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給自己和家人積福報
假設這個人,福報只有十萬,如果父母從小就疼他,給他好吃好喝,靠錢買學校給他讀書。大學畢業前,他已經花了十萬。
那他畢業後,去賺錢就很辛苦。因為福報從小就花完,很可憐。所以大學生給小學生打工,老闆很多都是沒有文化的,但不能瞧不起他們,他們有福報。沒有文化不會餓死,沒有福報那就衣食都不能豐足。
教育孩子上,不要給他花太多的錢。花的是你的錢,損的是他的福報。很多人小時候很風光,到了長大了,就可憐了,把福報風光掉了。古人講,要培養老來福報,年輕不要享受福報,把老年的福報都拿來享受。
教育孩子,要懂得尋根。孝順好父母了,孩子自然聽話。頂撞父母,以後孩子就頂撞你。這就是輪回。三代之間也是輪回啊。
所以要把好吃的給父母吃,不要給小孩子吃,給小孩子吃太好,穿太好,都是損他的福報。
宇宙規律中,很多都不能代替。小孩的福報損了,他得自己去慢慢培,你沒有辦法代替的。越是關心孩子,這個孩子以後就很難有出息,太關心了,關心到了牽掛,把他的福報都損了,他以後就要在艱苦中好好培福報了。
那福田中,長輩前輩都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要恭敬長輩和前輩,以後我們當了長輩,後人才會恭敬你。這就是因果。
我們要照顧長輩,勝過照顧晚輩。現在人,都關心孩子勝過關心父母,以後孩子長大了,他生孩子了,也是關心孩子勝過關心你。這就是因果循環。
❷ 大學生的家庭觀念
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
袁林鵬
(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湖北黃岡 438000)
[摘要]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於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但是,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目前卻十分薄弱。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近年來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感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我們應當把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幫助大學生學會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引導大學生在家裡做一個好子女,在學生做一個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到單位做一個好職工,為父母爭氣,為母校爭先,為祖國爭光,為人民謀幸福,奏響成人、成才、成功三部曲。
關鍵詞: 感恩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義
1、有利於弘揚民族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個人類的一種精神美德。中華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們的文化里記載了數不盡的諸如「忠孝雙全」、「望雲思親」、「上書救父」、「綵衣養親」、「哭竹生筍、」「打虎救父」、「籠負母歸」、「鹿乳奉親」(郭居敬《二十四孝圖》)等關於感恩的故事,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淳樸民風;從漢朝一直流傳至今的《孝經》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國歷代的家庭道德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遊子吟》)的動人詩句;廣傳著「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弟子規》)的經典話語,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對「報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以及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知恩圖報,有恩必報,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此君子也;「以怨報德,忘恩負義」,此小人也。 感恩是一種人生境界、精神風貌、工作作風和生活態度。只有用感恩之心回報他人的幫助,才會使我們所處的社會更和諧。
2、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革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讓學生懂得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進而主動去幫助別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具體表現,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由於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在基礎教育階段,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美德教育成了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學會對生活感恩,對一切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感恩,進而增強大學生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進一步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當前,大學生思想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缺乏感恩之心,忘記了那些幫助過、照亮過、愛過自己的人,甚至傷害他們,亟需補上「感恩」這一課。
3、有利於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和諧社會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明確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大學生作為高知識群體,不僅應當成為社會的知識精英,更應當成為社會的道德精英。馬克思認為:「一個人活著不只是在為自己而活著,由於一些千絲萬縷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種程度上樂意為別人而活著,不得不為別人而活著」。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於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為自己考慮,「恩情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一個良好的紐帶,更是連結大到國與國、地區與地區,小到家庭與家庭、人與人,進而支撐起一個社會,所以,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感恩」。感恩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道德價值取向,是道德價值的源泉,家庭、社會和諧的根基。所以開展「感恩教育」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和諧社會,培養現代公民的關鍵環節。因此,進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通過感恩教育,讓大學生以「學會感恩,學會回報」為榮。以「不知感恩,不懂回報」為恥,幫助他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做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表率。
