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指數高是什麼意思_你的幸福指數有多高
周開是一家知名IT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因工作需要,他經常往返於國內外各大城市,經常出入五星級酒店,每月拿著數目不菲的薪水,結交的都是一些地位相當的人。在別人看來,這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周開卻並不開心,他常常有一種心力交瘁的感覺,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他甚至有時懷疑首敏搭自己這樣累死累活的意義。其實周開正是眾多IT人的一個縮影――不錯的薪水,不錯的福利,不錯的社交,卻不知道生活的幸福在哪裡。IT人,在光鮮外表的背後,你的幸福指數有多高?
沒有生活的生活
張穩
在你眼中,幸福是什麼樣的?這個話題,我本來想請一個IT人自己談談。「恐怕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他猶豫了一下為難地說,「要我寫,是安排不出來時間的,要麼是我們聊聊,你動筆整理整理」。我知道他很忙,幾次電話聯系,都在飛來飛去,平時也沒有在凌晨一點前睡過覺的。事情這么定下來了。結果等他飛回來,卻告知,來了個前來拜訪的大客戶,要全程接待,結果「三十分鍾」的「預約」也被取消了。
沒有周末,工作日的業余時間也是在辦公室加班度過的,甚至吃飯還要反復考慮時間成本,在我印象中他是標準的「No Life」的人――從一大早睜開眼睛起,就開始想工作的事;一天之中,用最短的時間處理掉吃喝拉撒洗澡之類的瑣事,吃最容易咀嚼並吞咽的食物,並盡量少喝水,以減少這些「意思不大」的事及其副作用所侵吞的工作時間;不斷探測睡眠究竟可以有多短,從而把越來越多的睡眠時間改良為工作時間;盡量把一些當天沒處理完的事情留在夢中思考,以提高醒來後的工作效率……至於休閑:看電影、逛公園、旅行、甚至發發呆什麼的,更是門兒都沒有――這是FT中文網對「No Life」的定義。
與此同時,我也收到了一個剛剛進入實習階段的大四學生的來信:「我已經在北京了,過來兩天了,在一家軟體公司,實習生的身份。這邊好累啊,我才來兩天感覺好像過了兩個月,這里的員工晚上11點之前幾乎沒有人走,全都加班到幾乎12點,而且聽他們說天天如此。我現在每天除了晚上睡覺6個小時、中午吃飯2個小時,其它時間全在公司,我11點半走都算是走得早的。在公司的地下室里,一共住了15個人,就是一張拿旦板床,要不是這邊有同學,我第一天晚上都沒有被子和褥子。跟這里比起來,學校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堂,太懷念上學的時光了,呵呵,不過也沒有那麼好的事情了。我現在被分在測試組,但是我們組從組長到組員全都在外面出差,我一個都沒見到,看來以後如果留下也得全國跑了。剛來的時候感覺特別不適應,覺得這里哪是工作啊,簡直是拚命,而且條件和工作壓力都讓人喘不過氣。不過現在好多了,我已經適應一些了,雖然業務上還是比較吃力,但是,心態已經平和了,拼唄,能生存下來就是勝利了。我會努力的。」
還有一個做媒體同行的朋友,也是個「No Life」的典型代表。「可以一天工作到凌晨天擦亮,第二天一大早又繼續跑發布會,凌晨睡覺前還在嘀咕第二天要采訪什麼人,還不放心地最後再上一次網查些相關資料,不出去吃飯的話,叫個盒飯扒拉兩口就好了,眉頭微促,還在思考工作;早上一醒,馬上看時間,然後嘀咕幾點有什麼事,幾點有什麼事。看演出、逛商店、和朋友吃飯好像活該排在行程之外,是行程中的標准非必要活動項。」
就在我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由於長期的伏案,腰和頸椎又開始隱者拿隱地疼了起來。因為腦力勞動比較集中,頭痛一直周而復始,從未停息過。但一個朋友在遙遠的深圳發來一條簡訊,說她正在花店裡,男朋友買了三支玫瑰花送給她,漂亮的老闆娘還送了幾支情人草,她現在滿眼都是春天。
生活永遠忙忙碌碌,幸福往往只來自生活中的一個細節。
當幸福照進現實
張錦輝
談起幸福這個話題,多少有點感覺是無病呻吟,就像《武林外傳》里吃飽了撐著的錢員外問他的母親:「幸福在你眼中是什麼?」他媽媽被問得一怔,「不愁吃,不愁穿,不為明天發愁!」「可是你關心過我的內心嗎?你知道我到底要什麼嗎?」錢員外眼中的淚水讓他看上去很委屈。幸福,這個體驗起來極具個人特徵的東西,一旦與現實結合起來,總會不自覺地難以琢磨、單薄與蒼白。
我認識的一個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男孩,在一家頗有名氣的IT公司做軟體工程師,月薪5000元,其他的福利補助另算。這樣的薪水,足以讓畢業不久的菜鳥羨慕了。可這個男孩卻很是郁悶:
論工資吧,表面上看還過得去,可你不看我工作的時候是怎麼地累死累活,平時加班不說,周末還動不動地被一個電話遙控到辦公室去了。還有辦公室的那個老傢伙,動不動地倚老賣老把自己懶得做的垃圾活推給我做。還有同部門的那個英國人,下班點一到馬上就拎包走,有時項目趕進度勉強加點班就公然向老闆叫囂,干比我少多了的活,卻拿著比我還多2000元的工資,還天天發牢騷說累,憑什麼啊?難道就因為他是外國人!
