的潮流支配。人家在那兒追求什麼,你也去追求,那完全是盲目的。你應該經常問一問自己的生命,問一問自己的靈魂,到底要什麼,快樂不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回歸生命的單純

人生要有兩個簡單:一個是物質生活要簡單,另一個是人際關系要簡單。應該經常給自己創造機會,把附加在生命之上的「社會堆積物」抖落掉,回歸生命的單純。
我認為幸福是由兩大塊所組成,一個是生命的單純,一個是精神的豐富。
說到生命的單純,我覺得特別要區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質慾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實就是大自然規定的,它應該是比較容易滿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質慾望,其實是社會刺激出來的,是人比人比出來的。當然,像私家車這樣的東西,你有條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點,這些東西並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道家有一部經典《淮南王書》說,「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 「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護,「真」就是真實,「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護好你完整而真實的天性,保護好你生命的原初狀態。「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質的東西去損害它。莊子也非常強調這一點。他反復說,「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說的性命之情,實際上也是指的同一個意思:生命本來的天性,一定要保護好,不要失掉。西方哲學家如伊壁鳩魯也同樣強調:人要過得簡朴一點、簡單一點,不要有那麼多復雜的慾望。
我個人認為,人生要有兩個簡單。一個就是物質生活的簡單。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質追求上。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該是,有了錢以後,仍願意過簡單的生活,因為能夠帶給他巨大快樂的並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另一個就是人際關系要簡單。人際關系太復雜,其中難免會摻雜進利益的東西。物質生活簡單一點,人際關系簡單一點,這樣才更容易回歸生命的單純。
很多年前,我曾經收到一封讀者的來信。她那封信寫得特別好,大意是說:周老師,我看你的書的時候,從來沒有把你當作是一個散文家、一個學者,我的感覺就是,你是一個生命,你在那裡靜靜地訴說,我也是一個生命,我在這里靜靜地聆聽。最後的落款,她就寫了一句話:「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別想給她回信,但是她沒有留地址。後來我用她最後那句話寫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我覺得她這句話講得特別好。名字、身份、地位、權利、財富等,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後來附加上去的,我把它們稱為「生命的社會堆積物」。當然,你在社會上生活,不能缺少這些堆積物,但是我想,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你不能永遠為這些堆積物而活著,你應該經常給自己創造機會,把附加的東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麼。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東西,應該是與自然的交流,讓自然感情得到滿足。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一句話:動物對於自己需要什麼、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大家知道,人比動物高明,高明在什麼地方?人是有理性的,有頭腦的。但是我說,理性的作用是兩面的,好的作用,是讓你有一種更高的能力、更高的追求;但是壞的影響是,它把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搞亂了,產生了很多本來並不是必需的東西,有的甚至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有時候我們應該學一學動物,回到動物的狀態。
還有一點,我們應該珍惜平凡生活的價值。你可以去創造不平凡、去爭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業。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到平凡,都要用它對平凡生活的價值來衡量它自身的價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壞你的平凡生活為代價的,那我認為,這個不平凡就沒有多大價值。真正有價值的不平凡,它應該讓你的平凡生活過得更好,起碼應該能夠兼顧。法國哲學家蒙田說過:一個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英國哲學家霍布斯也說過一句話,他說:那些有野心的人,是捨不得把時間浪費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們把全部時間都奉獻給了他們的敵人。我覺得這些人很可憐,因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東西,他們沒有享受到。
所以我說,一個人活在這世上,一定要珍惜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這個東西比你有車、有房、有錢重要得多。
那麼,有人就會問我,你認為錢不重要嗎?當然,錢也重要,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商品社會里。錢是個好東西,但不是最好的東西,你可以去爭取,但是你不能為了它把你最好的東西扔掉了。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就是我剛才說的,生命的單純,那些普通的、平凡的東西。錢僅僅只是個手段。當然,錢多一點可以給人比較好的心態,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沒有更高的目標,仍然是為錢而生活,那我要說,金錢的最主要的好處你仍然沒有享受到,你在金錢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個人有了錢以後,他就應該干什麼呢?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覺得一個人和金錢之間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僅僅為了錢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時候你的心態是最好的。當然要達到這一步還是需要有一點運氣的。但是我想,即使在沒有這個運氣的時候,你也不要把錢看得太重要。尤其是青年人,你開始的時候肯定是有一個目標的,包括在經濟上會有一個目標。但是我覺得不妨把目標定得低一點,這樣可以更早一點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為錢而活的路上。說起來,我們當年吃的苦並不比你們現在少,但我當時真不覺得物質上的清貧算是什麼苦。我認為我自己最好的作品,實際上就是在我最窮的時候寫出來的,雖然那個時候掙的還不夠自己花,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是真的很快樂。