二、大學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現
1、父母的養育之恩被遺失
孝道是一個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學生卻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報父母。有的人不懂得感激父母,與父母發生矛盾就自殺,甚至殺害父母。據浙江省老齡辦統計,1996年至2001年底,全省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涉老案件1.1萬多件,其中贍養案7000多件,占據64%。親生兒子虐待父母達18年,父母不堪忍受憤然報警,2006年4月17日,山東省乳山市徐家鎮某村一位老婦人到乳山市公安機關報案,聲稱其兒子18年對其虐待,並要求和父母脫離關系,甚至毆打父母親。4月17日徐某在其父母不在家的情況下,將父母家的一些物品拿走,在路上徐某遇見其母,母親說了他幾句,徐某便當街辱罵並動手毆打,其母忍受不了徐某的虐待,終於在18年後走進了派出所。除此之外,有的大學生不尊重父母,不按照父母的要求,盲目的去追星、迷戀電子游戲機,導致父母自殺。報載今年上半年來自甘肅蘭州信陽的一個人家,女兒追星追了十多年時間,她的父母也跟隨她一起來到香港,到香港的時候,父親在特別無奈之下在香港跳海自殺,這個女兒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三個人來,兩個人回家去,她一路上還恬不知恥的接受媒體采訪,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絲毫沒有愧色。東南大學曾對該校100多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學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話次數、談論話題、寫信頻率、是否記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統計顯示,82%的學生與父母的聯系方式是電話,主要動機是要錢,僅8%的學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習慣,與父母每周聯系一次的學生只有8%,僅9%的學生每年都能記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學生承認有時向父撒謊。 「一個對父母都日漸忽略的大學生,如何對他人乃至整個社會懷有感恩之心?」還有的大學生畢業生有業不就,成為「啃老一族」,傷透了父母的心。
2、老師的教導之恩被淡化
為了學生成人成才,學校老師付出了辛勤勞動。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還是有個別大學生卻不理解良苦用心,反而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表示出反感、厭煩的情緒。他們不僅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有的人還辱罵老師。報載5月18日無錫市一名年輕女教師身上被捅數刀後又遭割喉而慘死,而後警方調查後發現兇手竟是該教師的學生;不久網路上又批露北京海淀區藝術職業學校學生侮辱頭發花白的辛老師事件;6月9日涪陵區職業教育中心教師何小容被學生活活氣死…..一個月時間不到連續發生影響巨大的三起虐師事件,這不得不讓我們教育人對當今教師生存狀況進行反思。調查顯示,不少有疾瘴或心理有問題的學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就把教師作為仇視的對象,從而進行報復。完全忘記了老師的教導之情。有的大學生把自己把成功完全歸結為個人因素,對學校老師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有的大學生惡意拖欠學費,畢業後不能用實際行動為母校爭光,忘記了「今天我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我為榮」的錚錚誓言。
3、社會的關愛之恩被冷落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他人的關愛之中,都應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前行。可是,個別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冷漠、自私、世故、社會責任感淡化,匯報意識減弱。2006年4月2日《新民晚報》報道:《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讓人心寒》,某區青少年保護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十幾年來為3000多名孤兒和貧困家庭孩子牽線搭橋,使他們得到社會各界的資助,其中大部分已經大學畢業,這些受助者中很少有人想到要對那些幫助他們的人說一聲謝謝。有的人不僅不對幫助過他的人表示任何感激,還無理要求他人無償給自己幫助。如:2006年12月1日《羊城晚報》報道的受孫儷多年資助的張海清,在考上大學後,由於自己過分的要求而導致孫儷停止對其資助,因此張海清寫信給某記者,以侮辱性的語言對孫儷進行攻擊。2007年8月中旬,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行的一次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宣布: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其原因就是受助一年多,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學生的冷漠,逐漸讓資助者寒心。
三、大學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誤區