論公司效應吧, 名氣在國內還可以,但與世界級企業的距離,差的不是那麼一小截,而是遠遠地看不到邊。我的一同學,在IBM上班,人家一提起公司就是滿臉的熱愛。要是換做我的話,那也當然,人家IBM本來就是牛。出差就住五星級酒店,出門就打的,福利好的還包酒店的洗衣費、健身課程費。人家真是爽啊!賊羨慕!
論個人發展吧,雖然老闆很重視我,但把他付給我的工資與給我安排的活對比一下,要是換作在世界500強里,我的工資肯定翻倍。我可以早日擁有自己的房子,買車的計劃也能早一步實現。也不能這樣只說錢,俗!重要的是,我要是在世界500強的話,在國際化辦公環境的熏陶下,我也能早日進化成國際化人才,說不定不出三五年就成為獵頭頻拋橄欖枝的搶手貨。
但回顧一下兩年前,他對未來關於幸福的設想,具體如下:
要是能進一個能提供較為全面的培訓的公司,做一份能全面提升自己能力的工作,我就很滿足了。
當然, 工資福利等不求很高的水平,但至少要滿足溫飽和偶爾的奢侈欲。
第三,當然是要在大城市裡。因為機會多嘛,這是自然的。
最後, 一個關於長期的美好的期待――早日擁有自己的房子和車子。
現在對兩年前後做下對比――有關公司的設想實現了;有關工作的設想實現了;有關工資的設想,也實現了;有關城市的設想,在深圳,一個走在時尚前沿的城市,也實現了。對比之下,似乎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很多煩惱好像是這個男孩自找的。
這裡面還有一段插敘――在這個男孩工作不到一年的時候,他的母親被查出患有類風濕心臟病,他很想給母親找最好的醫院,用最先進的儀器,請最好的醫生,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感受到母親對他來說是如此重要,而在他有限的經濟能力面前,生活又是如此殘酷。 當幸福照進現實,幸福就像中了頭獎一樣概率稀薄,也像喝口白開水一樣唾手可得。
新成功時代
胡今天
曾經看過的一個很老的美國電視劇《Life Goes On》,深深打動我的心,所以至今印象深刻。故事是圍繞一個平凡的單身母親和一個智障兒子展開的。小男孩因為有嚴重的智力障礙,經常遭到周圍不懂事的小朋友的捉弄和嘲笑。更為嚴重的是,鑒於小男孩的智力障礙,周圍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接收他,都建議把他送到特殊學校。小男孩也意識到這些,他非常努力地去說每一句話,卻常常出錯,小男孩變得更加自卑,不敢與人交往,不願意外出。男孩的媽媽去拜訪了校長,她說她的兒子非常善良、樂於學習、非常勤奮,有非常好的潛質。為這樣的母愛感動,校長破例答應接受這個小男孩,說是半年後再看具體的情況。
入學後,小男孩真的很勤奮地向達標靠攏,但明顯可以看出他對結果感到十分不安。但小男孩的母親發現兒子橄欖球打得不錯,便在業余時間常常和兒子一起玩,當她覺得兒子的水平可以去參加一場橄欖球賽的時候,便建議兒子試試看。起初,兒子還是不情願,因為在別人的眼中「他是不正常的」給他留下了嚴重的陰影,但同時他確實也想證實一下自己。於是,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報名參加了比賽,他的母親和他一樣不安。在球場上,小男孩反應很靈活,不僅正常,甚至可以說很優秀。母親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來了。在這場球賽中,小男孩被評為優秀球員。不過,更重要的是,他由此建立起了自信,開始主動地和同學們交往,也能積極地看待偶爾的錯失,性格變得越來越開朗活潑。
這個故事最打動我的, 是這位母親,她並沒有按社會公認的標准給孩子定性為弱智。當孩子傾向自閉的時候,也沒有按社會公認的標准帶有強迫性地去要求他這樣做或那樣做,而是去觀察、發現孩子的優點、潛力,讓孩子發現自己、主導自己。其實,沒有自信,哪來積極?這是人的天性。我們有很多家長,因為面子,而需要孩子這樣或者那樣,而將孩子的天性拋開不管。反觀我們自身,又何嘗不是?我們常常按照社會常規公認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渴望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徑。現在非常流行個人魅力成功論,很多企業都在開辦領導力培訓、演講能力訓練、微笑能力訓練等,希望通過立竿見影的效果來獲得速食的成功。不可否認,這在第一時間內會給人非常好的效果,甚至有彼此成為知己的感覺。但人與人之間是否能保持一種持久穩定的關系,並不是表面上的東西所能決定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些人:
一天到晚,昏昏噩噩,言不達意,別人不明白他在說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他弄不清楚自己的所想、所需,只是被輪子推著往前轉。在生活中,他們逐漸失去了溝通和表達的能力。這些人,並不就是看來庸碌無為的人,他們其中不乏身居高位、拿著不菲薪金的人。
很想和下屬建立信任、良好合作關系的部門經理,很積極地為下屬爭取利益、費盡心思地考慮怎麼增強部門的凝聚力,卻總擔心自己一旦生病或者有事不在,怠工、蹺班、絆口角、揪小辮子的馬上就有恃無恐。
為工作耗盡心力,想回家好好放鬆一下的爸爸,看著孩子把家弄得亂七八糟,批評卻不見效,更為煩心的是,他認為是好的、對孩子將來發展有益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卻遭到孩子毫無理由的激烈反抗,他為此不僅傷神,而且傷心。
剛剛畢業的, 新工作還沒深入做的,坐在座位上想著更加誘人的工作,薪水再高點,工作量適當的少點,出差的福利再好點,領導再人性化點……等再回過神來,覺得自己現在彷彿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一些速食的成功願望,往往會擾亂我們的心思,混亂我們的視線,原本就有點撲朔迷離的生活原態變得更加難以看清楚。其實,不管是職業發展、人際關系,還是生活狀態,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必然是先爬後站再走再跑,不可能是還沒學會走的時候就開始跑了。同樣,人生也必須是一步一步地走,什麼跨越、捷徑是不現實的。速食的成功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很有可能當到達一個點之後就迷失了方向。或許,應該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版圖,並為這些版圖建立起實踐原則的支柱,從而獲得一種持久的、深層次的幸福。
幸福由自己掌握
足跡
從學校的就業情況看,計算機、電子、軟體是熱門;從社會職場看,IT人才是社會高薪階層,但是IT人士卻感覺不到幸福。人們不禁要問,IT業都感受不到幸福,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幸福,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快樂」和「幸福」一直是古典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命題,但是隨著效用、偏好等數理概念的引入,人們似乎忽略了對於快樂和幸福的研究。有人認為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而幸福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體驗,幸福感可以理解為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說到底,也就是個人的主觀感受。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過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慾望,一個正常人的慾望在一定層面和階段是既定的,比如IT人士希望通過努力取得相應的收入和升職的機會,對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一般都會現實地努力與等待,希望不用付出太高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收益。那麼,效用這種消費或享受某種物品(事物)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對幸福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慾望存在不同的層次。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人的慾望會依次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躍升。