追求精神的豐富

我們不光要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情,還要在這個世界上帶著情感生活,讓自己的心靈越來越豐富。一個內心貧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貧乏的;一個僅僅關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萬象的美。
這也就牽涉到我接下來要講的問題,人要追求精神的豐富。
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作為自然的孩子,你要順應自然,讓你的生命保持一種單純的狀態;另一個是「萬物之靈」,人是有思想、有靈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屬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個人的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以後,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質量怎麼樣,主要取決於你的精神素質。那麼人有些什麼樣的精神素質?第一個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認識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對世界的美、丑是有體驗的,對生活是有感受的。第三個就是德,道德。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讓自己生活得有意義,有精神目標,必須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實際上前兩個方面牽涉到精神的豐富,第三個方面牽涉到精神的高貴。我重點談談精神的豐富。
我覺得人應該享受自己的智力屬性,享受自由的頭腦,享受獨立的思考。看一個人是不是在過一種高質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兩個東西。一個是好奇心,你對世界、對事物、對知識,是不是有興趣。一個對事物沒有興趣、對世界沒有興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單調的、平庸的。另一個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人應該養成這樣一種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這一點對你幸福不幸福其實非常重要。
其實,在西方一直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強調智力活動本身,比如動腦筋、學習、鑽研、探索事物的奧秘,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就是一種價值,就是一種目的。馬克思說,真正的自由王國是存在於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的。他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活動目的是為了發展人的稟賦、享受人的能力,而不是為了物質生產。馬克思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目標,也就是人人都過真正人的生活,享受人的能力,享受人的精神屬性,我們是可以去爭取的。
作為個人來說,如果你的物質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了,你就應該把享受、滿足、發展你的精神能力作為一個主要的目標和追求。因此興趣就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每個人生下來一定有他獨特的稟賦,這個稟賦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發現不了,但是有一點你可以做到,就是讓自己一般的智力品質發展得好一點,養成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喜歡學習,喜歡動腦子。有了這樣的品質以後,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什麼事情是最適合你做的,你真正的興趣在哪裡了。
人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智力屬性,還應該享受自己的情感屬性。我們不光要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情,還要在這個世界上帶著情感生活,讓自己的心靈越來越豐富。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和一個心靈貧乏的人,他們過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哪怕他們的外在形態是一樣的,比如說在同一個單位、干同樣的工作,但是他們的內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他們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個人是根據自己心靈的豐富和貧乏程度去看世界的。一個內心貧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貧乏的;一個僅僅關心利益的人,他看到的全是利益,他看不到世界的美,看不到世界萬象的各種奇妙之處。你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內心世界,世界的精彩才會對你呈現。
那麼,心靈的財富來自什麼地方呢?途徑很多,到大自然中體驗,欣賞藝術,這些都是。但是我比較強調兩點,一是讀書。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一定要去讀那些最好的書。哪些書是最好的?我很難給你開個書單。但是時間已經給你開了這個書單,就是那些經過歷史沉澱下來的名著。你可以從中去選擇。這樣一個讀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你把人類所創造的那些精神財富占為己有、把它們變成自己的財富的一個過程。
另一條就是,一個人應該養成獨處的習慣,要經常地反省自己,要有自己的內心生活。比如,你可以通過寫日記這樣的方式和自己的靈魂對話。寫日記,實際上是很好的約束自己、督促自己反思的方式。我自己就是通過寫日記,留下了人生中的很多好滋味。這些好滋味不僅僅是童年時代的幾塊糕點,更是我人生中的經歷,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這些東西,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比金錢寶貴得多,而且也可靠得多。
寫日記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讓你生活得更認真。你在生活的時候,不光外在的眼睛是睜開的,心靈的眼睛也是睜開的。因為你是在看,什麼事情對你有意義,什麼東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個好處是,讓你生活得更超脫。當你寫日記的時候,實際上是一個更高的自我,也可以說是一個靈魂的自我,或者說是一個理性的自我,在那裡審視這個身體的自我的活動。通過寫日記,通過獨處,把這個靈魂的自我迎回來,看看它做了些什麼,有些什麼苦惱,然後去開導它。這個過程會逐漸讓你這個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強大。因為你寫日記的時候,你其實站得比你的生活更高。