我國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包辦,只是無私的付出卻不要求回報。許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抱負寄託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未曾享受到的物質條件盡量補償給孩子。只要孩子聽話,自己節衣縮食、做牛做馬也心甘情願。家庭教育成了溺愛和望子成龍的工具。父母不僅為孩子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只要兒女過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根本談不上回報,這就使得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兒女無私奉愛的「單邊行動」。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風的強烈願望需要去博弈實現的背景下,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學習成績優異。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很少涉及精神領域,尤其是缺少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父母的過度溺愛,使不少孩子對來自長輩的愛麻木了;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現在許多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肆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養成了惟我獨尊、驕橫任性的壞習慣。父母的溺愛使他們成了不懂感謝、不願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一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父母應教育子女不能只會接受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從小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家庭教育的必備內容。它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正是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意識很差的孩子,一味的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對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譚振亞教授指出:「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讓他們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這種情感擴展到身邊的人,直至整個社會。」譚振亞強調:對於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加強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2、學校教育存在片面傾向
學校教育淪為升學和就業的工具。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更多地是在關注升學率和就業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育人變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人高學教育教學范圍。一些高校過於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學生自私自利、缺乏修養、情感冷漠,這與高校德育落實不夠,尤其是忽視感恩教育有關。感恩教育本來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學、大學校園中被忽略甚至被遺忘了,這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既然中學感恩教育沒有落到實處,高校德育理應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高等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成人」為出發點,讓學生「先成人再成才」,努力培養「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這是高校德育的重點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須加強的重要原因。一些學校領導和老師認為「德育是軟指標,智育是硬指標」,出現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在升學和就業的指揮棒下,許多學校把文化課當成了唯一,德育課成了空喊的口號,造成了孩子們情感教育上的漏洞。高校以學歷和職稱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師不但數量少,還的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一些大學生進入情感疏導的荒漠。
3、社會教育存在偏差
社會教育變為慾望和功利的工具。現在社會上各種不良影響的增加,社會風氣的敗壞,奉獻社會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報答,給涉世之初的大學生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全社會應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熱潮,倡導、弘揚感恩文化,共同營造知恩報恩的好風氣,從而使人們在感恩的氛圍中共同走向和諧。只有人人懷有感恩之心,處處心生感激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世界也因此才會多一分陽光、少一點冷漠,我們對年輕一代的教育才會更加有效。 中國人傳統的育子觀念造成大學生獨立意識普遍較差。在西方國家,無論貧富貴賤家庭的孩子,在年滿18歲後都是以向父母伸手要錢為恥,而我國的學校和社會卻沒有給大學生提供足夠的養活自己的機會,這就使得大學生把向父母伸手當作「理所當然」,感恩無從談起。當前,社會上一些人不知榮辱、不分美醜、不孝父母、不講城信,給在校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四、加強大學生感恩意識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環境進行宣傳教育。
利用環境進行宣傳教育,讓校園里洋溢著濃濃的感恩之情。一、高校要善於結合傳統節假日、重大事件,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廣播台,播放感恩的詩歌、散文,播音員講感恩故事,播放感恩歌曲;懸掛張貼以感恩為主題的標語牌、橫幅等;在宣傳欄里張貼以感恩為主題詩歌、散文、故事等材料;出版以感恩為主題的牆報、校報等來引導大學生知校、愛校。二、高校要通過發現、樹立感恩典型,用先進人物的優秀品德和模範行為感染和影響大學生。可以開展「大學生道德標兵」、「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標兵」等評選活動,引導大學生把學會感恩作為改造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大學生置身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就會時刻感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著濃郁的情感氛圍,感悟著校園環境所傳遞的感恩之情。
