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關於如何增強群眾幸福感問題

關於如何增強群眾幸福感問題

發布時間:2025-02-18 11:27:41

㈠ 增強人民「幸福感」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鮮明導向,以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為核心,以完善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體系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努力建設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幸福中國。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立足當前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堅持每年都要辦成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讓群眾看到更大變化、得到更多實惠。要把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作為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礎和核心。突出抓好農村居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四個群體」增收,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和幫扶「五大增收渠道」,尤其要把農民收入增加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必須指出,我省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是實際收入的倍增,而非名義收入的倍增;是結構優化、惠及大眾的倍增,而非簡單的平均數倍增。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兩個同步」要求,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確保如期實現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體系建設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長遠和根本性的作用。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著眼根本加快構建體系,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進行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范化建設、長效化推進。要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住房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六大體系」為保障,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構建體系是中央對江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的鮮明要求,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在落實好現有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思路、創新政策舉措,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路子。
民生幸福工程是一個內涵豐富、政策性強、關聯度高的系統工程。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系,處理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在不斷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更加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我們不僅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且要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民生改善上;不僅要講平均數,而且要重視大多數;不僅要繼續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而且要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我們要始終堅持在加強民生保障的同時,重視增進民眾幸福感;在實現個人幸福的同時,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整體幸福感。
民生幸福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動態過程。必須按照「當前可承受、未來可持續」的要求,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統籌兼顧,又要突出重點,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基層基礎,加強檢查考核,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經濟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把增進民生幸福貫穿於「兩個率先」全過程。
民生大於天,幸福最關情。人民群眾是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的主體。我們要堅持群眾路線,強化群眾觀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民生幸福工程,最大程度地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民生幸福工程的實際成效,共創更加美好生活,共享更加幸福中國!

㈡ 怎樣才能使群眾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途徑: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前提。

2、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燃斗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3、聚焦「一老一幼」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社區日間照料服務,創新智慧養老,精準對接老年人供給和需求。同時要注重孩子們的教育和培養工作,社區要多手戚開展公益性校外實踐活動,讓孩子們首先把身體鍛煉好,確保身心健康。

4、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常態化運行。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力,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特別是針對老舊小區、15分鍾便民畢段陵服務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精準制定措施,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完善服務群眾長效機制。

5、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同時對特殊困難人群進行扶持和救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著力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打造宜居舒適便捷的人居環境。

㈢ 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此,要改變單純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動調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投向民生,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促進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實現民富國強。要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為人民群眾編織結實細密的社會保障網路,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生存保障的基本權益問題,解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體面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

㈣ 如何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標。這一原則是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石。
2. 在發展過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將增進民生福祉視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化,並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3. 重點關注「一老一幼」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社區日間照料服務,創新智慧養老模式,精確滿足老年人和兒童的供需。同時,加強青少年教育和培養,通過社區開展的公益性校外實踐活動,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
4. 常態化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集中解決群眾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如簡化群眾辦事流程,特別是針對老舊小區改造、15分鍾便民服務圈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制定精準措施,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建立長效服務機制。
5. 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領域提供基本保障,對特殊困難群體給予扶持和救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營造宜居、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

㈤ 如何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突出重點。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是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礎工作,也是重點工作。首先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憂民之所憂。
2、補齊短板。突出重點並不意味著平均用力,而是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把有限的資源投放在最需要、最關鍵的領域、對象和環節。當前民生領域的短板有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安全網不夠嚴密可靠,大城市交通擁堵,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問題較為突出,一部分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家庭生活困難,生產安全、食品葯品安全、社會治安形勢仍然嚴峻復雜,學前教育供給不足,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健全、質量有待提高等等。
3、建立機制。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解決重點領域、重點對象的生產生活難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只有良好的願望和空洞的許諾,不能只有一事一議的臨時措施,也不能只靠突擊式、運動式的工作,必須建章立制,通過完善制度和政策,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給人民群眾以穩定的良好預期。一要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完善決策機制,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4、促進公平。人們常說,不平則怨,不平則鳴,甚至不平則亂。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石。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今天,多方面的發展差距以及許多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是影響人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一要深入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為有序。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各種非法收入,推動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5、引導預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6、共建共治共享。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任務。共建共治共享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時代的體現,不僅適用於社會治理,同樣也適用於更大范圍的民生建設事業。共建、共治、共享三者密切聯系。共享是目的,共建共治是途徑和方式,共建共治是為了共享,共享必須依靠共治。

閱讀全文

與關於如何增強群眾幸福感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會經濟趨勢越好說明什麼 瀏覽:47
辦健康證是什麼時候辦的 瀏覽:733
愛情來不來該怎麼辦 瀏覽:406
為什麼帥哥比美女五官精緻 瀏覽:555
國旗的故事國家是一個什麼的概念 瀏覽:339
中等婚姻里遊魂是什麼意思 瀏覽:69
企事業單位分哪些板塊 瀏覽:849
為什麼美女皮膚都那麼好 瀏覽:805
美女去海邊游泳都穿什麼衣服 瀏覽:582
最公平的事業是什麼 瀏覽:190
每夜一個鬼故事更新到多少夜了 瀏覽:977
孔夫子為什麼要談愛情 瀏覽:616
美女是肥西哪裡人 瀏覽:348
孤兒的我不懂愛情怎麼辦 瀏覽:541
只是一種愛情的游戲是什麼歌 瀏覽:384
成年人的愛情vlog是什麼 瀏覽:492
社會經濟有哪些形式 瀏覽:811
豬和哪些生肖做事業相合 瀏覽:850
哪個軟體有美女舞蹈視頻看 瀏覽:175
我國的海洋探索事業的成就有哪些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