Ⅳ 哲學家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是來自心靈深處的滿足和愉悅。

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幸福除了身體上的滿足以外,必須包括積極性、責任感、成就感以及愛。

尼采把幸福理解為一種愉悅和滿足的狀態。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或者滿足的答案過於淺顯。

蘇格拉底認為,想要更好地把握幸福,應該以實踐為基礎。幸福是指人們自身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反應。

弗蘭克爾認為,      幸福不僅是實現生命意義的結果,同時也是自我超越的一個意想不到的附屬物。幸福不是追求而來的,而是自然產生的。

亞里士多德從「目的理論」出發,推出幸福是最高的善。

羅素認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點是對人對物的友善的關切」。從心出發,關切(或者說愛)很多人是人們最主要的幸福之源。羅素認為「幸福即為善」是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Ⅵ 幸福哲學經典語句

1、生活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斷前進。

2、當你幸福的時候,切勿喪失使你成為幸福的德行。

3、與其說人類的幸福來自偶爾發生的鴻運,不如說來自每天都有的小實惠。

4、嚮往虛構的利益,往往是喪存的幸福。

5、牛吃草,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還是當一頭黃牛最好。我甘願為黨、為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

6、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7、幸福越與人共享,它的價值越增加。

8、美的東西總是與人生的幸福和歡樂相連的。

9、再深厚的愛,都經不起人家的碎碎念。一句「謝謝你,我愛你!」勝過為了飾愧疚之心而碎碎念出的千言萬語。

10、一切為了社會主義的這種人是最幸福的人。

11、因為上帝恆久不變的大愛,我就能學著去愛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12、忠實於自己是一個人的幸福所不可缺少的。

13、人類之所以感到幸福的原因,並不是身體健康,也不是財產富足;幸福的感受是由於心多誠直,智慧豐碩。

14、必須忍得暫時的痛苦,才會得到永久的幸福。

15、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16、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

17、一件事的價值大小,應看它能帶來多少幸福。

18、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觸摸痛苦。

19、我在鬧,你在笑,這就是幸福。

20、不就範於不幸就是極大的幸福。

21、生活的目標是人類美德和人類幸福的心臟。

22、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23、活著為自己,就會損害別人,活著為別人,自己更加幸福。

24、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

25、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

26、幸福永遠是不會光顧那些不珍惜自己所有的人。

27、最有幸福的,只是勤勞的勞動之後。

28、真正的幸福包含了一個人能力與天資的完全運用。

29、愛是遠遠的城市裡有所依託的幸福。

30、幸福的斗爭不論它是如何的艱難,它並不是一種痛苦,而是快樂,不是悲劇的,而只是戲劇的。

3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並不在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閱讀全文

與如何踐行幸福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年畫盜仙草什麼故事 瀏覽:501
華夏幸福有哪些副總裁 瀏覽:636
我們要找的幸福在什麼地方 瀏覽:288
重慶最美女孩是什麼樣的梗 瀏覽:48
哪些外賣健康些 瀏覽:340
婚姻關系有裂痕怎麼辦 瀏覽:352
身體健康如何瘦小腿 瀏覽:598
非事業編崗位什麼意思 瀏覽:911
劍三貼吧賣號鬼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953
麗江手鼓美女夏夏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967
黑龍江事業工勤能開多少錢 瀏覽:485
他說愛情已遲暮真相大白多少章 瀏覽:281
個體經濟怎麼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 瀏覽:116
管理類和經濟類邏輯哪個難 瀏覽:789
追求愛情都有哪些招 瀏覽:780
諸葛恪替父解圍的故事叫什麼 瀏覽:561
經濟森林是什麼意思 瀏覽:255
為什麼有的人愛情死於婚姻 瀏覽:645
哪個品牌的廣告是講故事 瀏覽:953
嗯寓言故事有哪些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