(二)舉行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激身邊的人和事開始,感激父母的養育、教誨,感激老師的導航、栽培,感謝社會的關愛、引導。一、高校要善於創設一定的教育情景,激發大學生強烈的感恩情懷。如參觀烈士陵園,走訪孤兒院、敬老院,看望貧困戶,學生黨員宣誓大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獎助學金發放大會,給寒假留校貧困大學生拜年等,通過開展這些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內到外,由點到面的活動,進而教育大學生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社會,感激一切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二、高校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大力弘揚感恩文化。針對青年大學生閱歷淺、社會經驗缺乏等特點,要組織他們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通過社會調查、勤工儉學、義務勞動等活動,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如不少高校開展的「算一筆感恩帳」、「寫一封感謝信」、「舉辦一次感恩演講」、「做一次感恩作業」等,利用不同的時期,全校組織以「感恩」為主題的月教育活動,如青年志願者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獻愛心活動等。院系、班級可根據自身特點,舉行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每學期每一個班級舉行一次「感恩教育」主題班會或團組織生活會等等。
(三)學科滲透感恩教育。
各學科也可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進行感恩教育。第一、高校要抓住「兩課」教學主渠道,開展感恩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讓教育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堂上,我們可以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感恩教育,讓大家認識到:感恩作為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是大學生全面成長不可或缺的知識成分。因此,感恩意識的培養應該成為高校公民道德基礎教育中不可遺漏的一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開展了具有針對性的感恩教育。在《大學語文》課組織現場命題作文比賽;在音樂課教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感恩的心》,使感恩歌曲響遍於學生的心間;在《社會調查》課上組織學生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情況問卷調查,並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在《心理學》課上開展題為《擁抱親情》的心理教育活動;在政治課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家庭收入支出情況」的調查報告;綜合實踐課組織學生製作「愛心卡」獻給父母老師等等。這就使德育和學科教學的相互滲透更加有效。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全員參與、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方式,並充分注意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讓學生在緊張學習中不忘感恩,在成長進步中牢記報恩,教育學生如何識恩、知恩、施恩,成為傳承中華文化、銘記知恩圖報的新時期人才,也以此增強同學之間的相互理解,融洽人際關系和校園氛圍。第二、高校要以感恩教育為切入點,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組織學生收看「道德標兵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辦感恩知識講座,校友座談會,辯論賽等,幫助大學生明確什麼是感恩、為什麼要感恩、怎樣感恩等。第三、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陶冶大學生的感恩情懷。可以通過各種圖片展,漫畫比賽,攝影大賽,徵文大賽,模擬法庭等,幫助大學生形成比較穩固的道德情感。
❸ 如何才是為子孫後代計
文天祥:「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出師表》寫得非常真摯,震撼人心,催人淚下。 陸游: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出師表》的藝術成就無人能比。 陸游:「《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出師表》非常值得學習研究,汲取教訓。 陸游:「《出師》一表千載無」(《游諸葛武侯台》) ——《出師表》的藝術成就無人能比。 陸游:「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 ——《出師表》的藝術成就無人能比。 陸游:「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狀》) ——《出師表》字字珠璣,是篇不刊之論。 杜甫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❹ 曾仕強:如何做,才能給子孫後代積德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發了財,他一定要回去造福自己的家鄉,一定要在家鄉修橋、造路,然後蓋一些學校,這就是分享。你懂得分享,你的祖宗會因為你而受到尊重;你懂得分享,你的子孫會因為你而得到福氣。
所以,一個人富有後不要神氣,不要驕傲,因為你的富有大部分是因為「祖上有德」,只有小部分財富是你自己辛苦勞累得來的。我們應該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才會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積德,這是非常重要的。
❺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做些什麼
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培養自己健康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是用幾句話可以說得清的,但原則是:有益於社會的、有益於人民的。
祖國統一非一日之力可以達到,但要密切關注和行動起來做有關的事情,但出發點仍是有利於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之事情,不能過激,傷害了人民之血濃於水的感情。
保家衛國,為強軍夢而奮斗。眺望歷史的長河,是一把辛酸淚。弱兵,則國危;無兵,則國亡,驗之於古,證之於今。況且,兵不能戰,是謂無兵。
凡大國,必有強兵,古今中外,無一例外。所以,我願獻身國防,把這份滿腔熱血灑在這片忠誠澆鑄的土地上,「一朝立下報國志,終身不移報國心。」
(5)大學生如何為子孫後代謀幸福擴展閱讀:
習近平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提出5點主張:
第一,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