根據薩繆爾森和馬斯洛理論,筆者認為幸福是由自己掌握的。我們不能說幸福與金錢(物質)沒有關系,但是也不能說兩者具有絕對的正相關關系。金錢能夠滿足人類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不意味著金錢越多幸福感越強,這也是多數人對金錢與幸福理解上的誤區。IT從業人員薪水不菲,但是工作壓力大、工作任務重。有些人多數時間花在飛機上,成為了空中飛人;而有些人多數時間對著電腦,缺少社會交流,變得沉默少語。對於他們而言金錢已經沒有太多激勵效果,也難以帶來效用,所以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幸福。
對於個人而言,由於家庭條件、接受教育的條件、個人能力、社會關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獲得收入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個人通過金錢所能獲得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並不是努力越多就能獲得越多的金錢,獲得越多的效用。所以只有通過控制自己的慾望,從工作中獲得幸福感。
工作中產生的幸福感,首先源於對某種工作的熱愛。這熱愛來自工作本身與自己的期望值和能力相匹配,做起來才會充滿激情和信心。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常常不再是單純的謀生手段,而升華到一定的「事業」高度。
「把工作當成事業做,把事業當成 工作」這樣才能從中獲得工作的愉悅。成就感作為工作中的高峰體驗,常常能化解工作中的眾多瑣碎和勞累,讓IT職場人士剎那間升騰到幸福的雲端。尤其對於參加工作不久的職場新丁,和在同一工作崗位時間較久的「老人」,都需要通過工作中的成就感來獲得幸福,而新人更加珍視這份感覺。畢業於大連某高校的小王,在高新區一家不大的軟體公司已經工作了半年多。作為程序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和電腦、代碼打交道。剛開始覺得這樣的日子很枯燥、沒有樂趣,但是隨著工作經驗豐富,他每完成一項任務,修改一個模塊都能感覺到自己價值的存在。漸漸地在不斷的工作中獲得了成就與幸福。
融洽的人事關系,營造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幸福氛圍。就職場人士來說,對這種環境的依賴和感受,是積久日深的。Ken喜歡工作,這與他所在部門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有很大關系。在單位里,他覺得自己的個性可以展露無遺,不必戴上一副假面具做人,因此心情很放鬆。雖然在嚴肅的工作問題上,大家也會為了堅持各自的觀點爭得面紅耳赤,但大家還是同事和朋友,在工作問題分歧上可以求同存異。而且,如果自己有時候感到不舒服,同事都會爭相幫忙打飯,或者幫著處理一些事情。在集體的環境中,每個個人可以獲得集體的關心和尊重,而前提是自己要融入集體中去,不要把自己邊緣化。
工作,能夠讓日子過得充實。在忙碌中收獲,在忙碌中提升,感覺每天都沒有白過。IT業緊張密集的工作能夠讓員工緊張亢奮起來,認識很多人,見識很多事,體味到生活的意義,這也就是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過程。
一個幸福工作著的人,無疑是一個更有創造力的人,對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工作中能否感受到幸福,關鍵在於個人是否做適合自己的工作、是否熱愛自己的工作,能否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能否從環境中獲得歸屬感,是否過得充實,而這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世界上工作不幸福的人可能各有其原因,但是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就是通過調節自己的需求,從工作中獲得成就和生活的充實。
下期話題
誰賣了我的「隱私」?
剛剛畢業的小張正在找工作,最近他收到一封來自某獵頭公司的郵件:「您已經成為本公司關注的人才,請注意我們為您重點推薦的相關職位。」自己剛剛畢業,怎麼會成為獵頭公司關注的人才呢?納悶的小張登陸郵件中的網址,發現自己的電話、身份證號碼、相關證書的復印件被重新整理赫然掛在上面。
參加面試的小王也很納悶,面試官很有針對性地問他是否很喜歡沒有規律的生活方式,並以他混亂的日常作息時間為證。遭遇卡殼的小王忍不住問面試官是怎麼知道這樣的信息的?面試官的回答讓他追悔莫及――博客上寫得很詳細!
