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學中錨定式啟發有沒有確切的定義
1、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思考和判斷事物的一個立足點,故又稱「錨定式啟發」;
2、作為一種心理現象,錨定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比如,摘菜時,即使遇到不認識的蔬菜,首先還是想到把看上去很粗的莖、很老的葉子去掉,為什麼呢?因為以往其他菜的經驗告訴自己這不夠嫩、不能吃。當然,結果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了(比如生菜葉子);又比如,許多人害怕坐飛機,一提到坐飛機首先想到的是有可能失事。但事實上,飛機失事的概率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遠遠低於每年車禍的死亡人數。可為什麼人們有那種錯誤的認識呢?因為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錨定位置」,過去接受了大量飛機不安全的信息,所以一提到就很容易想到這些危險了。這些都是「錨定啟發」帶來的後果;
3、在實際應用中,許多商家也會利用「錨定啟發」的原理來促銷,包括超市貨架上的貨物如何擺放,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整齊擺放於貨架上是會被認為是「正品」、尤其是貨架上在特殊位置單獨擺放的商品多半會被認為是「高檔商品」,而在一個大籃子里堆在一起標價的往往會被人認為是「特價商品」。由此,就可以利用錨定效應針對不同的客戶滿足不同的需求了。而某家超市的定位是什麼檔次,便取決於這些貨物樣式、店堂內的格局了。就好像家樂福這樣的大賣場和屈臣氏超市就是完全兩種體驗。但是,很有可能裡面有同樣的商品卻賣了不同的價格,原因就在於客戶心中的那個「錨定」標准而已!
② 錨點在心理學是什麼意思
人類在進行決策時,會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這稱為錨點),即使這個資訊與這項決定無關。
在進行決策時,人類傾向於利用此片斷資訊(錨點),快速做出決定。在接下來的決定中,再以第一個決定為基準,逐步修正。但是人類容易過度利用錨點,來對其他資訊與決定做出詮釋,當錨點與實際上的事實之間的有很大出入,就會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
舉例
假設A店和B店都陳列完全一樣的三千五百日圓混裝餅干。
A店主要是賣一千日圓左右的餅干為主,所以客人看到三千五百日圓的商品,會覺得「貴」。但是B店大多是賣價格在五千日圓上下的餅干,看到三千五百日圓的混裝餅干,會覺得「便宜」。
錨定效應的最初描述來自心理物理學。當沿著連續體判斷刺激時,注意到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刺激用於比較其他刺激(這也稱為「末端錨定」)。
影響因素
1、心情
廣泛的研究將悲傷或沮喪的情緒與對問題的更廣泛和准確的評估聯系起來。因此,早期的研究假設,情緒更沮喪的人比情緒更快樂的人更傾向於使用錨定。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出相反的效果:悲傷的人比心情愉快或中性的人更有可能使用錨定。
2、經驗
早期研究發現,專家(在某些領域具有高知識、經驗或專長的人)對錨定效應的抵抗力更強。
3、個性
研究已將錨定的易感性與大多數大五人格特質相關聯。宜人性和盡責性高的人更容易受到錨定的影響,而外向性高的人則不太可能受到影響。另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對新體驗持開放態度的人更容易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
③ 錨點效應是什麼意思(錨點在心理學是什麼意思)
所謂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錨定是指人們傾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已採用過的估計聯系起來,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當人們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你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隻錨一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好壞也就評定出來了。
既然沉錨效應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如此巨大,那麼就有必要深入分析沉錨效應形成的原因,弄清其所以然,把握它,運用它,讓它為我們服務。
沉錨效應的形成,有深刻的心理機制:當關於同一事物的信息進入人們的大腦時,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給大腦刺激最強,也最深刻。而大腦的思維活動多數情況下正是依據這些鮮明深刻的信息或表象進行的。雖然這一信息或表象遠未反映出一個人或一個事物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