兩岸中國人應該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系於民族復興。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兩岸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
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
第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華智慧,既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裡人商量著辦。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兩岸雙方應該本著對民族、對後世負責的態度,凝聚智慧,發揮創意,聚同化異,爭取早日解決政治對立,實現台海持久和平,達成國家統一願景,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祥和、安寧、繁榮、尊嚴的共同家園中生活成長。
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台灣任何政黨、團體同我們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礙。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爭斗、以雙贏取代零和,兩岸關系才能行穩致遠。
我們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系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第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和平統一前景。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系就能改善和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就會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動盪,損害台灣同胞切身利益。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
「台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廣大台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是我們的骨肉天親。我們堅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一如既往尊重台灣同胞、關愛台灣同胞、團結台灣同胞、依靠台灣同胞,全心全意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兩岸同胞要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
第四、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和平統一之後,台灣將永保太平,民眾將安居樂業。
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桿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第五、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
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❻ 想要為子孫後代積累福氣,只需要哪三點就夠了
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做人,懂得感恩,樂於幫助他人,誠實守信,保持善良,凡事保持一顆樂觀積極向上的心。
❼ 大學生應如何熱愛祖國
要有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信念,也要體現中國公民的文明形象和風范。要認識和尊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第三要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相信我們偉大的祖國,努力建設祖國,使我們的祖國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促進民族團結要求大學生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平等對待少數民族同胞,尊重各兄弟民族文化,堅持原則、明辨是非,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維護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大學生還應維護國家的統一,充分理解國家在這方面的方針與政策。
大學生還應該增強國防觀念。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家安全,促進國家的統一與發展,我們需要強大、鞏固的國防。大學生應積極接受國防教育,增強國防意識,自覺地履行國防義務。增強國防觀念,大學生報效祖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大學生履行國防義務、關心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通過學習國防知識,提高國防意識和素質;參加軍事訓練,學習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參加國防教育活動,增進對國防的感性認識;關注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強化憂患意識,大學生們不僅承擔起了公民的責任,更加落實了愛國主義的實質。
大學生們是當代社會最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部分,應該充分了解新形勢下的愛國主義,努力為愛國主義注入新鮮的血液。大學生們應該理性的看待國際形勢,正確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領域內的影響。一方面要堅守愛國的信念,地域信仰有不同,但報效祖國之心不可變;另一方面,大學生們應該開闊眼界,與時俱進,努力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運用到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上來。每個大學生應該努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新愛國主義的內容與形式,增強其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吸引力。承前啟後,繼承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的寶貴財富,開創面向時代,面向世界的愛國主義。身為黨員與團員的優秀大學生更是傳播推進愛國主義的先鋒,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踐影響身邊的同學。在廣大學生們團結一致的推動下,愛國主義才會更加具有活力。當然,作為一名學生,學習仍然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也是愛國精神的體現。
❽ 如何為子孫計