網路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也給大家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殊不知信息化的背後,也布滿了很多目的並不純正的「偷窺」的眼睛。正在找工作的你,是否關注你的「隱私」?歡迎來稿討論:zhangmengjun@neusoft.省略
㈡ 求「幸福指數毛概論文」
幸福,是帶給人們快樂的一種心理感覺。而幸福指數,則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GDP是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百姓幸福指數與GDP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控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可以說,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幸福指數包括很多內容,包括社會福利、居民健康、居民收入等等,我們可以採用幸福指數對城鄉居民、不同群體、不同地區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等。其目的在於對我們原來的發展思路與政策選擇進行評估和檢討,為現行政策的調整和未來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幸福指數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政府的政績,比單純的追求GDP有進步意義。
㈢ 什麼叫幸福指數怎麼計算
國民幸福指數,是指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標。
計算方法
公式一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公式二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其中a,b,c,d,e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3)幸福指數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
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心理參照系
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
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成就動機程度
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
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本體安全感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
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
㈣ 家庭幸福指數是什麼
家庭關系依據主體為標准可以分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幸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中,得到的滿足感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感受。家庭幸福指數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
近年來,網路上興起了不少家庭幸福指數的統計和社會調查,那麼到底什麼是家庭幸福指數呢?下面咱們就來說說家庭幸福指數是什麼。
家庭關系依據主體為標准可以分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幸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中,得到的滿足感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感受。家庭幸福指數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
家庭關系是指基於婚姻、血緣或法律擬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家庭關系依據主體為標准可以分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一個家庭最初是由男女婚姻關系而構建,後來才衍生出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等其它家庭關系。在家庭管理中包括的內容包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關系和子女成長;婆媳關系;夫妻關系;鄰里關系;社會人際交往方式。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家庭幸福和睦。不論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默默無聞還是名聲顯赫;是工薪階層還是精英家庭,能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都是人們生活中非常嚮往的。現在很多人天天忙碌奔波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家庭變得幸福快樂,所以家庭非常重要。而擁有哪些好習慣,家庭幸福指數更高了,據發現,有這三種習慣的家庭,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更容易幸福,更重要是家庭幸福指數高的家庭,孩子未來也更有出息與有成就。
有濃郁的文化氛圍:文化才能真正改變人的氣質與命運
家庭並不是物質單純的堆積,它更是人類靈魂的棲息所。每個人對物質的需求畢竟是有限的,但是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影響到自己和孩子,這種影響會如此的深遠,一個人氣質和精神都是金錢買不來的。文化的追求對家庭每個人未來的工作、生活會有言之不盡的好處。大多數家庭將重心放在了提升物質生活水平,卻忽視了「書香門第」的塑造。一個人文化的積淀離不開學習,而學習又離不開家庭的文化氛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家庭里別的可以少點兒,但不能沒有書。高爾基也說「讀書是人們精神的食糧。」古人也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現代家庭卻走進了一個怪圈,不買能增進科學文化知識的課外書,只有教科書、參考書、習題集。一位教育學家講,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同時需要三個世界的豐富和成熟:生活世界、知識世界和心靈世界。而要豐富成熟這三個世界離不開廣泛而有意義的閱讀和學習,而不僅僅是為了考高分,為了應試教育。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親子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學習,互動共進,傳遞愛的過程,是營造各種文化氛圍的過程,而這種氛圍在現代家庭中是稀缺的。
經常回家吃飯,共同相處時間較長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有人等你回家吃飯。曾經看《一碗陽春面》那篇文章,講述那個堅強的母親撫養孩子,就是通過吃來鼓勵孩子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而無論生活有多難,只要有愛,其實困難都不是真正的大事。最怕的是心沒有在一起,家就散了。現代生活的節奏急劇加快,我們每個人都在與時間賽跑,為了忙著拚命掙錢,忙著官場追逐,忙著酒肉應酬。為了使自己緊跟使與時代前進的腳步,許多人總覺得將時間花費在家庭這種看不見的東西上是不值得。但是心理學發現,經常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更容易幸福,因為家庭成員都在一塊,無論是聊天還是交流都更方便,家庭文化也更容易形成。很多現代婚姻之所以會出現很多問題,就是因為越來越多人都忘記回家吃飯,夫妻各忙個的,大家沒有共同時間,便無法傾聽配偶、孩子的心聲,無法了其的心理需求。有了共同時間,家庭成員之間才有可能相互溝通相互傾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彼此有定期情感溝通:家庭更容易默契與溫馨
當你撫養孩子的時候,你也在撫養你的孫輩,你們的方式會延續下去。這就是家庭文化,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家庭的每一個人,美德也值得傳承,你會成為一個受尊重的人。許多家庭面臨最大的威脅是家庭的穩定性愈來愈受到挑戰,離婚率逐年上升,單親家庭的比例日益上升。夫妻情感、父母子女情感等相互支持的力量的缺乏是現代家庭危機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當今的孩子,越來越孤獨了,因為他們缺少愛的力量,缺少父母能拍拍他的肩,撫摸一下孩子的頭,以贊賞的目光對孩子說:「好樣的,真是一個男子漢!」對於孩子來說,情感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愛需要說出口的,愛是需要不斷去表達的,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愛的表達應當成為一種習慣,這就是家庭文化最核心的元素。我們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出自己最想說、最應該經常說的話語,它能夠直抵孩子的心靈,成為最美好的鼓勵,最美好的慰藉,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帶給她的成長影響。家庭中情感支持是家庭穩固的基礎,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陽光。這種情感支持是雙向的,互動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情感支持者,孩子同樣也是父母的情感支持者。只要有了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支持,家就會產生凝聚力,就會產生堅不可摧的力量,使家庭每個成員把握競爭的優勢,與社會和諧同步,父母心態更健康,而孩子心態也會積極向上,未來更容易有出息與有成就。