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的幸福觀主要強調個人幸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
儒家所倡導的幸福觀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佔有統治地位,對中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響最為深遠。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沖擊、西方價值觀受到追捧以及國人普遍感到精神無根的當今社會,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在幸福觀問題上的思想和觀點,對於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五福」幸福觀
中國傳統文化對幸福問題的系統探討,始於春秋中葉以前的《尚福,威用六極」的思想,這一思想直接影響了中國古代傳統幸福觀的發展,儒家、道家、墨家均對解釋和發「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這五方面內容構成了幸福的要素,而六極的內容則是遭橫禍短命夭折、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憂愁而不得開心、睏乏於財、貌狀及醜陋而遭人厭惡、志力懦弱而常抱驚懼之心。由此可見,五福皆是吉祥好事,而六極則皆是窮極惡事。福者,人之所欲,皆嚮往之;極者,人之所惡,皆畏懼之。重要的特點:一是把福與禍視為綜合性概念,福與禍包含有豐富的內涵,福有五種,禍有六極,五種幸福要素的綜合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獲得幸福的標准;二是把福與禍放在一起討論,要認清什麼是福,就必須分析禍,從福與禍的比較中尋找幸福的真義;三是把幸福與道德聯系起來,將愛好美德看成是幸福的一種表現形式,「攸好德」既體現為個人的品德,同時也是個人獲得幸福、避免災禍的實踐路徑。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觀
幸福觀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壽命、富貴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運決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夠通過人的努力而獲得。
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於任何物質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貴貧賤之上的一種心理體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吃粗糧,喝生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不正當的財富和官職就像過眼煙雲。在孔子看來,幸福與物質的豐裕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採取「不義」即不道德的方法獲得富貴,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Ⅱ 中國古代的幸福觀特點
你好、
中國古代人一般注重的是天倫之樂,而古今貫通的一點就是百姓以食為天,有溫飽、有屋有物,安居樂業,無戰亂,就是中國古人的幸福觀、
Ⅲ 中國人如何定義古代和現代的幸福
所謂幸福最主要的就是:心裡的滿足。
所以看古代人幸福還是現代人幸福主要看誰的心裡滿足更大,需求的到滿足越多。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說過:從低級到高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看看古代大多數人能達到第幾層,而現代人能夠達到第幾層,答案可想而知,當然是現代人能夠實現的更多一些,注意:我指大多數人,不是絕對。
Ⅳ 調查:中國古代哪個朝代人民生活最幸福
宋朝。1:宋朝是所有封建朝代中財政收入最高的。
2:宋朝市場經濟發達
3:軍人待遇高,家人都受國家照顧
4:人民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