周 桂 鈿 中國人經常重視如何為子孫計劃。有的說男人為子孫計劃比較長遠,說明對子孫愛得深,愛得遠。有沒有道理呢?這是可以討論的。 中國傳統重視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中國傳統比較重視為子孫計。中國每個人都是愛子孫的,都以自己認為最好的辦法為子孫設計。這些設計就體現自己的思想境界。《紅樓夢》中「好了歌」,其中說到「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是子孫忘不了,痴心父母歷代有,孝順子孫誰見了?」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觸龍太後愛子要留兒子在自己的身邊,不讓他出去經風雨見世面。營盪愛兒子,讓他不勞而獲,不食其力,坐享別人的勞動成果。漢代獨尊儒術,經學盛行。精通一本經書,就可以出仕當官,享受榮華富貴。因此,當時有人認為,遺留給兒子千金,不如教會兒子一經。千金可能被偷,也可以花完,而一經在心,既不怕偷,也不會消失,會陪伴終身。宋真宗《勵學篇》說:「富家不用買良田……《五經》勤向窗前讀。」因為書中什麼都有,只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就可以得到金錢美女,名譽地位,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因此又有一句名言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說法被批判了幾十年,我們可以從中剖析出合理的顆粒,進行創造性的轉換。讀書,就是學文化。萬般指沒有文化的人群,這里包括當了大官的,擁有巨大財富的,身份是貴族的後代,以及各種各色人等。當然也包括沒有文化的工人農民。有的人認為這話是貶低了工人農民。實際上,工人農民在封建時代,還需要貶低嗎?本來就是處於最下層。雖然也有人將民與「天」並列,農民的地位也仍然是最低層的群眾。因此,過去很多農民都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再窮,也力爭為子女的教育創造條件。許多人也因此學到文化,為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也光宗耀祖,實現了中國人傳統價值觀。學習文化,學習知識,在任何時代都是有進步意義的。 《漢書·疏廣傳》載:「廣既歸鄉里,日令家共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問其家金余尚有幾所,趣賣以共具。居歲余,廣子孫竊謂其昆弟老人廣所愛信者曰:子孫幾及君時頗立產業基址,今日飲食費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說君買田宅。老人即以閑暇時為廣言此計,廣曰:『吾豈老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贏余,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聖主所以惠養老臣也,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餉其賜,以盡吾余日,不亦可乎?』」 這一大段話不太好理解,試譯如下:西漢宣帝時一位大官叫疏廣,告老回到家鄉,每日讓家人提供酒食,請宗族親屬、過去的老朋友和賓客,一起娛樂。多次問家裡剩金還有多少,趕快拿出去賣了用來供應酒食。這樣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自跟宗族老人中與疏廣關系最好的人說:「子孫希望趁疏廣在時稍微建立一點產業的基礎。現在飲食快把財產消費完了。應該從老人的角度,勸說疏廣買一些田地與住宅。」老人就在閑暇時給疏廣提出這種想法。疏廣說:「吾難道老糊塗了,不想子孫的事了?我想已經有了舊的田地與住宅,讓子孫在那裡勤勞,足夠供給衣食,與普通百姓差不多。現在再給他們增加什麼都是多餘的,有了多餘的就會使子孫養成懶惰。如果是賢材,財富多了,就會損害他的志向;如果是蠢材,財富多了,就會增加他的罪過。而且,富人,容易招群眾的埋怨。我既然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教育子孫,也不想增加他們的罪過而又被很多人埋怨。另外,這些金錢是皇帝用來給我養老的,所以我與鄉親、宗族共同享受皇帝的恩賜,以度我的晚年,不是可以嗎?」這里必須說明的是,疏廣不是反對發財,只是反對給子孫留下太多的財富。子孫不是靠自己的勤勞獲得過多財富,對於他們的思想有腐蝕作用,養成懶惰的生活習慣,產生不勞而獲的觀念,逐漸走向腐朽墜落,最後害了子孫後代。 這一段話的意義在於,一般人富貴了就想的是封妻蔭子,給子孫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自己享受了一輩子,也讓子孫享受一輩子或者半輩子。但是,我們從歷史上看,很多人雖然留了很多財富,子孫都不會享受一輩子的。名門之後,還想高人一等,結果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享受少而受苦多,有出息的更少。在東南亞的華僑,有很多人發了大財,但是,傳到第二代,就破產了。電腦王王安有若干億美元的財富,傳到第二代也就破產了。所謂「富不過三代」。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問題就在於有錢人家不是花在培養子女的教育上,不能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是用所有的財富任其消費,以為這樣就是愛心的充分體現。實際上,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坐食山空」,即使有金山、銀山也會花完的。古人早就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所產生的不良後果。王符說:「嬰兒有常病」,「父母有常失」,「嬰兒常病,傷飽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癎」,「是故媚子以賊其軀者,非一門也」(《潛夫論·忠貴》)。嬰兒經常有一種病,就是過飽引起的疳積病。這種病是父母的溺愛子女引起的,由於溺愛,哺乳太多,賊害其身體。象這種病不僅出現於一個家庭,普遍出現於許多家庭,說明這個問題是帶有普遍性的。現在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鑒於古人的教訓,我們應該如何為子孫後代計劃呢?
❾ 如何才能為子孫後代,積累更多的福氣
多行善積德,樂於助人,不去欺負老弱病殘,多做善事,多去廟里燒燒香拜佛,不殺生。
❿ 都說行善事能為後代謀福報,真的是這樣的嗎為什麼
要多行善事,子孫才會有後福。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左傳),「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盧梭)。中國人歷來講究「善行」與「善報」,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情懷。講善良、行善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善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
確實要多行善事,特別是家裡長輩,因為老人是根,根深才能葉茂。老人無德,家裡遭殃,有可能報應到他自己,也有可能隔代報應。因為根爛葉黃。
這家女主人也是自私透頂,女兒生小孩,都不管,她自己在家裡,等生出來給個紅包了事。還不管自己的父母,聽說他父親是八十幾了,骨折趟床上,沒人管,餓死的。她是養女。就她一個子女。
所以,很多事實告訴我們,我們做人做事要有正念善良,心念一動,八方震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